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智跃,周光辉,杜佳睿,谢淦全,邓嘉威,吴文婷
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 东莞 523000
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是患者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1]。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患肢肌张力会异常增高,上肢会表现出屈曲内收的状态,下肢表现为伸直状态[2-3]。患者下肢主要表现为髋关节内旋收,膝关节伸直,踝关节跎屈[4]。若不及时加以治疗,长此以往患者行走会产生障碍,会出现足内翻的情况[5]。且患者会出现肌肉痉挛引起的肢体疼痛疲乏的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站立和行走,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时间长久之后还会导致患者心情抑郁,疾病的困扰导致患者产生消极情绪,很多患者因为情绪不好导致无法入睡且睡眠质量不好。毫火针是一种比较特别的针灸治疗方法,其实质为火针的一种功能延伸[6]。毫火针治疗可以通过将热量直接传输到病灶,从而达到有效缓解针体周围的粘连组织的病变情况,改善患者的痉挛状况。可加快患者血液循环,修复肌筋膜,且毫火针治疗安全无痛,治疗效果快速且明显。本研究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7月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00 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毫火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关节改善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 例。对照组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龄41~69 岁,平均(57.27±5.22)岁;体质指数18~28 kg/m2,平均(22.91±1.83)kg/m2;病程13~91 d,平均(41.08±8.04)d;脑梗死37 例,脑出血13 例;左侧偏瘫22 例,右侧偏瘫28例。研究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40~69 岁,平均(56.24±5.19)岁;体质指数18~27 kg/m2,平均(22.69±1.75)kg/m2;病程12~90 d,平均(40.7±8.03)d;脑梗死36 例,脑出血14 例;左侧偏瘫21 例,右侧偏瘫2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MRI 检查证实;年龄40~70 岁;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
排除标准: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合并引起协调,平衡功能降低的疾病者;精神异常者;严重躯体疾病者。
两组患者取穴相同。上肢:手三里,曲池,外关。下肢:委中,委阳,合阳,承山,殷门,三阴交。
对照组患者常规针治疗。即给予患者皮肤消毒,将不锈钢毫针迅速刺入选择穴位,留针20 min,治疗6 次/周,1 周结束隔1 d 日再进行下1 周的治疗,共治疗3 周。
研究组患者毫火针治疗。具体如下:采用75%的酒精对选择的患者穴位处进行消毒,右手拿不锈钢毫火针,左手使用止血钳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将毫火针针体放入火焰中烧至通红,迅速以垂直的方向刺入患者身体所选穴位,不留针。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3 周。
比较两组患者关节恢复总有效率:采用肌张力评定改良Ashworth 量表对患者的关节改善情况评价,Ashworth 量表包括0 级、1 级、1+级、2 级、3 级、4级,级别越高,关节功能越差。痊愈(0 级、1 级),显效(1+级、2 级),有效(3 级),无效(4 级)。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利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ugl-Meyer)评分,总分100 分,分数越高表明功能越好。
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HISS)评分判定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总分42分,分数越低,受损越轻。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关节恢复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关节恢复总有效率对比
治疗前,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治疗前80.84±4.97 80.15±4.87 0.701 0.485治疗后(95.17±3.27)a(88.86±4.01)a 8.623 0.001
治疗前,两组NHI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段,研究组NHI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治疗前11.66±1.86 12.07±1.94 1.079 0.283治疗第2 周(8.17±1.57)a(9.50±1.61)a 4.182 0.001治疗第4 周(6.54±1.47a(8.05±1.51)a 5.067 0.001治疗第8 周(5.01±1.27)a(6.14±1.42)a 4.194 0.001
脑卒中的发生一般是因为患者脑血管狭窄,发生脑血管堵塞或者破裂从而引起大脑出血或者大脑供应中断。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一般会有语言不畅、吞咽功能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7]。其中最为常见的病症就是痉挛性偏瘫。患者初期一般是软瘫,在患病2~3 周后患者的肢体肌张力会慢慢增高,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肌张力和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痉挛状况[8]。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的四肢处于长期痉挛状态,影响肢体功能恢复和关节功能恢复,长此以往会造成患者的患肢畸形或者肌肉萎缩,甚至导致患者肢体瘫痪[9]。因此对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治疗需要及时且准确,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肢体功能和关节活动功能,让患者能尽快恢复自理能力。西医主要通过服用药物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注射药物,手术,康复训练等方式进行,但以上方法的恢复时间需要较长,且疗效体现较慢。中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方式较多,且对症治疗体现更明显,能更好地治疗疾病的根本。中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方式有针灸、推拿按摩、中药口服、中药外敷等[10-11]。毫火针刺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针灸治疗方法。其具有止痛止挛、止泻止麻、止咳解毒的功效。其治疗手法主要是将特制的金属针烧红,然后迅速刺入人体部位或者穴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且毫火针治疗的效果显现较快,且无痛、安全。如今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好,我国人口老龄化日渐严重,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中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对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方法的提升刻不容缓。
在梁土雄[12]的研究中,以76 例中风偏瘫患者为对象,将其分为人数一致的单一组和联合组。给予两组患者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组加用毫火针疗法,治疗后,联合组运动功能评分(9.25±6.28)分高于单一组(83.73±6.09)分(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运动功能评分(95.17±3.27)分高于对照组(88.86±4.01)分(P<0.05),与梁土雄[12]研究结果一致。根据结果得出结论,毫火针联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关节恢复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6.0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且研究组肢体运动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HI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两组患者治疗第2、4 周、8 周的NHISS 评分逐次递减,且研究组NHISS 评分均比对照组更低(P<0.05)。根据结果来看,毫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常规针治疗的效果更显著。
综上所述,毫火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较佳,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可在临床上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