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阳, 林崧驰
(厦门大学 哲学系, 福建 厦门 361005)
近年来,在心灵哲学和形而上学领域,泛心论(panpsychism)悄然复兴。当代泛心论者认为,心理特征(mentality)在自然界中是基础的而且是遍在的(1)P.Goff,et al.,“Panpsychism”,2022-05-13,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panpsychism/,2023-05-01.,并且宣称,相较于物理主义与二元论,当代泛心论能够对意识问题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从而有望解决困扰我们许久的心-身问题(2)D.J.Chalmers,“The Combination Problem for Panpsychism”,Godehard Brüntup,Ludwig Jaskolla,eds.,Panpsychism: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p.178.。作为当代泛心论的一个常见版本,构成性泛心论(constitutive panpsychism)目前备受学界青睐。其主要原因在于,构成性泛心论被认为遵守了演化论(evolutionary hypothesis)的演化连续性原则,而物理主义和二元论并非如此。因此,相比于物理主义和二元论,构成性泛心论是一个与当代自然科学大背景更加契合的哲学立场。然而,组合问题(combination problem)一直困扰着构成性泛心论(3)W.Seager,“Consciousness,Information,and Panpsychism”,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Vol.2,No.3,1995.目前泛心论的主流形式为构成性泛心论,构成性泛心论有两种形式——微观构成性泛心论(micro-constitutive panpsychism)与宏观构成性泛心论(macro-constitutive panpsychism)。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微观构成性泛心论,下文所谈到的构成性泛心论都是指微观构成性泛心论,但原则上本文提出的质疑也适用于宏观构成性泛心论,因而是关于构成性泛心论的一个通用批评。。
下文的讨论将主要围绕演化论、构成性泛心论和组合问题这三者展开。经由对组合问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将为以下两点提供辩护:首先,即便构成性泛心论遵守了演化连续性原则,但是却违背了演化局限性原则,因而很可能与演化论并不兼容。其次,泛心论者并没有提供足够的理由或证据使得我们能够相信,微观心灵是真实存在的。泛心论预设微观心灵存在的做法,很有可能只是为了维护其理论一致性而作的特设性假设。如果上述两点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泛心论的确比物理主义更具有理论竞争优势。
如上所述,泛心论近年来在分析传统的心灵哲学中得到了复兴,泛心论认为心理特征(mentality)在自然界中是基础的而且是遍在的。给定这里“基础的”是指,某些微观层面的事物(如,基本粒子),那么泛心论说的就是,在微观层面,某些基本粒子具有心理特征,这种观点也被称为微观泛心论。请注意,这里说的微观事物具有心理特征或具有意识,并不意味着微观事物都有与我们相似的意识状态。一般来说,泛心论被理解成是一种泛经验论(panexperientialism)而不是泛认知论(pancognitivism)的立场。泛认知论认为思想是基础的且遍在的,而泛经验论则认为意识经验是基础的且遍在的。
目前构成性泛心论之所以被看好,一个主要原因是,它遵守了演化论的演化连续性原则,因而与演化论相兼容,而物理主义很可能与演化论并不兼容。换句话说,大多数物理主义者认为构成我们意识经验的基本物理属性(基本物质)是非经验的,“物质的东西,就其基本本质而言,是完全和彻底地非经验(non-experiential)的东西”(4)Galen Strawson,Real Materialism:and Other Essay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60.。这就是斯特劳森(Galen Strawson)所谓的“物理主义的非经验论题”(以下简记为NET)。此外,斯特劳森还指出,物理主义者普遍相信,意识经验作为一种自然的宏观属性,是真实存在的,是一种真实的物理属性。这一物理主义信念也被称为“真实物理主义论题”(以下简记为RPT),即“经验是一种真实的具体现象(real concrete phenomenon),而每一种真实的具体现象都是物理的”(5)Galen Strawson,Real Materialism:and Other Essays,p.60.。
在斯特劳森看来,由NET和RPT可以推知,意识经验是这样产生的:某些非经验的基本物理属性在某个时间节点上以某种方式构成(产生)了我们的宏观意识经验这样的心理属性(6)该方式经常被称为“涌现”(emergence)。。可以说,意识经验是自然界演化过程的某个尺度上突然出现的东西,因为物质的东西从根本上说是非经验的,这表明意识经验具有某种新奇性(novelty)。
