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辉 蒋张若倩 张守新
摘 要:延安在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中,积淀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目前,延安有我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革命遗址群,拥有丰富的精神形态红色文化,但延安地区的红色文化傳播存在传播主体专业化素质有待提高、传播内容不够丰富、传播方式有待创新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在充分掌握延安当地的红色文化传播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创新路径,旨在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旅游;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1-0092-04
基金项目: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延安之路———红色文化沉浸式研学游体验项目”(202110705034X)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延安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五四运动前后,在北京、上海就读的陕北青年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带到了陕北,撒播下红色革命的种子,红色文化开始在延安地区生根发芽。随着中国共产党党团组织的创建、发展以及陕北革命高潮的到来,陕北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政权相继建立,红色文化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党中央在延安领导全国人民生活战斗了13年,延安由此成为我国的红色圣地。
近年来,在多方努力下,延安红色文化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十三五”期间,延安共接待游客超过2.5亿人次,开展红色教育培训人数达到80.8万。与此同时,相关研究也指出,受访者认为延安红色文化传播有待进一步提高[1-2]。
二、延安红色文化传播现状
(一)红色文化传播主体专业化素质有待提高
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主体以党政机关、媒体、高校、社会团体为主。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组织开始开展延安红色文化传播活动,同时,自媒体的发展也使一些红色文化爱好者加入到传播者队伍中来。然而,他们在进行红色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传播者专业化素质有待提高。延安政协2018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延安市旅游从业人员有13万多人,有资质的导游仅有787人,其中专职导游仅230人[3]。2019年,延安市统计局一篇分析文章指出:“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留不住、引不进来,人才断层严重,特别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失严重。”[4]
此外,红色文化传播主体多元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2020年,延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指出,“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旅游的氛围与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要求相距甚远”[5]。2021年,陈锋仪、梁倩的调查研究表明,从延安市红色文化旅游整体传播情况来看,政府依然在红色文化旅游的传播中居主导地位,其他传播者“数量不多,传播主体缺乏多样性且宣传力度不够”[6]。
(二)红色文化传播内容不够丰富
我国红色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包含物态文化、心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诸多形态。目前,部分红色文化传播主体相对重视遗址、遗迹等物态文化,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未有效阐明红色文化的厚重精神和丰富内涵,延安红色文化传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研究发现:“现阶段延安红色旅游属于典型的原址观光模式,所有景区基本都是以旧址参观游览形式为主”“展示形式也多以传统平面、静态形式的展览陈列为主,再配以图片文字解说”[7]。部分传播主体对延安红色文化内涵缺乏深入挖掘,传播内容对具体、详实的红色文化历史由来涉及不够,导致部分受众接收到的延安红色文化内容较为浅显,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6]。
(三)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有待创新
“游红色遗址、看革命图片、唱红色歌曲、吃忆苦思甜饭”是很多地区红色文化传播的主流模式。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延安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有了较大改善,不少纪念场馆结合声、光、电等技术,优化陈列展示效果,很多教育基地也加入了体验式教学环节,同时推出了《延安保卫战》《黄河大合唱》等实景演出,打造了《延安保育院》《红秀延安》等游客体验类节目以及“延安1938”“圣地河谷·金延安”等主题文化街区。然而,各革命旧址景区的开发模式大同小异,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对景区内资源物化、活化的手段不够丰富。
此外,在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传播红色文化方面也稍显薄弱。研究发现:“现阶段关于延安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的主力阵地集中在‘两微一端’”[2]。“20多个延安市红色文化旅游重点景区中,只有6个景区有自己的公众号,没有一个景区有短视频账号”。延安市50多个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当前并未建立统一网站或APP软件,建有专属网站的也不多”[6]。笔者在微信公众平台以“延安”“延安红色”“延安文化”“延安精神”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后发现,与延安红色文化密切联系的微信公众号仅有46个,延安红色文化相关培训公众号23个,发布推文数量较多且涵盖红色文化内容较多的公众号仅18个。一项针对“延安红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现状研究”调查显示:“在延安红色文化传播的认可度层面,仍有超过50%的用户对延安红色文化的传播不满意。在调查问卷中,认为现有新媒体传播途径较为单一且陈旧、可接受程度不高、缺乏创新性的有940人,占总数的33.33%;认为现有的新媒体传播途径做得不够好的有250人,占总数的8.87%;认为不了解的有240人,占总数的8.51%。”[2]
可以说,目前延安红色文化传播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传播媒介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内容丰富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如何促进延安红色文化高质量传播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延安红色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文化传播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对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部署。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出发,依据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笔者认为,延安红色文化传播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性变革:
(一)重视红色文化传播主体能力建设
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除了充分发挥原有党政机关、新闻媒体、高校等主流传播力量之外,还要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和大众参与红色文化传播,这是红色文化发展的题中之义。《“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依法参与国家文化治理,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形成传播红色文化的强大推动力是延安红色文化高质量传播的首要条件,有助于弥补不同传播主体的不足,充分发挥各类传播主体的独特优势。
