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2024-01-15 08:04胡明琦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商科会计专业校企

付 兵,胡明琦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掀起了技术变革的浪潮,催生了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范式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推动着我国从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宣昌勇,2020)[1]。数字经济对社会生产和管理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传统生产、消费、物流、结算系统被重塑,促使商业形态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杨慧玲等,2020)[2]。数字化商业环境改变了会计实践环境,促进电子发票、数字货币和电子税务等基础条件与设施不断完善,对会计职能、会计组织方式和会计工具运用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财务共享、商业创新等行业诉求下,会计职业领域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拓展到内部控制、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曹永平等,2023)[3]。会计职业领域的拓展对企业财务技术和管理实践的技术逻辑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大提高了社会和企业对财会人员掌握新技术的要求。高职院校肩负着为企业进行人才培养的重任,探索在新商科背景下,培养受社会欢迎、具有竞争力和产业亟需的大数据与会计人才,是推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直面并解决的问题。

已有研究从实现人与数字技术的协同共生角度探究职业教育教学层面的数字化转型(熊晴,2023)[4],以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产教融合方式探索新商科数智化实践教学体系(王艳武等,2023)[5],采取“工学结合双元育人”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苑梅等,2021)[6],对数字经济时代智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改革进行探究(程岩,2023)[7]。虽然这些研究从技术角度、产教融合等方面对新商科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学改革、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举措,但缺乏结合新商科的教育内涵剖析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实际问题,也鲜有构建具体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因此,本研究在厘清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在新商科背景下面临的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构建校企“共建、共管、共培”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商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催生的新商业环境对商科人才提出新的能力要求,新商科教育应运而生。新商科教育是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通过与产业无缝对接,将新技术、新商业和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深层次融合、为学生提供的、适应社会需要及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教育。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实施,首先需要准确把握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张庆亮和杨莲娜(2020)认为新商科的“新”体现在新环境、新变革、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8]。朱铁壁(2019)从职业院校角度提出新商科人才培养具有新目标、新内容和新方法等新的特征[9]。张国平(2021)提出新商科具有立足本土、跨界整合、应用实践的显著特征,体现为新思维、新理论、新工具和新能力[10]。综合以上各位学者对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详细表述,本研究总结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塑造学生新商业思维

数字经济带来的数字化商业环境对企业生产与运营、组织与协同、营销与配送、客户体验与互动等方面产生新的要求,新制造、新零售、新金融、新管理模式频现。数据被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数字商品及人工智能服务等正在改变和拓展传统商品生产方式的属性和边界,数字营销和交易方式颠覆了传统规则,生产出数字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理论,引导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社会分工、市场细分和产品研发等理念。技术、社会科学、人文素质和商业实践逐渐融合,经济转型和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迫切需要能够以跨界融合及未来发展视角理解数字化新环境和新理论下蕴含深层逻辑的新商科人才。塑造具有跨界融合及未来发展的新商业思维人才成为新商科人才培养的首要要求。

2.培养学生新商业能力

数字经济形态下商业组织比较松散,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柔性和动态,在数据已经深入到商业各领域的情况下,企业所需的不再是单纯的商业管理或应用型人才,而是需要能够借助新的算法和数据工具完成海量商业数据分析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能够以适应新商科的新业态、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为导向,将商科共性的基础和素养知识、具体专业的个性知识与数字技术发展要求的特性知识等跨学科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展现出运用新技术、新工具解决不确定性商业环境下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新商科人才的培养要着重关注数字化与多专业领域知识融合的新商业能力培养。

3.响应学生服务新商业实践的内在要求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数字技术渗透到商业领域各方面,对数字产品、商业模式、管理方式和治理体系等产生了全面影响,在线数据挖掘、分析和管理等新的商业实践在不同的行业、业态之间交叉和渗入。企业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字化实践技能快速应用于实际场景,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使知识和实践内容更新的更加快速。因此,新商科人才培养需要满足学生对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化技能和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

