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红 王铎
当前,针对“假破产,真逃债”的社会质疑不断。企业破产“逃废债”危害性极大,既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伤害了市场经济秩序。
不同于债务人客观上无力清偿,“逃废债”是欠钱不还或者转移财产人为制造无力清偿的假象,行为极其恶劣,社会危害性极大。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鱼龙混杂,司法机关需识别善良诚实而不幸的企业,通过破产程序保护投资人的有限责任,同时将假借破产程序意图真逃债的企业拒之门外。
企业破产“逃废债”的套路通常表现为: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往往通过纵横设立彼此勾连的关联公司形成企业集团,控制公司集团多头开户、转户以及资金池等方式,转移资产,蓄意逃避债权尤其是金融机构债权,确定一个公司倒闭而其他公司开张,或者多个公司倒下而一个公司留存,借助复杂的产权嵌套不断移转资金;或者通过各种貌似合法的产权制度安排,将公司的利益输送到实际控制人或其他利益相关人。
从“逃废债”特点看,不同于其他“逃废债”的“老赖”多为个人或者个别企业,企业破产“逃废债”呈现组织化、专业化、隐蔽性的特点,并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危害:
一是破产“逃废债”通常致使债权人尤其是国有金融机构大额债权难以收回,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甚至可能引发金融系统风险;二是损害司法权威,为破产“逃债”免责,会使社会经济秩序的底线丧失;三是恶化社会信用和营商环境,损害债权人合法利益和市场秩序。
毫无疑问,对破产 “逃废债”应当零容忍。
按照破产程序的分工,破产法官主管破产裁断与监督,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并且委托审计机构审计破产财产,这样破产“逃废债”审计机构往往因不能审计并识别破产“逃废债”而率先背锅。
破产“逃废债”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层层转账直接将资金转走,给企业留下一堆“其他应收款”,等待破产审计核销;二是通过不公允的关联交易套取资金或资产转走,两种方式都会在企业的账户流水中留下痕迹,审计只有追踪痕迹固定证据,结合账务处理才能最终查找转移的破产财产下落。
由于企业账户流水负载太多的信息,一定程度上比账册账簿还重要,“逃废债”的债务人企业不可能主动配合提交给法院。这是破产企业的核心秘密和配合底线。当下审计机构只能看到入账的支零破碎或碎片化的流水资料,审计条件的限制致使审计价值不能充分发挥,调研中的某金融债权人要求查阅账户完整的流水资料,管理人顾虑调取账户流水资料的成本,以债权人没有明确的破产法上的知情权,不同意调取与查阅。
破产法实施于2007年,当时的破产“逃废债”问题并不突出,打击“逃废债”的司法实践较少,因此,破产法缺少打击“逃废债”的应有制度。如今,破产法实施15年,社会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彰显打击“逃废债”制度的不足。
(一)在破产案件受理环节,破产法只把“破产原因是否存在是影响破产案件受理的唯一实质性要件”,忽视“逃废债”的排除审查。法院破产审查的目的就是筑就一道“篱笆墙”,“对破产程序的申请中的债务人进行甄别”,将不具备破产原因的债务人阻隔在破产程序之外,并追究债务人有关主体虚构破产原因进而逃废债务行为的法律责任。同时,现行破产法没有要求债务人企业有义务提交所有的开户资料与账户流水。
(二)识别发现破产“逃废债”法定职责主体不清。
1.破产过程中关注“逃废债”职责没有明确法律规定。
打击破产“逃废债”的难点与重点是发现与识别“逃废债”行为事实,现行破产法并未赋予审计机构发现与识别“逃废债”的职能,实践中各方纷纷指向会计师事务所,表现在债权人以及管理人谴责审计识别追踪破产财产的完整性不够,避重就轻;指责审计在破产程序中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只停留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时点的企业账面财产的简单统计与披露;认为审计不能有效发现并披露“逃废债”,降低了审计质量和有失行业诚信价值,甚至还有债权人直接起诉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勤勉尽责,破产审计结果是虚假陈述,会计师事务所不堪重负,审计风险不可小觑。
