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合斌 杨壹婕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一词,出自于美国学者克莱·舍基的著作《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认为“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的含义为:在互联网时代下,无组织的群体通过社会化媒体连结,共同致力于解决一件事情[1]。相比较于普通事件,突发公共事件对信息的快速筛选与聚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在短时间内形成“有序的无组织”,同时将大量分散的信息整合与共享。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应对该类事件发生后产生的危机与影响,同时为日后的突发公共事件提供解决的思路与建议,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根据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4.4%。互联网的发展,为短时间内用户形成“有序的无组织”提供了条件。网络的即时性使信息能够第一时间推送给受众,同时,互联网也为受众提供了发声的平台,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舆论,推动着事态的发展。
2021年7月与10月,河南省与山西省突发洪涝灾害。在这两次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热搜实时更新事件的进展情况,微博超话的建立为求助与救助信息提供了集合平台,以及网友共建、共享互助文档,均体现出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参与突发事件公共治理提供了条件。在河南暴雨与山西暴雨两个突发事件中,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他们参与社会治理的内在驱动力主要表现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共情能力的推动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三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开始逐渐参与到社会治理中,为社会建设建言献策。除了关注日常新闻事件之外,人们对突发事件也有较强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会产生想要主动了解事件发展情况并持续关注的心理,并思考如何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在山西水灾互助文档中有一栏为“网友留言”,全国各地未能前往事发地的网友们,纷纷留下了自己的祈福信息,体现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共情指的是个体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并在特定情境下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们能够在突发事件中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能够站在他人的情感立场对待该事件。在地震、车祸等突发性社会事件中,人们会被受灾者、遇难者所感动,并与他们的情感立场保持一致。正是基于共情能力的推动,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人们会产生想要帮助他人并积极参与其中的意识。
社会化媒体降低了人与外界连接的成本,人们通过互联网互助合作促成事件解决,无论自己作出的贡献大还是小,都能够产生一种“我也参与其中”的满足感,而这一感觉会激励人们投入到下一次社会公共事件中,并渴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改变社会、改变世界[2]。
具有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关键因素。在共情能力的推动下,人们会主动关注事件、参与事件,从而推动事件解决,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行动机制,体现在信息层面和具体行动层面。
首先,多方信息通过数字平台实现互通聚合。分散的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内容存在差异,需要平台之间实现信息的互通与聚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官方媒体以及权威机构要求开设“双微”账号,即通过“微博”与“微信公众号”双平台进行信息发布,以确保信息能够传达给更多的用户。作为受众的互联网用户在使用某一客户端时,可以将内容转发到另一个平台,实现信息的互通。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这些看似“无组织”的用户能够有序地聚合信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事件的最新进展,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3]。比如山西水灾事件,信息经过网络传播,一时间,微博“山西暴雨”词条的阅读量高达21.7亿,总讨论量高达124.7万次;其中,有151家媒体发布了相关报道,同时还建立了“山西暴雨”“山西最新急需救援物资”等词条,并创建了“山西暴雨互助”超话,实现了信息的生产与广泛传播。
其次,“意见领袖”打通信息扩散路径。新媒体时代,在领域内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人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比如,微博大V,他们拥有自己的粉丝群体,通过表达或者转载一些言论为粉丝提供观点、建议并施加个人影响,粉丝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意见领袖”的想法并与其行为保持一致[4]。山西水灾中,用户共建、共享互助文档,为灾情妥善解决作出了巨大贡献。互助共享文档被微博大V转发之后,很快便在互联网中得到广泛传播,并通过与微信等平台的互通聚合被有效利用起来,最终推动事件及时妥善处理。因此,该互助文档也成为山西水灾事件中汇集多方力量营救被困人员的“救命文档”。
