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译者行为研究

2024-01-18 16:23李正栓
关键词:布洛克巴恩斯韵律

李正栓,张 丹

(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24)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不仅具有杰出的领导力和军事头脑,且在文学创作领域成果卓著。毛泽东善用中国古典诗词形式,结合中国军民革命斗争的现实经历,创作出具有浪漫主义气息与现实主义情节的恢宏诗作。李正栓认为,毛泽东诗词是文学、军事、历史与政治的高度融合[1]36。《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创作于1949年4月24日,是毛泽东诗词的佳作之一。1948年底,为坚定革命信念和道路,毛泽东明确提出,“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2]1375南京的解放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战略步骤,也是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伟大号召的现实举措。毛泽东借诗作抒发自己对于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同时用诗作鼓舞军民的战斗意志,“一定会象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一样,粉碎敌人的政治阴谋,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2]1379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描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势不可挡的战斗英姿的宏伟佳作,其古典诗歌形式、韵律、典故以及作者饱满激昂的情绪和语言风格,是译者进行语言转换时需费心思之处。译者行为研究是以译者为中心,采取“以人为本”的研究理念。它“关注的是人,是作为意志体的人”[3]。周领顺认为,翻译批评具有翻译内和翻译外两分野,分别对应译者的译内行为(语言性行为)和译外行为(社会性行为),揭示了译者作为语言人与社会人的角色[4]。译内行为主要是语码转换时的译者行为,属于“语言内”(intra-linguistic)因素;译外行为主要集中于社会上的问题,属于“语言外”(extra-linguistic)因素[5]。威利斯·巴恩斯通(Willis Barnstone)、迈克尔·布洛克(Michael Bullock)、许渊冲和李正栓4位译者的译文分别表现出不同的译者行为,因其所处国家和文化思维的不同,他们的译文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发现不同地域译者行为的一般规律,结合文化和社会对译文进行全面、客观的批评,是翻译批评研究的重要方式。

一、译者行为社会维

译者行为研究是“以人为本”的翻译批评研究,它以译者为中心,不断剖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社会因素和与语言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译者行为研究路径分为社会维度与语言维度两个方面。其中,社会维度所涉领域颇多,译者的历史视域和翻译伦理是译者行为社会维度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部分。

(一)历史视域和时代话语

每个人都是历史进程的产物,译者也不例外。译者作为国家的公民,其成长过程中渗透着某历史阶段国家的意识和自身的选择。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翻译不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是对某段历史中文化的移植和传递。译者用语言文字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熟谙不同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表达方式,这是译者的必备知识素养。因此,译文的字里行间透露出译者的思维方式,译者不经意间留下自身意识和时代影子的印记。

布洛克(1918—2008)生于伦敦,年轻时曾参加布勒东倡导的超现实主义诗歌运动,后自成一派。他的诗歌既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又富于东方色彩,禅味甚浓。他于1968年移居加拿大,曾在多所大学任教。他是英国诗刊《表达》的创始人,并担任过多种文艺刊物和文艺组织的编委。他的个人创作颇丰,所涉文学题材包括诗歌、小说。他翻译过150余种国外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我国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他的人生忙碌又充实,即使在1983年退休后,仍赴香港中文大学访学。他一生四处求学游历,笔耕不辍,获奖无数,名噪一时。布洛克所生活的时代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盛行的时代,他从超现实主义诗歌中汲取养分,并逐渐形成自身的诗歌创作风格,并在东方禅韵中受到启发,开拓了自身的思维。他紧跟时代进程,在多体裁、多题材的翻译活动中积累经验,为翻译毛泽东诗词打下基础。他主动请缨翻译陈志让所选的37首毛泽东诗词离不开那个时代他对毛泽东的认识: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战胜了20世纪60年代初的3年自然灾害、领导中国人民经受住苏联撤走专家和两国关系逐渐恶化的国内外压力,与苏联共产党以及追随苏联的一些欧洲国家共产党论战,大力发展国防工业。毛泽东在布洛克心中是伟大的,他心生敬意。这个历史环境对他很重要,会影响他的语言行为。

