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商业文化两创背景下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塑造研究

2024-01-16 11:55李曦方张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2期
关键词:商科聊城商人

李曦方,张蕾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

聊城地处鲁西地区,素有 “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美誉。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穿流而过,成就了临清、张秋、阿城、七级等沿线城镇的兴起与繁荣,山陕会馆的富丽堂皇见证了曾经的商贾繁华。聊城是传统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碰撞融合之地。东向有重视商业的齐文化,南向深受孔孟儒家思想的浸润,西向有山陕商人前来从事运输商贸,北临天子皇权。运河经济与商业的繁荣吸引了外地商人纷至沓来,不同地域文化观念与当地传统儒家思想不断碰撞与交融,使得聊城本土商业文化兼具 “内敛” 与 “包容” 的独特魅力,亦构成了鲁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焕发着迷人风采。聊城商业文化在清晚期,由于漕粮海运、黄河改道直接导致的运河城镇衰落,港口、铁路的兴起,山东经济重心东移,随商业经济的衰退而逐渐归于沉寂。如今,昔日繁华景象可以借助数字化的手段得以重现,遗址古迹斑驳仍可诉说曾经的 “璀璨辉煌”,具象化场景背后蕴含的是有待充分挖掘与审视的地域性商业文化。曾经鲜活的 “商业往事” 历历在目,曾经 “惊涛骇浪” 的弄潮儿历久弥新,这些都是历史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提取鲁西地区独具魅力的商业文化与商业精神,在 “聊城文化两创” 的时代背景下,助力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塑造,促使其成为鲁西地区经济崛起和社会进步的强劲精神动力。

1 聊城商业文化及其 “两创” 的时代价值

1.1 聊城商业文化的历史沿革

聊城地处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耕经济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业一直居于末端。明清时期,随着运河畅通、漕粮海运的兴盛,聊城商业经济繁荣达400 年之久,商业和商人的地位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纵观整个历史发展脉络,聊城商业文化受儒商文化、运河文化,以及商帮文化的影响显著。

1.1.1 儒商文化

儒商文化是明清时期主流的商业文化,以义取利、以义制利,甚至先义后利,是商人们普遍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商业准则[1]。聊城地处孔孟之地,传统商业文化亦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讲究 “以义为本”“诚信经营”,勇担社会责任,商人秉承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的价值信念。

1.1.2 运河文化

明清时期运河经济繁荣导致运河市井文化兴盛,聊城被誉为 “漕挽之咽喉,天府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临清亦有 “繁华压两京”“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美誉。据乾隆《临清直隶州志》记载,乾隆年间聊城当地出现商贾 “多于居民者十倍” 的情况,大量外地商人竞相进入参与经商逐利的行为,打破本地人固有 “学而优则仕” 的思想藩篱,冲击人们信奉 “文不经商,士不理财” 的信条,人们的思想发生扭转,有些地方甚至出现 “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举仅在次着”的现象[2],运河经济对聊城当地农业、手工业、绘画、文学、民俗、艺术、建筑,以及社会风气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3 商帮文化

商帮文化是一种以乡土地缘为基础、宗族文化为纽带的商业文化[3]。聊城以 “开放、包容” 的气度,接纳五湖四海、八方来客。众多商业帮派在此设肆、兴建会馆等场所,位于东昌湖畔的 “山陕会馆” 蔚为壮观。据《张秋志》记载,明清时期,活跃在聊城地区的外籍商人属陕西、山西最多,占比达到70%,其他还有徽商、浙商、粤商、洞庭商人、福建商人等。各地商人不仅带来货物贸易,更带来风格迥异的经商理念和人文性格,聊城包罗万象的胸襟构成了地域商业文化浓妆艳抹的一笔,谱写了地方商业文化的精彩华章。

1.2 聊城商业文化的精神内核

聊城商业文化兼具 “内敛” 与 “包容” 的特性,内敛性主要体现在其根植于儒学思想之中,禀赋 “自强不息” 的精神内核;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其具备 “开放”与 “融合” 的特性,吸纳众多地域商业文化,并将其融汇于一体。具体表现为 “诚信为本、义中取利”“责任担当、践行契约”“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憨厚宽容、豪爽仗义”“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爱国爱家、实业救国” 6 个方面。

