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杨伊静
2023 年5 月25 日,中关村论坛上发布了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成功研发自主可控的新一代256 核高性能区块链加速芯片,一个大规模稳定运行的量子计算云平台在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诞生,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重要进展与成效显著……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巨大潜力和成就,也为国家的繁荣和全球社会的进步带来无限可能性。
以海淀区为主体区域的中关村科学城,既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也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聚集了众多的央属科研院所、高校、创新型企业和创新服务机构,在“三城一区”中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中关村科学城持续完善基础研究布局、提升区域原始创新能力,以重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为抓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用巧干苦干实干的双手,绘制出一幅幅蓬勃发展的科技创新蓝图。
当前,全球产业链正在加速重构。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在构建自主可控、韧性多元、安全可靠、竞争力影响力强劲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厚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动力。
新型研发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的新载体。同时,新型研发机构不仅是“从0 到1”的原始创新策源地,而且担负着“从1 到10”的产业技术研发任务,是推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有力支撑,被寄予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任。
北京市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高地,围绕完善科研体制机制、激发人员创新活力、下放科研自主权,出台了《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推动一流新型研发机构从北京走向世界。近年来,海淀区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相继布局和培育了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元芯碳基集成电路研究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参新机构。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支持新型研发机构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助推科技创新“加速”涌现。
“5 年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量子院)作为北京市首批支持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已孕育出一系列世界级科研成果。实现100 公里量子直接通信的世界纪录并实现量子直接通信创新技术在银行领域全球首次应用,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突破500 微秒大关,创造了全新的世界纪录……”量子院科研副院长龙桂鲁表示,量子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正在与国家相关实验室、阿里、百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更多原创性科研成果在量子院诞生,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有力支撑。
量子院成立于2017 年,是由北京市政府发起,联合北京多家顶尖学术单位共同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量子院自成立以来,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在科研攻关上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科学高峰,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精密测量等多方面取得一批高水平原创成果。
1000 台高性能专用算力服务器组建庞大集群,每秒可处理超过2.4 亿笔智能合约交易、百亿条数据隐私计算,性能全球领先。2023 年初,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以下简称微芯院)宣布,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算力集群Hive“蜂巢”在京启用。
作为北京市重大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之一,在Hive“蜂巢”每秒亿笔级的超强性能支持下,交易数据通过智能合约以可信、安全的方式高速流转,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加快了政府部门、企业的运转效率,最终将可以提升整个数字经济世界的安全性和价值。
微芯院是一家专注于物联网、芯片设计与制造、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前沿,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边缘计算核心技术研发平台的新型研发机构,已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和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近年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突出“补短板、强基础、重实效”,积极推动概念验证平台建设,促进早期原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并于2022 年6 月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支持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平台建设,为在京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等提供科技成果概念验证服务。
自2019 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和中关村科学城积极推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支持创新主体开展概念验证活动,支持高校院所设立概念验证中心并对通过概念验证的项目进行跟踪服务。
据北航概念验证中心负责人介绍,北航概念验证中心于2019 年10月启动运营,是中关村科学城概念验证支持计划首家成立的高校概念验证中心,目前已运营4 年。在中关村科学城的支持下,北航概念验证中心建立了完善的运营管理制度和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形成了“概念筛选—评审立项—验证辅导—验收评价”的全流程管理和服务模式。
“实施‘概念验证支持计划’的目的,就是不仅要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后期的‘推动者’,更要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前期的‘铺路者’。”北航概念验证中心负责人表示,概念验证中心将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资源对接渠道、有效实现路径等方面提供更多经验,为海淀重点产业方向发展提供成熟可靠的技术和服务支撑。
随后,在中关村科学城概念验证支持计划的推动下,中关村科学城相继联合清华大学和中科院北京分院建设了两个概念验证中心,联合北医三院共建全国第一个临床医学方面的概念验证中心,并于2023 年联合北京交通大学新建了聚焦轨道交通领域的概念验证中心,概念验证的渠道不断拓宽。
这些概念验证中心在建设模式、工作目标、人员队伍、工作流程等方面表现为高度的一致性,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出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它们凭借高校院所自身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由高校院所管理部门与其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协作开展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搭建概念验证专家组和专业的技术转移服务团队,建立“团队组建-项目挖掘-筛选立项-验证辅导-验收评价”的标准工作流程。它们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北航概念验证中心确立了“收益反哺+产权共有”模式,获取收益现金或成果作价入股的股权;清华概念验证中心与科研团队约定股权比例获得转化收益;中科院概念验证中心主要以技术服务的形式获取转化收益或相应股权。
此外,中关村科学城概念验证支持计划给予每家每年一定的资金支持,连续支持3 年。该笔经费支持的额度和支持周期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概念验证中心的有效运营和持续发展。
如今,这些概念验证中心依托各自的概念验证模式已经是硕果累累,北航概念验证中心使用仿生概念,制备出一种新型的具有笼状结构的铂催化剂。该项目完成验证后于2020 年11 月在海淀成立北京深云智合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 万元,目前已经完成两轮融资,累计融资1600 万元。清华概念验证中心分批次立项概念验证项目24 个,16 个正在进行转移转化,包括成立企业1个,已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企业估值约5 亿元。
“概念验证聚焦的是基础研究成果,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迈向工程产品研制乃至商业应用。”中关村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要在探索现有概念验证中心的基础上,深入调研高校科研特色,做好配套服务,加强对落地项目的服务支撑,让科技成果走向市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企业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的重要作用。从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世界科技强国崛起的历史来看,科技领军企业始终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2023 年3 月30 日18 时50 分52 秒,对于海淀企业航天宏图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航天宏图一号”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四星”的方式成功发射!
