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与医务人员指导的普通人群心肺复苏质量的对照研究

2024-01-17 12:14黄森权李春霖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24期
关键词:达标率医务人员次数

陈 辉,黄森权,李春霖

(珠海市香洲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心脏骤停已成为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每年约有54.4 万人发生心脏骤停,位居全球第一位[1]。大部分的心脏骤停患者发生在院外,40% 的患者死于发病后15 min 内,30%死于发病后15 min 至2 h 内[2]。对于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早期的心肺复苏(CPR)已成为医学界公认的最为有效的抢救措施,高质量的CPR 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因此,2020 年心肺复苏指南[3]强调非专业施救者应尽早启动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CPR。本研究旨在对比单个医务人员在公共场合目击心脏骤停时,不同CPR 模式下的CPR 质量,以找到最优的选择。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珠海市香洲区第二人民医院经CPR 培训合格的医务人员(年龄18 ~50 岁之间,无基础疾病)共60 人为对照组,其中男30 人,女30 人,男女比例为1:1,平均年龄(28.8±8.7)岁;选取无CPR 培训经验和真人CPR 经历的普通人群(非医疗专业人员,年龄18 ~50 岁之间,无基础疾病)共120 人为观察组,随机分为A 组(n=60)和B 组(n=60),A 组平均年龄(31.3±10.0)岁,B 组平均年龄(30.8±8.6)岁,每组男女各30 例,男女比例均为1:1。三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按照2015 版AHA 心肺复苏指南标准实施CPR操作测试,普通人群为观察组,分为A 组和B 组,专业医务人员为对照组。整个试验过程将分三种模式进行:(1)模式一:A 组被要求在一名专业医务人员指导下单独完成对人体模型的CPR(开放气道及口对口人工呼吸由医务人员完成),时间20 min;(2)模式二:B 组被要求在一名专业医务人员指导下完成双人配合方式(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指导的普通人群)的对人体模型的CPR(开放气道及口对口人工呼吸由医务人员完成),时间20 min ;(3)模式三:专业医务人员(对照组)单独完成对人体模型的CPR,时间20 min。CPR 模型为有视觉反馈装置的复苏安妮QCPR 模型(挪威挪度医疗公司),带有SimPad PLUS 技能报告仪(挪威挪度医疗公司),该报告仪能自动记录胸外按压的次数、深度、频率、按压中断时间、人工通气量、通气达标率、按压充分回弹率、按压位置等CPR 参数。

1.3 观察指标

统计CPR 20 min 内的总按压次数、按压深度达标率、按压深度符合的次数(深度≥50 mm 为符合)、按压回弹率、按压充分释放次数、平均按压深度(mm)、按压平均频率、按压频率达标率、平均按压中断时间、按压位置达标率、通气次数及通气达标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 软件进行CPR 数据的统计分析,定量数据以±s表示,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或U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t、SNK-q检验,正态分布采用卡方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不同CPR 模式下CPR 质量的对比

数据分析显示,A 组与对照组的总按压次数、按压深度达标率、按压深度符合的次数、平均按压深度、平均按压中断时间、通气次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 组的总按压次数、按压深度达标率、按压深度符合的次数、平均按压深度、平均按压中断时间、通气次数、通气达标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三组不同CPR 模式下CPR 质量的对比(± s)

表1 三组不同CPR 模式下CPR 质量的对比(± s)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0.01。

通气达标率(%)A 组(n=60) 1345.3±127.9 64.2±26.4 871.4±384.3 51.0±4.1 10.3±2.4 85.6±8.4 93.6±5.2*B 组(n=60) 1384.9±106.7* 80.0±15.1* 1108.6±225.8* 52.8±3.0* 9.2±1.7* 88.8±10.6* 94.6±5.6*对照组(n=60)1318.3±133.3 66.4±26.5 867.3±338.3 51.0±3.7 11.0±2.2 82.7±13.9 86.3±15.0 F 值 4.440 8.163 10.966 4.787 10.102 4.498 13.002 P 值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组别 总按压次数(次)按压深度达标率(%)按压深度符合的次数(次)平均按压深度(mm)平均按压中断时间(s)通气次数(次)

2.2 B 组中男性与女性CPR 质量的对比

数据分析显示,B 组中男性的按压深度达标率、按压深度符合次数、平均按压深度均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评价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B 组中男性与女性CPR 质量的对比(± s)

表2 B 组中男性与女性CPR 质量的对比(± s)