巴恩斯通(1927—)是美国诗人、学者、翻译家。他是英译毛诗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先后求学于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曾任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教授,也曾执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他自青年时代起开始写诗,具有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他也撰写文学评论,并翻译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诗人作品,出版诗集,译诗集共计19部。他一生成就斐然,作品多达70多部。在翻译毛泽东诗词之前,他也曾译过诗人王维的诗。他与郭清波合译毛泽东诗词,出版诗集ThePoemsofMaoTse-tung(1972),在纽约、旧金山等地发行销售。他的作品使他多次获奖,包括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奖、两次获普利策奖提名。巴恩斯通与布洛克一样具有相似的求学与翻译经历,身为诗人的敏感性使他善于捕捉各种诗歌类型。他关注到了毛诗的文学价值,并将其翻译推广,体现了他的世界性眼光。他早年总听罗伯特·佩恩(Robert Payne)讲述毛泽东的故事和他的诗词,对毛泽东渐生敬意,始译其诗,邀在他手下读研究生的中国青年郭清波助之。在他翻译出版过程中,中美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972年,巴恩斯通英译毛泽东诗词出版后引起美国各大报纸的报道,好评如潮。评论家们还顺便评论毛泽东的诗才,逐渐树立了领袖毛泽东的诗人形象,减少了对中国的负面报道。这也给了中国一个信号。在中国与苏联关系急剧恶化的情况下,文学翻译助力外交,促成了基辛格探路和尼克松访华。这个历史背景对巴恩斯通译者行为必有影响。

许渊冲(1921—2021)是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不仅翻译文学作品,也尝试构建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他从小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后求学于西南联大,并在法国留学。回国后,他任教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并在教学之余坚持翻译实践。他一生从事文学翻译实践长达60多年,留下近百部经典文学翻译作品。《诗经》《西厢记》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其从事典籍英译的重要成果,《红与黑》等多部译著是其从事法译汉的文学翻译实践。许渊冲追求译诗的“美”与“真”,这样的翻译理念同样体现于毛泽东诗词的翻译活动中。他追求“韵体译诗”,即译文充满了中国古诗形式整饬,讲求韵律的特点。许渊冲以中国文化为根基,在改革开放后致力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因此,他的翻译活动是具有国家立场的职责,他的历史话语是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使命。

李正栓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99年起,他开始翻译毛泽东诗词,积少成多,出版成册。这是21世纪译者行为,是中国逐渐繁荣富强后中国文学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重要时期,是中国逐渐树立关辉形象时期,有新的现实意义。其译文重忠实原文,以诗译诗,韵译为主,追求形神兼备,使毛泽东诗词保持发展生态,产生新的生命。他以中国文化“走出去”为翻译目标,以忠实对等为翻译原则,他力求构建伟人的历史形象,让世界知道毛泽东对中国文学的非凡贡献。因此,他以一种崇敬的情怀翻译伟人的诗作,视之为使命,将伟人的文采传播至海外。他总结了英译毛泽东诗词的四之原则:视之悦目、听之悦耳、诵之上口、读之入心。

不难看出,历史视域和时代话语对译者行为具有重大影响。

(二)翻译伦理和诗作选择

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德原则和关系准则。翻译伦理则是译者对原文和译文的处理原则和方式。翻译伦理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一定程度上的取舍直接影响了译文的呈现效果。翻译伦理发生于译者翻译过程的各个阶段。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前,选择何种原文作为翻译对象以及为何选择,一定程度上受到自身翻译伦理的影响。

1965年,MaoandtheChineseRevolution:WithThirty-sevenPoemsbyMaoTse-tung出版。布洛克与陈志让合译了毛泽东的37首诗,布洛克主笔。这本书介绍了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简要介绍了所选诗歌的创作背景并添加了相应的注释。布洛克自身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使其敏锐察觉到了毛泽东诗歌中的文学价值。他将毛泽东的诗译成英文,使其在英语世界发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他对所选诗歌详细的介绍使英语读者在阅读这些诗的同时了解中国革命的进程,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他以诗性的语言呈现诗歌原意,以详尽的副文本解释诗歌的背景,一方面尽可能完美地传达原诗意义,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照顾读者感受。他这种既对得起作者又对得起读者的翻译伦理决定他选择什么样的译者行为。