而当我们将物理主义的NET和RPT与当代科学的理论基础——演化论结合起来的时候会发现,物理主义很可能与演化论是冲突的,这是由于物理主义承诺了某种新奇性(意识经验)的存在。演化论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个连续统,自然界的各个物种都是演化链条上的产物,在演化的过程中,任何性质都有其来源,没有哪种性质是突然出现在自然界中的,该观点也被称为“无跳跃论题”(no jump thesis)(7)Galen Strawson,“Mind and Being:The Primacy of Panpsychism”,Godehard Brüntrup,Ludwig Jaskolla,eds.,Panpsychism: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pp.82-83.。正如19世纪著名物理学家和泛心论者威廉·克利福德(William Clifford)所言,“我们不能设想,在进化过程的任何一点上,从一种生物到另一种生物会有如此巨大的跳跃,以至于有一种与物理事实完全不同的、绝对分离的事实被引入。任何人都不可能指出这一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8)W.K.Clifford,“Body and Mind”,L.Stephen,F.Pollock,eds.,Lectures and Essay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pp.60-61.。而物理主义如果要坚持RPT和NET,就意味着意识经验是在演化的某个环节中突然出现的,我们在演化链条上找不到意识经验这一性质的同质来源。因为产生意识经验的,是根本上非经验的基本物理属性,那么意识经验的出现意味着自然界存在“巨大的跳跃”。我们可以将物理主义与演化论的冲突重构如下:
P1:如果物理主义是正确的,那么在演化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跳跃”。
P2:如果演化论是正确的,那么在演化的过程中不存在“巨大的跳跃”。
C1:物理主义与演化论不能同时是正确的。
C2:由C1得,物理主义与演化论相冲突。
另一方面,构成性泛心论通过预设微观层面的基本事物具有某种程度的意识经验,进而为通过演化发展出的宏观意识经验提供了最佳的解释。克利福德继续说道:“如果我们完全接受进化论的教义,我们唯一能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是在最低级的有机体中,即使是在我们血液中游动的阿米巴原虫中,也有一些对我们来说难以想象的简单的东西,它们与我们自己的意识具有相同的本质。”(9)W.K.Clifford,“Body and Mind”,p.61.这种同质的东西,就是构成性泛心论者预设的微观心灵或微观心理属性。因此,从构成性泛心论的角度看,它不但可以消除物理主义面临的意识新奇性与演化连续性之间的张力,而且还认为,我们的宏观意识经验不是某种突然出现的产物,而是源自基本层面的微观心理属性,因而被认为是一种比物理主义更贴近当代科学大背景的哲学立场。
构成性泛心论将微观事物视作是具有意识经验的,并且倡导从微观事物所具有的意识经验来解释宏观意识现象,这似乎有望为我们提供一幅完整统一的世界图景。然而,一个真正的困难在于,要说清楚微观心理特征如何产生宏观意识经验的具体机制绝非易事。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构成性泛心论者,被学界称为“组合问题”。
组合问题最初由西格尔(William Seager)明确提出(10)W.Seager,“Consciousness,Information,and Panpsychism”.。后来查默斯(David Chalmers)将组合问题的形式进一步细分为三类:主体组合(subject combination)、质性组合(quality combination)以及结构组合(structure combination)(11)D.J.Chalmers,“The Combination Problem for Panpsychism”,Godehard Brüntrup,Ludwig Jaskolla,eds.,Panpsychism: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p.182.。在组合问题中,主体组合问题被认为是最严峻的,“微观主体究竟是怎样组合产生宏观主体的?这里,微观主体是微观物理的经验主体,宏观主体则是像我们一般的经验主体”(12)D.J.Chalmers,“The Combination Problem for Panpsychism”,p.182.。这里,查默斯的意思是,既然微观事物具有某种意识经验,那么微观事物就是某种形式的意识经验的主体。然而微观意识主体显然与我们宏观意识主体十分不同,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宏观意识主体究竟是如何被微观意识主体所构成的。这就是主体组合问题。目前出现了众多应对组合问题的方案,例如高夫(Philip Goff)提出的现象绑合策略(phenomenal bonding solution)(13)P.Goff,“The Phenomenal Bonding Solution to the Combination Problem”,Godehard Brüntrup,Ludwig Jaskolla,eds.,Panpsychism: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pp.292-295.、西格尔提出的主体融合(subject infusion)策略(14)W.Seager,“Panpsychist Infusion”,Godehard Brüntrup,Ludwig Jaskolla,eds.,Panpsychism: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pp.238-241.等等。然而,组合问题如何以及能否得以妥善解决,目前仍处于争论之中。