4.应用新商业方法改进教学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在商科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极大改变了知识获取与共享、任务协作和学习方式,使商科教育更强调实践式、体验式和沉浸式学习。围绕新技术给商科教育带来的新变革,新商科人才培养应重视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商科教学与实践中的应用,不断探索智能学习技术与教学工具等的使用,开发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打造虚拟现实的仿真实践情境,以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新商科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在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高职会计专业更名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该专业是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信息呈现海量数据处理、实时云计算化、会计智能决策等新型财务数字化转型而设置的,这与新商科适应现代商业环境的新兴趋势和挑战一致。然而,通过用人单位及毕业生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该专业岗位培养还停留在会计核算岗位,不能满足财务数字化转型对管理会计、运营会计等的迫切需求。对比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可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有如下四方面。

1.人才培养定位与企业用人标准不匹配

数字化重新定义了社会运行、企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打破了企业原有业务与财务的分工,数字技术与会计工作相结合的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企业核算处理业务大幅度减少,部分基础核算工作被人工智能和机器所替代,企业逐渐从业财一体化向智能化和自动化财务过渡,业财融合和财务共享等方面的比重不断上升。企业对只具备财务核算能力的就业人员需求大大降低,而对具备数字化分析与应用能力的新型会计人才需要变得十分迫切。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痼疾,大多数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还停留在核算型财务人员,难以满足企业转型迭代所需的数字化人才的培养需求,与企业需求脱节。

2.课程体系设置不适应人才需求

新商科在注重培养人才专业知识技能、数字技能和交叉融合能力的同时,还重视锻炼不确定性商业环境下处理复杂管理问题能力,需要将产业人才需求标准嵌入人才培养模式中。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仅要考虑跨学科结合的课程设置,还需从企业人才需求角度出发,使培养的新商科人才能满足产业需求和自我发展需要。但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缺乏知识体系的全面考虑,没有以跨界融合的思路去设置课程体系。而且由于存在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应用的现实问题,虽然所设置的理论课程更新较快,但实践应用类课程比较匮乏,从而导致产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不充分,使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3.实践教学与培养要求不协调

新商科教育更强调实战与真实场景的模拟,其教学内容既要教会学生各类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或技能运用于实践场景中的能力。会计的业务往来是课程体系的“映照”,在财务模拟实验中,会计核算、报表处理、资本运营、股利分配等会计业务处理和决策都需要附以真实的情境。从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脉络走向来看,其大致分为会计手工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理实一体化实习三个阶段。就目前来看,各高职院校缺少对企业财务管理流程的模拟仿真,会计业务实践一般在事先设计好的场景中进行操作,学生缺少在复杂环境进行财务管理分析和决策的锻炼,影响了学生处理复杂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升。当前高职院校基于传统核算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条件不符合会计新商科人才培养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融合的要求,实训实践教学条件与人才培养要求的协调一致性有待加强。

4.师资队伍数字化实践能力不足

企业财务工具在数字化转型下不断迭代升级,财务共享中心、基于云端的财务管理软件、财务机器人应用等大批的财务处理技术和工具已经在企业大量使用。虽然企业财务业务处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高职教师队伍在脱离企业真实业务和处理场景的情况下对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原因、实践应用、对专业的影响一知半解,无法给学生传递前沿动态,甚至无法有效做出教学规划和调整。如何利用新技术、流程再造、业务财务深度融合进行自身的教学数字化转型成为高职教师队伍面临的重大难题。即便高职院校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育教学及委派专职教师进入企业进行脱产顶岗实践等措施来弥补数字化实践教学薄弱的问题,但由于区域限制、企业教师的时间安排和顶岗实践的非连续性等因素使问题的解决徒有其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将会导致教学培养过程中专业教学与岗位实践的实质性分离,不利于会计新商科人才的培养。