巴恩斯通在1972年出版了ThePoemsofMaoTse-tung,与其青年学生郭清波合译了毛泽东的36首诗。回看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得知,这本书的出版与当时国际形势密切相关。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对中国的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结束时,中美在上海签署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巴恩斯通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版毛泽东诗词英译作品,无疑是在特殊历史节点进一步推动中美关系友好交往。因此,在国际形势的推动下,译者借时代潮流推出文学翻译作品,使这部诗集的出版拥有了些许政治色彩,译者选择诗作的伦理原因也有迹可循。此外,巴恩斯通与郭清波合译毛泽东诗词,也是译者伦理选择的一方面。巴恩斯通作为美国翻译家,他选择与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郭清波合译,是确保译文准确性的译者行为,其伦理是尽量不解构毛泽东诗词原意。他与布洛克英译毛诗的翻译策略相同,即以英语为母语的译者与具有源语国家文化背景的译者合作,最大程度保证译文的准确性。

许渊冲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根基,文学积淀十分深厚,语言表现力丰富。他在翻译毛泽东诗词时,所用词汇通俗易懂,形式贴近原作,最大程度上“求美”与“求真”。许渊冲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认为英汉互译难于西方其他语言之间的翻译,原因在于词汇对等数量不同。他提出“优势论”与“竞赛论”,认为翻译应发挥语言优势,实现译文之间的竞赛,这样才能促成更优质的译文产生。他的翻译原则是其伦理选择的基础。正因为中国文化的深厚基底,他才能进行古典文化外译活动。正因为他韵体译诗的翻译原则,才让他的译文彰显个人风格之余极尽艺术特色。他的翻译伦理是贴近作者,通过翻译提升作者,吸引读者,滋养读者,激发读者产生美感。

李正栓长期从事诗歌翻译的工作,他翻译英美诗歌,也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族典籍。他的翻译实践经验使其总结出自身的翻译原则,也是其翻译伦理的表现,即“忠实对等,形神兼备”。“忠实”是他翻译准则的第一要义,也是他的追求目标,是他向作者负责的态度。他所言“忠实”,不仅指内容忠实,而且包括形式忠实,也包括风格忠实。因此,忠实传递原文内容,忠实再现原文形式、风格、文化内涵,是他对翻译的最终要求。他翻译的毛泽东诗词,在语言风格方面尽可能展现伟人风采和恢弘气势。他翻译谁的作品,就首先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变成谁,让作家魂附他体。他在翻译之前,会主动去诗中描写的战斗场地,或实景,或文献,或影视,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战士们身处的自然环境,从而对原文字词进行细致地剖析,初译后反复朗诵,寻找原作拟传递的意旨,尽可能找到英文中对等的或最接近的词汇,从而忠实再现原文韵味。李正栓的翻译伦理基于他对“忠实”的理解和追求,在“忠实”的指引下,他尽可能原汁原味地译出原作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他认为,靠近读者、实施归化,无可非议,但不应为了译入语读者而肆意解构译出语文化。翻译毛泽东诗词,还是应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以免错误地呈现毛泽东的形象和思想。

二、译者行为语言维

“语言性”是译者的基本属性,是翻译活动的基本特征,也是翻译批评的传统关照。“语言性”行为指语码转换活动,关注知识再生产的点点滴滴,涉及语言转换的基本单位,诸如词汇、句式、段落、修辞、语法、典故、音韵、韵式等。通过语言的基本单位,译者可在译文中重现作者形象、构建诗歌意境、传递原文风格、移植文化内涵、丰富译入语语言和文化。因此,在原文与译文的对比中、译文与译文的对照中,读者可以看出译者们不同的语言风格与思维方式,从而对译者行为进行深入研究。

(一)形象刻画和意境营造

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描写了人民解放军听从指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夺胜利的激烈场景,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如同“百万雄狮”浩浩荡荡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毛泽东在诗中构建了解放军大无畏的英勇形象,同时也表现出对革命胜利必胜的信心、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骄不躁的谨慎态度。原文如下: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首联描写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之时的宏大场面,既突出解放军进军神速,又彰显解放军的英勇气势。国民党反动统治在顷刻间瓦解,与解放军的高昂气势形成鲜明对比。“百万雄师”使用夸张的数字和少有的比喻,反映出解放军数量之多,体现出战士们气势雄浑的形象表现。占领南京是摧毁国民党政府的重要标志。颔联讴歌南京解放的关键性胜利。“虎踞龙盘”描写南京地势险要,“今胜昔”表现古都焕然一新的姿态。正因为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南京才显示出其崭新的面貌。“慨而慷”不仅是解放军胜利后的欢欣鼓舞,更是毛泽东得知消息后的激昂之态。颈联凸显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他号召战士们乘胜追击,彻底粉碎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同时,他也劝诫战士们谨记楚王项羽败给刘邦的悲惨教训,告诫战士们以史为鉴,清醒理智地取得最终的胜利。尾联揭示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即不断革命、不断前进是“人间正道”,彻底的革命符合历史发展的道路。这首诗构筑了气势恢宏的场面,刻画了解放军势不可挡的勇猛形象,也从侧面反映了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气魄。诗中所造的意境令人斗志昂扬,奋发向上。四位译者的译文不同程度地传达出原文对人物和意境的建构:

