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钦瑞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广东 深圳 518000)
产后尿潴留(postpartum urinary retention,PUR)是产妇产后常见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产妇产后6~8 h 出现排尿不畅,膀胱区胀痛,无法正常排尿,或剖宫产、拔除导尿管后,不能恢复自主排尿功能[1]。PUR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器械助产、第2产程延长、会阴侧切及心理因素等,分娩过程对盆底功能的损伤也是重要因素之一。PUR是产后泌尿系感染的重要因素,如未及时进行干预,不仅影响子宫恢复,导致患者产后出血量增多,甚者可使膀胱神经功能失调,引起反流性肾病等。临床治疗PUR一般采用听水流声、按摩法、温浴会阴等方法,但无效病例仍较多,最终只能采取无菌导尿管留置。相关研究报道,针灸、理疗等传统方法治疗PUR的有效率达92%~100%,是目前治疗PUR的常用手段[2]。针刺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逼尿肌兴奋性[3]。低频脉冲电疗法可通过刺激患者的感觉、运动神经功能,促进盆底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尿潴留症状[4]。本研究分析针刺联合低频脉冲电治疗PUR的疗效及对盆底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PU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28.29±3.67)岁,平均孕周(40.03±0.59)周,平均产程(11.19±3.11)h,新生儿出生平均体质量(3.22±0.24)kg。观察组平均年龄(28.26±3.48)岁,平均孕周(40.02±0.56)周,平均产程(11.14±3.12)h,新生儿出生平均体质量(3.25±0.26)kg。两组患者年龄、孕周、产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伦理审批号:20181125)。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中PUR的诊断标准制定:产前无尿潴留病史,可自行排尿;产后6~8 h有尿而无法正常排出,并伴下腹部胀痛拒按,尿急有窘迫感;经B超和CT检查残余尿量均大于100 mL[5]。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中产后癃闭的诊断标准制定:禀赋不足,平素体虚,或有产程延长、助产、难产或出血量多等病史;产后6~8 h或产褥期发生排尿困难,小腹胀急疼痛,小便点滴而下,严重者癃闭不通;体查有下腹部膨隆,膀胱充盈,有触痛[6]。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采取诱导排尿失败;神志清醒,沟通无障碍;无盆腔感染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尿路感染、生殖器肿瘤、脊髓损伤、糖尿病等严重脏器疾病者;产后抑郁者;高危妊娠或高危早产者;对脉冲电治疗不耐受者;有盆腔手术史者。
2.1 对照组 采用低频脉冲电治疗。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常规宣教,告知注意事项后应用低频脉冲治疗仪治疗。嘱患者取仰卧位,术者清洁患者腹部和骶部,在两对80 mm×40 mm导电硅胶片上涂耦合剂,分别将其贴于骶部脊髓排尿中枢及耻骨联合上方膀胱区,用固定带扎紧,使其与皮肤紧密接触。参照使用说明书接通电源,开启仪器,刺激频率设置为50~100 Hz,频率由弱至强逐渐加大,同时询问患者感受,按其耐受性调节脉冲强度。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常规宣教,并告知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针刺选穴:气海、中极、关元及双侧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肾俞。嘱患者取仰卧位,放松腹部以缓解疼痛。术者用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及其周围,然后以0.3 mm×50 mm的一次性无菌针直刺,施提插捻转手法,并询问患者有无酸、麻、胀等感觉传导至大腿,得气后留针20 min,每日1次。
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尿意,可随时中断治疗,并帮助其排尿。患者无法自主排尿前如产生尿意或尿急,均采取无菌导尿术处理。两组患者均以3 d为1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
3.1 观察指标 ①排尿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初次排尿时间、排尿量及膀胱残余尿量。②盆底肌表面肌电值:采用Glazer评估法,以盆底肌电生物刺激反馈仪检测。检测时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在患者阴道内置入阴道电极,分别检测治疗前后的前静息、快速收缩及持续收缩3个阶段盆底肌表面肌电值变化,取其波幅的平均值。评估标准:1 min前静息阶段肌电均值超过4 μV,表示盆底肌张力过高;5次快速收缩阶段肌电均值低于35 μV,表示快肌肌力下降;5次持续收缩阶段肌电均值低于30 μV,表示慢肌肌力下降。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制定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7]。显效:排尿通畅,有尿意时能自行排尿,相关症状消失,且无复发;有效:尿潴留情况明显好转,但排尿需要屏气用力,有尿不尽的感觉,相关症状明显改善;无效:尿潴留现象未改善,不能自行排尿,相关症状仍存在。总有效为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
3.4 结果
(1)排尿情况比较 观察组初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膀胱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初次排尿量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后尿潴留患者排尿情况比较
