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双碳”战略的生态旅游:理论内涵和发展路径
——基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的实践*

2024-01-16 06:15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湖州双碳生态旅游

程 悦

(中共湖州市委党校 生态文明教研室, 浙江 湖州 313003)

202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战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一些西方国家暂时放弃或偏离了全球气候行动的“双碳”目标。而在中共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这表明了我国推进“双碳”战略的信心和决心。旅游业是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较多的产业。在“双碳”战略下,如何促进旅游业的低碳转型,构建与“双碳”战略相适应的生态旅游发展体系和发展路径,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命题。本文以“双碳”战略为背景,立足具有“全域性”特色的湖州生态旅游实践,开展观照湖州实际的未来低碳旅游发展研究,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湖州方案”。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及研究述评

生态旅游是现代工业快速发展背景下,人们反思生态环境恶化和向往“回归”自然的产物。《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发改社会〔2016〕1831号)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开展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1]

早期,学界对“生态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特定区域。如武夷山游客和居民两种群体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感知的异同研究[2]4 011-4 022,东北查干湖地区的生态旅游金融支持供给研究[3]102,浙江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游客的生态旅游行为偏好研究[4]679-686,等等。生态旅游是“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一种转化形式,因而部分学者也习惯于从经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解读生态旅游。如: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集群化发展是农业产业振兴的动力源泉[5]143-144,有学者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同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价值的实现[6]23-27,还有学者总结了国外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型生态旅游开发的经验与启示[7]40-49。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生态旅游前期研究虽有一定积累,但也有明显不足:(1)侧重于某些区域或单向维度。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仅研究某一特定生态保护区,从某一学科视角进行解读,开展某一特定群体的适用性研究这三个方面。可以说,现有研究聚焦的都是“生态旅游”的某一方面。“生态旅游”是一个牵涉面广、具有较强产业带动功能的新兴产业,需要从整体上开展研究。(2)未凸显研究的时代性。2020年,中国向世界宣告“双碳”目标。202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双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谋划。旅游业是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应该立足时代前沿,但目前面向“双碳”战略的生态旅游研究却明显不足。

二、湖州发展生态旅游的实践探索

湖州地处太湖南岸,山清水秀,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湖州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禀赋。湖州的生态旅游有两个鲜明特色:(1)起步早。湖州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生态旅游起步较早。湖州从1998年开始着手太湖蓝藻治理,在2005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了不符合规定的矿山开采,加强环境整治。这种“先发”的生态优势使湖州较早地开始探索发展生态旅游业。(2)全域性。不同于传统生态旅游在自然保护区域内的“景点式”开发,湖州所辖的三县两区均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区)。安吉的“‘两山’游”、长兴的“休闲游”、德清的“洋家乐”,湖州境内的全域旅游是全国标杆,真正将当地的生产生活、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多年来,湖州始终维持生态和旅游的平衡,生态已成为湖州旅游的特色和亮点。湖州保护生态与发展生态旅游“两手抓”的价值导向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8]71-75。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和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在2005年到2020年这15年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从908.2万人次增长至1.12亿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从54.65亿元增长到1 284.62亿元,旅游业已成为湖州突破千亿产值的支柱产业。多年来,湖州坚持“县区全域”“旅游和生态”多维均衡的良性发展道路,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先发”的样板和参考,成为“绿色低碳共富”的重要窗口。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和前提

“寻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湖州山清水秀,东部是水乡平原,西部是高山竹海,北靠八百里太湖,南面多为名山湿地,依山傍水,生态良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湖州一直重视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和经济的平衡发展,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努力护好一方“绿水青山”。湖州是太湖的上游水源地,上海黄浦江的源头,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涵养地”。湖州的生态旅游不同于其他地区散点式、景点式生态旅游,始终把“生态”理念贯穿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大力发展“生态乡村旅游”和“生态滨湖度假”两大生态旅游主体产业,全景化打造诗意大花园。湖州已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乡村旅游第一市,滨湖度假首选地”,完成了“乡村旅游--乡村度假--乡村生活”旅游业态的迭代升级。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文化资本

湖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湖州是湖笔的故乡,湖州的湖笔文化、书画文化与丝绸文化、茶文化交相辉映;湖州还有世界著名的灌溉工程太湖溇港、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等古代文化遗产,这些珍珠般的文化元素正是湖州生态旅游的宝贵文化基因。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湖州主要从两方面促进文旅融合:(1)挖掘和提升文物遗迹、非遗项目、传统手工技艺,以及文化礼堂、乡镇文化站、民宿微书房等文化场馆的旅游体验价值,引导生态旅游个性化发展,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品牌。(2)发扬传统民俗文化,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如,吴兴区太湖边的义皋村是兼具太湖溇港文化、江南蚕桑文化、湖州渔文化的千年古村。该村围绕文化体验主题,先后举办了中国菰城文化旅游节、吴兴溇港文化暨天下湖品购物节等旅游节庆活动,以节庆活动带动“文化游+产业游+购物游+现代休闲农业观光游”。

