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墨
奇幻、科幻作品因想象力丰富引人遐想。
放眼古代,众多神话志怪古籍中,也记载了许多新奇事物。细细阅读,我们会发现古人的创作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脑洞大开得令人叹服。
民以食为天,“食”字同样体现在古代神话志怪文学作品中。书中的奇植异兽均有神效:有的味美能果腹,有的服用可得奇技,有的疗愈功用显著。
西汉奇人东方朔在《神异经》中描绘了这样一种奇兽,即便是被割肉也不痛不痒,伤口还能自动再生,名为“无损之兽”,身形如鹿,脑袋长得像猪,虽有牙齿,却十分亲人,喜欢依偎在人身旁,并讨要五谷来吃。人们割它的肉用以制作腌制食物的调料,将调料放入肥肉之中,肥肉不仅不会腐烂变质,吃完后再添肥肉,肉的味道反而变得更加鲜美。
昆虫放在现在,也是一道特殊的美食。东汉杨孚在《岭南异物志》中记录了一种大型蝴蝶——南海蝴蝶。它在海上飞行时,被航船之人击落,船员去掉它的翅足后,得到的蝴蝶肉足足有八十斤,烹食后竟然发现它的味道鲜美异常。看来,对于昆虫这种美食,早在古代就已经被“开发”出来了。
除了异兽,古人在志怪古籍中还记载了很多奇植,它们同样具有令人惊叹的特殊效果。清代文人李汝珍的《镜花缘》中,提到了不少珍奇植物,这些植物不仅味道鲜美,有的食用后,人还能巧获奇技。譬如,生在树梢,形状如枣的“刀味核”,味道全由剖它的刀而定,嚼食可以延年益寿;状如小桑,茎似珊瑚,汁液如血的“朱草”,食用后可以使人變得耳聪目明;还有一种青翠异常,叶如松针的“蹑空草”,吃下这种草,人可以立在空中,获得飞行的能力,不可谓不神奇。
先秦时期,《山海经》横空出世,囊括了众多百科知识,无论是本草图鉴还是地理图志都新奇有趣,其中关于异兽的传说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书中不但记载了众多珍禽异兽的外形与习性,同时记载了它们的食用味道和药用功效。
《山海经》中,鱼身人脸的异鱼“赤鱬”,吃下这种鱼的肉,既能防止生病,还能有效避免罹患疥疮。如何治疗痔疮也是老生常谈,《山海经·南山经》则给出了良方:“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可见虎蛟的药用功效有很多,不仅可以预防身体浮肿,还能解决痔疮这一难言之隐。
味道鲜美且具有药用价值的神奇异兽,不仅仅只有赤鱬与虎蛟。《山海经·西山经》里记载了一种名为“文鳐鱼”的神奇鱼类,对稳定精神状态有着奇效。它们时常游走于东海,喜欢夜晚飞行,肉的味道酸中带甜,吃了可以治疗癫狂。除此以外,它还是一种“祥瑞之兽”,若是见到它,则表示大地将丰收,是为立毅叠登之兆。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在交通出行、生活起居上都进入智能的新时代。翻阅古代志怪典籍,我们也能从中窥探出,古人对于“黑科技”的神奇想象。
《山海经》中有一种叫做“迷毂”的神奇树木,古人在野外探险时,可以用它来辅助导航。古时出海航行是一项十分危险的工作,暗藏海底的礁石与海怪随时会夺走渔民的性命,此时就需要“避险仪”来规避潜在的风险。清代袁枚在《续子不语》中提及一物,名曰:照海镜。传说用它照入海中,哪怕海底漆黑一片,仍旧可以辨清暗藏的海怪和礁石,百里外就能成功躲避。细细读来,如今利用声呐探测深海的科学技术就跟“照海镜”极为相似。
从古至今,人身安全也是人们关注的要点。唐代志怪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一种神奇实用的植物——护门草。只要把它放置在家门口,夜晚有人靠近,它便会发出巨大呵斥声,吓退陌生人,安全感拉满。
平时外出,携带一个保温杯,方便随时随地喝上热水,似乎是今人的养生技巧,但实际上,古代早有了如此巧思。
南宋洪迈在《夷坚志》中记载,有一个名叫伊阳的小县城,张虞卿(北宋名臣张齐贤后人)无意中从地下掘出一个造型古朴庄重的黑色瓦瓶。他发现这个古瓶非常奇特,注入热水能终日不冷,冬日注入冷水,也不会结冰。这本书还提到能在伏天保存熟食一个多月都不腐坏的特殊储藏器——铁鼎甑。从两件物品的作用来看,伊阳古瓶实际是个古代的保温瓶,而铁鼎甑则类似便携小冰柜。通过史料可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采用一些物理方法来调控温度。比如出土于曾侯乙墓的铜鉴缶,就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冰箱”和“烤箱”。
除了这些反映日常的“生活脑洞”,古代志怪典籍也不乏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想象。比如,元代伊士珍撰写的古典小说《琅嬛记》记录了一个神奇的“七宝灵檀之几”,它可以根据不同人的需求,显示不同的搜索内容,就像是一台强大的,并能进行个性化定向搜索的网络搜索引擎。
外星人与外星文明是科幻作品中常见的题材,世界各地也时常有人们目睹不明飞行物的传言。我们举目远望,看着天空圆月,想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而几千年前的先人是否与我们一样,也在幻想与外星人接触,或者期待着有朝一日可以前往地球以外的世界呢?
《酉阳杂俎》记载了一个关于“修月人”的故事。唐文宗大和年间,有士人名叫郑仁本,他的表弟和朋友王秀才漫游中岳嵩山,却迷失在幽深山谷之中。在他们着急寻找出路时,遇见一位在草丛中鼾睡的白衣人,便上前打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