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国家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指标分析

2024-01-14 13:01陈秋阳陈云伟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23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竞争力指标体系

陈秋阳,陈云伟

(1.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研究中心,四川成都 610041;2.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北京 100190)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全球科技呈现出突破性快速发展态势,国际科技创新环境与竞争格局加速调整[1]。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系统化突破性发展态势,世界已经进入以创新为主题和主导的发展新时代,《2021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全球科技创新效率在2020 年显著高于过去10 年的平均值[2]。新冠疫情加速了世界科技创新步伐,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科技竞争[1]。纵观世界科技强国及创新型国家,纷纷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以求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3]。与此同时,我国科技整体实力也迈向系统性提升新阶段,我国在2016 年便提出在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 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并在2017 年将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时间节点提前到2035 年[4]。

对全球主要经济体而言,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或强化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是其共同的战略取向。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战略实践过程中,如何评判一个国家努力的成效,需要借助具体的衡量指标进行评价[5]。其中,国家科技创新效果评价指标包括定性和定量两大类指标,尤其是定量指标在科技评价实践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限定应用边界的前提下,这些量化的指标可以从特定角度反映科研水平或影响力,成为定性评价的有力数据支撑[6]。近年来,世界各经济体、科研机构等开始重点关注创新型国家的评价体系搭建。在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创新指标体系有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中国创新发展报告、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指标、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学技术指标以及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的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和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等。而国际上目前比较主流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多引用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全球竞争力指数(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GCI)、欧盟的创新联盟记分牌(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EIS)以及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科学技术与工业记分牌。目前,国内外对于国家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热度不减,但多是将不同指标体系分别展开进行纵向研究,如桂黄宝[7]对全球创新指数进行了纵向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框架、加强协作以及注重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徐婕等[8]则从纵向介绍了GII 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并针对该指标体系中我国的表现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方陵生等[9]则从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出发,详细介绍了该指标体系的构建要素,并在该报告的基础上探究全球创新的发展趋势。但是其针对国家创新指标体系共性将不同维度指标进行归类的横向比较研究还有所欠缺;张志强等[3]通过梳理现存典型科技强国科技指标体系,横向对比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实力,揭示我国在主要科技指标上的表现与差距;李雨晨等[10]通过横向对比典型科技创新基础指标,系统地解释了规模性指标与相对性指标对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产生的差异性影响,并指出指标类型的不同会对一国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评估存在较大影响。

基于此,本研究在对国内外主流的国家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比较不同创新指标体系的异同,并根据科研产出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科研影响力三维测度将共识性较高的科技创新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归类,构建能真实揭示且反映科技创新实力的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便更好理解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原理,准确观察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及国际地位,对加快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典型国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关于典型国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国家创新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3个类别,分别是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创新能力体系”)、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竞争力体系”)与国家科学技术活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科技活动体系”)。其中,国家创新评价体系旨在将创新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对国家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相对优势和劣势并帮助确定各国需要加强的领域,该评价指标体系以全球创新指数(GII)、欧洲创新联盟记分牌(EIS)为主要代表;竞争力体系主要以波特竞争优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论等经济学理论作为理论依据[11],其中以世界竞争力年鉴(WCY)、全球竞争力报告(GCI)最为典型,其主要作用是对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名和评价;科技活动体系则更关注科学、技术活动等对创新发展的贡献力,以OECD 科学、技术与产业记分牌为主要代表,旨在全面系统地反映各国家在科学、技术、创新及工业领域的发展状况。

2.1 典型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1.1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的指标体系构建

GII 每年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发布,旨在通过超越传统的创新评估方法,测度经济体或国家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描述社会创新活动[7]。自2007 年首次发布以来,为全球范围内的政府决策者、企业高管以及在创新方面有所创见的人员所使用,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全球创新力评价指标[12]。作为衡量各国创新的风向标,我国也高度重视GII 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WIPO 中国办事处均对我国在GII 中所体现的成绩展示出了高度的关注[13-14]。GII 由创新投入和产出指数两部分组成,2020 年发布的《Global Innovation Index2020》主要分为体制、人力资本和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知识和技术产出和创造性产出7 大板块,其中前5 个一级指标被归纳为创新投入指数,后2 个一级指标被归纳为创新产出指数。每个一级指标均由3 个二级指标构成,共有21 个二级指标和81 个三级指标[2]。上级指标由下级指标的算术平均得出,最后7个一级指标加总即为全球创新指数的总得分。

