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视域下微信社交行为的传播分析

2024-01-18 05:35张琪
美与时代·下 2023年12期
关键词:朋友圈传播

摘  要:近年来,随着融媒的不断发展,微信这一移动社交应用成为当下最流行的社交工具,它以“无接触”的传播方式,成为了新时期人们社交沟通的重要平台。在微信中,“发朋友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上微信应用的平台,使人们的生活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这一平台很好地弥补了现代人碎片化生活的不足。受众地位得到了提高,用户体验成为关键,普通民众成为表达的主体。微信中“发朋友圈”的行为即是人们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提升的体现。因此,本文以微信“发朋友圈”行为为例,探索受众传播心理,分析其行为意义。

关键词:微信社交;朋友圈;传播;受众传播心理

一、融媒时代的微信传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在融媒时代,微信成为最主要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交媒体平台,微信不仅提供即时通讯功能,还允许用户订阅公众号、加入群聊、发布朋友圈等。通过这些功能,用户可以获取来自个人好友、公众号、群聊等多个渠道的信息,实现个人与集体传播的互动。微信个人号可以通过朋友圈、私聊等方式发布和传播信息,与身边的好友进行交流和分享。微信个人号传播更加灵活自由,可以形成更加真实和直接的传播效果。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微信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将继续在融媒时代发挥重要的传播作用。同时,用户在使用微信传播信息时需要注意信息真实性与合法性,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二、微信“发朋友圈”行为的传播

(一)情绪传播:发泄自身情绪

朋友圈的心理传播主要包括情绪传播。在发朋友圈时,用户会以自己的情感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并将其分享给其他人。情绪传播是指人们在社交交往中,通过言语、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式将自己的情绪状态传递给他人的过程。在微信朋友圈中,情绪传播可以通过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来实现。

在微信朋友圈中,情绪传播具有以下特点:1.身份认同。人们倾向于在朋友圈中与自己认同或者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情绪状态。如果朋友圈中的用户与自己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那么他们更容易受到对方情绪的感染。2.直接和间接影响。朋友圈中的情绪传播既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如发布情绪表达明确的文字或图片,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如转发他人的内容。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影响,都可能改变朋友圈用户的情绪状态。3.情境效应。情绪传播的效果也会受到微信朋友圈特定情境的影响。比如,在某个特定的事件或节日时,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分享与之相关的情绪,从而引发情绪传播。4.情绪激励。朋友圈中的情绪传播不仅仅是单向的,而且可能会形成情绪循环。当一个用户发布积极的情绪内容时,可能会激发其他用户积极回应,进一步强化积极情绪的传播效果。

总体而言,微信朋友圈中的情绪传播是一种复杂而多样化的心理现象,它既受到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交网络结构和特定情境的影响。了解情绪传播的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可以提高社交媒体平台的服务质量。

(二)拟剧理论:展示后台自我

在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心理中,拟剧理论可以解释用户为什么选择发布特定内容,并如何影响其他用户的观点和行为。拟剧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表达和传播行为是受到他们对于自我形象的塑造和维护的需要驱动的。在微信朋友圈中,用户倾向于通过发布特定的内容来展示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并期望获得其他用户的认同和支持。

根据拟剧理论,微信朋友圈的情绪传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1.情感标签。用户在发布内容时,通常会使用情感标签(如“开心”“伤心”“愤怒”等)来描述自己的情绪状态,从而引起其他用户的注意和共鸣。2.角色扮演。用户在朋友圈中也扮演着特定的角色,比如家长、职场人士、旅游爱好者等。他们通过发布与这些角色相关的内容来强化自己的角色认同,同时也期望其他用户认同并提供支持。3.情绪引导。用户发布的情绪内容可能会影响其他用户的情绪状态。当一个用户发布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内容时,其他用户可能会受到影响,产生共鸣并表达出类似的情绪。4.社会认同。微信朋友圈是一个社交网络,用户在其中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当用户发布情绪内容时,他们期望获得其他用户的喜欢、评论和分享等反馈,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情绪表达和角色扮演。拟剧理论强调了个体在社交媒体上主动塑造自我形象和互动的重要性。通过拟剧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微信朋友圈中情绪传播的心理机制,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引导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