译文1:

TheOccupationofNankingbythePLA

April 1949

Atumult rises with wind and rain from Mount Chung

As a millionmatchless troops cross the Great River.

The mountain is a recoiling dragon, the city a seated tiger,

both more regal than ever.

The sky isinverted, the earth turned upside down,

and our spirits are soaring.

We should whip up our courage and pursue the routed bandits;

We must not imitate Pa Wang in vainly seeking a reputation for charity.

Had heaven feelings it would long since have grown old!

People are beginning to talk of a sea turning into mulberry fields[6].

译文2:

CAPTUREOFNANKING

Rain and a windstorm rage blue and yellow over Chung

the bell mountain

as a million peerless troops cross the Great River.

The peak is acoiled dragon, the city a crouching tiger

more dazzling than before.

The sky isspinning and the earth upside down.

We areelated

yet we must use our courage to chase the hopeless

enemy.

We must not stoop to fame like the overlord Hsiang Yu.

If heaven has feeling it will grow old

and watch

our seas turn into mulberry fields[7].

APRIL 1949

译文3:

CAPTUREOFNANJINGBYTHEPEOPLE’SL
IBERATIONARMY

(April,1949)

Over the Purple Mountains sweeps a storm headlong;

Our troops have crossed the great river, a million strong.

The Tiger girt with Dragon outshines days gone by;

Heaven and eartho’erturned, our spirits ne’er so high!

With our courage unspent pursue the foeo’erthrown!

Do not fish like the Herculean King for renown!

Heaven would have grown old were it moved to emotions;

The world goes on with changes in the fields and oceans[8].

译文4:

Seven-word-linePoem

(ThePeople’sLiberationArmyTakingNanjing)

April 1949

Over the Purple Mountain a storm sweeps sudden and strong:

Millions of soldiers have crossed the river mighty and long.

Once den of tiger and dragon, now the city outshines the past;

Heaven and earth’s overturn makes our spirits high with song.

With lasting courage we should pursue the fleeing enemy!

Learn not from Xiang Yu theBawang of useless renown!

Were Nature sentimental, it would have grown old;

People’s world is full of changes like that in field and ocean[9].

该诗前4句重历史叙述,多动态描写。首联和颔联分别刻画了解放军势如破竹的气势与南京翻天覆地的崭新面貌。“百万雄师”和“虎踞龙盘”分别刻画了解放军和南京城的形象,也是该诗意境建构的重要意象。布洛克用“a million matchless troops”译出原文“百万雄师”,意为“百万无敌的军队”,表现出军队数量之多、气势之盛。颔联“虎踞龙盘”描写南京地势优异。布洛克不仅用“recoiling dragon”“seated tiger”直译出4字之意,而且用“regal”点出帝王古都的文化含义。可以看出,布洛克对原文背后的文化内涵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挖掘。巴恩斯通用“peerless”译出战士们的杰出风貌,但并未表现出战士们势不可挡的气势。他用“coiled dragon”“crouching tiger”译出“虎踞龙盘”之态,所用形容词更为形象生动。“dazzling”意为“耀眼的,炫目的”,并未译出帝王古都之意。许渊冲并未用“troops”指代军队,而是将形容词“strong”作名词译出战士们肉体上的强健以及气势上的勇猛,简短、形象。“Tiger girt with Dragon”特地将首字母大写,以代指具体地点,译出了文化内涵。李正栓和许渊冲都用完成时态“have crossed”译出“百万雄师过大江”已是发生过的事,突出前后两句诗的先后顺序。李译用“mighty and long”表现解放军队伍气势勇猛、队形长而多之态。“Once”和“now”突出今昔对比,表现南京城已今非昔比。从4位译者的不同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国外译者,布洛克注重原文中文化内涵的表达,巴恩斯通的译文用词生动形象;作为国内译者,许译艺术性较高,也兼顾文化表达,李译倾向形象构建,用文字构成的图景更为鲜活。4篇译文均重视形象重建,以意象营造意境,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国外译者在理解后仍“死抠字眼”,追求字词忠实;国内译者在理解基础上适当调适,追求意义忠实。国外译者作为诗人,随意改变原作的行数;国内译者不是诗人,倒亦步亦趋地试图再现原作的行数。另外,许渊冲以他娴熟使用的双偶句再现原作的尾韵美,李正栓力争以原作尾韵形式再现韵式安排,力争再现原作诗词文化。