1.2.1 诚信为本、义中取利的精神

在聊城传统文化中,拥有非常深厚的倡导“诚信” 与 “仁义” 的文化与土壤。聊城民间一直保留着“对瓦征信” 的习俗,大意为在集市交易中,买方意向购买一件商品,但携带银两不够,于是买卖双方找到一片瓦,摔成两半,各执一片,买家先将物品拿去,待下次集市时,再补足欠钱给卖家。关于 “仁义”,位于东昌府区傅斯年陈列馆东侧的 “仁义胡同”,邻里间互让三尺宅基,使得 “睦邻友好、仁义当先” 传为佳话。此外,山陕会馆供奉以忠义和诚信闻名天下的关公。会馆中碑刻、石刻、砖雕、木雕上的文字和图案无不呈现着山陕商人浓厚的 “崇商聚财、忠义诚信” 的商业文化。聊城、阳谷民间百姓推崇 “关公耍大刀” 等习俗流传至今,这些象征 “诚信” 与 “仁义” 的典故和民俗已深深印刻在聊城商人的人文性格之中,构成了聊城商业文化中 “诚信为本、义中取利” 的基本范式。

1.2.2 责任担当、践行契约的精神

聊城拥有国内第一家以契约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中收藏有 “卖地契、典当契、租赁契、分家契” 等20 余种不同类型的契约,记录着聊城数千年的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在商贸活动中订立契约是基本的交易流程,体现的是 “一诺千金” 践行责任的义务与担当[4]。在宣统《聊城县志》中就有一则聊城商人 “遵守契约、千里还银” 的故事。据记载有一位朱姓人士因家贫选择 “废读就贾”,向过路的南方商人举借银两,约定次年偿还,第二年南方商人未能如期而至。为践行承诺,朱姓商人亲自南下千里寻至其家,才得知其已病故,于是将银两悉数奉还给其家人。践行契约是信守承诺、忠信文化的一种体现,形成了商人重视商业规则和法律的一种雏形,完善了明清时期的商业交易的规则和流程,更体现了聊城商业文化中“践行契约、责任与担当” 的一面。

1.2.3 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

古人崇尚 “吃苦” 与 “节俭” 的美德。《孟子·告诫书》 中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论语·述而》中讲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在聊城地域文化中就有许多提倡 “能吃苦、生活节俭” 的民间故事。比如,在《聊城县志》中有一则 “状元骑驴” 的典故,讲述的是身居相位的傅以渐,崇尚节俭、平易近人,深受民众爱戴的故事。时至今日,鲁西地区推崇的 “老黄牛精神” 依旧激励着身处各行各业艰苦奋斗的人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业绩。例如:被誉为“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 的孔繁森同志,传承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时代清廉楷模,同样也是聊城地区人文性格与形象的集中代表和时代缩影。

1.2.4 憨厚宽容、豪爽仗义的精神

在众多人文古籍中有关于山东及东昌地区商业民风的描述。清末《山东风士记》中载:“山东风俗质朴,本不如南部之狡猾,然顾小利而无远谋,从事大商业者甚少。盖史公所谓龌龊俭啬者,至今尤为改也。” 意旨山东商人大多为人质朴且眼光长远。《郑板桥集》中描述道:“东昌,近俗敦厚,知礼逊,习俗节俭,人多读书,士风彬彬,贤良宏博”[5]。关于行侠仗义,聊城本地还广为传唱着一首民谣:“镖师欺天心不良,阁老发怒困皇纲,恶人变驴十八滚,运粮河上又通航。” 讲述的是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替聊城东关商人赵良堂行侠仗义、打抱不平的故事。此外,聊城阳谷县还有武松打虎、暴打西门庆的故事。由此可见,聊城商人所处 “行侠仗义、抱打不平” 的人文风俗环境,使很多人安心在此生意经营,“憨厚宽容、豪爽仗义” 亦成为鲁西商人的典型形象。

1.2.5 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精神

据文献记载,明代临清已是运河上的第一大码头,是南北漕粮运输必经之地,临清地区商贸活动覆盖范围极广,南达福建、广东等地,北到辽海地区,西至西藏地区,有东方威尼斯之称。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利玛窦、朝鲜官员崔溥等均曾路经聊城,写下诸多见闻与著作。此外,聊城接纳众多商帮来往贸易,本身就是一种开放与包容气度的体现,著名的有太汾公所、山陕会馆、苏州会馆等八大会馆。关于 “开拓进取”,一方面,体现在运河经济昌盛时期,因东昌地区盛产红枣、乌枣等果品,乾隆年间东昌府商人组成“东昌帮” 出走鲁西地区,与苏州枣商共建枣业会馆,拓展枣业贩卖生意[6];另一方面,清末随着山东经济中心的东迁,津浦铁路的开通,运河经济陷入衰落,一部分鲁西商人顺势求变,到达济南、胶东地区拓展经商。《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粹》中就有关于聊城商人江氏四兄弟去济南从事文具经营的记载。