2.破产审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破产案件中,破产企业大部分财务会计核算不规范,破产审计的固有风险凸显,控制风险也高于一般企业甚至还有“逃废债”故意安排,会计师事务所在整个破产审计程序中,只能接收到支零破碎的企业开户账户和账户流水,少有注册会计师能够拿到全部开户和完整的银行流水资料,破产审计索要账户资料处于两难境况。
(三)管理人未发挥应有職能。
实务中,管理人面临两方面的履职困境。一方面对债务人逃债行为的核查,缺乏侦查部门的经验与技能,核查手段单一,无强制手段,且其他单位或企业不配合管理人核查的情况较为普遍,交易相对方配合度较低。另一方面,即便管理人在破产清算受理之后有心追究债务人有关主体的民事赔偿责任,管理人无权动用强制措施,只得起诉有关主体,但大部分案件的债务人根本无可支用的流动破产财产或不足以支付诉讼费用,而陷入启动程序的困境。
(四)部门间协作机制的缺失。
实务中,由于破产审判部门与行政执法部门、公安部门协作机制的缺失,从而导致破产审判部门在作出不受理或驳回破产清算申请的裁定后,不知向谁移送、怎样移送,或即便移送给相应公安部门,要么“石沉大海”,要么直接退回。
虚假破产罪“近乎休眠”,也使得用以规制借破产程序逃废债务行为的刑事手段丧失了本应具有的威慑效应。破产逃债动辄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却很少有人被追究刑事责任。违法成本过低也助长了破产逃债行为的频发。
从目前破产法所规定的法律责任内容看,未对债务人及有关主体借破产程序逃废债务行为的模式及法律后果作出明确具体规定;从该法法律责任的执法主体看,也基本都是法院,行政执法主体规定缺失。故也导致行政执法机关在对此类行为进行规制时欠缺法律依据。
(一)破产法修法应当重视完善破产“逃废债”制度。
可考虑在破产法下建立识别“逃废债”而保障“破产企业开户资料和账户流水阳光审计”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破产企业应当主动将开户资料和账户流水配合提供给管理人,债权人拥有查阅知情权,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应当承诺所有开户资料和账户流水的真实性、完整性。
二是管理人除有权向金融机构查询复制破产企业的开户资料和账户流水外,还有权获得人民法院调查令,调查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开户资料和账户流水,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机构应当无条件配合。
三是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账户流水进行必要的技术分析,特别关注资金流水中流向实际控制人以及控股股东近亲属的非法情形。
四是对管理人在破产案件中关注“逃废债”行为的职责和责任进行界定,对破产企业“逃废债”行为、金融机构协同造假“逃废债”的法律责任作出具体规定。
(二)协同保障破产企业账户流水资料公开透明。
破产企业开户资料和账户流水阳光审计制度价值不限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提高和保障破产审计的质量,提升审计行业价值;二是配合“逃废债”治理的民事、行政和刑事政策,震慑破产“逃废债”行为;三是倒逼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的规范,维护法人资产的完整性;四是有利于更好贯彻落实会计法以及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实施,促进市场经济秩序尤其是金融秩序健康发展。
(三)强化法院审理以及CPA审计打击破产“逃废债”技术的现代化。
破产法院以及审计技术都应面对大数据的挑战,在受理案件环节就应当上技术上手段,可以借鉴公安机关办理经侦案件如洗钱、传销、非法集资等刑事案件中开发或购置使用的资金研判分析软件,比如大数據分析技术工具(Datax)等智能化软件找出资金去向,进一步挖掘关联关系并将流水资料和账册记载结合起来寻找并固定“逃废债”的证据。要么将“逃废债”的企业阻挡在法院大门之外;要么将受理后发现的“逃废债”企业转移的财产追回来,保障债权人利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
责编:杨琳 yanglin@ceweekly.cn
美编:孙珍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