上节谈到,构成性泛心论被认为与演化论是兼容的,这一点使得泛心论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演化论除了遵循“连续性原则”外,还遵循着另一条原则,即“演化局限性原则”。演化论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就是说,“适应性(适应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才是自然演化的唯一追求目标”(15)王晓阳:《自然界没有奇迹吗?——自然主义与奇迹的兼容论》,《哲学研究》2020年第5期。。鉴于人类的认知能力(包括科学认知能力)是在局部的自然环境中演化形成的,“人类的科学认知能力很可能是一种适用于自然界中特定环境的局部(local)认知能力,而非一种适用于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普遍(universal)认知能力”(16)王晓阳:《自然界没有奇迹吗?——自然主义与奇迹的兼容论》。。因此,依据演化论的局限性原则,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作为从古猿进化而来的、生活在自然界的生物,与其他自然界的生物一样,也应当存在着认知局限或认知封闭。如果存在着认知局限,那么人类原则上就不可能洞悉自然界中的一切事情(17)麦金将认知封闭表述为:“当且仅当某一类心灵M的概念构造程序在其自由支配下无法应用到对性质P(或理论T)的理解之时,对于性质P(或理论T)而言,心灵M在认知上是封闭的。”(参见C.麦金:《意识问题》,吴杨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7-8页)更多关于人类认知有限性的论证,可参见C.麦金:《意识问题》;C.麦金:《神秘的火焰:物理世界中有意识的心灵》,刘明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王晓阳:《自然界没有奇迹吗?——自然主义与奇迹的兼容论》。。现在问题来了,构成性泛心论的基本立场与演化连续性原则不冲突,与演化局限性原则是否也不冲突呢?这是个绕不开的问题。因为,如果构成性泛心论与演化局限性原则相冲突,那么它就依然与演化论相冲突。
经由对组合问题的深入考察,我们将会发现,构成性泛心论的基本立场与演化局限性原则其实是相冲突的。依据查默斯和高夫等人的看法(18)D.J.Chalmers,“The Combination Problem for Panpsychism”;P.Goff,et al.,“Panpsychism”.,我们可以将构成性泛心论解释宏观意识经验的方式表述如下:
特定微观意识主体S1,S2,S3…Sn分别具有特定的意识状态E1,E2,E3…En,这些主体以特定的方式构成了具有宏观意识经验X的宏观意识主体Y。
基于以上表述,不难明白,要解决组合问题,至少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特定的组合机制(如高夫等人认为的现象绑合、主体融合等等),另一个则是S1,S2…Sn所具有的意识体验E1,E2,E3…En。构成性泛心论如果认为基本微观粒子(如,夸克)具有意识体验Eq,那么组合问题要得到有效解决,就需要获得Eq这类意识体验。正如要搞清楚水的生成机制,至少需要搞清楚构成水的组成成分,即氢原子和氧原子,以及相关的构成机制(如,分子相互作用定律等等)。
然而,作为演化产物链条上的一种特定生物,人类只能获得“成为人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what it is like to be a human),也即我们只能亲知到属于人类的宏观意识经验是怎样的。我们的意识概念体系并不能帮助我们把握到宏观意识经验是如何通过微观意识经验组合而成的,也不能帮助我们获得成为微观事物(如,夸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19)正如麦金所言,“我们人类意识概念是基于我们自己形式的意识而建立的,因此明显不同于这点的任何事物将是我们无法想象的”(C.麦金:《神秘的火焰:物理世界中有意识的心灵》,第48页)。。也就是说,我们根本无法想象那些与我们的宏观意识经验完全不同的微观意识主体会具有什么样的体验(20)不少学者持有内省不能揭示意识经验的全部本质或真正本质(real nature)的观点,例如波洛克(Balog)等人认为,我们关于现象性质的直接洞察“并没有揭示任何关于现象性质的形而上学本质”(K.Balog,“Acquaintance and the Mind-Body Problem”,Simone Gozzano,Christopher Hill,eds.,New Perspectives on Type Identity:The Mental and the Physica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pp.30-31)。