1.2.6 爱国爱家、实业救国的精神

1919 年 “五四运动” 爆发,聊城商人秉承 “爱国爱家、实业救国” 的精神,引领反帝爱国运动,通过创办实业,走上救国之路。聊城回族商人蒋宝荣发起设立 “聊城商学联合会”,发动商业、教育界人士3 000余人上街演讲、游行,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在聊城的蓬勃发展。民国初年,聊城商人商宗辂创办万聚德银号、农工银行等,开创聊城金融业之先河[7],后又兴办了纺织品厂、电灯厂、木材厂、兵工厂等工业企业,极大促进了聊城实业的发展。

1.3 聊城商业文化 “两创” 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指导方针。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注重从 “活态性、开放性、延续性” 的角度,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聊城商业文化 “两创” 是传承与弘扬聊城本土优秀商业文化的题中之义。聊城作为京杭运河沿岸九大商都之一,商业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曾经繁荣兴盛的商业文化,留下的不单是古代建筑、商铺、街区、字号、河道等物质形态的遗址遗迹,也不单是古筝、葫芦、剪纸等非遗传统技艺[8],更重要的是脱离于物质载体,厚植于鲁西商人内心世界的商业精神,在 “文化两创” 背景下,充分挖掘鲁西商人精神内核,弘扬与传承鲁西地区优秀商业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聊城商业 “文化两创” 是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助力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塑造的重要途径。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要立足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这些优秀品质正是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聊城商业文化两创的研究与实践,将鲁西商人优秀品质通过案例、故事、研学、体验等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地融入新商科专业人才培育过程,帮助学生吸收本土优秀商业文化之精髓,培养学生树立 “双创” 意识、“双创” 思维,提升 “双创”能力,促使其成长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商业人才。

2 聊城商业文化 “两创” 背景下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的特点

2.1 数智化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商业领域催生出一大批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围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和课程设计均面临新的挑战,为了顺应软、硬件资源日益智能化的趋势,对商科专业人才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素养的培育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

2.2 跨学科性

新商科培养高技能跨界人才,与传统商科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跨学科性。学科内容交叉、涉及知识面广,新商科打破传统管理学和经济学学科的壁垒,融合人文、工学、理学、法学等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商科专业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拥有更高的要求。

2.3 创新性

新商科专业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完成多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探索交叉学科领域,更能够激发创新思维,依托孵化基地等实践平台,实现 “双创” 项目的落地。

2.4 合作性

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具有合作性的特点,当下共享经济迅速崛起,共享经济基于互联网平台,能够将分散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其背后蕴含的是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这也恰恰是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2.5 发展性

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的发展性特点是指要 “与时俱进”。传承聊城优秀商业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添加 “创新、绿色、低碳、环保、社会责任、国际视野” 等新元素,重新构建与解读新儒商精神。

3 聊城商业文化 “两创” 背景下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塑造体系的构建

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内容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习惯7 个部分,各部分前后衔接,从宏观到微观。兴趣、信念、道德从思维观念角度出发,知识、技能是职业素养塑造的核心,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塑造的结果。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包括:理论素养知识体系、校园商业文化生活、技能素养实践体系、资源平台建设、师资力量保障、社会力量协同参与6个方面的内容。聊城商业文化 “两创” 搭建起职业塑造路径与内容之间的桥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传承古代聊城本土优秀商业精神,具体包括 “诚信为本、义中取利”“责任担当、践行契约”“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憨厚宽容、豪爽仗义”“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爱国爱家、实业救国” 6 个部分;二是添加时代内涵的商业精神,包括 “数智思维、专业精进”“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节能环保”“市场意识、国际视野” 5 个方面。由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内容、培养路径和商业文化精神构成聊城商业文化两创背景下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见图1)。

图1 聊城商业文化 “两创” 背景下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4 聊城商业文化 “两创” 背景下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塑造的实现路径

