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双,姚云鹤,2,3*
(1.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5;3.四川大学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5)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蜡染作为贯穿苗族发展历史的古老技艺,在现代服饰设计中时有呈现,也因此被更多人所知晓。蝴蝶纹样在苗族蜡染纹样中占有重要地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这一符号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可以使苗族蜡染及其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蜡染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苗族蜡染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曾兴盛一时。明、清时期,黔中一带的苗人常用蜡染工艺制作精美衣物。至民国,蜡染仍盛行于湘西、贵州、云南、川南等地,尤以贵州的丹寨、安顺、郎岱(今六枝)、普定、惠水等地技艺最高[1]。
2006 年,苗族蜡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随着守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觉醒,苗族蜡染逐渐走出少数民族地区,融入现代的时尚领域,被更多的消费者所熟知。
苗族蜡染技艺可分为点蜡和画蜡两种。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蜡笔)、瓷碗、水盆、大针、骨针、谷草、染缸等[2]。
蜡染的第一道工序是对布料的预处理,即把土布(含有杂质的天然纤维织布)浸泡在滤好的草木灰水中,脱去纤维中的脂质,使之易于点蜡和上色。点蜡是蜡染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待黄蜡受热熔化成液体后即可往布上点画。点蜡完毕后即可进行染色,将点好蜡花的布用温水浸湿,放入制好的蓝靛染缸中反复浸泡多次,直至布料染好后进行漂洗,用清水冲去浮色,继而加水煮沸,使黄蜡融化,再经漂洗退蜡,即算完工。
为了使蜡染花布更加平整美观,有些地区还增加了后加工整理过程,如上浆和碾压等[3]。蜡染的各道工序环环相扣,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技艺和操作规程。
苗族为无字民族,在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其创作的图案具有极强的叙事性,因而苗族纹样具有种类丰富、表达具象的特征。除具体化的图案外,也有部分抽象的图案,每一个纹样的背后都寄托着苗人内心的期望和祈盼。苗族纹样通过服饰、家居用品等方式得以传承,而服饰是最为重要的载体。
总的来说,苗族纹样可大致分为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几何纹样等。因苗族先民认为人由“蝴蝶妈妈”所生,所以“蝴蝶”被苗人视为“始祖”,在苗族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以下从蝴蝶纹样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角度进行解析。
2.1.1 蝴蝶纹样的历史起源与内涵
“古老的枫树上,住着蝴蝶妈妈,我的蝴蝶妈妈,世代保佑苗家……”,蝴蝶妈妈是苗族神话传说里所有苗族人共同的祖先,在早期的苗族歌谣中即有迹可循。相传在上古时期,一位女神横空出世,砍倒了一棵枫香树,一只蝴蝶从树中飞出并与水上的泡沫相恋,孕育了十二位子女,其中的姜央被苗族人视为远祖,由此蝴蝶成为苗族人的“蝴蝶妈妈”。蝴蝶妈妈被认为是美的象征,它承载着苗人对祖先的原始崇拜。
苗族人民对蝴蝶纹样有着不同的解读。其中一种便是“谐音”,因蝴蝶的“蝴”读音同“福”相似,苗族人在文字层面上将蝴蝶视为好运和福气的象征。由于苗族史上历经战乱与迁徙,苗人更加重视民族的兴盛和后代的繁衍。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翩翩起舞于天地之间的蝴蝶上,因此“蝴蝶妈妈”也是生殖崇拜的体现。苗人将蝴蝶纹样用于服饰以寄托“来福”或“多子”的美好寓意。
2.1.2 蝴蝶纹样组合
蝴蝶纹样作为苗族特色文化符号之一,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1)单独运用蝴蝶纹样
蝴蝶常以单一的形式在苗族服饰上出现,造型千变万化、独具美感。单独蝴蝶纹样一般装饰于上衣的衣襟、袖口及下摆部位,背扇中的背扇芯及背带部位,围腰中的侧边部位[4]。整体纹样则通常采用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形式重复出现,如图1。
图1 苗服服装袖口的蝴蝶纹样Fig.1 Butterfly pattern on sleeve of Miao nationality clothing
(2)蝴蝶纹样与动物纹样
另一种较为常见的组合形式为蝴蝶纹样与其他动物纹样同时出现在服饰中,但均以蝴蝶纹样为主。例如,以蝴蝶形象为基础,增添、替换其他动物的局部特征。苗族的动物纹样不仅包括现实生活中的鱼、鸟、昆虫等具体纹样,还包括神话故事中的龙、凤等。将蝴蝶与不同动物的特征进行同构设计可得到丰富多样的形象,例如人面蝶身,如图2、鱼头蝶身、蝶头龙身等纹样。