成立于2008 年的航天宏图是国内领先的卫星互联网企业,也是首批科创板25 家上市企业中唯一的遥感应用企业。作为航天宏图“女娲星座”建设计划的首发卫星,“航天宏图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航天宏图在探索搭建功能更强大的对地观测遥感系统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航天宏图将在卫星遥感数据上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通过宏图实景App 提供立体化、数字化的鲜活地球,持续推动形成基于遥感及时空大数据的大众化应用新模态,让遥感不仅能为各行各业服务,还能为百姓服务。
近年来,海淀区重点围绕卫星研制、星座运营和遥感、导航、通信等应用领域,通过“两区”政策赋能,放大“三区”叠加战略优势,为空天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和专业化定制化的服务,构建以创新合伙人为支撑的多领域、多业态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同时,依托航天航空领域深厚的研发资源和产业资源的优势,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即北清路沿线规划建设空天产业集聚区“星谷”,以永丰产业基地、翠湖科技园为核心区域,着力构筑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在中关村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已拥有百余家创新企业,企业数量占北京市半数以上,实现了智能感知、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路协同等重点产业链环节全覆盖。
为了促进中关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建设,在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指导下,由翠湖网联公司牵头,依托中关村智能网联汽车前沿技术创新中心,搭建起中关村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创新平台,致力于联合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企业及政产学研多方创新主体,实现资源和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2023 年,中关村科学城持续推进“测试、产业、示范”等软环境建设,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软件、汽车芯片等关键底层技术,通过举办产业高端论坛、产业沙龙、前沿大赛、投融资路演等系列活动的“组合拳”,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再上台阶,促进首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海淀区坚持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功能定位,构建了以大信息产业为支柱、大健康产业为突破、科技服务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未来产业为先导的现代“高精尖”产业体系。截至目前,海淀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约1 万家,占全市35%;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25 家,占全市35%;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5 家,约占全市45%;独角兽企业51 家,约占全市四成;上市企业总数268 家,居全国地级市(区)之首。
“海淀区拥有持续培养世界知名企业的神奇能力,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海淀是中国创新要素最集中、最优质、营商环境最完善的区域。”曾经在海淀区推进“两区”建设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雷军感叹地说道,无论是招兵买马,还是投融资,在海淀区内基本都能实现和满足,因为人才和资金对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也恰恰是我们海淀区多年来始终围绕企业需求,努力改善营商环境的重点。
深化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以孵化器为抓手融汇高端创新创业资源……中关村科学城加强协同创新,强化集群攻坚,合力打造以培育生态、促进就业、科技支撑、平台建设为主线的创新“生态圈”,让中关村模式不断开花结果。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良好的创新生态是企业成长的关键。海淀围绕四个服务,让企业发展强动力。创业孵化服务不断升级,建成以“集中办公区-众创空间-加速器-产业园区”为载体的服务链条;“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企业服务更加完善,建立“全链条”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和29 个街镇全覆盖的协同服务企业机制;科技金融服务持续创新,推进全球创业投资中心建设,设立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开展并购贷、人才贷、认股权贷试点;知识产权服务强化提升,用好北京市和中关村两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明专利平均授权时间从540天缩短到54 天。2023 年海淀区成功获评全国首批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示范区,为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多年来,海淀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注重培育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深化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海英人才”评选创新领军人才、创业领军人才、青年英才和科技服务领军人才,通过“薪火共燃”计划培育更多的企业家,通过举办“双创周”、中关村创新创业季、人才周等活动激发创新活力,海淀区正逐步筑建起优质人才高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这里是创业者的家园。”“海英人才”入选者、旷视科技合伙人兼总裁付英波这样说,作为一家在海淀土生土长的企业,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人才。“中关村科学城的暖心人才政策,让公司迎来重大利好,大量优秀人才可以更好地在海淀安家安居乐业,更心无旁骛地投入科技创新。”
“‘薪火共燃’燃起了我心里的一把火,这个培训对我来讲是希望之火、信心之火和力量之火……”浩瀚深度董事长张跃表示。2019 年,张跃参加了海淀区“薪火共燃”计划第一期培训,全面系统学习了“创业+金融+管理”课程,使自己在经济、金融、战略规划、管理、组织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均得到了跨越式提高。2022 年8 月18 日,他带领浩瀚深度团队成功登陆了科创板。
解决产业发展难题。2017 年,海淀区结合自身区位特点和优势,联合市基金办在北京市内首次采用市、区、企业三方合作的方式成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以下简称联合基金),采用企业“提问题”、借助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品牌优势和影响力、召集全市优秀科研力量“做答案”的方式,解决区内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共性“瓶颈”问题和基础前沿问题。6 年来,海淀区共组织了11 家企业参与,企业累计出资8700 万元,海淀区累计出资8600 万元,市基金办累计匹配出资3740 万元,合计出资额2.104 亿元。
联合基金在引导基础科学研究解决区内产业问题、助力企业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促进企业后续研发合作、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基金的设立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基础研究人才,其中,北京大学陈良怡等8 位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清华大学杜亚楠等11 位项目负责人获得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把使命扛在肩上,才能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中关村科学城不断强化原始创新,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顺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进行超前布局,创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从“陪伴成长”到“铺路架桥”,中关村科学城在精准施策、精准扶持、精准服务、精准管理上打出服务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合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