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袖珍公园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路径探析

2024-01-16 11:16
农业与技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公园空间功能

周 航

(华北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构建逐步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发生了变化[1]。在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首次明确提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同年文化和旅游部又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此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广泛建设。在研究领域,隋缘[1]通过梳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相关政策脉络,提出融合多业态公共文化空间、嵌入式公共文化服务以及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等的建议,刘涛[4]、郑若楠[5]、王海英[6]等从地域文化、城市美学与城市更新的视角探讨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策略,胡静怡[7]以城市街角绿地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类型,探寻将“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的有效路径,于宝[8]以户外景观街道为视角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行研究。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袖珍公园的角度对户外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进行探讨,根据发展现状提出建设路径策略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1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相对于“公共文化空间”而言的,传统概念的公共文化空间诸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馆等一般以公共文化场馆类为主[9],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人文性、公益性、开放性等都有与之相同的公共文化特征[10],但在功能、服务、场所、参与主体几个方面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体现在功能的多重性,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以单一功能为主,更加注重某类文化传播功能的深度,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则根据地方与区域的优势进行功能的整合,往往体现出多业态、跨界融合的特性[11],在学习阅读、展览展示、文化活动、文旅融合和休闲饮食等方面都可以根据各个城市的发展侧重进行融合建设。

表现出服务的多样性,能满足大众和针对性群体的文化需求,可根据地方特征与民众需求在艺术、娱乐、文旅、教育、运动和社交等方面能保障服务各市文化服务。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还传达出场所的多向性,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场所普遍体量较大、城市中分布相对集中,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则如爱德华·索亚所述的“第三空间”[12],化整为零、体量小、城市分布范围广泛,在室内外均可建设使用,使公众能更为便利的参与。

在参与主体方面体现出多元性,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一般为政府主导,按照一般事业单位管理运营,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由多元主体力量协同参与[13],其使涵盖市场、学术、民间不同类型的社会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施展,包括企业、社团、协会、公益组织、志愿者等都可以广泛参与其策划活动与组织服务,使群众多方面的接触文化、感受文化、传播文化并创造文化。

2 袖珍公园的概念与建设情况

袖珍公园又称口袋公园或迷你公园,是一种户外环境里的小型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游园及小型活动广场等[14]。按其主要功能和地理位置分布可分为居住型、商务型、文化型、交通型等[15]。

袖珍公园集公共性、可达性、面积小巧、设计灵活等特点于一身,在不同区域城市空间中为市民提供户外交往、活动空间和休闲游憩的场地,在改善生态环境,土地高效利用,功能多样性,使用便捷性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环境和城市绿化的不断发展,袖珍公园也在我国各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设。202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要求,全国目前已建设和改造“口袋公园”近3万个。建设绿道8万多km,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为15m2[16]。2023年3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2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各地建设3520个“口袋公园”[17]。同时,我国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河北等各省市分别制定相关“口袋公园设计导则”等相关规范,为进一步更好的建设袖珍公园指明了方向。

3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与袖珍公园建设的关联耦合性分析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和袖珍公园都有其各自的领域、概念和自身特点,都有着复杂的类型和范畴,但是二者在一定范畴内有着关联的交集和耦合的特征,见图1,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1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和袖珍公园的范畴关系

3.1 空间场所共通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城市中的场所定位是广泛而多样的,其根据不同城市的文化定位与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建设,除了城市书房书吧、文化艺术驿站、历史人文展示等利用室内环境组织外,在城市中分布广泛的户外空间、街道广场、景观绿地等户外公共空间都可作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可利用的环境场地。目前,全国多地建设的户外场所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方兴未艾,并已取得一定的文化展示、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成效。袖珍公园作为城市户外休闲休憩空间以“见缝插绿”的形式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其景观空间形式也灵活多样,在满足户外空间场所的同时,其范围内若设有建筑也可涵盖建筑与室内公共文化空间。因此,二者在城市空间场所中是共通的,袖珍公园可以作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场地所载体。