图2 人面蝶身纹Fig.2 Human face butterfly body pattern
(3)蝴蝶纹样与植物纹样
蝴蝶纹样与植物纹样常以对称的形式进行组合搭配,但前者仍占主导地位,如图3。苗人利用生活环境中大量存在的植物形象与蝴蝶进行融合再造,使其得以进一步发展与升华。苗族妇女善于将复杂图案融入传统服饰中,通过恰当的组合呈现民族文化与审美特征。
图3 蝴蝶与植物的组合纹样Fig.3 Butterfly and plant combination pattern
(4)蝴蝶纹样综合性组合
除上述几种纹样外,蝴蝶纹样还常与其他纹样进行组合,如几何纹、人面纹等。以苗族的代表性纹样——窝妥纹为例,因该纹样形似水中的漩涡,也由此得名“漩涡纹”。窝妥纹在起到丰富蝴蝶主图案的装饰作用外,还可以搭配动、植物纹样进行综合性运用,整体造型极具节奏感和韵律感,体现了苗族纹样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如图4。
图4 蝴蝶纹样与窝妥纹的组合Fig.4 Butterfly pattern comprehensive combination
2.2.1 独特的民族风格
传统苗族蜡染纹样主要以满、全为特色,多采用组合、借用、对称等形式[5]。自然界中的蝴蝶的种类丰富,为蜡染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加之与各类装饰手法的结合,进一步展现了苗族特色风格。
2.2.2 丰富的图案布局
苗族蜡染纹样主要有对称和非对称两种布局形式。对称的布局平衡感强烈,规整有序,视觉特征和谐统一。非对称的布局则更具动感和趣味性,形成一定的律动和视觉变化。
在苗族服饰和日用品装饰上,对称图案布局更显庄重。因蝴蝶图案自身所具有的对称性,在运用中结合非对称的构造形式也可呈现出更丰富的变化和韵律。
2.2.3 便捷的工艺流程
在蜡染过程中,操作者根据染色范围、点蜡方式、工具选择等偶然性因素创作出独特、随机的图案,这与当代人所追求的个性化理念与专属性需求不谋而合。简单便捷的苗族蜡染工艺流程为消费者的操作体验提供更多可能性,也为苗族蜡染纹样的传承和创新奠定了基础,例如蝴蝶翅膀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有较大的创作空间和变化可能性,对操作者而言易于实现多样的设计变化和装饰效果。
当今科技日益发达,文化多样化的保护愈加紧迫。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部分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不断传承与发展工艺技术,推动苗族蜡染的创新,使其焕发生机,为非遗文化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非遗蜡染传承人王欣颖为例,她在传承蜡染文化的基础上将其商业化,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最初其蜡染体验店以传承为主要模式,但由于传统产品与现代消费需求的适配性较差,且因手工制作成本高昂,不适合市场需求,她便开始尝试蜡染纹样的创新,突破传统蜡染的局限性,在保留民族风格特色的基础上,创新蝴蝶图案,开发了手提包、抱枕等一系列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的产品,成功拓展市场。
随着民族复兴和国人的文化自信心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关注苗族的蜡染工艺及其纹样,并将其运用于服饰设计。以下结合《苗·漪蝶》主题设计中的四款服装为例,分析其创新应用方法,如图5。
图5 《苗·漪蝶》主题服装设计Fig.5 costume design with the theme ofMiao·Yidie
3.2.1 图案的简化与凝练
首先,纹样的创新应用需遵循现代审美需求,舍去传统纹样繁复的表现形式,将其转换为更加简约的视觉形象。如第四款服装的上衣设计中,将具象的蝴蝶图案转换为抽象的结构,为整体造型增添了时尚气息。
3.2.2 蝴蝶纹样的三维创新设计
不论是具象的整体还是抽象的局部,都可以面料和工艺为载体,实现平面化的蝴蝶纹样向立体形式的转变。3D 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型的增材制造技术,以数字模型为基础,利用特定的塑料、金属、陶瓷、橡胶以及再生细胞等多种可粘合材料或记忆材料的熔化特性进行层层打印并最终形成实物[5]。如第一款服装以窝妥纹和3D 打印的立体蝴蝶形态组合,好似蝴蝶向上飞往湖心。纹样的三维化不仅可以延续苗族服饰特色,也使其更具有层次美和技术美。
3.2.3 以非对称结构呈现时尚感和现代美
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苗族蝴蝶纹样进行提炼和改造,可以实现更为多元的装饰效果。如第二款服装以海南苗族“绑腿”习俗为灵感,结合非对称的纹样应用,使传统的连体服装呈现出现代的时尚审美。而第三款服装则采用独特的非对称廓形,结合胸口处的立体窝妥纹造型和腰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蝴蝶纹样,实现了服装整体结构的创新,极具时尚感和苗族风情。
苗族蜡染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以具有民族文化代表意义的“蝴蝶妈妈”历史符号为出发点,通过蜡染及纹样的传承与创新探析,不仅可以助力苗族蜡染文化的现代发展,也可以为相关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