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在中华文化基因维度催生群众文化向现代化发展。本文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文化形态,阐述群众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基本逻辑,研究多维视角下群众文化的概念内涵和多元化特征,分析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而从科学化、社会化、规范化、专业化等四个维度提出推进新时代群众文化现代化管理的战略布局。
一、群众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基本逻辑
群众文化现代化作为群众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蕴含着丰富的发生、发展、发力与发扬的逻辑演进机理。
群众文化现代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一种群众文化发展战略、发展理论和生动实践的扬升进程。在文化学术研究领域,群众文化学通过与民俗学、文化学、美学、人文学、艺术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史学等紧密结合,不断推动群众文化研究迈向“学术化”“专业化”“现代化”。如何通过问题意识和学术敏感发现问题,进行理论阐释,从内涵、意义及发展维度对群众文化概念进一步精致化、系统化、理论化、现代化,成为新时代群众文化管理学需要紧迫建构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多维视角下的群众文化基本内涵与群众文化的多元化管理特征
(一)群众文化的基本内涵
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客观存在,从多维视角去考究,群众文化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
从历史学角度看,在经济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从生产劳动实践中得到了更大解放;在科技上,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使文化生活逐渐走向休闲娱乐。
从文化学角度看,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展现、教育、服务的非职业和非商业性文化艺术,主要表现为公益性、群众性、艺术性、日常性特征,公益性根源于公共文化的服务属性,群众性取决于活动主体是广大群众,艺术性表现为活动呈现的艺术性表达,日常性体现为其活动方式的日常呈现。
从社会学角度看,群众文化是我国相关部门主导的人民大众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群众文化生活空间以文化的集合、系统和生态而存在,是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的耦合与共振。
(二)群众文化的多元化管理特征
从不同视角看,群众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意义,但从实践层面看,群众文化源于生活,也要融入并回归群众的生产生活。因此,群众文化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自发性与生活性
一是创作生产具有自发性。广大人民群众既是接受者、传播者,也是组织者、创造者;二是创作成果体现生活性,体现出民间特色、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
2.社会性与开放性
一是组织机制具有社会性。群众文化服务不但要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要求,而且要发挥群众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的乘法效应;二是发展变革具有开放性,群眾文化内容发展变化更加注重品牌化发展和认知度、美誉度、参与率、满意度、推荐率等影响力展现。
3.传承性与融合性
从时代特征看。一是群众文化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贯穿并推动着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二是群众文化彰显人民特征,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群众文化的根本动力。三是群众文化体现融合特征。群众文化与现代时尚潮流文化不断耦合,线上线下融合互动。
4.主导性与趋势引领性
从供给主体看,群众文化具有相关部门主导社会参与的特质。从大局角度看,群众文化具有配合中心服务大局的特质。从发展趋势看,在审美上具有文化艺术品质引领的特质;在价值上,发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意识形态主力军作用;在技术上,以数字化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为公共文化服务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三、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发展的基本现状与问题
(一)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
1.群众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
当前各地很多群众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深受群众喜爱、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公众认知度的文化品牌,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例如,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群众文化活动、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歌唱北京”合唱大赛、“出彩河南人”河南省第五届优秀群众文艺精品展演、“欢乐潇湘”湖南省群众文艺汇演、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等。
2.群众文化覆盖面不断拓宽
各地文化馆精心打造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因其品牌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群众参与度日益提高,成为当地群众展示文化风采、享受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例如,宁波文化馆2020年阿拉音乐节“阿拉宁波欢迎你”大型文艺晚会吸引近万名观众共享视听盛宴,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通过网络直播,点赞量超三百万,转发量近百万。
3.群众文化创新力不断提高
各级文化馆人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身于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以创新思维进行品牌策划,利用现代技术推进品牌创新,赋予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新的形式,拓展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新的内涵。例如,2019—2020年福建省艺术馆的“艺术扶贫工程”文化志愿者服务、2019年乡村春晚开展的“全国乡村春晚百县万村网络联动”活动、2020年底“欢乐过大年·迈向新征程”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4.群众文化新势力不断涌现
近年来,我国各级文化馆人精心策划、用心打造,全国各地涌现了一批群众文化活动新品牌。例如,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2020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线上大赛,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和价值推广意义。在关注青年文化需求方面,2019年,东莞市文化馆策划开展的青年艺术家圆梦行动,通过23场梦想青年欢乐季之京津冀大学生相声展演和大学生戏剧节专场演出,积累了深厚的观众基础和良好口碑。
(二)群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部分地区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
一是活动内容单调,产品供应链不完整;二是基层群众文化存在表面化、形式化问题,与群众联系性不强;三是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文化气息不浓,文化传播力不足。
2.文化发展支持力度不够,队伍力量薄弱
