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纪背后的价值观辨析及价值观辅导

2024-01-15 15:17陶新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辅导;违纪行为;家庭教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2-0056-03

一、不要忽视对学生违纪违法行为的心理辅导

学生会出现违纪违规甚至违法行为,这是教育提升的关键时机。特别是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有时也会因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冲突、行为过激(打架等)而出现违纪违法行为。有时为了保持优秀学生的名誉,学习优秀的孩子会选择考试作弊,或者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侵犯别人的利益,等等。这些行为虽然情节较轻,够不上刑事处罚,而且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学校和司法部门往往予以宽大处理,给学生悔过自新的机会,不追究刑事责任。这些都是应该的,但是在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需要谨慎细致,因为对于孩子成长来说,这些都是关键的人生大事。所以,这个时期的心理辅导是不可或缺的,是帮助当事人健康成长的关键。但是在绝大多数学校,在处理这类事件时,几乎都忽略了学生内在心理的部分。也有的心理教师意识到了,但是因为不知如何做工作,最终放弃,这就让人很遗憾。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辨析问题行为背后的价值思考,从全人发展的角度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以及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养成的辅导,也需要当事人和教育者(包括家长和相关教师)共同反思,纠正教育过程中的偏颇或缺失。

作为临床工作者,常常有机会遇到这样的案例,有的学生因为行为冲动而导致犯罪或违纪。咨询师与当事人和当事人家长一起进行反思,都会有非常深刻的启发。

二、咨询案例一:因恋爱不成胁迫女友

某地大学生A因为恋爱不成,拿刀相逼,对女友造成伤害,因而被刑事拘留。该生因为平常表现良好,成绩优异,学校给予宽大处理,要求接受心理咨询,观察改过自新的成果。由此他免除最严厉的处分——开除学籍。我与当事人A做了几次交谈,体会颇多,让人感慨和唏嘘。他的父母都是农村很朴实的农民,一起参加。A深刻反省,痛苦流泪。通过咨询,父母和儿子发现了自己心灵深处的黑暗与可怕之处。

A一直成绩优秀,表现良好,深受同学欢迎。如果没有做出违法违纪事件,周围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会是一个做事没有分寸,不顾后果的男生。A与前女友M是在校园活动中相遇并相识相爱的,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过经过半年多的交往,M提出彼此不合适,说还是分手吧。A不同意,经过多次努力,女生坚持自己的意见,一定要分手。A就预谋策划了一次劫持强迫活动,他带了两把锋利的尖刀,预约女生到校园里某教学楼某间教室见面。那是人员往来稀少的教室,A在教室里拿刀逼迫女生保持恋爱关系,“如果坚持要分手,就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A用刀顶着女朋友M的脖子,结果还真的伤及皮肤,留下了一道血印。M还算机智,被迫同意继续保持恋爱关系,答应A的所有要求:不报警,不告诉学校辅导员,不告诉家长,继续友好相处。最后,A还强行亲吻了女生,摸了女生的身体和胸部。历经三个多小时,最终女生得以离开教室,与A分开,回到自己的宿舍。

A自己觉得这次胁迫性谈话很成功,当天晚上还约了朋友一起吃饭喝酒。女生与A分开后,非常害怕,劫后余生的恐惧让她非常难受,直到傍晚才怯怯地电话告知了父母自己的遭遇。父母大为震惊,立即报警并赶往学校。学校教师知情后,也高度重视,立即去看望和安抚被伤害的女生,并寻找伤人的A。等老师到达A吃饭喝酒的小饭店时,警察也到了,A被警察带去派出所,要求说明情况。A供认不讳,承认自己的犯罪行为,并接受刑事处罚。因威胁他人生命安全和猥亵女生等罪行,A被拘留15天。

拘留结束回到学校,是否允许A继续保留学籍读完大学,成为学校讨论的焦点问题。出于受害者的谅解和学生之前的良好表现等种种考虑,A被要求休学,接受咨询,然后学校再考虑给予怎样的处分。因此A开始接受咨询。

咨询初期,A努力认错道歉,祈求得到学校的宽大处理。但是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他理解自己的行为是如何发生的,他怎么会这样冲动犯罪。A的智商、情商都很好,怎么会走向犯罪呢?讨论发现,A自以为是,以身试法,忽略了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恩,忽略了自己多年的学业付出,忽视自己的前途,更不顾前女友的权利与感受,纯粹从自我中心出发,做了错误的计划和错误的行为,导致严重的后果——毁了自己的前途和全家人原有的幸福。A一直说没有想到这些,现在想到了非常后悔。策划胁迫行为时,他是怎么想的呢?怎么会想不到,或没有周全的考虑呢?怎么会不顾他人的感受、权利和主张呢?这样的讨论让父母和孩子都觉得,他们的确没认识到自己思想深处的问题,习惯于耍小聪明,觉得自己只要努力争取就可以实现目标,忘记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应该接受被拒绝、被否定的事实,只能接受自己不满意的结果。

三、咨询案例二:因同学间小冲突拔刀伤人

某职业学院的学生B,一直被认为是乖巧认真、行为端正的孩子,在家长和同学眼中印象都很好。但是在同宿舍同学一起玩游戏的时候,因口角而发生冲突,B用水果刀捅伤了同宿舍的S,S右臂中了三刀。虽然没有致命,经医院包扎处理脱离了危险,算轻伤,但这已经触犯了刑法。因学校和受害者家长没有报警,此事便私下了结。父母因担心孩子以后再犯,主动寻找咨询师帮助。经过探讨发现孩子出现这样的冲动行为的原因是孩子思想深处有很大的问题,这次违纪违法行为只是一个表象。父母对此大为震惊,想不到自己的孩子居然是这样思考问题的。父亲激动地说:“我感觉儿子像匹狼,缺少基本的伦理和法纪意识,这孩子怎么会变成了禽兽不如的东西?”