(三)灵活多元的开发模式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活力之源

经过多年实践,湖州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转化路径,充分整合发展要素,引入各类工商资本,激发发展活力,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村企合作的多种经营模式。(1)“产村相融,农民共同参与”的民宿类产品开发模式。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依托大唐贡茶院景区,发挥村委会、农家乐协会等组织的自治功能,鼓励周边农民改造农家庭院,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了“顾渚人家”民宿品牌,使整村成为集茶、泉、禅、田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地,每年吸引大批上海游客前来休闲度假,被誉为“上海村”。(2)“公司+村+农场”模式,如安吉县鲁家村,在全村域范围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区,成立安吉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招引18个家庭农场共同开发。18个农场涵盖鲜花、中药、蔬菜等多个项目,实行差异化经营。

(四)立法和标准先行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制度保障

湖州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为生态旅游发展保驾护航。2019年,湖州市人大通过《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该条例成为全国首部乡村旅游的地方性法规。另外,湖州市人民政府还先后出台了《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建设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城市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法规,在业态引导、用地许可等方面先行先试。如,探索开展“坡地村镇”的点状供地改革试点,力图在政策范围内,以总量控制的方式保障旅游发展用地。此外,湖州还一方面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如建立多部门联合审批机制,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整合旅游、农业、文化等多方面资金,用于扶持生态旅游发展;另一方面还制定了《湖州市旅游标准化工作奖励扶持办法》《湖州市生态度假庄园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9项地方标准,开创了制定生态旅游领域地方标准的先河。

三、“双碳”战略下湖州发展生态旅游的路径选择

湖州的全域旅游克服了传统景点式旅游的局限,在全国起步早、成效好,以生态为底色,将生态融入旅游,开创了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旅游新业态。然而,湖州的“生态旅游”业态单一,基本停留在“提供一方好山好水”的初级阶段,尤其对“双碳”战略考量不足。从“双碳”战略与生态旅游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双碳”战略对发展生态旅游有一定的限制性约束;另一方面,从长远发展来看,“绿色”是湖州的底色,“生态”是湖州的最大优势,“双碳”战略为湖州全域旅游提供了新的发展动能和未来方向。因此,“双碳”战略下的湖州生态旅游应该围绕“生态旅游的低碳化”和“更多低碳要素加入生态旅游”这两个维度展开,并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和体制机制的保障,以形成低碳化生态旅游的发展路径(参见图1)。

图1 低碳化生态旅游的发展路径构想图示

(一)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发展

生态旅游的低碳化发展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的低碳化。在以碳为度量的生态旅游全产业链中,交通、住宿与旅游活动是碳排放的三大主要来源,占生态旅游碳排放量的九成以上。要以能源结构的转型为基础,推动旅游全过程的节能减排,实现交通、住宿与旅游活动的绿色转型。要识别和摸清生态旅游中各业态的碳排放状态,根据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碳排放情况制作碳标签。湖州生态旅游的基础较好,如湖州德清,早在2015年就制定颁布了《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规范》,对民宿雨污分离、管道排线等都提出了明确的环保要求;2020年以来,又致力于打造“无废民宿”。湖州应依托良好的生态基础,厘清旅游活动中的减排清单,鼓励发展零碳交通、零碳酒店和零碳景区等,使“零碳”标识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2)增加碳汇和碳储能力。旅游全产业链的低碳化,需要对旅游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也就是说,只有探明排放家底,才可能实行减碳。对旅游过程中碳排放量的评估,国内目前主要采用“自下而上法”,即以旅游目的地的游客为基数,向上逐级统计汇总能耗与碳排放量。具体操作为:以游客的碳足迹为依据,将生态旅游业全产业链的旅游活动占用和消耗的资源转换为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这是单位旅游人数在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整个旅游过程中产生的碳足迹之和。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承载力则由山水林田湖草各类型土地面积分别乘以相应类型的产量因子算得。生态旅游的碳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之差,则表示该地的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9]132-139。面向“双碳”战略的低碳生态旅游发展,应以当地生态资源的承载力为限。当地旅游业应引导游客低碳出行和消费,系统梳理不同类型游客刚性和弹性旅游需求的碳排放清单。当地的酒店、民宿等应向入住顾客宣传节能减排政策,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游客在旅游目的地期间的碳排放量,为顾客制定“碳账单”;并通过碳普惠平台,将游客的个人绿色消费行为进行抵折优惠,鼓励游客通过低碳行为达成个体的“碳中和”。