3.2 业态功能共融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现出多业态多功能性已于前文详述,其在传播共享文化的同时可以融合多种体验服务。袖珍公园面积虽小但功能多样,为民众提供休闲游览、活动健身、文化展示的服务[18],其在景观展示、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方面可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功能直接关联。同时,袖珍公园有着多样的形态特征和多种组合方式[19],可由单一功能转为复合功能,如由“公园”转变为“公园+历史文化”“公园+商业”等模式,这些复合功能也可直接服务于城市公共文化。此外,在休闲娱乐、运动健身、休闲饮食、融合服务等方面二者也有可间接关联的共融性。

3.3 构成实体要素相关

本文所指的实体要素为构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和袖珍公园的物质实体。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中室内场所以空间、装饰、室内陈设、文化媒介(如书籍、展品、播放屏幕等)构成物质实体要素,而其户外场所实体要素则与袖珍公园中的铺装、地形、植物、水体、建筑、设施要素[20]相一致,袖珍公园设施要素中的休息设施、儿童活动设施、运动健身设施、展示互动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可以直接为使用者的相关文化活动提供服务,中小型建筑实体要素又可以直接作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室内场所,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实体要素具有很明显的相关性。

4 基于袖珍公园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路径

4.1 注重顶层设计,拓宽空间载体

在制定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等相关政策时,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指示作用,明确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的顶层设计,从整体、全局、长远角度制定城市户外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总体规划,拓宽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载体,并注重文化产业与城市规划的合理融合,积极推动深化“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模式,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与公园城市建设战略相协调整合。

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充分利用城市中大街小巷的小型休闲广场、零散户外空间、闲置公共绿地等微型户外公共场地,对现有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分类,合理利用城市的历史、民俗、文艺、信息、商业等文化资源的价值,尤其应重点关注底蕴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艺术特质城市空间、旅游名胜区、工业遗址、时尚商业区、现代产业园区、文教区等重要文化聚点,将这些区域空间实施文化更新改造,营建户外基于袖珍公园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利用城市区块原有文化资源的辐射作用,充分带动城市片区的文化传播效应,使规划地段焕发新的地域活力和文化生命力。以袖珍公园作为户外空间载体,可以发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混合场景”[21]与“嵌入融合”[22]的场所优势,凸显其在城市户外环境中的功能聚合性,达到宣传文化、吸引人流、带动文化传播的连锁效应,形成高质量的城市户外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4.2 对接环境外延,利用周边资源

相较于建筑内相对独立的室内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户外场地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更加需要充分利用其周边的城市功能和场景氛围,应尽可能的利用周边固有环境,因势利导的兼顾场地周边的功能定位、文化资源类型、交通状况、地段氛围和主要使用人群等因素,通过挖掘所在场地的优势条件,可变“被动”为“主动”,使小空间发挥大作用,强化空间环境的吸引力,成为一个区域的典型意象[23],进而提升所在地区的文化活力。

以“袖珍公园”作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对接城市空间的外延可以体现在2个方面,对原有空闲场地、街头绿地、小型广场等微型公共场所的重新开发利用;与已有的文化场馆及室内公共文化空间进行合作,对其户外场地进行联动更新改造。后者某种程度上拓展了原有室内公共文化空间的物理范围。在2022年北京昌平区的玉光寺,依附寺庙建筑并利用原有广场打造出袖珍公园式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功举办了音乐、绘画、茶会等文化创意活动,让数百年的古刹重放文化的光彩,达到新场地与旧建筑的交融共生并重现文化活力。

4.3 定位空间功能,纳入文化活动

空间的文化功能属性决定了使用者的趋向动机和参与目的,基于袖珍公园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要达到使用者高质量感受与体验文化的目的,就需要结合袖珍公园定位空间的功能类型与相关文化业态,并体现出功能性与文化性的高度结合。