4.1 设计职业素养塑造的 “专门+专业+交叉” 的理论知识体系

“专门” 是指开设专门讲述聊城商业文化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例如:《中华商业文化》《聊城商业文化探析》《职业素养》《运河商业文化解读》等,在充分挖掘聊城本土商业文化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史料、数据和研究成果,涉猎范围包括文学作品、藏书典籍、档案文献、碑文石刻、民间故事、名人逸事等,沿着历史脉络的主线,提取并汇编能够突出展示聊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的案例、故事等素材。“专业” 是指将聊城商业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运河经济的繁荣涉及商贸、金融、财会、物流等众多行业领域,详细了解这段辉煌的商业历史,有助于学生从侧面了解会计、金融、物流、市场等专业涉及职业、岗位的前世今生,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兴趣,坚定职业信心。“交叉” 是指在开展商业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注意与思政教育、劳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双创教育等主题教育内容的交叉融合,共同服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4.2 丰富职业素养塑造的 “主题研学+社团活动” 的校园商业文化生活

为了突出展现聊城400 年商贾繁华景象,设计聊城商业文化精品研学路线(运河博物馆—契约博物馆—山陕会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临清运河钞关—孔繁森纪念馆),经过游览运河两岸繁荣兴盛时期留下的名胜古迹、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等,切身感受聊城商业文明跳动的历史脉搏,同时接受英模文化教育,领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透过亭台楼阁、碑文石刻、牌匾对联、古籍绘画,领略与品味其中蕴含的商业精神和商业文化。在校园内成立 “聊城商业文化研学” 社团,开办丰富多彩的商业文化主题社团活动,例如:“聊城商业文化图片展”“非遗文创产品展销会”“我心目中的聊城运河商业文明优秀作品征集” 等,吸引更多商科及全校师生参与到聊城商业文化研学过程中来,促进聊城本土优秀商业文化融入师生校园文化生活。

4.3 构建职业素养塑造的 “1+X 证书+技能大赛+企业实习” 的技能实践体系

申请设立数字营销技术、大数据财务分析、智能财税、跨境电商等10 余项 “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站点,学生在考取 “1+X” 证书的过程中,提高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达到能够胜任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水平;组织学生参加会计、市场、电商、金融、物流等专业技能大赛,瞄准 “数据分析师”“互联网营销师”“供应链管理师” 等新兴数字职业涉及的技能要点,开展针对职业技能提升的实操实训;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双创主题赛项,培养学生双创思维,强化双创能力,培育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阶段,接受校内、外教师的双重指导,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锻炼自己的职业技能,规范职业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10]。

4.4 打造职业素养塑造的“商业文化+专业精进” 的优秀商科师资团队

跨专业组建聊城商业文化研究工作室,鼓励专业教师将聊城传统商业文化元素引入自身专业教学与研究领域,多角度切入,积极申报横向、纵向课题,提升聊城商业文化主题研究的覆盖范围和涉猎领域,激发商科教师对本土商业文化与商业精神的研究热情;商科教师努力使自己成为 “专业精进” 的双师型教师,紧跟商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学习新知识、新工艺、新规范、新技能,习得新本领传授给学生;提高商科教师商业文化素养水平,建立 “商业文化融入课堂” 教师教研活动常态化机制,教师相互观摩听课学习,积极将商业文化和商业精神融入专业学科教学中。

4.5 完善职业素养塑造的 “混合式+共享式” 的学习资源与平台建设

围绕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塑造的7 项内容,将商科学生职业素养塑造过程划分为“兴趣探究”“信念坚定”“道德高尚”“知识专业”“技能精湛”“行为规范”“习惯养成” 7 个演进阶段;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聊城商业文化》《中华商业文化》等课程史料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方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基于课程资源共享理念,打破课程界限,按照工具箱思维模式,将与职业相关的课程内容,例如:商务礼仪,创新创业,职业指导、求职技巧等,分模块、知识点融到职业素养塑造大课堂中,形成资源工具包,方便学生随用随取,提高职业素养塑造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4.6 政府、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

政府部门聚焦展示聊城商业文明主题,进一步完善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等配套公共资源建设,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一系列聊城商业文化主题学术研究,凝练出聊城商业文明的精神内涵,以及鲁西商人身上独有的精神特质。文旅企业充分挖掘能够展现本土商业文明的一系列物质与非物质载体中所蕴含的商业价值,丰富主题与周边文创产品,对能够展现本土商业文化元素的商品进行包装、宣传与推广。同时,发挥各类商业协会的力量,加强行业、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结合媒体与网络的宣传报道,打造聊城特色商业文化品牌,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对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的塑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 结束语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上的巨大作用。特别在商业领域,顺应时代发展,摒弃陈旧观念,勇于提出新想法、新做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精神,将商业文化两创融入学生职业素养塑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与职业观,将本土优秀商业文化、商人精神融入新商科人才培育的全过程,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商科聊城商人
言而无信的商人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威尼斯商人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