(二)风格传递与艺术再现

这首诗气势雄浑,风格豪迈,艺术性极高。它用律诗的古典诗歌形式写成,尾韵是 AABACADA,形式整饬,声音铿锵。韵律是诗歌艺术性与音乐性的体现,是中国诗词的典型特征。移植原文形式韵律,需要译者本身具有诗歌创作的敏感性和创造性。刘宓庆提出:“原文的美学表象要素就是原文语言形式(包括音韵)上的美,在美学上称为物质存在的形态美,它通常是‘直观可感的’一般可诉诸人视觉和听觉。”[10]因此,翻译韵律诗并非易事。以诗歌的形式韵律为例,4位译者分别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体现。

该诗原文形式规整,尾韵整饬、动听。诗人布洛克的译文行数增多,每行字数皆不相同,采用自由体形式,并未移植原文形式,实际上是一种不忠实。他仅在第二句诗中以“tiger”和“ever”押尾韵,其余并未押韵。可见,布洛克的译诗风格为形式自由、无韵译诗,或许符合英国当时的诗歌潮流。巴恩斯通的译文也并未遵循原文形式和韵律,与布洛克译文形式一致。不过,巴恩斯通有另一译诗特点。他把一句诗中的后半句用小写字母开头,且前半句没有任何标点符号,诗行缩进也没有规律,曾被认为出版时校对不严格,却被发现是故意所为。这就是译者的“任性”。布洛克与巴恩斯通作为国外译者,忽视了原文形式和韵律上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原文的文化流失。许渊冲和李正栓在形式风格与韵律方面遵循原文。许译每行字数基本一致,均为10~12个音节。他将原文的韵式改为双行韵,对应英美读者传统上惯于的双偶句,是一种形式上的归化。这一押韵形式在西方历史悠久,多用于史诗体裁。许渊冲保留原文规整的特点,更在韵律方面创新,保证了诗歌的艺术性特征,提醒读者毛泽东诗词的史诗性。许渊冲“译文形美意不散,音美形不乱”[11]。李正栓的译文尽量保持原作韵律和尾韵体制,力求在风格上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李正栓提出汉诗英译的“忠实对等”原则,认为在语义等功能对等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原作在理解、字词、韵律、文化迁移和风格等方面达到对等[1]。李译每行字数基本一致,在12~14个音节,保留原文律诗的规整形式。他尝试在译文中体现原作的韵式,前4行中1、2、4行押同一个韵AAA,是完全韵,与原文韵律一致。后4行中2、4行韵律一致,与原作相同。整首译诗押韵AABACADA,与原作相同。可见,李译在形式风格方面尽量贴近原作,保留原文韵律特点。不难看出,国外译者往往因保留个人特色而忽视原作形式与韵律,造成文化流失现象。他们采取国外诗歌中常用的诗歌形式译诗,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中国译者致力于传达原诗之美,十分注重形式韵律方面的一致。他们站在中国立场上,保留具有中国文化气息的形式和韵律,以便西方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三)典故理解与恰当表达

中国诗歌善用典故,用以补充或加深情感流露或地域表达。典故是丰富全诗、提高诗歌艺术性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奈达将典故归于文化负载词中的一类,称为典故文化负载词。典故“一方面为诗词增添文采,另一方面却增加译者在诗词意境表达上的难度”[12]。正因为典故浓厚的文化内涵,往往给译者造成一定的翻译困难,有时会出现典故不可译的现象。“典故的寓意具有可译性,一般情况下,典故寓意是可译的,但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某些典故寓意的不可译性。”[13]如何在准确表达原文意义的同时体现文化内涵,是中外译者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共同面临的问题。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所用典故数量绵密,全诗共有7个典故。所用典故或以古人故事为鉴,或引用古诗短句,以故为新。毛泽东用典切时切意,“学古却不泥古,用古而能自出一片新天地,是继承,亦是创造。”[14]本文以诗句“不可沽名学霸王”和“天若有情天亦老”中的典故翻译为例,探讨国内外译者翻译典故的共性和差异。