(三)情感信任:分享日常生活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发朋友圈”也是一种心理传播。我们之所以会进行“发朋友圈”,是因为我们对他人的信任,这种信任既包括对内容的信任,也包括对身份的信任。在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心理中,情感信任是一种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在用户之间建立情感连接,并增强互相之间的信任关系。

以下是情感信任在微信朋友圈传播中起作用的一些心理机制:1.相似性认同。当朋友圈用户发布情感内容时,其他用户可能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他们可能会觉得这個用户与自己有相似的情感经历或情绪感受,从而产生情感信任。2.情感支持与回应。当一个用户发布情感内容时,其他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或私信等方式给予情感支持和回应。这种回应可以让用户感受到被关注和关心,增加对发布者的情感信任。3.情感展示与处理。微信朋友圈是一个情感表达的平台,用户倾向于在其中展示自己的情感状态和处理情感问题。其他用户可以通过观察和参与这个过程,了解和理解发布者的情感,进而建立情感信任。4.深度交流与分享。通过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传播,用户可以深入了解彼此的情感、心情、思考和生活。这种深度交流和分享可以促进情感信任的建立,让用户感受到彼此之间的亲近和理解。通过情感信任,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可以加强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让人们更加愿意分享自己的情感,并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同时,情感信任可以增加用户对朋友圈的依赖和使用频率,促进平台的社交互动和用户活跃度。总结起来,在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心理中,情感信任是一种重要的因素。它通过相似性认同、情感支持与回应、情感展示与处理以及深度交流与分享等心理机制,建立起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和信任关系。

三、微信“发朋友圈”行为的内在逻辑

当今社会,微信作为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还是分享工作的成果,人们都可以通过朋友圈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而,从“发朋友圈”这一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并依赖于社交媒体,人们正在逐渐变得更加开放、自信和分享。

(一)强化社交互动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进行更加频繁、深入的互动,了社交联系和人际关系。通过“发朋友圈”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并依赖于社交媒体,社交互动的强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可以通过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来与他人互动,分享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想法。这种互动不仅可以加深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了解,还可以让彼此更加亲密和信任。在社交互动的强化方面,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来与他人互动,这些互动可以实时更新彼此的状态和心情。此外,社交媒体平台还提供了很多有趣的互动活动,例如抽奖、拼字游戏等,这些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增加社交互动的频率和深度。然而,社交互动的强化也存在一些挑战。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的传播问题,以及对个人隐私的侵犯等问题,需要社交媒体平台和用户共同努力来解决。总之,社交互动的强化是社交媒体平台发展的趋势之一,它通过增加社交互动的频率和深度,增强了社交联系和人际关系。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和解决社交互动中的各种问题,让社交媒体成为一个更加安全、健康、有益的社交平台。

(二)便捷获取信息

社交媒体提供了更加广泛、及时的信息来源,让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新闻、娱乐、文化等各种信息。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并依赖于社交媒体,我们可以观察到,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广泛、及时的信息来源,让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新闻、娱乐、文化等各种信息。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和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无论是与朋友、家人还是陌生人交流,都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各种应用程序和功能,如点赞、评论、分享、私信等,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方式。社交媒体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信息来源。除了官方发布的新闻、图片和视频外,社交媒体上还有很多非官方但真实的信息和故事,例如用户分享自己的经历、观点和感受等,这些信息更加真实、可信,让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信息。然而,社交媒体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虚假信息、谣言、骚扰和广告等。因此,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人们需要保持警惕,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同时也需要尊重其他用户的权利和尊严。社交媒体提供了更加广泛、及时的信息来源,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方式。然而,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人们需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可信度和安全性,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同时也需要尊重其他用户的权利和尊严。

