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曼 喻珂 彭乃柱 谢倩
红山镇乌云山村位于英山县城北3公里,依山傍水、茶园葱茏,每到春天,乌云山村就美成了一幅画。
村中心的乌云山水库因形如月牙,又称月牙湖,农家小屋依湖而建,围成一个环形。全村共289户,1038人,村委会下辖6个村民小组。近年来,乌云山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以及村中的茶叶公园,大力推动茶旅融合。目前,该村发展了农家乐38家,民宿2家,年接待游客可达40万人次以上。
被列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以来,乌云山村探索“五题”共谋、“五合”共建、“五治”共管、“五分”共评、“五感”共享的“五五”模式,通过凝聚党组织、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自治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先行先试新样板,缔造美好幸福新家园。2023年9月5日,乌云山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民主商议 激发“我”意识
2022年11月20日晚上7点半,村民汪庆余的农家乐餐馆里锅气腾腾,乌云山村“两委”、村民小组六组组长、全村户主代表等共20多人齐聚一堂,商讨葡萄园沟渠修理事宜。
六组组长提出,建议在沟渠修排水涵管,再用水泥路面覆盖,可以遮盖沟渠的垃圾、枯叶,看起来整洁美观,路面也变得更宽。
“我不同意这个施工方案。安装涵管成本高,不便于后期疏通,还是做明沟好。”村民程抱云说。
“之前有地方搞建设的时候做了暗沟,后面清理很不方便,经常堵塞。”汪庆余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场村民们纷纷表示希望做明沟排水,方便后期管理。在听取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后,六组的党员们第二天就带着施工队到实地勘测,分析周边环境情况,最终选择在葡萄园做明沟。
这样的塆组会,乌云山村先后召开了很多次,群众累计参与100人次,收集建议30余条,梳理形成共识意见10条,找到了共同缔造的“最大公约数”。
“之前我们也开塆组会,大概两个月左右一次。共同缔造试点开展以来,我们会商更多了,频率高的时候几乎一个星期就要开一次。”乌云山村党支部书记段汝娜说。
这种和村民共商共量、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的方法,是乌云山村“五题”共谋聚民意中“群众立题”的具体表现。村里通过党员会、代表会、塆组会、恳谈会等形式,搭建与群众沟通桥梁,突出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干什么、怎么干、干出什么效果”上让群众当主角。
为了更好鼓励群众建言献策、调动群众参与共同缔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乌云山村采取走出去实地学、现场看、对照比的方法,先后组织60余名党员群众代表赴红安、麻城、黄州参观学习,帮助大家凝聚了思想共识。
多方共建 凝聚“他”力量
民心齐,发展兴。大家心往一处想,乡村共建的劲才能攥紧。
上午在葡萄园干完活后,73岁的村民陈念贵骑着摩托车来到村博爱食堂,花3元买到了三菜一饭,有白菜、豆腐、小炒肉。依据食堂规定,60岁到75岁的老人餐费是3元,75岁以上老人免费。“中午来食堂吃就不用自己在家做饭,这里的服务态度也好,所以愿意来。”陈念贵说。
建设博爱食堂是村民众望所归。乌云山村22.3%的村民是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经常“吃一顿管三顿”。前期调研过程中,八成以上的村民希望在村里创办便民化食堂。村民的愿望,就是村“两委”工作的动力。镇里和村里决定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群策群力建设好这个集助餐便民、文娱服务、基层治理于一体的“爱心食堂”。
村里41名私营农家乐协会会员及乡贤理事会成员自发捐款近10万元,为建设博爱食堂筹得了第一笔启动资金。村党支部牵头、乡贤陈念文提议成立了“共同缔造基金会”,保障后续运营资金的来源。农家乐协会免费提供就餐场地、食材采购和服务人员。工会、妇联、共青团和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组织志愿者经常性开展帮厨、配餐、保洁等志愿服务活动。食堂在各方呵护下开灶营业,2022年10月26日开门迎接村民。
食堂建成后,村民积极自发参与食堂运营。开业仅两天,50多岁的村民程朴芬就提着两大袋20只酱鸭,主动上门捐给食堂。“听说村里开了食堂,我想带些东西给老人们吃。”程朴芬说。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不少村民自发将家禽、蔬菜、水果等食材和锅碗瓢盆等餐具,免费捐献给共同缔造基金会,为博爱食堂建设出力。食堂内还设有“爱心黑板”,食堂管理人员和志愿者清晰记载了每一笔捐物的时间、物品名称、数量,两个月一公示。
共同缔造基金会,还为村里其他共同缔造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撑。博爱食堂收获好评后,基金会也获得极大信心和勇气。他们考虑把村里农家乐的店招牌统一更新,给水库边装上音乐系统。“有了基金会组织,大家的事越来越好办了。”会长陈念文感叹。
共同缔造试点以来,乌云山村建造了共享菜园、为月牙湖设置了护栏……村里变化有目共睹,发展与时俱进。乌云山村发挥游客多、经营主体多、在外能人多的独特优势,采取连片共建、连户互建、村民自建、特色创建等方式,汇聚建设合力,以“小成本”撬动“大变化”,共同把乌云山村建成心中“想要的样子”。
五治共管 幸福“大家”享
长久好才是真的好。村里开始探索好的机制,让好的势头持续下去,能管长远。
之前村里农户卫生意识不强,除了有乱扔垃圾的现象外,还喜欢“各人自扫门前雪”,只愿意负责自己房前屋后那块地,对于公共空间并不关心。
村“两委”见状,鼓励企业出台激励机制,引导村民共同维护美好环境。共同缔造基金会发起人陈念文当即表态,企业拿一部分资金,对优秀的、先进的、积极性高的村民给予奖励,共同维护乌云山村美好环境和干净卫生。村民程勇说,以前只管自己家门口的,现在看到哪里脏都会自觉清扫,大家住着都舒服。
烏云山村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和建设主体参与公共空间、垃圾治理、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后续管理维护中来,提高主体“话语权”和“参与感”。村里通过党建领治、群众自治、志愿协治、市场参治、机制法治“五治”共管,聚集民智民力,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模式,确保共建成果既能管得住当下又能管得了长远。
管理好不好,评价见分晓。为更好以评促建、以评促管,村“两委”提出因类赋分、因事打分、因户比分、因人积分、因效亮分“五分”共评模式,重点对群众“房前屋后”的管理实行“正向加分、反向扣分”的积分制管理,与挂牌评星、物质奖励、资金扶持、教育管理等挂钩,促使形成人人参与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在共谋、共建、共管、共评中,乌云山村展现庭院洁美、家庭和美、民风纯美、生态富美的和谐画卷,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幸福感、获得感油然而生。
如今,乌云山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不断向纵深发展。党员群众发挥主体意识,村里凝聚“干部带头干、党员争着干、群众比着干”的强大合力,持续参与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共同缔造“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