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春林 彭娇霞 邹慧(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
江西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省会为引领、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带动、东西城市群为两翼、县域经济为支撑的“一主一副、两翼联动、多点支撑”区域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江西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落户,启动了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工作。截至2020年,全省共有67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1个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110个科技协同创新体。从创新载体空间分布来看,省会南昌数量最多,赣州紧随其后。比如,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南昌市有35个,萍乡市没有,剩下零星分布在其他市;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南昌市有46个,剩余零星分布在其他市。
2021年,江西省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16位,较2020年排名没有变化,在中部六省中排名仅高于山西。过去20多年,江西省创新能力提升明显,从最初的全国第26位,逐步提升至全国第16位,且近年来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参见图1)。
图1 2021年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图
分领域来看,知识创造排名全国第25位,较上年保持不变;企业创新排名全国第19位,较上年下降7位;创新绩效排名全国第10位,较上年上升5位;创新环境排名第19位,较去年下降4位;知识获取排名第27位,较上年保持不变。
就省内来看,南昌市区域创新发展总得分遥遥领先,排在第一,但发展潜力有待提升。南昌市作为省会城市,区域创新发展处于省内领先水平,但是存在区域创新发展潜力后劲不足的问题,潜力排名省内第四名。赣州市区域创新发展有后来居上之势,总排名第二。赣州市区域创新发展潜力巨大,处于省内领先水平,但是其区域创新发展“效率”处于省内中等水平。九江市、宜春市、抚州市、上饶市和吉安市总得分非常接近。萍乡市、鹰潭市、景德镇市和新余市总得分处于省内落后位置(参见图2以及江西区域创新发展总报告)。
图2 各设区市区域创新发展综合得分排名图
江西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创新高地,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加快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南昌高新区等七个国家高新区获批建设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来看,江西区域创新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仍需看到不足。
一是区域创新资源浓度相对低,创新要素支撑偏弱。2020年江西R&D经费全国排名第18位,投入强度仅为1.68%,远低于全国(2.40%)平均水平。江西省绝大部分工业行业R&D经费投入强度都不到1%,高技术制造业R&D经费投入强度0.99%,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从创新人才来看,江西仅有13人入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占全国的0.59%,居全国第22位、中部六省第6位。
二是省会创新资源集聚度不高,创新中心辐射待提升。南昌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首位度不高,创新引领辐射作用偏弱,南昌都市圈“硬核”不硬。“十三五”期间,南昌经济首位度排名下降3位。2020年,南昌发明专利授权量1 675件,在省会城市中居第18位,中部六省省会中居第6位;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为2.68件,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16位,中部六省省会中居第6位(参见表1)。周边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于南昌都市圈,在资源要素、市场等方面已对江西省创新发展形成虹吸效应。
表1 2020年中部六省省会发明专利情况
三是区域科创载体的数量偏少,市场创新活力待提升。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但江西仅有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部地区居第6位;仅有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部地区居第5位。世界500强企业江西仅江西铜业1家,中国企业500强有8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有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有7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技术创新平台之一,江西仅有29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比重为1.66%,居全国第19位,中部地区第6位。从省会城市来看,南昌仅有1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居全国第20位,中部地区第6位。
相较于全国来说江西技术输出和技术吸纳能力均较弱。2021年,江西输出技术合同6 536项,成交额409.38亿元,成交额居全国第17位,中部第5位;吸纳技术合同9 278项,成交额596.13亿元,成交额居全国第19位,中部第5位,均仅高于山西(参见表2)。
表2 2021年全国技术流向情况
江西区域创新高地建设要通过发挥区域优势特色资源,超前谋划、精准布局。聚焦“锻长板”,尽快完成“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孵化创新”等创新高地的分层级设计和建设。
一是基于地方话语权的需要打造一个区域硬科技高地。硬科技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关键领域,硬科技已由区域概念上升为“国家话语”体系,相关中心城市纷纷加强硬科技发展布局。长期来说,江西省要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必须以南昌为中心,巧妙布局具有江西区域特色和发展优势的属于自己的硬科技中心。建议尽快在南昌筹备谋划“硬科技之都”。依托硬科技提高南昌的区域极化效应和辐射能力,确保未来江西省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话语权。
二是基于特色产业升级需要谋划几个国家级产业创新高地。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形成少数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创新高地。聚焦特色产业谋划产业创新高地,重点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创新“高地”、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创新“高地”。以产业创新高地为内核,布局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一批标志性项目、一批重大技术、一批产业基金,初步构建起产业创新高地建设的“四梁八柱”。