诗中“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其因贪图虚名而造成自己失败。毛泽东借项羽的故事警示解放军战士,不可因虚名放弃追击穷寇的机会,从而赢得革命的最终胜利。此句为前一句做出解释,提出追击穷寇的原因。“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诗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原句抒发作者对自己处境的凄苦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毛泽东此处点化前人诗句,将其引申出哲学辩证之意,指自然界规律运行,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暗指新政权取代旧政权,革命必然胜利。

4位译者对典故翻译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布洛克将“霸王”直译为“Pa Wang”,直译的方式保留了译出语的文化特色,使诗歌呈现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吸引读者注意。巴恩斯通译为“the overlord Hsiang Yu”,他译出“霸王”的具体所指,解释“霸王”为何人,使读者阅读时清楚明了。许译为“Herculean King”,他采用归化译法,在希腊神话中找到与项羽类似特征的人物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方便西方读者理解,但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还是不易理解的。李译为“Xiang Yu the Bawang”,他采取直译与意译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保留源于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解释“霸王”指项羽,易于读者理解。对于古诗短句的翻译,布洛克与巴恩斯通均采取直译法,分别译为“Had heaven feelings it would long since have grown old”与“If heaven has feeling it will grow old”。布洛克的用虚拟语气加倒装句的形式译出,且用感叹号表达诗句情感,更具文学性和艺术性。巴恩斯通用“if”引出此句,通俗易懂但在文学性方面稍逊布洛克一筹。许译为“Heaven would have grown old were it moved to emotions”,他改变原文语序,用英语惯用表达方式译出,方便读者阅读欣赏的同时兼具文学性和艺术性。李译为“Were Nature sentimental”“it would have grown old”,他保留原文语序,用倒装式虚拟语气并用逗号将此句分为两个短句,增加了这句诗的可诵性,更能体现出作者在朗读此句时感慨万千的心情。总体而言,国外译者在典故翻译方面倾向于直译,并用归化的方式调整原文语序结构,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国内译者分别采取不同的译法,许渊冲善于寻找中西文化中的相似之处,无论是用典还是用韵,他都以为目标语读者服务的心态进行语言和文化的转换。李正栓力求原汁原味重现原文风格,既忠实于原文内容,更忠实于原文形式。同时,他也争取做到文化的移植。正如他所言:“只有译出文化层面的含义,才能实现文化交流;只有保留和再现原作风格,才能实现文明互鉴,所以,译者不能过多发挥自己主体意识而忽略原作风格。”[1]37

三、结语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一首难得的史诗性豪放派诗作,也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典范,贴切地传递了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和领袖气魄。从译者行为社会维来看,布洛克、巴恩斯通、许渊冲和李正栓都有长期的翻译实践并逐渐形成各自的风格。其中,布洛克和巴恩斯通是诗人兼译者,具有多重经验和能力。作为国外译者,他们追随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发展,适时出版译诗集,展示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推广了毛泽东诗词和中国诗词文化。无论是国外译者还是国内译者,他们的译者行为都是历史推动的结果,在某些方面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以巴恩斯通为例),也是自身翻译伦理选择的结果。从译者行为语言维来看,四位译者译文各有千秋。但总体而言,国外译者的译文虽然注重知识再生产却不太重视诗歌形式和韵律的传递,更倾向于用直译的方式译出易于读者阅读和理解的译文。布洛克的语言更具文学性,巴恩斯通的语言更具通俗性;国内译者重视呈现原文的形式和韵律,他们的译文一定程度上具有陌生化的特点。许渊冲的译文是极致“求美”的体现。他在保留原文形式的同时,也会照顾读者的感受,使陌生的译出语文化融合了译入语国家文化,达到文化之间的对等和平衡。李正栓的译文是极致“忠实”的体现。他力求原汁原味地移植原文风格,并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更具译出语文化特色,呈现陌生化美感,力争更具文学性。

猜你喜欢
布洛克巴恩斯韵律
蝴蝶
李德仁:从溱潼走出的布洛克金奖中国第一人
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变革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韵律之美——小黄村
江湖留名
聪明的布莱恩
无理之人
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