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仪,钟远红
(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 是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具有空气传播及接触传播的特点[1]。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医护人员按照暴露风险(中等、较高及高风险)佩戴1 ~3 级防护装备[2]。诊断、治疗及护理确诊或疑似病例时必须佩戴3 级防护装备,包括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隔离衣、防护服和乳胶手套、鞋套等,根据暴露风险每4 h 更换1 次医用防护用品。许筱萍等发现: 健康医务人员所患血源性传染病中的80% ~90% 是由针刺伤所致,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了80%[3]。
新冠肺炎的诊治过程中,静脉采血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4]。在静脉采血过程中,护士不可避免地会近距离接触患者的体液,另外由于护理新冠肺炎患者需要三级防护,但防护装备会增加护士进行操作的难度,护士会产生焦虑、惊恐等应激反应[5-6]。本研究通过分析100 份自评调查表,了解三级防护下新冠肺感染科参与采样操作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及静脉采血操作的时间、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并调查20 名住院患者对于静脉采血操作的满意度,旨在为优化护理程序,减少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整理、回顾性分析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 年1—2 月新冠肺感染科参与采样操作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及静脉采血操作的时间、一次性采血成功率,调查20 名住院患者对于静脉采血操作的满意度,评价新冠肺炎疫情前2 个月护理采样的相关实际情况。2020年3 月—2021 年12 月新冠肺感染科执行“优化临床静脉采血操作和流程”,观察“优化临床静脉采血操作和流程”对临床护理实践的影响。护理人员不进行分组,对同一科室、同一群体、同一内容在不同时间段,使用自制考核评分表比对自身前后情况,进行比较研究,观察“优化临床静脉采血操作和流程”对临床护理实践的影响。
本次研究选取了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抗疫一线新冠肺感染科的50 名参与采样操作的护理人员(其中男性5 人,女性45 人),比较优化临床静脉采血操作和流程前(2020 年3 月前)、优化临床静脉采血操作和流程后(2020 年3 月后)采样结果的基本状况、静脉采血操作的时间、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并对20 名住院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总结分析如何优化护士在三级防护下操作的护理程序。排除标准:经标准化培训及考核后未熟练掌握优化后临床静脉采血操作和程序的护理人员;存在皮肤病或过敏体质者[7];不同意参加该项研究的护理人员和住院患者,详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统计(n=50)
(1)使用防雾笔涂擦防护目镜、面屏;(2)使用外标签使患者采血信息容易辨认;加大外标签的字号;(3)调整护士进入隔离病房实行操作的顺序,进入隔离病房后首先进行静脉采血操作;(4)加强护士操作技能培训,开展理论知识培训,包括穿刺部位选择、进针办法、封管、注意事项、穴位辨识等问题,使其在三层橡胶手套下操作不受影响。指导护师根据不同体型患者进行针对性穿刺,如掌握肥胖者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触摸方法,进针点宜选取血管明显、深度加深处,应正对血管[8-9]。每半个月进行1次情景模拟演练,由培训组长对组员进行一对一培训。每次模拟结束后,一线护士进行自我总结,培训组长针对其疑惑一一解答及纠正。
对感染科的50 名参与采样操作的护理人员进行静脉采血自评表调查,为20 名住院患者发放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
静脉采血评分自评表内容包括:(1)护士三级防护着装规范,分值10 分;(2)查对,分值10 分;(3)评估患者病情、血管、进食等情况,分值10 分;(4)选静脉:未垫巾、扎止血带不正确、选血管不当,分值21 分;(5)查对进针:消毒不规范、未查对、穿刺不成功,分值27 分;(6)再查对,分值10 分;(7)整体计划操作时间6 分钟,分值12 分。总分值为100分。
问卷调查满意度包括:(1)静脉采血时间满意度;(2)对抽血护士的穿刺技术满意度;(3)采血护士的服务态度满意度;(4)对护士指导(有无指导您按压穿刺部位)的满意度;(5)穿刺时疼痛程度。其中每项指标的分值为20 分,总分定为100 分。其中穿刺时疼痛程度分值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低,总分值越高代表患者满意度越高。
本研究共回收静脉采血自评表100 份,均为有效自评表。参与静脉采血自评者男女均有,年龄20 ~45 岁,平均(30.40±3.12)岁,工作年限3 ~15 年,平均(6.70±4.35) 年。其中年龄构成中26 ~30 岁的护理人员最多,为26 人,占比52% ;女性45 人,占总人数的90%;学历构成比中本科人数最多,为36 人,占比72%;工龄大于5 年者人数为28 人,占比56%。
本研究通过采样自评表中的问题对护理人员优化前后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根据表2 显示,优化流程前70% 的护理人员得分在80 ~100 分,80 分以下(不含80 分)者占30%。优化流程后80% 的护理人员得分在80 ~100 分,80 分以下(不含80 分)者占20% ;其中,扣分项多为穿刺不成功、选血管不当、未查对,究其原因在于佩戴防护目镜下医护人员选血管不当、在三层橡胶手套下操作受影响,详见表2。