最后,信息到达受众。在突发事件中,求助信息、救援信息、物资需求信息等多方信息,依托平台实现了聚合,并通过微博大V等“意见领袖”的转发广泛传播,最终到达更多受众,从而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并促使更多人积极参与到突发事件的社会治理中。
无组织的组织力量通过“互助文档”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行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发起人创建“互助文档”。发起人进行文档的创建,为人们提供信息集合的平台。河南暴雨互助文档是由22岁河南籍女大学生李睿建立的,文档创立仅24小时就被无数自救群众更新了270版,访问量超过250万次。
第二,文档依托平台运营。河南暴雨互助文档依托于金山文档,山西暴雨互助文档依托于腾讯文档,它们都离不开平台的运营。除此之外,金山文档还紧急上线多类“河南暴雨求助互助”的登记模板供大家免费使用,比如河南救援物资支援、居民受灾情况统计表等,并且用户可以通过电脑版网页、手机客户端、微信小程序等多种途径参与表单登记。
第三,志愿者、政府部门等行动网络根据文档中人们的需求开展行动。基于各类求助、救援信息的汇总,线上的信息与线下的行动实现了无缝连接。网民纷纷参与到信息登记中,灾民将求助信息与物资需求登记上报。之后,志愿者根据互助文档中的灾情信息第一时间前往救助,民间企业也会根据文档中的物资需求信息进行物资捐赠。媒体不再是处于无法掌握事件全貌而被迫“失声”的状态,政府的救助资源也有了明确的调配方向。
第四,信息反馈与更新维护。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瞬息万变,因此,需要及时对表单进行更新与维护,从而更好地为行动指明方向,推进突发公共事件得以妥善解决。在山西水灾互助文档“物资需求表”中,有更新时间、目前状态、跟进情况等信息类别,此类信息在登记上报之后,应派专人及时核查受灾情况是否属实、问题目前是否已经解决,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第五,问题得到解决。发起者建立互助文档以后,各类信息通过意见领袖的传播得到广泛扩散,微博超话的建立使求助和救援信息得以汇集,志愿者、民间企业纷纷贡献的力量使政府和媒体的关注与救治也有了重心与方向。
线上有文档的创建、信息的扩散聚合以及信息的更新与维护,线下有政府部门、救援人员妥善且及时的解决。
突发事件发生时情况较为紧急,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需求较大,仅仅依靠政府部门难以实现物资的充足补给。在河南暴雨、山西暴雨这两起突发公共事件中,用户在互助文档中上传所需物资清单,民间企业纷纷献出力量进行援助,志愿者根据求助信息赶赴灾区进行救援,红十字会也开通了募捐渠道,人们可以线上捐款,实现了人力、物力、财力的集合,动作快速、效果可见。
用户共建、共享互助文档,为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搭建了线上信息汇总平台。山西暴雨互助文档的创建者祁一菲,从有想法到具体实施创建仅仅用了21分钟,她利用社交媒体的便捷性和多方平台的互通性,短时间内进行信息的聚合整理,通过登记求助、救助信息,使灾情得到了更及时、更有效的解决。
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时,人们会基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事件格外关注。而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参与其中,目的就是促使事件得以妥善解决,这激发了社会参与的热情,有利于凝聚民族情感。
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政府部门的力量是有限的,并且突发事件难以预料,也使相关救援人员很难在第一时间实现救援效益最大化。而用户依托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传播与聚合,并将供给与需求、百姓与政府很好地联系了起来[5]。事实证明,政府部门在救援布局中充分利用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有利于政府行动的开展,对促进突发公共事件的妥善解决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面对突发社会事件时,无论是对社会资源的快速汇集,还是推动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开展,无组织的组织力量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社会力量,能够更好地推动事件解决以及社会进步。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无组织的组织力量”逐渐参与到社会治理中,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他们纷纷献出自己的力量,使求助、救助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得以广泛传播与扩散,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短时间内的快速汇总。但是,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在参与社会治理中还存在信息冗余、真伪难辨,用户参与动机难以辨别以及参与行动的着力点不平衡等问题。因此,政府既要重视这一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要看到它存在的问题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在未来面对突发事件时有效利用这一社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