在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时,各传播主体要协同合作,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红色纪念场馆的建设与运营,激发各级各类群体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与各文化传播单位要从理论素质能力、理解红色文化内容的能力、表达能力、选择传播方法能力以及运用新科技能力等方面对红色文化传播主体进行能力建设。
(二)丰富红色文化传播内容
延安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及革命群众的基本‘生活样态’,是以坚定理想信念、积极价值取向、崇高思想品德、艰苦朴素工作作风为主要标识的革命者的‘公共人生’”[8]。仅依靠物态文化建设很难完全展现延安精神,因此,传播主体要深入挖掘延安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红色文化传播内容。
首先,各传播主体要全方位传播延安红色文化,在现有“挖掘红色遗址、遗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红色文化影响下大众的衣食住行等物态文化。其次,要系统挖掘体现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观点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生动呈现延安红色文化影响下大众的生活方式、精神风貌、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及社会风尚,从而实现红色文化从“有意义”传播走向“有意思”传播。
(三)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
1.进行红色文化话语现代化、大众化转换
文化认同需要借助“话语转换”这一必要手段,将不同时代的文化主体联系起来。红色文化话语是由当时的白话话语和文本话语构成的,各传播主体要用当代人易于理解、喜闻乐见的方式解释、传播红色文化,从而提高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彰显红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这种转换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从革命战争话语向改革发展话语转换,二是从历史文本话语向现实生活话语转换,三是从以理服人话语向以情动人话语转变,四是从传统媒体话语向现代媒体话语转变[9]。
2.多样化、立体化呈现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具象化在延安红色文化传播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红色文化产生的历史场域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无形”的红色文化需以“有形”的具象样态来抵御时间流转下产生的“虚无”拟像,弥合时空认知的差异。同时,“红色文化需要借助红色具象稳定文化内部的价值内核,达成历史记忆的延续保存。”[10]对此,遗址展馆、纪念馆等文化单位要充分运用声、光、电等技术以及影视等艺术手段,多样化、立体化展现延安红色文化,通过交互多样的具象符号达到引发个体情感共鸣的效果。
3.通過情景再现式叙事,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实现“具身”式传播
《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显示,40%以上的年轻游客对红色旅游感兴趣的地方在于“沉浸式体验”。在既往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中,受众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很难进行情绪传递并获得深度体验。研究发现,人的认知形成过程依靠客观环境、身体和主体经验,认知拥有具身性特征。身体可以影响思维,包括人的语言系统、思维方式等。因此,传播主体优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打造“具身”式传播模式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进行“具身”式传播比较可行的方式之一,就是各传播主体通过故事化表达进行情景再现,扩充红色文化的叙事空间,激发受众对红色文化的时空想象,再通过流程的仪式化和语言场域的仪式感,建构“想象的共同体”,从而实现“身临其境”。
具体到延安红色文化传播中,展馆可以通过对革命遗址进行红色景观重塑和艺术化的革命故事创造,再辅以红色时代的仪式化展演,并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将受众置身其中,从而完成受众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同时,还可以运用720°全景、VR、AR、XR、3D、720°元宇宙等新技术,打造各类线下虚拟展馆和线上云展馆,开发各类红色在线游戏等,吸引受众深度参与。
4.进行差异化传播:由输出共性到满足个性
红色文化受众广泛,但因为年龄、学识、阅历等因素差异,不同受众对红色文化传播形式的接受程度不同,其中,年龄差异是影响接受方式较为明显的因素,因此,可以针对不同年龄的受众群体进行差异化传播。首先,对青少年来说,他们处在价值观奠基阶段,应当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学校思政教育部门可以对接红色文化展馆等单位,举办红色文化相关比赛,开展观影、实地研学游、虚拟场景体验等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主动学习延安红色文化。其次,对大学生要进行深层次传播。一方面,高校可以适当增加歌舞剧或军事演练竞赛等课程结课考试,同时鼓励学生开设社团,开展延安红色文化系列文创活动,深入研究延安红色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可以与延安当地精品路线的景点合作,搭建教育基地,形成高校对接延安红色文化的绿色通道。最后,中老年群体具有比较深厚的红色文化情结,对红色文化接受度和主动性较强,也有很强的再传播意识,因此,基层组织的文化部门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给予资料、赋予荣誉等方式,吸引他们通过人际传播、自媒体传播等途径,参与到红色文化传播中来。
四、结 语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认同为前提,因此,在厘清目前延安红色文化传播现状的基础上,社会各界要不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文化开发模式的研究。政府应积极动员全社会主动参与,并重视传播主体传播能力建设、加大培养力度。各传播主体也要不断深化传播理念,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丰富传播手段,并借助新技术与传播平台,针对不同目标群体进行分众化传播。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旅游更“智慧”[EB/OL].http://www.jiangxi.gov.cn/art/2023/2/6/art_5296_4349234.html,2023-02-06.
[2] 王玉.延安红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现状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0):12-14.
[3] 延安政协.为旅游业发展把脉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展现延安旅游形象[EB/OL].http://www.sxzx. gov.cn/sxgz/12722.html,2018-09-06.
[4] 延安市统计局.延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EB/OL].http://tjj.yanan.gov.cn/tjxx/tjfx/1535079206625591298.html,2019-05-31.
[5] 张宝泉等.国家战略中的延安旅游产业崛起———延安旅游产业发展研究[EB/OL].http://yaskl. cn/skjs/ktgl/cgzt/981.html,2020-10-25.
[6] 陈锋仪,梁倩.延安红色文化旅游传播研究[J].当代旅游,2021,19(17):23-24+48.
[7] 郭延会,陈彬.延安红色旅游资源核心竞争力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5):70-75.
[8] 李宏斌.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历史特点[EB/OL].https://m.gmw.cn/baijia/2019-10/16/33 235918.html,2019-10-16.
[9] 曾杰.论红色文化传承中的当代话语转换[J].贵州社会科学,2017,335(11):29-33.
[10] 陈钿莹.表征与记忆:红色文化的具象化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22,522(10):67-73.
[责任编辑: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