三是基于合作共赢需要打造几个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试点新高地。全省一盘棋,鼓励探索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大脑,建成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智慧型、综合性特色产业成果转化服务高地。聚焦省内特色产业合作共赢发展,加快推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技术转移转化平台、重点产业产品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在试点高地建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全省联动、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
江西区域创新高地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巧借力为思路,推进创新能级快速迈上新台阶。
一是“借智换脑”谋定区域创新高地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重点。针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这一重大战略问题,江西省要组建重大战略咨询课题组(涵盖国家级专家、省内专家、具体业务部门人员),发挥院士科学技术思想库、院士资源号召力等综合性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新一轮布局谋划。以强化前瞻30年的战略意识和“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聚焦创新资源“集聚”、公共服务“融合”、成果转化“加速”和创新策源“倍增”等,探索制定出科技创新的江西定位、布局和路径,形成“为全国作支撑、为江西谋发展”的创新新格局。
二是“借势发展”提升区域创新高地战略地位。依靠外部力量,借助国家布局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是最快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有关部门要深入分析研判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加强与对口部委的联系沟通协调,紧盯国家科研重大布局机会,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江西布局,助推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我国正在致力形成更具韧性和更加安全的工业体系,江西要尽快在稀土产业、中医药等特色领域拔高自己的创新战略地位,借势提高区域创新战略高度。
三是“借梯登高”扩充区域创新高地资源体量。政府层面、机构层面、企业层面均积极推进双方或多方“联姻”,通过区域合作、资本对接、股权转让、技术引进、市场共享等多种方式,主动出击与国家重点发展区域、兄弟省市、大院大所、世界500强等国际化大企业“结缘攀亲”。要高度重视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合作层级和合作领域,助推更多两院院士带领其团队到江西开展各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和创新活动,牵头或参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以及转化相关高科技成果,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并形成专利,以及鼓励前来建设更多分院、分支机构或服务点。总之,可通过各种“结缘攀亲”以实现江西创新资源体量在短期内快速倍增。
基于全面、客观的区域创新发展能力评估,有针对性地补齐区域创新发展能力短板。一是补齐技术创新主体不足的短板。要补齐三类创新主体,分别是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研究型大学和一批“母工厂”,有必要制定倍增计划及其支撑政策。二是补齐创新孵化主体不足的短板。基于各区域面临的特定创新孵化瓶颈对孵化体系进行差异化设计,化解区域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三是补齐创新交易体量不足的短板。江西有公共科技服务机构,但是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都不足以支撑江西建设区域创新高地的需求。要探索建设完善的公共科技服务治理机制和运营体制,支撑高质量的公益性共性技术研发,并促进省内技术需求和省外技术供给的高效市场化衔接。
一是要尽快系统摸底江西已有的硬科技基础。围绕新材料、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生物医药等有代表性的特色重点产业,梳理摸底江西的创新资源要素,尤其是在新软件、新硬件、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方面的现存或潜在“黑科技”,以此为基础在南昌尽早起步构建一些高水平的硬科技创新中心。二是要围绕硬科技贯彻全省“聚力强龙头”战略。面对江西硬科技实力总体薄弱的现状,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举全省之力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要尽快引导动员省直各部门、各兄弟省市的全力支持,加强全省一盘棋的顶层设计,明确重点任务,并分解到各执行部分,最后聚力于南昌,即注重“11合1强龙头”(江西11个地市合力南昌)。三是提升南昌集聚硬科技资源要素的能力。明晰目标路径,围绕科研院所、研发中心、重点企业、领军人才、前沿技术等硬科技产业生态,通过设立硬科技社区、硬科技创新研究院、硬科技并购基金、硬科技孵化载体、硬科技展馆等,分层分级分领域助力南昌“硬科技”要素体量逐级“闯关”。
一是着力推进跨区域实体经济发展协同。从省一级层面提前布局战略腹地和发展纵深。全省围绕科技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科创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合作,通过跨区域创新协同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协同,以实现省内联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二是推进跨区域创新组织体系协同建设。加强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专业孵化机构的跨区域联动与合作发展。提高高校、科研院所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的能力,促进其跨区域布局和联动发展。三是加强技术要素市场的省内联动。江西大部分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强度不足,短期内“从0到1”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产出不会很多,短期要积极引进省外科技成果前来“沿途下蛋”,持续放大创新裂变效应,将“1—10—100”的创新做到极致是比较高效的做法。全省一盘棋,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加强科技成果转移服务网络建设,支持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建设,发挥省会技术密集城市交易市场的龙头作用,有序推进全省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市场的互联互通,促进技术引入的高效合理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