B认为他拔刀伤人没有错,因为S有错在先,而且S多次挑衅他。他认为拿刀伤S实属伸张正义,为民除害。即使时间过去了一段时间,父母与B多次交流,也无法改变他的想法。开始做家庭咨询的时候还是挺困难的,一是因为父亲容易动怒;二是母亲觉得孩子有孩子的道理,對孩子比较溺爱纵容;三是父母意见难以一致,导致咨询进展比较缓慢。不过,B自身的理解能力没有问题,经过多次咨询之后,他不再利用父母的弱点,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B意识到,“自己很像荒岛上有正义感的野人。”这么说是因为,他心中充满正义感,有很多积极正向的想法,但是做法却是违法违纪的,也不符合道德伦理。他说:“从小到大,父母都在表扬我,说我有正义感,敢作敢为,作为男子汉,有勇气有胆识。因此我看到社会上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就很生气,喜欢打抱不平,喜欢出头,从来不考虑遵守法律法规的约束。”妈妈也说:“小时看到小区里乱停乱放的汽车,他就很生气,会拿钥匙去划汽车门。我多次看见他这么做,就去阻止,但是没有认真地教育他。谁知长大后孩子这么幼稚和任性。”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化是由自觉遵守家庭规范到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发展过程,父母教养孩子时忽略了这个过程,没有帮孩子养成遵守家规的习惯,因此也没有养成遵守社会上法律法规的意识。家庭教养的缺陷最终酿成大祸。

四、对违纪违法青少年的咨询要点和家庭教育建议

咨询过程中有四点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第一,对这样的咨询个案,开始的时候需要接住当事人的想法和言辞,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产生歪理邪说的原因,并表示“认同”其中部分有道理的内容,这样才能与其建立关系。这类来访者都觉得自己没有错,错误都是别人造成的。如果直接指出他们的错误,咨询关系就很难建立,因为他们不想改变。但是其中一部分来访者还是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追求的,或者父母对他们有一些基本的合理要求,这样就可以成为咨询关系中共同追求的目标。咨询关系建立了,咨询就可以正常开展。前面两个案例都是非常难的,但是只要他们心存善念,有责任,有期望,关系建立后就能够让来访者获得帮助,就会得到改善,慢慢取得显著进步。

第二,在成年后弥补儿时成长过程中缺失的部分需要,有可能会因此付出沉重代价。现在多数父母都有一个简单而真实的想法,就是孩子只要读书学习就好,别的都可以不学习,这就导致孩子被过度溺爱,不能适应社会,独立生活能力差,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差。这是因为,在孩子获取基本社会化的过程中,因为父母的溺爱,孩子的内心变得畸形化了。作为家庭成员,孩子从小就应该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照顾需要照顾的家人。成年人需要遵守社会规则,要遵守法律法规和单位的规章制度,孩子更加需要遵守规则,不能享有特权。但是在许多家庭中,父母有意或无意给了孩子特权,让他们觉得自己很特别,可以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只要学习好,别的都不重要,”这样的想法让许多学生误入歧途。要培养社会合格的公民,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

第三,对家规和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关系,很多家庭没有搞清楚。有一个孩子曾经理直气壮地对我说:“法律是管成年人的,我是未成年人,所以我不需要遵守法律法规。”父母是中学老师,听到孩子这么说居然语塞,不知道怎么回答。

这就是不懂家规与法律法规的关系造成的,不懂孩子的社会化历程会错失教育机会。家规实际是社会规范的一个缩影,未成年人在接受父母教养时,父母——法定监护人说的话就是未成年人需要遵守的法律——家规。孩子如果不接受、不遵守家规,就需要父母采用合适的方法教导、约束和规劝,使他们遵守和服从。这里最主要的方法还是爱的能量,而很多父母没有原则或缺乏智慧,或者父母意见不一致,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为所欲为,习惯无法无天。长大后遇到压力、挫折,难以应对时,孩子就容易产生行为冲动,又因为缺乏法制意识,从而导致犯罪。

第四,心理辅导不能免除法律制裁和纪律处分,但是可以帮助当事人深刻认识自己的问题,从而更加清醒地接受处罚和改造自己。每次挫折都是自我成长的机会,在接受纪律处罚时接受心理辅导,是非常有意义的事,这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在接受心理辅导之前,学生A和B及其父母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一时冲动,偶然想不开才出现问题。交流过程中他们发现,孩子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都存在问题,只有进行深刻的交流和反省,形成新的認知,才能真正发生改变。否则,当事人认为违法犯罪是可以原谅的,都是自己主观意愿中高兴与不高兴的选择,这会成为悲剧的根源。这是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失范导致的一个较严重的后果,需要更多的人共同重视和纠正。(本文案例隐去了相关的重要细节,并得到当事人知情同意)

作者简介:陶新华,博士,副教授,临床心理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苏州大学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专职咨询师、督导。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表达艺术心理治疗学组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表达艺术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创办人之一,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苏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苏州新教育心理培训学校校长,日本宇部创新大学临床心理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