(2)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后尿潴留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盆底肌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表面肌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盆底肌前静息、快速收缩、持续收缩阶段表面肌电值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后尿潴留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表面肌电值比较
PUR是产褥期常见并发症,临床发病率较高,对子宫收缩有较大影响,不仅会增加患者阴道出血量,造成膀胱麻痹,还可能导致逼尿肌无力和衰竭、膀胱神经功能失调等,影响患者产后恢复[8]。分娩过程中盆底肌功能损伤是造成患者产后排尿异常的重要因素。分娩过程中胎头长时间牵拉的机械性作用,导致膀胱张力下降,尿道黏膜充血、水肿,同时会阴侧切患者在分娩时由于紧张而导致膀胱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膀胱括约肌痉挛,或因害怕伤口疼痛在排尿过程中不敢用力,均可导致产后尿潴留[9]。临床治疗本病一般采用听水流声、温水冲洗会阴部、肌内注射新斯的明等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PUR,但总体效果不佳,患者最终采取无菌导尿术才能痊愈,但导尿术可能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也会增加产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1]。
PUR归属中医“产后癃闭”,发病机制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从而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发为癃闭。临床辨证分型以气虚和/或肾虚多见,治疗原则为通利小便[10-11]。近年来,临床应用中医传统特色方法治疗PUR,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如陈鹏典等[12]研究显示,单纯采用中医针刺疗法即可明显改善PUR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治疗总有效率达95%。本研究中针刺治疗以辨证论治理论为选穴依据。气海、关元、中极分布于任脉在下腹部的循行路线,中极为膀胱募穴,可益肾兴阳、助气化、利湿热,主治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疾病;气海为肓之原穴,可补气益肾,主治脏器衰惫、小便不利等症;关元为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募穴,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主治五淋、尿闭、虚劳羸惫等。此三穴均有强壮身体、促进膀胱气化的功能,为治疗各种尿潴留的常用组合穴。陈碧玮等[13]提出穴位的治疗机制可归结为神经节段的联络作用,膀胱受T11~12、L1~2交感神经和S2~4副交感神经的共同支配,中极、气海、关元均位于T11~12神经节段分布区域内,这是气海、关元、中极治疗PUR的生物学依据。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之处,凡女性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或过少、经前综合征等皆可治疗;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下合穴,可燥化脾湿、生发胃气,增强膀胱气化功能,主治虚劳诸证、尿闭;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可益肾兴阳、助气利湿,主治肾虚诸症和泌尿系疾病;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合穴,可健脾化湿、益肾调经,主治小便不利、遗尿和尿失禁等。以上诸穴配伍,可强肾健体,增强膀胱气化功能。
低频脉冲电疗法是一种新型的理疗技术,通过1 000 Hz 以下的低频、低压、可调的脉冲电流刺激人体相关部位,起到恢复病灶周围神经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肌张力等作用。该方法操作简单,无创伤,安全性高,在妇产科领域应用广泛,用于治疗PUR效果显著。王辉等[14]研究显示,低频脉冲电刺激可穿透皮肤作用于深层组织,促进盆底肌恢复收缩,消除膀胱麻痹和水肿,有利于盆底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初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初次尿量多于对照组,治疗后盆底肌快速收缩、前静息、持续收缩阶段的表面肌电值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联合低频脉冲电治疗PUR疗效明确,与高志莹[15]研究结果一致。低频脉冲电治疗可根据波形、波幅及频率等变化,促进患者局部组织血管扩张,使膀胱肌肉组织产生振动和收缩,促进尿路通畅,引起排尿。郭双娥[16]认为,针刺治疗PUR的作用机制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针刺刺激骶髓排尿中枢神经,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内括约肌开放,形成自主排尿;另一方面,针刺刺激骶丛、盆神经丛,使神经中枢兴奋,从而促使PUR患者排尿。仇婧慧[1]认为,针刺气海、足三里、关元、阳陵泉等相关穴位,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尿道括约肌和盆底肌的收缩功能,帮助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提高临床有效率。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低频脉冲电治疗PUR患者,可缩短初次排尿时间,减少残余尿量,增加初次排尿量,还可提高患者盆底肌张力,改善PUR患者症状,临床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