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 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 我国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2024-01-18 06:46
中国科技产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质科技

◎ 本刊记者 白 静

“C919 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国货潮牌广受欢迎,国产新手机一机难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中国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力攀登,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提到,经过久久为功的磨砺,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

过去一年,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现代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广泛应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产业新产品增势良好。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

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2023 年前10 月,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快于全部投资8.2 个百分点。从各项经济数据看,新动能持续增长。10 月份高技术和智能制造业发展向好,规模以上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规模以上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2%和53.2%。

我国凭借人口规模等优势,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但我们并未满足于“人口红利”,而是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形成“工程师红利”,如今又在将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优势。

大国重器增强发展底气

2023 年5 月28 日,C919 顺利完成首次商业飞行。通过研制和生产C919,我国掌握了民机产业5 大类、20个专业、6000 多项民用飞机技术,16 家航电、飞控、电源、燃油和起落架等机载系统合资企业由此成立。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中国民用飞机产业配套能级获得极大提升。摘取大型客机这一“现代制造业的明珠”,是中国创新潮涌中的浪花一朵。

2023 年成功实施近70 次航天发射任务,中国航天事业再次刷新纪录。中国空间站开启常态化运营、我国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成功发射并返回、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500 次发射……科技创新的火炬照亮苍穹,成为引领新产业的灯塔。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生物材料、药物、医疗和农业技术;微重力流体、燃烧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国家材料短板问题、改进相关产品生产加工工艺等作出了贡献。

瞄准更多前沿领域布局,新支柱新赛道破浪向前。2023 年岁末,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在山东荣成正式投产,该核电站集聚了设计研发、工程建设、设备制造、生产运营等产业链上下游500 余家单位。据专家估算,高温气冷堆技术将开启千亿级产业。

“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 秒;全球首条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通路正式开通……频频上新的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强大支撑,更是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生动注脚。

国货品牌引领消费热潮

一串串亮眼的数字诠释了国货的强大动能:2023 年“双11”期间,天猫平台上85 个国货品牌开卖即破亿元、超7 万个国货品牌首日成交额翻倍,京东平台上热度前100 品牌中国产品牌占比超70%;英国知名市场调研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 年第三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排名前三……

创新引领发展,品牌成就价值。鸿星尔克全新科技产品“极地云冰棉”凉感T 恤获得了世界纪录认证(WRCA)官方认证。这是中国运动品牌在科技崛起之路上的一个全新突破,也是国货产品走向世界的铿锵一步,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特色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

从生活消费品到高端制造业,越来越多优质国货品牌、原创设计强势崛起,被全球消费者认同和接受。英国某品牌评估机构发布的2023“全球电子和家电品牌价值50 强”中,美的、格力、海尔等10 多家来自中国大陆的品牌入围。

当前,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20 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随着技术含量和品牌溢价提升,中国产品正向中国品牌转变,阔步迈向全球产业中高端。

“新三样”汇聚产业新优势

“阿维塔12”闪耀亮相欧洲,领克在欧洲的第十家体验店人头攒动,比亚迪先锋店2023 年正式开业,岚图在挪威、丹麦、芬兰等国落地……中国新能源汽车“扬帆出海”,成为全球汽车市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 年居全球第一,全球市场份额超过六成。2023 年上半年,我国的汽车出口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尤为亮眼。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 年前10 个月,我国汽车出口392.2 万辆,同比增长59.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99.5 万辆,同比增长99.1%。这是中国不断发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剪影。

“当前,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我国打造绿色低碳新增长点成效凸显,带动了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介绍,“新三样”产品出口值已经连续14 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2023 年前三季度,我国“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7989.9 亿元,同比增长41.7%,占我国出口比重同比提升1.3 个百分点,达到4.5%。

动力电池行业也交出了十分亮眼的成绩单。2012 年,我国动力电池行业的本土供应链企业只有80 家左右,现在已有2000 多家。目前,全球动力电池行业80%以上的核心供应体系在中国。自2017 年宁德时代登顶全球动力电池年度出货量冠军后,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开始领跑全球,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又一重要抓手。

光伏产业同样是充满活力的创新引擎。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已连续16 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产量产能的全球占比均达80%以上。

据统计,2023 年前三季度,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合计出口7989.9 亿元,同比增长41.7%。从服装、家具、家电等“老三样”大量出口,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叫响全球,中国制造能力不断跃升,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不断形成。

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技自立自强,是强盛之基,是安全之要。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2023 年以来,我国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护航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一个又一个重要领域顺利推进,并相继取得阶段性突破。

2023 年5 月28 日,C919 圆满完成首次商业飞行,中国人实现了自己的“大飞机梦”。大飞机项目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16 个重大专项之一。C919 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让中国的大飞机飞上蓝天,是国家的意志,也是人民的意志,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时代成果。C919 大型客机带动形成了我国的民用航空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以上海为龙头,陕西、四川、江西、辽宁、江苏等22 个省市、200 多家企业、近20 万人参与大型客机项目研制和生产;推动建立16 家航电、飞控、电源、燃油和起落架等机载系统合资企业,提升了中国民用飞机产业配套能级。