(三)展示个人形象

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形象、个性和生活方式,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社交媒体让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形象、个性和生活方式,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朋友圈等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照片。这些分享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形象,还可以塑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和形象。通过展示自己的美食、旅行、健身等生活方式,人们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此外,社交媒体还可以让人们轻松地与其他人建立联系,扩大社交圈子,从而增强人际关系。社交媒体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形象和形象展示。通过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穿搭、化妆等技巧,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形象,提高自己的形象管理和自信心。此外,社交媒体上的推荐和关注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形象和个性,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展示自己形象、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平台,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技巧,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形象,提高自己的形象管理和自信心。此外,社交媒体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与其他人建立联系,扩大社交圈子,从而增强人际关系。

四、微信“发朋友圈”行为的解读

(一)网络媒体时代的解放

伴随着网络媒体时代的来临,各类网络媒体的涌现,大众获得了空前的发言权和话语权,使人的个性得以充分解放。微信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朋友圈则是微信中一个重要的社交功能。人们发朋友圈的动机各不相同,但总地来说,微信朋友圈可以表达快乐和幸福的情绪。人们会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例如庆祝生日、收到礼物、旅行等。这些分享不仅可以让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也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以及寻求社交支持和共鸣。人们会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希望能够得到朋友的支持和共鸣。

(二)微信中的“使用与满足”

隨着融媒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观点和感受。微信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也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微信中的“使用与满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分享生活、展示个性和结识新朋友的平台,用户可以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发布各种类型的内容,如美食、旅游、照片、音乐、视频等。这些内容既可以是个人生活的展示,也可以是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看法和分享。通过朋友圈,用户可以与好友分享彼此的快乐和烦恼,增进彼此的感情,同时也可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微信中的“使用与满足”还涉及到的另一个话题是社交功能的满足。在微信中,用户可以与好友聊天、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等方式进行交流,这不仅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也可以满足人们社交的需求。此外,微信还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功能,如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等,这些功能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更加便捷和高效。

(三)微信中的“强关系”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微信属于“强关系”的属类。在中国人看来,他们“关系很铁”。微信是一种以手机通讯录为基础的即时消息工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微信中添加好友和认识的人,都是由手机通讯录中的人组成的。想要加微信群,还必须是熟人,熟人拉你进群。就算是一个好友,也要知道他的微信和电话,而不是随便加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微信理解成“熟人社会”,类似于“朋友圈”,只有“朋友”才能聚集在一起。所以,大部分朋友在微信里都是熟人。在微信中,用户的好友关系是基于微信账号的绑定和互相关注而形成的。这种“强关系”是建立在虚拟空间上的,虽然可以通过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和分享,但并不意味着彼此的实际关系更加亲密。然而,微信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建立强关系的方式,例如通过微信支付、微信红包等方式,这些方式可以让人们在现实中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就微信而言,在强烈的人际互动效应下,由于得到的回复比例更高,使用者更愿意与朋友分享自己和展示自己。也受到了“强关系”的影响,当一个人在看到好友的照片时,出于维护好友的利益,他可能会给好友点赞或者留言。有了微信这个强大的社交工具,就有了一个循环。越是喜欢“发朋友圈”的人,就越是喜欢“发朋友圈”的人,越是喜欢。

五、结语

综上,微信“发朋友圈”行为可以满足人们的展示需求。人们希望通过“发朋友圈”来展示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兴趣爱好,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同。这种展示行为可以满足人们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从而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满足感。人们在“发朋友圈”时往往会考虑到他人的观感和评价,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因此,人们在选择“发朋友圈”内容时会更加注意内容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以获得他人的积极反馈,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在微信时代,“发朋友圈”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它还包含了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从“发朋友圈”这一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并依赖于微信等社交媒体,人們正在逐步走向一条释放自我、认识自我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3-02].https://www.cnnic.cn/NMediaFile/2023 /0807/MAIN169137187130308PEDV637M.pdf.

[2]汪欣.传播学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8(21):22.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霍桂桓,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王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张琪,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朋友圈传播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中国的南海“朋友圈”决不比美国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