2.1.2 欧洲创新联盟记分牌指标体系

欧盟自2001 年起正式发布欧洲创新联盟记分牌(EIS),该报告以美国和日本作为参照对象,通过创新指标体系对欧盟成员国家的创新绩效进行定量比较。2020 年的《欧洲创新联盟记分牌》中,已经将比较对象增加为中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和美国[7]。为了客观反映实际情况中国家创新的现状,有利于进行国际创新能力的比较,EIS 使用欧盟创新调查、成员国或国际其他组织的统计资料作为评价数据[15]。EIS最大的特点是动态调整评价指标,2001 年EIS 指标体系包含4 个维度,分别是人力资源、知识创造、新知识传播与应用以及创新金融、创新产出与创新市场,一级指标下另包含18 个二级指标;2008 年,欧盟对指标体系做出调整,增设了三级指标,并将一级指标调整为创新驱动、企业创新行为、创新产出3 个维度,具体指标个数由2007 年的25 个增加为30 个[16]。在2021 年发布《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 2021》中,一级指标从简单的“投入-产出”维度逐渐完善成“科技基础条件—科技创新投资—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影响分析”的闭环,并有12 个二级创新维度,总共包含32 个指标。每个一级维度包括数目相等的指标,在综合评价指标中所占的权重相等[17]。

2.1.3 欧盟创新指数报告指标体系

欧盟创新指数报告(Global Summary Innovation Index,GSII)是欧盟自2006 年起提出的针对全球创新型国家的创新绩效进行定量评估的报告。在GSII中,欧盟设定了创新驱动、知识生产、创新扩散、创新应用以及知识产权5 个主要维度[18]。其中,创新驱动主要关注高等教育与研究人员人口占比、知识生产主要测度政府与企业的研发投入、创新扩散关注ICT 消费占比、创新应用聚焦高技术活动与产品的产出情况、知识产权则重点关注专利数量。除此之外,GSII 对各国的创新绩效进行集群分层,将所有具有相似绩效属性的国家进行组别划分[19]。

2.1.4 创新联盟记分牌指标体系

创新联盟记分牌(innovation union scoreboard,IUS)是基于欧洲创新记分牌提出的用于分析欧盟27 个成员国创新绩效,以及研究创新体系相对优劣势比较的评价指标,其评价维度的选取侧重于相对指标,并未涉及反映规模和总量的指标[20]。2009年,EIS 中的29 项指标经过删改整合后保留18 项至IUS,加之新出台的7 项指标形成了IUS2010。IUS2010 从创新驱动、创新行为、创新产出3 个维度设置一级指标,整个评价体系包含8 个二级评价维度和25 个指标[16]。

2.1.5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指标体系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11 年起用于监测评价国家层面创新发展水平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21]。该报告选取40 个科技创新活动活跃的国家作为评价对象,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国家创新与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以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为一级维度的国家创新评价体系。《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0》由30 个指标组成,其中有20个突出创新规模、质量、效率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定量指标,10 个反映创新环境的定性指标[22]。

2.2 典型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2.1 全球竞争力指数指标体系

世界经济论坛自1979 年以来每年发布一份衡量全球140 个世界主要经济体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该报告基于全球竞争力指数(GCI)进行竞争力排名[23]。基于40 年的竞争力基准经验构建,GCI 已经逐渐演变为新型的综合指标,其中包含12 大支柱(包含基本需求、效率提升和科技准备度3 个一级指标)与98 项基本指标[12],12 个大支柱为法律和行政架构、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整备度、宏观经济环境、健康和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体系、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和创新能力。在科技准备度的层级指标中,指标权重占比总指数最高,高于其他具体指数重要性的2~4 倍。除此之外,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整备度等维度中也包含对经济体科技竞争力的测度。可见,GCI 在40 年的演变中,已逐渐由对国家整体竞争力进行评价的方法演变成以科技竞争力为主导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15]。

2.2.2 世界竞争力年鉴指标体系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自1989 年起每年发布世界竞争力年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WCY),该报告是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最广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报告之一[15],通过科学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名和评价[24]。该报告认为国家竞争力是国家创造、维护并保持企业竞争力环境的能力,这种核心思想促使其将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分为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4 个维度,包含20 个二级评价指标[24]。其中对于科技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维度的技术和科学2 项,与科技相关的三级指标占总指标的17.6%[25],可见WCY 并不是非常重视科技评价。