2023 年11 月4 日,由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被称为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代表全球船舶工业的最高水平。现在,中国已集齐“三颗明珠”。大型邮轮是浮动的“海上城市”,是全球最复杂的单一机电产品。“爱达·魔都号”整船零部件数量达到2500 万个,相当于C919 大飞机的5 倍、“复兴号”高铁的13 倍;全船总电缆布置长度达到4200 公里,相当于上海至拉萨的距离。外高桥造船邮轮办公室主任、大型邮轮工程项目副经理易国伟表示,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命名交付体现出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齐全的整体工业门类,以及打造顶尖的集成类产品的能力。从产业现状看,中国造船业不仅集齐了“三颗明珠”,还在国际市场上全面领先。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 年前10 月,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9.7%、67%和54.4%,三项数据均排名世界第一。

2023 年11 月28 日,龙芯中科发布了新一代中央处理器(CPU)龙芯3A6000。测试结果显示,龙芯3A6000 的总体性能与英特尔公司2020 年上市的第10 代酷睿四核处理器相当。龙芯采用完全自主研发的龙架构,不需要任何国外授权。新一代龙芯的性能已跟市场主流产品基本接轨,与国际最先进同类产品的差距缩小到3 年。这标志着国产CPU 在自主可控程度和产品性能上均已达到新高度,也证明了国内有能力在自研CPU 架构上做出一流产品。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说:“一直以来,龙芯中科从基于自主IP 的芯片研发、基于自主指令系统的软件生态等方面夯实自主信息产业基础。”

2023 年以来,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相关生产设备的生产快速增长。10 月份,中国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增加值同比增长33.9%。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介绍,我国持续发挥和巩固信息通信业优势,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截至2023 年9 月底,累计建成5G 基站318.9 万个,千兆宽带用户达1.45 亿户;网络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算力总规模达每秒1.97 万亿亿次浮点运算,移动网络IPv6 流量占比达58.4%;创新融合应用全面深化,5G 应用已融入67 个国民经济大类,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7000 个,移动物联网终端累计达22.2 亿户;普惠民生水平稳步提升,推动1924 家常用网站和APP、超1.4 亿台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完成适老化改造。

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开放生态

放眼全球,中国的整体创新实力和科技竞争力正在快速提升。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2023 年11月21 日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0 位,较上期报告提升3 位,是唯一进入榜单前15 位的发展中国家,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进一步迈进。

不同的创新能力报告中,研究定位不同导致具体排名结果有差异,但十年来“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已成为国际广泛共识。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全球创新指数》评价结果中,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由2012 年的第34 位提升至2023 年的第12 位。在欧盟委员会的《欧洲创新记分牌》评价体系中,中国创新能力2014 年总体水平仅相当于欧盟的44%,2023 年总体水平已达欧盟的95%。

创新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双增长。2023 年10 月份,国家统计局《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提供的测算结果显示,我国研发投入保持稳步较快增长,创新产出成就斐然。从投入看,2022 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30782.9 亿元,比上年增长10.1%,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2015 年以来的平均增速为11.7%,快于美国(8.0%)、德国(4.1%)、日本(0.6%)等发达国家同期增速。从产出看,2022 年,我国全年发明专利授权数为79.8 万件,是2015 年的2.2倍;发表科技论文214.7 万篇,比2015 年增长30.9%;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47791 亿元,是2015 年的4.9 倍,年均增速达25.3%。

“中国创新指数走势表明,我国创新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创新投入稳步提高,创新产出大幅增加,创新成效进一步显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首席统计师李胤说。

与创新实力一起提升的,还有中国的开放创新生态。当前,人类正面临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贫困等全球性挑战,需要以国际科技合作来应对挑战。中国以开放创新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由参与全球创新转向引领全球创新。中国已与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6 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

2023 年11 月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创下了很多“历年之最”:吸引289 家世界500 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会,数量达历史新高;创新孵化专区吸引来自39 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00 个创新项目参展,超过前两届总和;本届进博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84.1 亿美元,比上届增长6.7%,再创新高。这些数据展现了中国对世界的吸引力,也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享技术红利的开放襟怀。

2023 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 周年。2023年11 月6 日至7 日,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重庆举行,中方在会上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本届大会发布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果显示,我国已与80 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共建50 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共建国家建成20 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70 多个海外产业园,建立了10 个海外科教合作中心,建设了9 个跨国技术转移中心。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广军表示,未来,中方期待与共建国家继续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以开放创新汇合作之力,以共商共建谋发展之路,共同促进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

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23 年,科技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构筑起中国经济发展新优势。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科技工作者众志成城,各行各业坚定信心,必将为中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注入更多澎湃动能。

猜你喜欢
新质科技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助力
胡玉亭到部分高校调研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成果转化落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新质生产力
笔中“黑科技”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