(二)生态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

低碳化生态旅游的第二条路径是实现旅游业与其他关联产业的跨界融合,打造“生态旅游+”的多维融合低碳新业态,延长产业链,让更多的生态产品融入旅游产业。(1)文旅融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并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谋划文旅融合。文旅融合与“双碳”的零碳、低碳具有天然一致的追求。湖州应充分利用生态民宿文化、山水文化、传统农耕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和丝绸文化等丰厚的生态文化资源,挖掘名胜古迹、考古遗址、诗词歌赋和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生态文化内涵,建立湖州生态文化资源库,并打造一批零碳的生态旅游文化产品,使生态旅游的产业边界不断得到延伸和拓展。(2)以“文旅+”为原坐标,打造低碳多产业融合。传统的旅游产业往往紧密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展开。而文化、旅游和生态、低碳等多要素的交叉融合,使生态旅游产业链延伸到健康体育、医疗美容、研学探究等新领域,产生了更多跨行业的生态旅游产品。如湖州,可依托红色革命遗迹、历史文化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党史学习教育资源,打造研学旅游产品,建设研学旅游基地;还可深化“健康之旅”“医美之旅”等线路内涵,推出生态健康、生态医养等零碳康养旅游线路。(3)建设以休闲体验为主的低碳旅游综合体。低碳旅游综合体具有耦合多产业的融合功能,可促使旅游向集聚化、低碳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实现多产业的碳中和。如湖州引进的“太湖龙之梦”项目,集星级酒店群、养老公寓、太湖古镇、国际马戏城、动物世界等多种业态于一体,实现了“吃住行游购娱养育展”九种功能要素的集聚。

(三)低碳创新技术的支撑

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因素之一,实现碳中和绝不能仅靠节能减排,还要靠低碳技术来增加碳汇、碳封存的资源储备。因此,生态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1)生态旅游低碳化发展的核心是调整能源结构。旅游业及相关的交通、住宿和餐饮等行业,应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步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2)将低碳技术和低碳设备融入生态旅游业态的方方面面。如:推进数智化旅游,营造无门票、无车票的无纸化低碳消费模式;推进旅游产品碳标签制定,完善旅游碳足迹统计,测算旅游过程的碳排放总量,有条件的景区采用固碳封存方式,以增能降碳;生态旅游中碳排放占比较大的旅游住宿业,要加快推进低碳科技的应用,如,推广科学使用低碳、零碳建筑材料,利用太阳能、风能进行采光与发电,建造雨水回收循环利用系统等。(3)发展与低碳旅游对应的“智慧旅游”。湖州可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推进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交通、住宿等旅游业态中的深度应用。

(四)体制机制的重构

湖州应该重构生态旅游的体制机制,服务低碳生态旅游发展。(1)强化低碳制度供给。地方政府要完善生态旅游规划、开发、建设、营运和管理的相应法规政策,倡导生态旅游的低碳循环发展,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2)加大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实现碳中和的经济转型中,基础设施建设极为重要。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资金投入量大、周期长的特点。建设低碳基础设施需要政府和市场协同合作,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驱动、金融支撑的运行体系;需要电网、储能、充电设施、低碳公交系统、绿色供应链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同步提升。(3)建立生态旅游低碳化补偿和激励机制。低碳旅游相关产业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建立补偿和反馈机制,以不断调节在升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生态旅游景区一般具有较大的碳汇能力,湖州全景式诗意大花园的全域打造,有利于实现旅游活动的生态系统碳平衡,提升固碳储碳能力,有利于通过碳交易增加碳汇的经济效益。

综上,现阶段,单一化、同质化、低水平的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已经难以满足旅游群体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双碳”战略既回应了绿色发展的时代呼唤,也增加了生态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吸引了游客,发展了生态旅游。将湖州的全域旅游放在“双碳”战略中进行考量,以生态为湖州旅游低碳发展赋能,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双重价值。在现实方面,未被经济准确度量的事物并不代表没有价值。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生态”资源本身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湖州已在实践层面为生态旅游价值的实现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如湖州德清,早在2019年就与中科院合作推进GEP核算,让“双碳”战略下的“碳”作为中介变量,促使生态旅游从偏向经济价值转为偏重生态价值。在理论方面,这种考量与赋能有助于深化对“生态旅游”业态的理解。“生态旅游”是较新的业态,应把生态旅游整体纳入“绿色消费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据测算,我国居民的生活碳排放量约占碳总排放量的40%,其中出行占30%。可见,发展生态旅游与“后疫情”绿色、安全、休闲的时代诉求是紧密契合的。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面向“双碳”战略的一个时代选择。

猜你喜欢
湖州双碳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