结合袖珍公园休憩、交往、展示和健身等固有功能属性并突出空间主题文化,如在长春万科蓝山社区街头公共空间利用原有地域的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将形态转换为抽象造型的廊架,既发挥出廊架设施的休憩作用,又让场所原真性得以保留[24],充分表达了空间场所的历史记忆的文化主题,强化了场域的文化凝聚力。纳入新类型的功能业态,从艺术、教育、娱乐、运动、社交、文旅融合等文化主题活动出发,利用户外空间易于传播和吸引人流的优势,条件结合展示性空间场地的主题营造相应景观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根据场地条件设定固定的一个或多个功能空间,也可运用“多义空间”[25],即一个空间可以根据移动设施变换多种功能业态容纳不同的文化活动。空间的文化主题活动可以包括户外文化沙龙、表演型音乐会、露天电影、戏剧舞蹈、绘画涂鸦等艺术类活动;户外观测、农林生态体验、室外阅读会等教育类活动;体育与武术健身、户外游戏等运动类活动;文化市集、美食节等社交类活动等。如,北京回龙观城市会客厅就以景观空间为载体,以不同活动功能为切入点,从与原有文化完全不同的角度出发,营建出丰富的文化特色活动服务于群众文化的新需求。

4.4 运用景观要素,凸显文化媒介

公共文化的传播和凝聚需要物质载体的作用,袖珍公园中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物质载体主要体现在景观要素之中,因此要发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传播能效和文化影响力就必须重视景观要素的文化形式表达。

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营造中要强化袖珍公园中常规景观设施要素的运用。以雕塑、景墙、景观艺术品等为主的欣赏性元素根据空间性质的不同,在部分场景中可以充当主要文化载体,同时也可增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艺术氛围感和文化吸引力。对于休息座椅、灯具、指示牌等服务性元素,在满足多数使用者的使用功能需求后,其造型和装饰应与文化主题相关,以起到辅助性的文化烘托作用。此外,空间中应适时利用可移动的构件与设施增强空间不同功能的适应性,如移动式的桌椅设施可很好的适应场地功能,可以满足人们休息或进行不同的文化活动,在进行其他活动时又方便撤销。在空间中应注重构筑物、建筑物等景观要素在子空间中的利用。以廊架为主的构筑物和小型建筑具有良好的空间围合性,可以成为人们休憩、观赏和交流主题文化的主要设施,同时,构筑物与建筑物的外在造型还可以有力的传达场地文化与艺术属性。如,在成都市东郊厂区的董小姐和马丁公共艺术空间,通过“竹”与“烟囱”的结合设计的小型建筑,既与周围景观场地顺应融合,又凸显出新式公共艺术的流行文化,而其内部则成为可与咖啡、书吧等功能业态相结合的活动场所,成为户外空间中更为独立的文化共享子空间。强化科技型景观要素的文化媒介作用。科技化、智能化、电子化、信息化产品的运用不但给现代的使用者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其文化服务力和影响力也非传统设施可同日而语。“科技+文化”的融合赋予了公共空间活力和生命力[5],使用者可以在电子科技中沉浸感受文化场景的交互体验。电子播放器、LED屏幕、智慧宣传栏等在文化宣传、文化传播上更能凸显出其视觉、听觉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智能借书柜、文创礼品自动贩售机等受到人们的青睐的同时也为文化的传播播下种子,不同功能的声光电的装置、VE技术让儿童与青少年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娱乐中感受不同的文化体验。

5 结语

以“袖珍公园”作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物理场域突破了室内空间为主的公共文化空间的场地局限,其融入到更开放、更广阔、更易于民众参与的城市户外公共环境之中,受到使用者的关注与参与。通过合理利用城市闲置空间与固有地区特色文化的结合达到对旧环境的更新,从而跳脱出原有的景观面貌,使城市公共文化与户外景观环境得到更高质量的重置与整合。在社会功能上其服务市民公共文化的多样性更加丰富,不同功能的文化服务活动和内部多样化的文化载体将调动区域文化活力并可带动周边的城市功能。基于袖珍公园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路径的探索是顺应城市进步而提出的策略,在构思、建设和实施中还需要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才能共同推助其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公园空间功能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创享空间
在公园里玩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