2.2.3 ITIF 创新竞争力指标体系

美国科技创新智库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ITIF)联合欧美商业理事会(现并为大西洋商业理事会),截至目前,已发布了2009、2011 年两版《跨大西洋地方竞争力指数》(The Atlantic Century: Benchmarking EU&U.S.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其指标体系由6 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构成。ITIF 跨大西洋地方竞争力指数的数据来源于OECD,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使用原始分数逐一计算各个国家的各项指标,并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设计其权重比例[26]。

2.3 典型国家科学技术活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3.1 OECD 科学、技术与产业记分牌指标体系

OECD 自1997 年起,每2 年发布1 份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STI)报告,通过记分牌的形式对OECD 成员国形成动态的检测系统,提供了对成员国科学技术和产业活动绩效比较分析的框架[18]。STI 的发布揭示了数字转型对科学、创新、经济以及人们工作与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旨在帮助政府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制定科学、创新和产业政策,通常用于监测科学、技术、创新及工业领域发展状况的指标[27]。OECD科学技术指标选取以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和稳健的分析原则为基础,而且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指标,并具有随时间推移进行改进的前景。其指标体系主要包括R&D 和创新、人才和技能、专利、信息与通信技术、知识流动和全球企业、知识在生产活动中的影响6 部分,共76 个指标,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科学、技术、全球化和工业等领域的绩效,并由OECD 科学技术和产业司开发的数据库进行支撑。

2.3.2 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体系

美国的科学与工程指标(science &engineering indicators,SEI)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1972 年起每2 年发布1 次。旨在通过分析全球主要国家的科学工程发展现状,为美国政府制定国家政策提供依据[28]。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科学技术研发活动、技术产业革新、K-12 教育、科学工程劳动力、公众对于科学技术的态度以及学术研发7 个部分[28]。其中与教育相关的指标有2 个,其余指标与科技、学术研发以及产业界和全球市场的互动关系等情况相关。

2.3.3 日本科学技术指标体系

1991 年起,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每年发布1 份科学技术指标(Japa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JSTI)报告,将日本与全球主要国家的科技活动进行对比,以此反映日本科学技术发展整体情况[29]。科学技术指标主要由研发支出、研发人员、高等教育、R&D 产出以及科技创新5 大支柱构成,共计170 个指标[29]。2021 年8 月,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发布了《科学技术指标2021》,该报告继续沿用原指标体系,也在此基础上新增了选定国家的每个行业在总增加值中的份额、向特定国家提出的商标申请和来自特定国家的商标申请的状况、研究机构的科学传播和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和对网络新闻的信心等新指标[30]。

2.3.4 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指标体系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于2018 年起发布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指标,该指标主要包含科技人力资源、科学与工程的高等教育、中小学数学与科学教育背景、R&D 发展的经费投入、科研产出和影响力、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高技术产业与贸易发展以及公民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这8 个维度,25 个一级指标以及203 个基本指标[31]。该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科学与系统性的原则,并充分考虑指标的可比性与有效性,指标基础数据均来自于OECD、世界银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世界公开统计数据[12]。报告旨在通过对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科技发展资源、能力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对比从而系统地分析我国科学技术现状 。

3 典型国家创新评价体系的科技创新指标分析

基于对现有世界典型国家创新评价体系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多聚焦于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评价,单一衡量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为少。而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延续和深入,已成为国际比较科技政策制定与导向的基本依据,全面地测度和评估科技创新能力对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10-11]。为进一步探究现存国家创新评价体系对于世界各国科技创新水平的评价效果,将上述报告中指标根据科研产出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科研影响力3 个维度进行分类,其中科研产出能力代表该国家的研究人员、研发投入等科研条件是否具备论文、专利、科学奖项等科研成果的产出能力,并对其科研成果的产出数量和质量加以衡量;技术创新能力旨在衡量该国家以创造新技术为目的或以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创造的资源为基础的创新能力;科研影响力旨在反映该国家所产出的科研成果对于学术界乃至学术界之外所产生的、可被证明的益处。构建典型国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关于3 个维度的科技创新指标分布如表1 所示。