一是受制于经济发展,部分地区资金不足,支持力度不够;二是文化发展队伍力量薄弱,具体表现为:基层群众文化参与者文化素养水平存在差异,发展动力不足,发展能力不协调;部分文化工作衔接不够,导致文化传播偏向,妨碍正常发展;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策略,导致工作效率低,发展迟缓;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队伍力量不足;个别地区资金投入不足,薪资待遇偏低,导致人才流失。
四、推进新时代群众文化现代化管理的战略布局
推进群众文化现代化发展,必须找准新文化形态发展的新生长点,不断推动群众文化发展迈向科学化、社会化、规范化、专业化。
(一)以“事业·建设·品牌·战略”为要素,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科学化
现代化强调逻辑的、现实的、发展的、精确的、开放的文化革新引擎和科学、规范的系统化、理论化体系。首先,以专业领域为基础,按照自身发展规律和专业要求,坚持群众文化发展的科学精神,构建科学、规范的系统化、专业化理论体系。其次,在系统化、理性化、网络化、品牌化等多个维度基础上,以建设作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群众文化管理规范化发展,构建并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构建基本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再次,随着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推进群众文化品牌化发展。以品牌引领群众文化的科学理性发展,以品牌价值推进群众文化社会化进程,以品牌战略作为群众文化管理和发展的基本战略。
(二)以“整合·联动·共建·共享”为目标,推动群众文化运作社会化
群众文化的公共化、公益化特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群众文化运作的社会化趋势。首先,坚持社会化发展群众文化的主导理念,在人、财、物、事等方面建立社会参与机制,调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推进文化事业社会化,文化产业市场化。其次,调集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建设,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实现群众文化社会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再次,在操作层面利用公益文化的社会性,广泛地吸纳和发动社会力量从服务、运作、共建等方面参与群众文化,同时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在群众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中,将非公益性项目和公共管理内容向社会进行剥离,最终实现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完成。最后,面向全球化,努力推动群众文化社会化发展的多元化、大众化、国际化程度,不断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为群众文化的理论和实践获得世界意义和国际影响。
(三)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依托,推进群众文化治理规范化
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育人、人才兴文,以文化政策、规章、制度、标准等规范化为支撑,推进群众文化管理标准化。首先,要准确定位。要从所提供的艺术活动场所、服务以及为群众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平台两个层面,充分体现群众文化管理所具有的公共服务性,即公众性、非营利性。其次,要科学发展。要在管理体制和機制上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实现科学理性把握,规范管理,整体推进,全面发展;要抓好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注重宣传推广策划;要从制度建设入手,积极推动文化规章制度建设,加强群众文化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制定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再次,要重在执行。文化馆服务在评估、考核时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公平、公正地保障文化馆的服务性质,提高服务水平。最后,要改革创新。要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坚持规范管理,走文化科学发展之路,更好地发挥群众文化在国民文化素养、社会美育、文化传承以及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
(四)以“服务·组织·辅导·研究”为支撑,推动群众文化业务专业化
一方面,推进学科建设。构建具备群众文化知识和文艺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学科专业体系,将群众文化的各项工作向专业化看齐,促进群众文化业务的专业化建设。另一方面,强化服务。在服务内容上,既要提升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公共服务水平,也要提升业务服务、专业服务等的业务高度。在服务方式上,一要着力推动群众文化传播体系的融合化发展;二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采用互联网等信息传输渠道,运用数字化、虚拟现实三维立体展示、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开拓群众文化数字服务方式。三是要完善业务体系。推动以组织、辅导、研究三大要件为基础的业务能力和体系建设。在服务主体上,要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提高业务能力培训和创编能力建设。在服务对象和范围上,要树立“大文化”观念;在策划与活动开展中,要坚持具体工作与文化工作相结合,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文艺专业服务。
五、结语
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不断提升文化建设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呈现新特点、新趋势,必须更加重视高质量群众文化管理,推进群众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优化群众文化服务供给,切实提升现代生活品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精准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增加有效供给、建设智慧文化服务平台、深度推进文旅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以现代化群众文化的高质量管理,推进群众文化生活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永福.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89.
[2]梁泽楚.群众文化史(当代部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72.
[3]岳静静.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探讨[J].文化产业,2022(12):163-165.
[4]刘建军.聚力乡村文化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J].乡音,2022(05):10-11.
[5]林素琴.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及实现路径[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2(05):62-63.
[6]杜染.群众文化的现代化[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8:1.
[7]苗丽萍.浅谈如何提高基层群众文化辅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5):152+154.
[8]陶灿.基层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及实践探索[J].参花(上),2022(06):134-136.
(作者简介:张洁,女,硕士研究生,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文管理)
(责任编辑 肖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