B 组 总按压次数(次)按压深度达标率(%)按压深度符合的次数(次)平均按压深度(mm)平均按压中断时间(s)通气次数(次)通气达标率(%)男性(n=30) 1364.0±122.5 82.1±17.5 1125.4±279.9 53.8±3.2 9.9±2.4 86.2±8.2 94.4±4.5女性(n=30) 1326.5±132.5 46.3±21.3 617.5±297.7 48.3±2.7 10.8±2.4 85.1±8.8 92.7±5.8 F 值 0.089 4.466 2.082 0.189 0.187 0.563 5.272 P 值 >0.05 <0.01 <0.01 <0.01 >0.05 >0.05 >0.05

3 讨论

国外研究显示,医学生使用反馈装置练习CPR时,性别会影响胸外按压的深度,男性的按压深度高于女性[4]。该结论在普通人群长时间(20 min)的CPR 中也得到了证实。通过本研究中表2 的数据可以看出,普通人群男性的按压深度达标率、按压深度符合次数、平均按压深度均优于女性(P<0.01),但总按压次数、平均按压中断时间、通气次数、通气达标率等其他评价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发现,当医务人员指导普通人群进行CPR,按压深度明显不足,要求操作者加大力度按压时,男性可以得到较满意的执行,女性往往因体力不足而无法执行,这点在医务人员身上也得到了验证。由此可见,长时间CPR 质量的高低明显受限于操作者的体能。有研究显示,人工胸外心脏按压随着按压时间的延长,其按压总数与满意按压数均显著降低[5]。造成该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当救援者疲劳时,他们减少了按压频率和深度,甚至导致按压中断。本研究也得出类似结果,A 组与对照组的总按压次数、按压深度达标率、按压深度符合的次数、平均按压深度、平均按压中断时间、通气次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普通人群,进行长时间CPR 时,随着时间的推移,CPR 质量均明显降低。由此可见,实施长时间CPR 时,医务人员在胸外按压质量方面与普通人群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普通人群在医务人员指导下的胸外按压质量与医务人员独自进行胸外按压的质量基本相同,在医务人员实时指导下,按压位置及按压频率可以得到较好的执行,准确率与医务人员相当。对交替按压模式下的B 组与对照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总按压次数、按压深度达标率、按压深度符合的次数、平均按压深度、平均按压中断时间、通气次数、通气达标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医务人员与普通人群交替按压的CPR 模式可以得到更高的CPR 质量,能够缩短中断按压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CPR 的效率,其原因可能与交替按压时操作者体力的恢复、医务人员更早地做好通气准备、衔接更加顺畅有关。但在按压回弹率、按压充分释放次数、按压平均频率、按压频率达标率、按压位置达标率方面B 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本研究也发现CPR 实操训练越多、累计时间越长的医务人员,进行长时间CPR 的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医务人员。

CPR 是强体力消耗的一项救治措施,有研究表明[6]随着操作时间的延长,胸外按压的部位、频率、深度皆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按压有效性。随着按压循环的增加,按压偏轻次数和比率也随之增加[7]。新上岗医护人员经CPR 培训后,在实施4 min 持续单纯胸外按压过程中,按压频率和深度正确的按压次数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8]。由此可见,就算是经过CPR 培训的专业人员,也难以长时间保持高质量的CPR。众所周知,救护车到达是需要时间的,据统计[9],广东省各城市从拨打急救电话至救护车到达的时间为5 ~40 min,市区多为10 ~20 min,但在郊区或其他更偏远的地区,救护车到达的时间将大大延迟。因此,在有单个医务人员目击的心跳骤停现场,有必要寻求最佳的CPR 模式,以获得更高质量的CPR。本研究显示,医务人员与医务人员指导普通人群进行交替按压的双人CPR 模式可以获得更多的按压次数,更高的按压达标率,更好的按压深度及通气效果,并能缩短中断按压时间,提高长时间CPR的整体质量。虽然普通人群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CPR 时,长时间CPR 的胸外按压质量与医务人员无明显差异,但实时指导的普通人群的CPR 质量个体差异较大。就表2 的数据来看,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建议优先选择男性,如果前面几次循环发现其按压姿势及按压频率掌握欠佳,建议更换其他中青年男性。如果医务人员因为妊娠、腰部疾患、年纪大等原因影响CPR 质量或难以获得更高质量的CPR 时,可以指导中青年男性普通人群进行CPR,这样也能够获得较好的CPR 质量。

综上所述,作为目击心跳骤停事件的现场医务人员,可以采用医务人员与医务人员指导的普通人群进行交替按压的双人CPR 模式,以获得更高质量的CPR。

猜你喜欢
达标率医务人员次数
机场航站楼年雷击次数计算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陕西省地下水水位考核情况
一类无界算子的二次数值域和谱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依据“次数”求概率
分层随访模式对院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