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匠精神:内涵演变与培育路径

2024-01-13 03:20:44杨晶李哲吴宇
科技中国 2023年1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人才

杨晶,李哲,吴宇

(1.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2.中国气象学会)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局大调整中,科技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培育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中国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我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从当前我国发展阶段来看,工匠精神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特质和灵魂,是否具备工匠精神直接影响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的品质。中国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科技、教育、行业各个领域乃至全社会紧密配合,共同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软实力。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演变:传承与创新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理念,其产生与发展受到认知主体综合认知能力和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工匠精神具有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从现实角度来看,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实质上是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历史溯源:东西方不同语境下工匠精神的本质差异

基于文化属性和发展形态不同,“工匠精神”在东西方社会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历史上,东方的工匠精神(以中国为代表),一般指手工艺中的“工匠精神”,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强调充分利用材质,做得精致美观。我国古代不少行业和岗位的文化手工艺者是其中典范,如鲁班造锯、庖丁解牛等。他们集工匠、大匠师、技术家、发明家于一身,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是通过“师徒相传”方式来完成隐性知识的传承,师父不仅传授技艺技能,同时也传授道德伦理。

西方的工匠精神(以欧洲为代表),一般指工业中的“工匠精神”,侧重对刚性要素的重视,强调完全一致、丝毫不差。比如,做一个齿轮,每件产品的误差不能超过0.02毫米。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更是采用标准化的规模生产,对产品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工匠群体逐渐塑造出以质取胜、尽善尽美的制造精神。由此可见,西方与东方所追求的“精益求精”不尽相同。

(二)现实需求:新时代工匠精神需要“慢工出细活”与“优质高效”的高度统一

面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需求,技术与工艺创新将对科技创新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现今,当传统工匠的个性化特征与现代社会高度协作特征相遇时,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必然离不开创新。只有融合好东西方工匠精神,使“慢工出细活”的传统理念与“优质高效”的时代内涵形成高度统一,才能达到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升级换代。

在现代工业条件下,对于工匠技艺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传统工匠的“师带徒”的工艺传承,而是要不断与时俱进,实现技能传承与创新的高度统一。后工业化和数字化背景下,智能制造的生产系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需要高精度的技艺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达到熟练掌握技术要领和技术创新的“双保险”。在制造过程中,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道工艺的更新,每一个产品的开发,都需要有工匠的创新技艺参与其中。尤其是进入工业4.0时代,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工匠精神,瑞士、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越发追求精益求精的程度,既注重科学性也重视体验性,培养大量高水平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力争在可能到来的新工业浪潮中占得先机、取得战略优势。工艺复杂度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精益求精的程度,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表明了2017年各国这一指标(见图1)。在所选的参照国中,瑞士的生产工艺复杂度最高,其值为6.5,日本与德国的值分别为6.4和5.9。中国与印度的生产工艺复杂度相对较低,仅为4.5。瑞士、德国和日本的现代工艺产品具备复杂生产工艺流程,充分体现出强调精益求精和敬业恪职的工匠精神影响。这也是我国面对光刻机等硬件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壁垒尚未找到破解对策的主要原因。

图1 2017年生产工艺复杂度(数据来源: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7—2018)

二、我国缺乏工匠精神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的工匠精神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而今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整个国家的工业化、智能化对技能人才及其知识更新的需求更加迫切。然而,与日本和德国相比,我国目前缺乏的正是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造成这种“缺乏”的深层次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传统文化局限性影响,工匠缺乏合理的社会认同度和利益回报

“重道轻器”思想使社会对工匠精神缺乏客观公正的认识。《易经·系辞》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重道轻器”即看重伦理,轻视技术。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影响下,许多人认为“读圣贤书”才是正途,而做工、当匠人很难出人头地。当今社会,人们依然追求的是眼中“体面的工作”,以公职、科学家、企业家等为目标的人群庞大,而愿意成为普通技术工人的人数少之又少,且技术工人很难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

这种认知局限性对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职业教育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一方面导致我国先进制造业大而不强,在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生产工具、软件和工艺等领域还存在短板。例如,我国民用飞机在工艺设计等方面严重落后于美国和欧洲,民用飞机在原材料工艺、标准件等多方面长期处于被“卡脖子”状态。另一方面引发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普遍偏低,存在接受职业教育预期收益较低、孩子要成才就要上大学读本科的观念,技艺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二)工匠精神培养体系不完善,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无法适配当前创新发展