这种观点运用至构成性泛心论上,就意味着我们可能无法洞察到宏观意识经验的构成机制或其基本成分即微观意识经验。一些构成性泛心论者有时也支持这种观点,即承认解决组合问题(知道组合机制、知道微观粒子具有怎样的体验)的做法超出了我们的认知界限(G.Strawson,“Panpsychism?Reply to Commentators with a Celebration of Descartes”,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Vol.13,No.10-11,2006;A.Mendelovici,“Panpsychism’s Combination Problem Is a Problem for Everyone”,William E.Seager,ed.,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anpsychism,London:Routledge,2020,p.313),试图以此避开组合问题对构成性泛心论的困扰。但下文马上会谈到,一旦承认构成性泛心论无法解决组合问题,构成性泛心论也就不比物理主义更有理论上的优势。。蝙蝠论证试图向我们表明的正是这一点(21)T.Nagel,“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Philosophical Review,Vol.83,No.4,1974.。
因此,如果构成性泛心论者宣称原则上组合问题是可解的,那么他们就要原则上能获得微观心灵所具有的意识经验。然而,鉴于演化所赋予我们的认知局限性,组合问题的解决原则上超出了构成性泛心论者的认知能力。换句话说,如果承认演化局限性原则,那么就应当承认,构成性泛心论者原则上无法想象微观心灵会有怎样的体验。因此,有理由怀疑,构成性泛心论者试图解决组合问题的做法,违背了演化论中的演化局限性原则,即构成性泛心论者的基本立场很可能与演化局限性原则是相冲突的。
如果一方面承认演化局限性原则,另一方面又坚持构成性泛心论,那么唯一可能的选择就是,承认意识经验可能有某种“隐藏本质”或隐藏属性。这种隐藏本质原则上超出了我们的认知限度,却在微观心灵构成宏观意识经验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这样一来,构成性泛心论又要面临如下难题:既然已经诉诸了意识经验的隐藏属性,为什么我们还要相信构成性泛心论?我们知道,构成性泛心论者自诩在理论上比物理主义更优越,是因为构成性泛心论宣称原则上能解释清楚宏观意识的产生机制。然而,鉴于演化局限性原则,如果解释宏观意识产生的宝只能押在隐藏属性之上,由于隐藏属性原则上超出了我们的认知界限,因此,构成性泛心论其实原则上也无法解释清楚宏观意识的产生机制。如果原则上解释不清楚这一点,那么构成性泛心论就不比物理主义更具理论优势(22)P.Goff,“Why Panpsychism doesn’t Help Us Explain Consciousness ”,Dialectica,Vol.63,No.3,2009.。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相信构成性泛心论而不是物理主义呢?毕竟,物理主义认为基础事物只有物理属性,因而从本体论上讲,物理主义显然比构成性泛心论更节俭(parsimony)(23)这里一个可能的反对意见是,尽管组合问题的解决与物理主义解释意识出现的方式都超出了我们的认知界限,但构成性泛心论的无知假设可能更可信(参见A.Mendelovici,“Panpsychism’s Combination Problem Is a Problem for Everyone”,pp.313-314)。理由是,经典的反物理主义论证表明,“物理主义者没有办法从物理的角度对意识给出一个可理解的解释,而且进一步说,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解释”(A.Mendelovici,“Panpsychism’s Combination Problem Is a Problem for Everyone”,p.313),也就是说,反物理主义的各种论证表明物理主义不能解释意识的产生的结论不仅只限于认识论层面,而是事实上并没有由纯粹的物质产生意识经验的可能性。但构成性泛心论则不同。我们只是不知道是否存在一种理解心理组合的方式,相比物理主义对意识的解释,组合问题更像是一个有希望解决的问题。有理由相信,这种反对意见是不合理的,理由就是,即便我们对物理事实认识的再多,然而鉴于演化局限性原则,仍可能有一些物理事实原则上是我们不能认识的。恰恰是这些物理事实解释了意识如何从纯粹的物质中产生的。换句话说,在本体论层面,仍然有可能存在由纯粹的物质产生意识经验的这种可能(参见C.麦金:《意识问题》;C.麦金:《神秘的火焰:物理世界中有意识的心灵》)。因此诉诸认知局限性的物理主义并不比诉诸无知假设的构成性泛心论更不可信。至此,应不难明白,如果双方(物理主义和构成性泛心论)都试图诉诸某种隐藏属性来解释宏观意识的产生,那么构成性泛心论就不比物理主义更具理论优势了。。
因此,构成性泛心论者如果要真正尊重演化论,那么自然也要尊重演化局限性原则,而这将导致一个认识论上的两难困境和本体论的负面结论,分别是:如果构成性泛心论试图解决组合问题,那么其很可能与演化局限性原则冲突;如果尊重演化局限性原则,放弃解决组合问题,那么构成性泛心论就不比物理主义更加具有理论优势了。另一方面,从本体论上讲,构成性泛心论预设了超出人类认知界限的微观心灵的存在。如果微观心灵的存在原则上超出了人类的认知界限,那么就有理由怀疑,微观心灵是否真实存在。