表1 典型国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科技创新指标分布

从表1 可知,国家创新能力评价类指标与国家科学技术活动发展评价类指标体系较好地兼顾了上述3 项科技创新评价,科研产出、技术创新与科研影响力类指标均在该类评价体系中有所体现,尤其是对于科技创新针对性更强的科学技术活动评价类指标体系,如OECD 主要科学、技术产业记分牌包含66项科研产出能力指标、日本科学技术指标(JSTI)则包含14 项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而国家竞争力评价类指标体系则对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关注较少,如全球竞争力指数(GCI)没有涉及技术创新能力与科学影响力的相关指标、跨大西洋地方竞争力指数也仅对国家的科研产出能力做出了评价。

3.1 科研产出能力相关指标

科研产出能力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是否具备良好的科研成果产出的数量、稳定增长等能力,且能产出高质量的论文、专利、标准等科研成果。归纳国家创新评价体系中的科研产出能力相关指标及来源如表2 所示,可以发现目前对于科研产出能力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科研人员、研发支出、高校水平、研发强度以及高技术产业发展规模等维度。

表2 典型国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科研产出能力相关指标

科研人员数量的评价方式多以基础计数的方法为主,但也有一些指标体系对原有评价方法进行了改进,如WCY 和OECD 采用某类人群中研发人员总数或占比来比较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科研人员数量之差,如企业人均研发人员总数和政府部门研究人员总数等。除此之外,OECD 将科研人员的年复合增长率作为衡量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科研人员数量变化的一种计算方式,相比基础计数,年复合增长率更能表现该国家当年的科研人员数量增长趋势。

对于研发支出,不少报告对其进行了细分,从公共部门、企业等角度分别对研发支出进行了统计,如公共R&D 经费占GDP 的百分比、政府资助的GERD 占GDP 的百分比等。除此之外,OECD 主要科学、技术产业记分牌还从各部门完成研究经费占比的角度进行考量,如高等教育部门完成GERD 的百分比、政府部门完成GERD 的百分比等。

3.2 技术创新能力相关指标

国家或世界经济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旨在衡量其以科学技术创新为目的而进行的科学研究、产业创新的能力,并对其创新产出效果进行评价。表3 归纳了世界典型性国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表达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指标,科研论文、专利、企业创新产出、创新型产业以及世界知名奖项等是现有的主要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核心要素,因涵盖科技信息的90%~95%而被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32],加之专利数据自身具备地域性、时间性与可获取性等属性,使得专利成为集聚科技创新成果的智库[33],被广泛运用于测度不同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已有评价指标体系中,专利的评价表现形式常以计算各类专利申请数量为主,如PCT 专利申请数、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三方专利数量等。除此之外,一些评价指标会从人均占比、世界占比等不同计数角度对世界各经济体的专利量进行横向比较,如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数、人均专利申请量、主要国家按技术部门划分的专利组数量百分比变化等。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评价体系将性别、学科领域纳入专利统计甄别范畴,OECD 分别统计了信息通信领域与生物技术部门的专利数量,美国科学工程指标SEI 统计了至少有1 名女性被列为发明人的专利申请数量,该评价体系将性别纳入技术创新考核从而创新性地凸显被评价个体的技术创新平等性。

国家创新系统是由多种主体构成的,包括企业、政府、科研部门、大学和中介机构等不同层次的参与者。其中,企业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生产和创新的中心,也是整个创新系统的核心[34]。企业创新产出又分为产品创新、合作创新以及工艺创新等。在已有创新评价体系中对于企业创新产出的评价不在少数,EIS 对于是否有产品创新以及商业创新流程的中小企业数量进行了统计、JSTI 则比较了企业和市场创新产品的销售总额、IUS考量了企业创新产出(工艺或产品创新、营销或组织创新)比例。

自18 世纪国际科学奖项的设立以来,都是为了表彰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为世界带来超越性突破的公民和组织[35]。这些奖项代表了国际相关领域科学共同体对获奖者在学术成就和贡献方面的肯定与赞扬。其有助于推进科学项目和技术研究的发展,为那些在科学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公正公开的方式,让其努力和创新能得到全球认可[36]。世界知名科学奖项有诺贝尔奖、波尔国际奖、图灵奖、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等,国际科学奖项是衡量世界各国在特定学科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指标。但纵观世界典型国家创新评价体系,仅有WCY 和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指标将其考虑在内:WCY 对国家诺贝尔奖获得数量和人均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了统计;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指标则对世界各国获得国际科技奖项的能力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