表2 优化流程前后采样结果得分情况
本研究通过采样自评表中的问题对护理人员优化前后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根据回收的自评表显示,优化前有10 人在查对进针项目中扣分,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为80%。优化后有5 人在查对进针项目中扣分,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为90%。因此,使用防雾笔涂擦防护目镜、面屏、加强护士操作技能培训,使其在三层橡胶手套下操作不受影响,有助于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
优化前在“整体计划操作时间6 分钟(12 分)”这一项中得分为10 ~12 分者占80%,优化后在“整体计划操作时间6 分钟(12 分)”这一项中得分为10 ~12 分者占92%。
选取了住院患者20 人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鉴于在临床静脉采血操作和程序优化措施实施前调查患者满意度较为困难,未做前后数据比对。在临床静脉采血操作和程序优化措施实施后,患者对感染科静脉采血的评价满意度较高。通过本研究发现,在优化静脉采血干预措施实施后,护士可以受到患者及家属的普遍好评,利于提升医院的服务形象,降低投诉率,故此种做法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为了减少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风险,优化静脉采血流程的防护措施变得尤为重要[10]。与常规采血流程相比,优化静脉采血流程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能够显著减少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风险,这是因为对静脉采血流程进行优化时做到了以下几点:(1)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采血前后会做好手卫生,包括洗手或使用酒精消毒剂,这一措施能够有效杀灭手部的病原体,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手部的卫生非常重要,因为病毒可以通过接触传播。(2)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尽量避免重复使用器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静脉采血过程中,医护人员会使用一次性的针头、注射器等器材,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这样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保证采血过程的安全性[11]。(3)医护人员会对采血区域进行充分的清洁和消毒。在进行静脉采血前,医护人员会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采血部位进行清洁,以减少皮肤上的细菌数量,降低感染的风险,这一步骤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原体在采血过程中的传播。
此次调查显示,与临床静脉采血操作和程序优化措施实施前比较,优化后静脉采血操作技能考核得分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高,采血整体计划操作时间缩短。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三级防护过程中,护理人员若发生针刺伤,危害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感染的风险[12]。因此,工作前有必要做好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并积极思考有效的培训方式方法。由本研究可以看出针对静脉采血患者的特点,制定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医学干预措施利于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缩短静脉采血操作的时间。另外,全面的操作技能专业培训可以有效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同时,三级防护中手套给护理操作带来的问题有待更好的解决。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对象对优化后策略的接受程度难免存在差异,给研究带来一定的影响, 可通过扩大样本量及增加培训力度的方式降低影响。
感染科的护理工作具备着专业化、精细性、严谨性等特征,因此护理人员在静脉采血过程中,应当更加积极全面地了解相关操作的特点、潜在危险性[12]。同时,努力地增强社会责任感、端正工作心态、提升服务能力、优化道德素质,以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为感染科工作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优化静脉采血流程的防护措施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的护理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严格执行手卫生、使用一次性器材、确保采血区域的清洁以及加强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风险。这项研究为改进静脉采血流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应加强相关培训和宣教,确保医护人员能够正确应用优化静脉采血流程的防护措施,提高感染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