面对上述怀疑,构成性泛心论者的一个可能回应是,科学史告诉我们,人类同样不能亲知到微观物理粒子是什么样的,只是通过各种仪器观察到了特定的现象(如,电流表的读数等)。然而,我们的物理学家们并不怀疑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并且习惯从微观粒子及其相互作用来解释各种宏观物理现象。与微观粒子的情形类似,即便微观心灵及其具有的微观心理属性原则上超出了我们的认知界限,我们无法亲知到它们,也不应该因此就否认其真实存在。
不难明白,上述回应的关键是,认为微观心灵的真实性可类比于微观粒子的真实性。问题是,这个类比有效吗?我们的看法是,这个类比是无效的。理由就是,确认微观心灵存在的认知模式与确认微观粒子真实存在的认知模式完全不同。下面我们来具体解释这一点。
诚然,我们确实不能亲知到各种各样的分子、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但我们的物理学理论声称存在各种粒子并不是出于维护理论的一致性的需要。只有这些理论经过了种种严格的实验检验之后,才能得到科学家们的普遍接受。换句话说,科学家们需要尝试用各种实验来验证微观粒子的存在。例如,通过粒子加速器和探测器等设备,来验证各种物理粒子的存在和性质。可见,微观物理对象并不是科学家们单单为了解释宏观物理对象而假设的某种不可测知的理论实体,而是过去几百年科学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经过多种证据的检验和确认之后,才能证实如此这般的微观物理对象是真实存在的。正如科学哲学家亨普尔所言,“如果一个陈述或一组陈述至少在原则上是不可检验的,换句话说,如果它根本没有检验蕴涵,那么,它就不能有意义地作为一个科学假说或科学理论提出或接受,因为没有任何经验性发现能够与它符合或抵触”(24)亨普尔:《自然科学的哲学》,张华夏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57页。科学哲学家斯特雷文斯(Michael Strevens)也曾谈道:“只有经验性检验才算数——在整个科学界,很多人以各种形式反复表达过这种思想……不管多么有理有据,不管多么客观,都禁止任何形式的不以经验性检验为基础的说理。”(参见迈克尔·斯特雷文斯:《知识机器》,任烨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年,第163页)费曼、霍金等著名物理学家也有过类似表述(参见迈克尔·斯特雷文斯:《知识机器》,第163页)。。因此可以说,微观物理对象的存在是科学家们通过逐步检验探索得到的。
与之不同的是,微观心灵的存在更像是构成性泛心论者为了与演化论兼容而给出的特设性假设。如果构成性泛心论者试图将微观心灵的存在与微观粒子的存在类比,那么正确的做法就是,清楚展示微观心灵的具体发现过程。换句话说,有必要提供类似于发现和确认微观粒子存在的种种具体证据。然而,实际情况就是,至今为止,构成性泛心论者并没有提供任何可以供我们来确认微观心灵存在的具体证据(25)进一步思考会发现,试图通过第三人称的客观检验的方式来证实微观心灵存在,这一做法很可能是成问题的。理由是,如果我们承认心灵(包括微观心灵)都是第一人称视角才能把握的,因而都不是客观的,那么无论如何做不到仅通过第三人称的客观检验方式来证实(第一人称视角的)微观心灵的存在。。
总而言之,确认微观物理对象的认知模式与确认微观心灵的认知模式其实是不同的。一方面,构成性泛心论者承认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原则上把握不到微观心灵(演化局限性原则);另一方面,构成性泛心论者又没有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提供任何微观心灵存在的客观证据(正如粒子物理学家们所提供的支持微观物理对象存在的客观证据那样)。
尽管如此,或许还会有人反驳说,我们似乎也没有办法从第三人称角度提供其他宏观心灵的存在的证据(如,他人具有的心灵)。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不会怀疑(那些与我朝夕相处的他人)具有心灵。既然如此,从第三人称角度无法提供客观证据,也不应该成为我们怀疑微观心灵存在的直接理由。否则,我们也应该怀疑他人是否具有心灵。这个反驳涉及到他心问题(other minds problem)。目前学界应对他心问题有两类常见方案:一类是推论主义(inferentialism),另一类是非推论主义(non-inferentialism)。无论是推论主义方案还是非推论主义方案,都对宏观心理状态是否存在给出了具体的解释。简言之,尽管存在争议,但这两类方案无一例外地都需要借助他人的言行举止等宏观物理现象,来对他人心灵是否以及怎样存在进行甄别确认。这两类方案的争点在于,哪些宏观物理现象可以算做有效证据,以及这些所谓的证据与他人心灵之间究竟是怎样的联系。限于篇幅、主旨,这里无法展开讨论,有兴趣者可进一步参考有关文献(26)参见王晓阳:《为他心辩护——处理他心问题的一种复合方案》,《哲学研究》2019年第3期。。然而,一旦我们尝试将推论主义和非推论主义运用来鉴别微观心理状态是否存在时,就会发现这两类方案原则上无法适用于甄别和确认微观心理状态。为什么可以这么说?