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他司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对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24-01-16 07:17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23期
关键词:司汀氟桂利嗪颈性

刘 秀

(黄梅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黄冈 435500)

引发颈性眩晕的因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其中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对后循环的血液供应会造成影响,导致颈脊髓、神经根等损害,患者可出现耳鸣、头痛头晕、肩颈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随病情进展还可能导致患者意识出现短暂障碍,不利于其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开展。临床当前治疗该疾病以镇静、血管扩张等类药物为主,倍他司汀即为血管扩张药物,对患者脑部血管平滑肌起靶向作用,有效改善脑部血液的循环障碍,但将其单独用于治疗颈性眩晕时效果不甚理想[1]。氟桂利嗪为钙离子拮抗剂,能够较好地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对脑血管痉挛起有效的预防作用[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颈性眩晕患者200 例开展前瞻性研究,旨在探讨采用倍他司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2月至2023年6月黄梅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200 例分为两组,各100 例。对照组中男、女性患者分别为53、47 例;病程1~3年,平均(1.34±0.26)年;年龄38~67 岁,平均(52.48±5.29)岁;有抽烟史50 例,有饮酒史47 例。观察组中男、女性患者分别为52、48 例;病程1~3年,平均(1.41±0.30)年;年龄37~68 岁,平均(52.64±5.15)岁;有抽烟史53 例;有饮酒史4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①与《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②初次就诊;③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无相关禁忌。排除标准:①耳源性、颈部外伤所致眩晕;②合并有心、肝、肾等疾病;③先天颈椎畸形。研究经黄梅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患者入组后均给予常规健康饮食指导、禁烟、禁酒等治疗干预措施。对照组口服盐酸倍他司汀片(乐普恒久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2374,规格:4 mg/片)治疗,4 mg/次,3 次/d。同时观察组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江苏平光制药(焦作)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917,规格:5 mg/粒]治疗,5 mg/次,1 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2 周。

1.3 观察指标①眩晕情况。用国际通用眩晕障碍量表(DHI)[4]评分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量表包含25 个项目,满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眩晕症状越严重。并记录两组眩晕消失时间、眩晕持续时间、眩晕发作频率。②血液流变学指标。分别于患者治疗前后空腹状态下采集3 mL 静脉血,以全自动血液黏度动态分析仪(重庆南方数控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型号:South990FT3)测定全血高切黏度(HSV)、全血低切黏度(LSV)、红细胞压积(Hct)。③脑部血流速度。使用超声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号:S40 Exp)探查两组患者颞骨、枕窗,对其左侧、右侧椎动脉椎动脉及大脑前、后动脉血流速度进行检测及记录。④不良反应。包括食欲不振、嗜睡、口干、胃灼热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眩晕情况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DHI 评分降低,且观察组更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眩晕消失时间、眩晕持续时间均更短,眩晕发作频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眩晕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眩晕情况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DHI:国际通用眩晕障碍量表。

组别例数DHI 评分(分)眩晕消失时间(d) 眩晕持续时间(min/次) 眩晕发作频率(次/周)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10061.28±9.8542.67±8.59*7.02±1.853.75±0.295.26±0.81观察组10061.39±9.6735.73±7.14*5.59±1.072.61±0.253.78±0.64 t 值0.0806.2136.69129.77414.337 P 值>0.05<0.05<0.05<0.05<0.05

2.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水平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下降,且观察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水平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HSV:全血高切黏度;LSV:全血低切黏度;Hct:红细胞压积。

组别例数HSV(mPa·s)LSV(mPa·s)Hct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1006.70±0.765.83±0.52*12.76±1.1310.85±0.94*0.89±0.270.53±0.16*观察组1006.69±0.744.86±0.37*12.68±1.178.26±0.72*0.91±0.280.38±0.09*t 值0.09415.1990.49221.8740.5148.171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两组患者脑部血流速度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脑部血流速度均加快,且观察组更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脑部血流速度比较(cm/s,±s )

表3 两组患者脑部血流速度比较(cm/s,±s )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例数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10036.31±4.8341.83±5.38* 38.59±5.8245.82±5.08* 32.51±5.3848.56±5.73* 26.74±5.5943.84±6.39*观察组10036.40±4.8247.29±5.14* 38.14±5.8649.95±5.15* 32.24±5.2162.75±6.41* 26.39±5.6352.16±6.42*t 值0.1327.3380.5455.7090.36116.5040.4419.185 P 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00%(4/100)对比6.00%(6/1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导致颈性眩晕的因素较多,以颈椎结构改变与椎动脉发育不全为主要原因,颈椎结构改变可导致颈部动脉、静脉出现扭曲痉挛,椎动脉发育不全可导致血管出现狭窄,椎 -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进而出现眩晕。因此临床常以扩张血管、减轻血管痉挛为治疗重点,以促进患者脑部血液循环改善。倍他司汀可改善血液循环,可作为颈性眩晕治疗用药,但偶有头痛、头晕、失眠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且临床实践表明,单一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临床需进一步探讨联合用药方案[5-6]。

氟桂利嗪对钙离子具备拮抗作用,可有效穿透血 - 脑脊液屏障,控制钙离子通道,阻止过多钙离子进入血管内皮细胞,控制钙离子通道开放,缓解血管痉挛所导致的血管口径变小,继而有效改善前庭器官血液循环。此外,氟桂利嗪还能够促使细胞膜去极化,减少脑细胞损伤,对脑细胞的耐缺血、缺氧能力有一定提升[7]。倍他司汀作为组胺类药物,对毛细血管具备直接作用,有较强的毛细血管扩张作用,进而使得参与脑循环的血量增加。两者联合应用可有效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对脑供血不足引发的眩晕进行有效解除[8]。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DHI 评分、眩晕发作频率均更低,眩晕消失时间、持续时间均更短,提示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缓解患者眩晕症状,减少眩晕发作,利于病情好转。

HSV、LSV、Hct 为重要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当患者机体该类指标出现升高,则提示患者血液处于黏稠状态,血液流速减慢,易出现脑部供血不足情况,进而引发眩晕[9]。氟桂利嗪可通过对钙离子通道的抑制,进一步避免患者神经元中钙离子含量超载,加快脑水肿消失,促进血管舒张,使得脑部血流量增加,改善椎动脉供血,进而达到改善患者前庭区域血液循环情况的目的,还可对患者脑内缺氧、缺血区域的红细胞淤滞状况进行改善,进而调节其血液流变学指标[10]。倍他司汀能够实现与儿茶酚胺的对抗,抑制血管收缩,减少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度,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环状况。两者联用通过不同机制进一步疏通脑部微循环,改善脑部供血情况[11]。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SV、LSV、Hct 均更低,左侧、右侧椎动及大脑前、后动脉脉血流速度均更快,提示颈性眩晕使用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起显著改善作用,并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脑部血流。另外,氟桂利嗪在抑制钙离子时具有高选择性,不会对患者机体的钙离子平衡造成影响,对患者血压、心率的影响较小,因此药物不良反应较少[12]。通过分析两组安全性结果发现,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颈性眩晕使用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倍他司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缓解患者眩晕症状,减少眩晕发作,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脑部血流,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司汀氟桂利嗪颈性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老年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褪黑素对尼莫司汀抑制胶质瘤U118细胞增殖的增敏效应研究
氟桂利嗪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偏头痛的疗效研究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成人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测定盐酸倍他司汀原料及制剂中盐酸倍他司汀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及其对血清hs-CRP水平的影响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