对于论文产出,不少报告对特定领域、期刊的论文数量进行统计,如Science &Engineering 科技出版物文章、科技论文的总量及变化趋势、主要国家各领域论文数量的百分比变化等。除了基础计数外,论文数量的份额占比、百分比变化以及学科/机构分布等创新评价方法也层出不穷,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主要国家的论文数量、前10%论文、前1%论文的占比及变化、国内科技论文的学科/机构分布等。

3.3 科研影响力相关指标

科研影响力旨在表示该国家科研的科学影响、社会经济影响、文化影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引文指标、创新产出贸易出口情况、大学/产业合作、合作出版物以及国家之间合作情况是当前典型国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科研影响力的主要测度方向(如表4 所示)。

表4 典型国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科研影响力相关指标

引文指标旨在由针对某期刊或领域归一化后计算的可用于跨学科衡量引文影响的一个度量。引文在一定程度上能客观反映出期刊、学者、机构乃至国家在该学科领域的科学影响力。对于引文的评价方式也有很多种,GII 运用可引用论文的h 指数进行评价,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与IUS 将国家之间被引率较高的期刊占比进行比较,JSTI 除了考虑出版物外还将专利的引用纳入其中。

创新产出的贸易出口直接反映了国家科研影响力对于社会经济及生活的影响。从表4 可以发现,现存典型国家创新评价体系也将这一点作为重要的国家创新考量指标。评价方式主要衡量高科技/ICT服务出口占贸易总额/制造业出口比重、高技术服务业国际贸易的国别分析以及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结构规模分析。

国际科研合作能更好地推动国家之间的科技创新,并从本质上反映该国的科研能力强弱。目前的国际科研合作主要集中评价国际科学联合出版物数量、某领域出版物的国际合作数量以及探索国家出版物之间合著形式变化规律。

4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经过横、纵向对比分析典型国家创新评价体系,总结归纳现存评价体系中有关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以下特点:

(1)缺少针对国家科技创新评价的完整指标体系。纵观国内外典型国家创新评价体系可以发现主要分为国家创新能力评价、国家竞争力评价以及国家科学技术活动发展评价。其中国家科学技术活动发展指标体系上述评价体系重点关注全球主要国家的科学工程发展现状,对于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关注度不够。现存指标缺乏对于科技活动及创新产出的客观评价以及关键领域科技创新的分析和研判。

(2)指标评价方式较单一,忽视指标数据的多样表达。现有国家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多地基于固有指标评价方式,如对文献、专利、科研人员数量等进行单纯的计数评价。忽视了不同国家之间由于体量差异而可能造成的个体总量差异,这些都是单纯计数统计无法发现的问题。为了改进这一问题应重视指标数据的多样表达,以日本科学技术指标(JSTI)为例,该指标体系同一大类下又分为描述型、分析型与评价型指标,且对于每一大类的分析角度并不局限于单纯的统计计数,而是利用百分占比、数量变化趋势等多元化统计方式进行表达,能有效规避由于国家体量差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3)评价指标较为固化,指标创新性有限。通过分析几个主要国家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发现现存对于科技创新评价的指标新颖性较低。以针对国际知名科学奖项以及专利的评价指标为例,现存对于国际知名科学奖项的评价指标仅在世界竞争力年鉴(WCY)与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指标中有所体现,且奖项仅聚焦于诺贝尔奖,没有将更多的世界知名科技奖项纳入考量范围。对于专利的评价也仅止步于三方专利,对于现有的四方、五方专利并未在已有指标中有所体现。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认清我国科技能力所处的世界地位,必然需要强化对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估,在建立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重点聚焦国际科技活动与创新产出及关键领域科技创新的分析研判。与此同时,多元化指标的数据表达方式,指标分析的角度不应仅局限于单一的数理统计,而是采用归一化、变化趋势等数据表达方式。最后,在选择科技创新能力指标时,应突破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普遍聚焦的关键技术领域传统简单的专利、论文导向的分析模式,转而重点关注具体技术领域的成果表现形式,从而真实有效的评价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竞争力指标体系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