三、新商科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校企共建、共培、共管: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仅意味着传统商科教育向数字经济发展需求进行适应性变革,同时包含受技术创新、商业变革和社会发展影响的多专业领域知识技能在人才培养中的交叉融合(刘玉,2023)[11]。一般的做法是紧跟技术变革和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将新技术、新内容和新模式融入商科课程,用新理念、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教育。然而,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路径才能将新商科带来的新的人才培养要求有效地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是解决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首要难题。从职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寻求行业企业合作支持,能及时获取行业前沿知识、企业丰富的实践资源和产业一线的师资资源,此举满足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新思维、新能力、新实践和新方法的融入(付兵等,2020)[12]。因此,根据新商科目标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培养的应用分析,校企“共建、共培、共管”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如图1所示)能够促进新商科人才培养新要求的有效融入。校企双方通过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共同搭建合作平台(如学生发展与职业教育中心),组建师资研修院,据此建立跨专业的校企教学团队和兼职教师库,根据产业发展趋势提升师资能力和动态配置师资团队,联合落实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依据企业用人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搭建就业通道,最终实现为企业输送适应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图1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二)基于校企共建、共培、共管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路径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供了指导方向,即校企双方要突破传统的“接触式”合作为“协同式”的专业共建方式。在秉承财力物力投入、智力资源互补、教学过程有序对接的前提下,校企双方协同规划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实施和教学服务等各个育人环节,从目标层、实施层和服务层三个层面构建“共建、共培、共管”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目标层:“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定位

依据合作企业提供人才需求报告和企业岗位能力分级模型,以及专业课程国家标准,确定新商科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前期调研发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与流程、内部组织架构及岗位职能、从业人员能力要求、新技术应用都发生重大变化。财务职能从重交易向价值管理和决策支持进行智能转型,财务组织向战略财务、专业财务、业务财务和共享财务分离等模式转型,财务人员从传统发展路径向战略层面的前瞻思维能力和高超技能组合转型,财务技术从简单的电算化到企业内部信息深度集成和财务信息自动产出转型,会计人才的要求从核算型走向业务型和战略型。财务转型后财务管理变为图3所示的新模式。因此,立足学校专业课程实际,在深入认识新技术和新经济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育的影响的基础上,形成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带来的财务转型要求的“数智化”会计新商科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以管理与运营会计为主的“云财务管理师”培养目标。着重培养能够创新性运用数字技术和智能财务系统进行数据挖掘、业财一体化处理的“精财税、会技术、善分析、懂管理”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图3 财务转型后财务管理新模式

2.实施层:校企协同全过程育人

(1)校企协同推进教学培养改革

①动态更新“数智化”要求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更新重点把握三个方面。首先,教学内容需要强化数据分析技能。在教学内容中重点增加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等知识,如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等内容,以过硬的实践技能应对实践中不断增长的数据量和复杂度。其次,教学内容需要整合商业智能工具。在教学内容中定向增加商业智能工具的运用与学习,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数据分析和决策中的应用,促进学生结合数据可视化和财务报告智能化等操作更准确、高效的解释和管理财务数据。最后,教学内容需要重视数据伦理和隐私等职业素养的培养。由于数据伦理和隐私保护在数字经济时代转变日益重要,在教学内容中应该重视与数据处理相关的伦理标准和隐私保护规范,以便学生养成处理和分析财务数据的职业道德素养。

②适时调整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与深度合作企业就课程体系问题展开全面调研,并邀请地方标杆企业代表、外校同行专家参与论证的前提下,基于“云财务管理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将新技术的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形成跨学科交叉融合的“通识+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个性化选修”课程体系,同时据此流程适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确保所设培养规格与社会经济接轨。

在通识课程方面,重点将聚焦服务数字经济的信息技术类专业新兴课程(如云计算、人工智能)纳入课程模块,利用交叉学科优势促进学生大数据思维和财务分析能力培养。在专业基础课程方面,增加专业新知识、新理论,并分类整合专业间的其他课程,以内容“新+”的形式补充优化课程,实现专业基础内容的融合更新。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强化新商科应用性和方向性课程建设,引入会计行业新技术与服务标准,增设如财务数据可视化、云会计与智能财务共享等特色课程,切实满足学生多元化、“数智化”的培养要求。在个性化选修课程方面,深入调研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的过程中的知识需求来拓展选修课程,开展如财务机器人等前沿课程,尽量满足大部分学生在个人潜质开发和未来职业发展对于知识、技能和素养等方面的需求。此外,课程建设过程中同步强调思政价值引领。在提高通识课程中思政课程学时比例的同时,全面挖掘其他模块课程中蕴含的数据伦理等思政元素,以实践案例、经验分享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具有过硬职业道德素养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③系统搭建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