当代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两种教育,一种是职业教育,另一种是终身教育。近年来,虽然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适配性尚存在一定偏差。一是职业院校普遍缺乏高水平师资队伍,职业院校的地位及人才培养能力也十分有限,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二是职业院校注重专业技能而忽视工匠精神及职业道德培养,工匠精神与专业教学内容缺乏契合性;三是全国、各省市职业技能大赛庞杂,有些大赛科技含量较低,缺乏科学合理的量化评价指标和公正公平性,不利于推动工匠精神的形成。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看,2019年在校生1 576.5万人,与2010年和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29.6%和4.8%。从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即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比例)看,2019年比值为0.65∶1,与2010年(0.92∶1)和2015年(0.7∶1)相比均有所下降,这与“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精英主义促使我国教育竞争激烈,年龄壁垒和社会歧视剥夺了“终身学习”机会。精英制度意味着对高等教育的无比重视,普通民众进入精英大学取得精英学历的机会非常有限。我国要实现欧美国家的“终身教育”——到社会工作几年又回来读大学,再到社会工作几年又回来读研究生,形成“职普教育”的自如切换和真正融通,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三)后发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高速追赶模式更加注重速度和数量提升,高质量的工匠劳动力受到排挤

我国工业化具有典型的“后发”特点,与世界其他科技强国相比,缺乏足够的时间来培育现代工匠精神。从供给侧来看,我国大多数行业产能过剩,同一产业区域聚集效应显著、竞争激烈。在“短平快”的爆炸式生产方式下,企业更倾向于快速获得成效和经济利益,而非精雕细琢打磨产品,尤其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往往不能给高水平工程师和产业技术工人这类高质量劳动力提供合理报酬。从需求侧来看,我国消费市场比较复杂,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处于信息弱势的买方往往只愿意支付劣质产品和优质产品的平均价格,试图将可能的损失最小化,导致优质产品和工匠型劳动力受到排挤。

当前,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必须靠技术差异形成新的市场环境。然而我们缺乏的正是这种工匠型劳动力,无法将普通商品做成精品。其本质是缺乏新时代工匠精神,缺乏精益求精与创新的融合统一,无法有效引领创新发展,无法将高品质从外在的信条变成内在的驱动,进而影响破解增长方式转变难题的进程。

三、新时期培育中国工匠精神的主要路径

从上述梳理分析来看,我国的工匠精神虽然从未消失,但是随着时代变迁无法跟上当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求,无法支撑建设科技强国等国家战略目标,因此需要从科技、教育、产业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培育新时期中国工匠精神。

(一)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各个层次各阶段教育之中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信念和价值观,其培养需要长期磨炼和实践操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要从最基础的义务教育工作做起,各层次各阶段的教育持续发力。一是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信仰与追求,培养一种坚持对所做的事情和生成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视专业如生命,视产品为作品,把一门技艺当作信仰去追求,培育工匠精神的民族基因。二是加强职业教育,重视营造职业教育的浓厚氛围,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衔接。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优势,教育部门应定期分析最新职业趋势,适时调整实习专业和岗位设置,紧贴市场需求,形成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三是提倡终身教育,逐渐构建覆盖全年龄人群的终身教育制度。在正规教育方面,逐步尝试推进初中、高中、高等教育阶段职普教育的融通与转换。在非正规教育方面,开设企业内短期培训、转业培训等各种形式的职业继续教育。

(二)完善技术职称评价体系,提升技术专家、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营造全社会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氛围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气质,更要在评价标准和立法管理等制度建设方面下功夫。一是要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的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职称评价体系和社会分配体系,切实增强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获得感与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让每个人的付出和贡献都得到尊重和认可,推动各类人才都能全身心地投入核心技术攻关工作中,形成攻坚克难的价值追求。二是要加强立法管理和与典型宣传等有关的制度建设。健全产品质量法律制度,推进全行业兴起“质量优先”的法治观念和治理理念,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条款。通过设立国家层面纪念日和建设展览馆等方式,例如积极推广杭州设立首个全国“工匠日”、上海创办“上海工匠馆”等做法,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公众对技能成才观念的认同。

(三)加快推动有实力的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鼓励企业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把弘扬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有机结合

一是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度,鼓励大型科技企业与教育部门联合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类似于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争做推动人才变革的“领头羊”。二是引导企业对急需的、技术含量高的工种给予特殊福利政策,让工匠精神能够成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追求和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三是在数字转型时代,倡导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的融合发展。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工匠精神是创新的基石,而创新则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延伸。工匠精神拥有者应以更开放的姿态接受和使用最前沿的科技,从而创造出极致的产品和服务。

(四)调整完善留学、技术移民等政策,促进高技术人才的流动和引进,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速度和质量

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强国建设目标,迫切需要国内教育与国外培养双管齐下,应适当放宽技术移民筛选条件,引进更多国外高水平技能人才。一是在留学方面,作为输出国,鼓励我国学生到德国、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待学成归国时带回这些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而培养更多高技术储备人才。作为接纳国,应在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更加关注国外留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兴趣点,注重中国工匠精神的对外传播。二是在移民方面,适当调整技术移民政策,改变当前仅以职位和职称作为筛选标准、过度重视科研人才工作经验等做法,进一步增强吸引与留住国外高技能人才的能力。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拿出精神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