这是因为,鉴于演化局限性原则,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们(人类)原则上不可能找到用以甄别和确认微观心灵是否以及怎样存在的客观证据,因而这两类方案原则上都无法适用于微观心灵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构成性泛心论者关于微观心灵真实存在的说法是十分可疑的。之所以宣称微观心灵真实存在,构成性泛心论者很可能只是出于维护其理论一致性,以及与演化论连续性原则的兼容性而作的特设性假设(27)这里有反对者会认为,依据构成性罗素泛心论(constitutive russellian panpsychism,一种特殊版本的构成性泛心论),微观心理属性是微观粒子的内在本质。如果我们相信微观粒子的存在,就应该相信在微观层面,存在微观心灵,并且,正是这些内在本质才使得电子、原子等微观粒子具有能被我们探测的结构或倾向(参见P.Goff,“Putting Consciousness First”,Philip Goff,Alex Moran,eds.,Is Consciousness Everywhere? Essays on Panpsychism,Exeter:Imprint Academic,2022,pp.386-387)。对于这种观点,物理学家卡罗尔(Sean Carroll)提出了反对意见,在卡罗尔看来,从因果行为影响的角度看,“物理属性+作为物质内在本质的心理属性导致了某种行为影响”无非是在说(功能上等价于)“物理属性导致行为影响”(参见S.Carroll,“Consciousness and the Laws of Physics”,Philip Goff,Alex Moran,eds.,Is Consciousness Everywhere?Essays on Panpsychism,pp.25-45)。若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假设存在微观心理属性。对此,高夫提出了反对意见。高夫认为,“假设这样一门行为科学(物理学)抓住了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全部故事,是以乞题的方式在反对泛心论”(P.Goff,“Putting Consciousness First”,p.388)。因为根据构成性罗素泛心论,“物理学之所以如此有用,是因为它只关注从被研究属性的真实本质中抽象出来的行为”(P.Goff,“Putting Consciousness First”,p.388)。这里,双方的争论涉及到倾向主义(dispositionalism)与范畴主义(categoricalism)的争论,限于篇幅不再展开,但要提醒的是,如果构成性泛心论仅仅以重新解释物理属性存在方式的做法来为微观心理属性的存在提供辩护,而不能提供更多的客观证据,那么这仍然逃脱不了上述质疑。。
在这一节里,我们将回应几个值得考虑的质疑,从而为我们的观点作进一步辩护。
【质疑1】当代泛心论(包括构成性泛心论)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一般来说,一个形而上学观点是否成立并不取决于任何经验上的检验。因此,微观心理属性是否存在并不取决于任何经验的检验。
【回复1】一般的形而上学观点的确不需要取决于经验上的检验。但是心灵的形而上学(尤其是意识经验的形而上学)则很特殊。这是因为,意识经验之所以是意识经验,仅当它能够被某个主体觉知到。因此,就意识经验存在与否而言,除非它原则上能够被某个主体经验到(即被某个主体觉知到),否则它就没有资格被称为意识经验,无论宏观的意识经验还是微观的意识经验,都是如此。可见,如果构成性泛心论者一方面宣称微观意识经验存在,另一方面,鉴于演化局限性原则,又不得不承认原则上没有人能经验到微观意识经验,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相信微观意识经验真实存在呢?这里,构成性泛心论者可能会说,存在某个(些)微观主体s*,s*可以“觉知”到微观意识经验。但是,至今为止,构成性泛心论并没有提供任何可靠的证据或充足的理由使得我们能够相信,s*确实存在。值得注意的是,“s*可以觉知到的微观意识经验”与“人类可以觉知到的宏观意识经验”,这两句话中都同样用了“觉知”一词,然而这两个“觉知”的意思其实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微观主体s*对微观意识的微观认知能力(可称为“觉知*”),而后者则是一种人类主体对于宏观意识的日常认知能力(可称为“觉知”)。严格说来,我们只能理解“觉知”的意思,无法理解“觉知*”的意思。因此,严格说来,构成性泛心论者宣称的“s*可以觉知*到微观意识经验”这句话其实是一句没有真假的无认知意义的表达。有鉴于此,我们既没有理由相信s*存在,也没有理由相信被s*觉知*到的微观意识经验是真实存在的。
【质疑2】物理主义认为,一切都是物理的,并且,原则上,可以给出关于世间一切的物理解释。换句话说,物理主义者普遍相信,物理知识是完备的。但是,鉴于演化局限性原则,原则上,物理主义者也不可能知晓世间的一切,因而也就不可能物理地解释世间的一切。可见,物理主义同样也违背了演化局限性原则。就此而言,构成性泛心论至少不比物理主义更差。
