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楚简大部分属于楚国官方文书的实物,是研究楚国文字书法的极好材料。这批竹简内容分为三类:一为文书,数量最大,系多人书写;二为卜筮祭祷记录,数量较少;三为遣策,仅数简,总计二百七十八枚。墓主人官居左尹,主管刑法,故生前收录文书以与法律相关者居多,书写者身份都是其下属吏员。这些文书不仅是研究当时楚国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问题的宝贵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楚国文书制度的机会。包山楚简文书行文方向划分,有的是下级官府致上级官府,属于上行文书;有的是上级官府致下级官府,属于下行文书。包山楚简的记录制度基本是一事由一人所记。卜筮记录简的一简多笔迹和卜筮的程序有关,卜策祭祷、贷金、集箸言、遣策可能分别由专人专写;而案卷、集箸、受几、疋狱四类文书在书写制度上不如前者严格,这批书手很可能是职业写手。有些书手已经有了“避复”求变的美化觀念,利用饰符、更换构件、加构件等寻求字形的丰富变化,包山楚简的字形风格以增繁书写为主。
在包山楚简的一千四百三十八个单字中,《说文》已有字有七百八十九个,《说文》所无字有六百四十九个。从字形上看,在《说文》已有字中,与《说文解字》中小篆字形相同的有五百四十二个,字形不同的有二百四十七个。在字形不同的这二百四十七个字中,有六十个字的字形虽然与《说文解字》中相应字头字形不同,但却和相应字头的古文、籀文、或体或者篆文等重文字形相合。
包山楚简文书类《集箸》简,共十三枚。“集箸”二字书于一号简正面,独占一简,顶简书写。“箸”在楚简中多读为“书”,“集箸”则可理解为“汇集的文书”,是有关查验名籍的案件记录。本课题所选共九枚,其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多样,有的宽绰俊朗、沉着痛快,如一至六、十至十一号简。其用笔方式接近,起笔斜切,行笔中实而沉稳,收笔往往迅速提笔出锋,多见蝌蚪笔法式样,与侯马盟书相似。笔法变化巧妙,中侧锋并用,曲直相兼。结构略带瘦长,中宫紧收,较为端整谨严。整体布白疏朗,字距大,空灵有致。相较而言,这类《集箸》简用笔沉稳痛快、宽绰疏朗,书风较为谨严整饬,颇具神采;有的书风丰筋多骨,典雅端庄。如七至八号简,用笔瘦劲而有力,线条圆实沉郁,有西周金文“篆引”遗意。其起笔与收笔多为藏锋,裹锋而行,中锋而多圆意,偶有尖笔、方笔。线条曲中寓直,粗细均匀,静穆浑厚,古意盎然,书手水平高妙。结体较方,字势微斜稍有变化。字间距疏密适中,布白均匀,格调简约典雅。
值得注意的是,包山楚简书于战国中期,以其作者众多,风格复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楚国日常用字的书写状态,其中不乏潦草的作品。而《集箸》简宽绰俊朗、典雅端庄,体现的正是动静适度、熟练老成的美感。其风格鲜明,书写精美,有着深厚的艺术价值,是楚简书法经典化的重要类型。(朱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