新商科背景下,教学方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新的商业技术手段在教学与实践中的深度融合。依托合作企业的技术平台、方法和实践资源,通过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数智技术深度融合,系统构建仿真财务共享服务的理实一体化云技术教学场景。云技术场景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数据、配套教学软件和在线教学视频等课程资源,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融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借助数字技术创新组合“教与学”的情境,构建财务业务仿真的工作场景。同时,在各种实践项目增加“现场实践、现场实习”等实战教学内容,改变传统以“知识、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项目化、案例和角色参与等教学方式,形成“理实交融”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数智化”技能的实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④全面推行个性多元的评价机制

鉴于新技术和新知识在课程内容中的动态更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仅包括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差异性表现,以多元与个性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反映出学生真实能力水平。在多元评价方面,根据考核过程和考核内容的不同,一是要继续推进“理论+实践”的“过程考核”课程评价,在完善学生自主学习考核方式的同时实现从单一知识评价向聚焦能力提升为主的多元化评价转变;二是要采取项目任务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对实训实践任务进行综合评估,侧重考核任务完成情况和团队合作表现;三是将与实践项目相关的社会或企业认证考试也纳入到项目考核评价中,以此完善对学生实践技能掌握的评估。在个性化评价方面,侧重对学生国际视野、前沿知识、软件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自我成长的多维度考量,引导学生探索新事物和新环境,促进他们以主动学习的方式应对“数智化”挑战。

(2)打造专兼结合的校企师资团队

依托校企师资研修院,通过校企师资互聘、跨学科师资引进等举措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多学科交融的“技术+专业+跨学科”的师资队伍,同步完善师资研修、顶岗实践、企业导师和师资培训等服务功能。在师资研修方面,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指导校企师资共同参与新行业标准、新课程开发、教学研究等研修活动,共同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在顶岗实践方面,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联系,打通教师顶岗实践的稳健渠道,定期选派校内专任教师赴合作企业进行规定时长的顶岗实践,增强校内教师对行业最新动态的了解,同时明确顶岗实践具体任务并对实践后的教学成果转化情况进行考核。在企业导师服务方面,对一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以及因市场变化新开设的课程有计划地聘请企业人员兼职担任部分或全部的教学任务,并建立企业大讲堂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方案,定期邀请财务主管给学生做财务管理和职业生涯经验分享,及时补充教学培养的前沿知识。在师资培训服务方面,注重加强对校企双方交叉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引导学校教师学习新技术、更新知识结构,向跨学科融合型教师转型,并按照实际需要对企业导师进行教学能力水平提升培训以促进他们实践教学转化的有效性。

(3)建设校内外互补的实训教学基地

根据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可通过校内外两个方面逐步对现有实训实践条件进行优化改造。一方面是优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整合原来分散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资源,整体建设如职业能力训练中心、校内企业财务中心等实训中心。建设的实训中心对接合作企业的会计实际工作岗位,加大业务性与仿真性的实训室改造,并搭建会计业务软件平台,为学生在校内创设业务实操的应用场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校内实训中心承接企业账务处理、财务数据分析等业务,切实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是优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结合合作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人员等条件,以满足学生相关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需要为出发点,建设紧跟会计前沿的业务和岗位的新型实训中心,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和智能财务体验中心等。校外实训中心既可以解决校内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还能化解校内实训室建设滞后产业发展需要的难题。

3.服务层:完善校企合作平台的管理制度

基于“共建、共培、共管”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立足于校企合作平台,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现校企协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的关键。第一,明确校企合作平台的管理机构和具体责任。合作平台应设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专门管理机构或管理团队,明确各个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此负责协调、组织和监督合作项目的开展。第二,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项目和培养管理流程。校企双方应明确拟定具体的人才培养和资源建设内容,涵盖教学培养师资匹配、企业实践、顶岗实习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以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和预期目标达成。第三,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确保校企双方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顺畅进行。利用在线平台或专门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及定期线下人才培养反馈会议的方式促进校企双方人才培养工作的问题反馈和经验交流。第四,建立校企合作评估制度,确保人才培养项目的质量和效果评价。评估内容可以括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实习和就业评估、学生满意度、企业满意度等方面的内容。评估结果能够帮助校企双方及时发现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最后,建立健全的合作合同及法律保障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权益。在建设的法律条款中明确人才培养合作过程中涉及的争议和可能出现的纠纷问题的责任归属,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和支持。

猜你喜欢
商科会计专业校企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基于商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之思考
校企合作五反思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