【回复2】一般而言,物理主义所说的“物理知识”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认为物理知识指的是“物理学知识”(knowledge of physics);另一种则是广义的理解,即认为物理知识指的是“一种具有宽泛的意义的知识。它应该包括全部的物理学、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一切知识,以及所有关于原因的和作为结果产生的关系的事实的知识,当然也包括具有功能性角色的知识”(28)F.Jackson,“What Mary Didn’t Know”,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83,No.5,1986.。从狭义理解的角度看,如果遵守演化局限性原则,那么物理主义的确不能(狭义)物理地解释世间的一切,但是,如果按照广义理解,那么还是有可能(广义)物理地解释世间的一切。理由就是,演化局限性原则只是说,我们的科学认知能力是在局部环境中演化生成的,因而具有认知局限性。但是,由此并不能直接推出,我们无法了解世间的一切,至多只能推出,我们无法单凭科学的认知能力了解世间的一切。鉴于人类除了具有科学认知能力之外,显然还具备其他认知事物的客观方式。因此,我们依然有理由相信,在广义理解的意义上,物理知识可以是完备的(29)这里或许有人会反驳,鉴于演化局限性原则,人类的所有认知能力(包括科学认知能力)既然都是演化的产物,那么所有的认知能力很可能都是有局限的。既然都是有局限的,那么即便这些认知能力有所不同,全部加起来也仍然是有局限的,因此即使调用其他类型的认知能力,依然有理由相信无法了解到世间的一切。对此,我们的看法是这样的:依据通行定义,物理主义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物理的或者总是随附于物理的。因此,一种知识体系并不需要“捕捉”到世间事物的全部特质,只需要“捕捉”到世间事物的全部物理特征,那么对于物理主义而言,就是“捕捉”到了世间的一切事物。而广义的物理知识恰恰“捕捉”到的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因果-功能-结构特征,即全部的物理特征,广义的物理知识因此是完备的。打个比方来帮助理解。这类似于人类对水的确认过程。我们知道,水的本质特征是H2O的聚合物。因此,凡是一个事物具有H2O的化学结构,那么就可以认为它是水。尽管水具有多种不同的物理型态,不同物理型态的水还具有多种除了H2O之外的其他物理特征(如,流动性、透明性等等)。但是,对于科学家们而言,只要依据H2O这个关键/本质特征,就可以捕捉到世间全部的水。因此,不难明白,广义的物理知识所刻画的恰恰是世间一切物理对象的本质特征。。可见,物理主义者完全可以做到,一方面坚持(广义)物理知识是完备的,同时又不违背演化局限性原则。就此而言,至少这种类型的物理主义还是可以优于构成性泛心论。
【质疑3】一方面,如果物理主义和构成性泛心论都违背了演化局限性原则。另一方面,构成性泛心论至少遵守了演化连续性原则,而物理主义则违背了演化连续性原则。就此而言,构成性泛心论还是优于物理主义。
【回复3】首先,刚刚提到,坚持把物理知识做广义理解的物理主义,并不会违背演化局限性原则。其次,某些类型的物理主义也可以不违背演化连续性原则。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就是,我们知道,演化论虽然揭示了自然界的物种之间存在某种连续的演化不断的进程(如,眼睛的演化)。但是,另一方面,演化论也容许在演化进程中存在一些稳定不变量。例如,许多不同的不同的生物都具有的消化能力和新陈代谢能力。以消化能力为例。事实上,尽管物种的消化器官或组织会在演化进程中有所改变(这一改变是由物种所处的特定环境所决定的),但消化能力本身作为一种特定的生物技能并不会因为物种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换句话说,在演化进程中,尽管某些组织或器官因适应性需求而有所变化,但消化能力本身则是不同物种之间(即便不是全部物种)保持稳定不变的“量”。这种在不同物种之间保持不变的特征,可以称为“多重实现”(multiple realization)。类似于消化能力,意识也可以是多重实现的,因而是一种跨物种的稳定不变量。例如,某些非还原物理主义认为,心理现象(包括意识经验)是可以多重实现的。不仅可以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多重实现,在不同物种之间亦然。对于这些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而言,相信心理现象的多重实现的一个关键理由是,它乃是社会认知得以可能的必要前提。因此,至少对于相信广义物理知识完备以及心灵多重可实现的那些物理主义者而言,可以同时做到既不违背演化连续性原则(因为心灵是多重实现的),又不违背演化局限性原则(因为广义的物理知识可以说完备的)。如此一来,至少这个版本的物理主义还是优于构成性泛心论的。
【质疑4】当代物理学认为,物理学理论充其量只是揭示了世界中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结构关系或动力学关系。因此,物理学说到底只是对于某些因果-结构-动力学关系的刻画。这些关系就是物理属性。又由于任何关系都不可能凭空产生,因而需要关系项来为其奠基(grounding)。然而,能够充当关系项的不能是物理属性,因为物理属性本身就是特定的关系,如果由物理属性充当这里的关系项,就会导致无穷倒退(infinite regression)。因此,只能由某些非关系属性或范畴属性(categorical properties)来充当关系项。当代泛心论恰恰认为,某些心理属性(如,意识经验)是非关系性的范畴属性,可以为其他属性(如物理属性)奠基。然而,依据物理主义的通行定义,物理主义则认为,要么一切都是物理的属性,要么即便有非物理的属性,那么非物理的属性也总是随附于物理的属性。不难看出,物理主义难以与当代物理学的基本立场相兼容。因为,物理属性无法充当世界的基本属性,从而为自身和其他非物理属性奠基。因此,即便物理主义是对的,也没有告诉我们世界的基本构成。而泛心论却合理解释了世界的基本构成。可见,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当代泛心论(包括构成性泛心论)的确比物理主义的解释力更强(因为前者关于世界构成的解释更基本更深刻)。
【回复4】认为泛心论关于世界构成的解释更基本更深刻的上述观点,其实预设了范畴二元论(categorical dualism)这种形而上学立场。范畴二元论认为,世间存在两类相互之间不能彼此还原的基础属性,一类是范畴属性,另一类则是倾向属性(dispositional properties)。然而,在当前形而上学领域,还存在一种与范畴主义(categoricalism)相竞争的观点,即倾向主义(dispositionalism)。倾向主义认为,世界上有且只有一类基础属性,即倾向属性(30)A.Bird,Nature’s Metaphysics:Laws and Properti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p.99-129.。范畴主义与倾向主义孰是孰非,正处于争论之中,学界目前未有定论。因此,我们目前不应该“一边倒”地认为,泛心论必定比物理主义更深刻。如果最终倾向主义是正确的而范畴主义是错误的,那么由于物理主义可以完美对接倾向主义,而泛心论则无法跟倾向主义对接,因此物理主义关于世界构成的解释就会比泛心论更基本更深刻。可见,有理由相信,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判别倾向主义和范畴主义孰是孰非的情况下,匆忙认为泛心论必定比物理主义更优,这样的做法既不明智也不合理。
【质疑5】一方面,当代泛心论并不承诺心理状态比物理状态更基本,只要求心理状态是基本且遍在的即可。另一方面,依据物理主义通行的随附性定义,物理主义只要求(某些)物理状态是基本的,其余状态要么是物理的,要么随附于物理的。因此,当代泛心论完全有可能与(某个版本的)物理主义相兼容。
【回复5】当代泛心论普遍预设了范畴主义的形而上学立场。目前范畴主义有多个不同版本,能满足当代泛心论需求的大概有且仅有如下两个版本:一个是范畴二元论,另一个是范畴一元论(categorical monism)。前者认为,存在两类相互之间不能彼此还原的基础属性,一类是范畴属性,另一类则是倾向属性,并且范畴属性为倾向属性奠基。而后者则认为,在基础层面,并不存在不可还原的倾向属性。所有的基础属性无一例外地都是范畴属性。另一方面,按照学界对奠基物理主义的通常理解,奠基物理主义一般认为,(作为倾向属性的)物理属性是基础的,并且物理属性为其他属性奠基。然而,刚刚说了,范畴主义要么认为,范畴属性奠基了倾向属性(范畴二元论),要么基础层面不存在倾向属性,只存在范畴属性(范畴一元论)。可见,无论是范畴二元论还是范畴一元论都与(通常理解的)奠基物理主义不兼容。由于当代泛心论的形而上学立场要么是范畴一元论要么是范畴二元论,因此,当代泛心论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物理主义(无论是奠基物理主义还是其他物理主义版本)是不兼容的(31)值得一提的是,理论上,有可能有一种“怪异的”构成泛心论版本。该版本一方面认为,存在两类基础属性,一类是心理属性,另一类是物理属性,并且前者为后者奠基(范畴二元论)。另一方面又认为,心理属性随附于物理属性。这个版本的构成性泛心论与基于随附来定义的物理主义版本很可能是兼容的(尽管与通常理解的奠基物理主义不兼容)。这个版本的构成性泛心论能否成立,是值得探讨的。限于本文篇幅、主旨,不再展开,需另文论述。这里只需认识到以下两点:第一,基于当前的通常理解,我们不会认为基于范畴主义的泛心论与物理主义相兼容。第二,退一步说,哪怕上述怪异版本的泛心论是成立的因而与随附物理主义相兼容,也不会实质影响我们一直在辩护的如下主张:泛心论(包括构成泛心论)并不比物理主义更具有理论竞争优势(应不难看出这一点。怪异版构成泛心论如果成立,其实就是一个特殊版本的物理主义,因而将不会与物理主义构成实质竞争关系)。。
是时候做个总结了。首先,为了与演化连续性原则相兼容,构成性泛心论宣称微观心灵是真实存在的。然而,为了解释宏观意识经验如何由微观意识经验构成,构成性泛心论又不得不面临组合问题。要解决组合问题,就需要能够获知微观意识经验。然而,考虑到演化局限性原则,人类原则上无法获知微观意识经验,因此,如果构成性泛心论要与演化局限性原则兼容,就不得不承认组合问题原则上无法被人类解决。如果组合问题无解,那么构成性泛心论就失败了。而如果构成性泛心论背弃演化局限性原则,那么,在解释宏观意识的产生问题上,构成性泛心论就并不比物理主义更具理论优势。其次,从证据的角度看,构成性泛心论者并没有提供足够的理由或证据使得我们能够相信微观心灵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我们也不可能以确认微观物理粒子真实存在类似的认知模式来确认微观心灵的存在。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微观心灵是真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