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海波
长三角一体化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布局,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方向,在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需要重点加强五个“度”。
延伸创新链产业链融合“长度”
创新和产业的“链式融合”成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因此需要从创新主体和生产主体、科技创新和生产实践、创新成果与产业应用的有机统一入手,才能更好突破原始创新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难题,培育发展新动能。
长三角地区拥有全国最发达的产业体系,也有着高度密集的科教资源,是科技研究与产业发展脱节困境的最好“破题者”。近年来,三省一市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轮驱动,聚焦资源共享,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互促,探索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矩阵。高水平建设国家实验室体系,共同完善长三角“揭榜攻关”和“竞争赛马”,加速扩大创新券通用范围,成立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持续优化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生态,在“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方面取得很大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助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一批“更具创新活力”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突破國际科技创新壁垒,形成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长三角新样板。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长三角地区要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争取实现科技重大成果的“率先突破”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集聚”,逐步破除科技协同创新与产业体系融合发展的堵点卡点,形成“科创+产业”联动发展的长三角新样板,全面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是提升跨区域资源配置能力。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但因行政隶属不同,创新资源难以自由流动,阻碍跨区域科创产业融合。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促进人才、资金、成果流通共享,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三是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既是高水平竞争能力也是高水平合作能力的竞争。只有“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才能开展高水平科技合作,更高效率整合全球资源,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新兴产业集聚速度,加快形成全球竞争力。
加快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进度”
城市群和大都市圈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空间单元,城市群凭借集聚外部性和网络外部性,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本质是体制机制的一体化,破除体制机制阻碍,加快要素畅通循环,大力推进市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区域一体化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试验田”,通过建立区域统一市场的制度规则,打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堵点卡点,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先行探路。
加快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任务。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长三角在整体发展规划、一体化市场体系、资源配置方式、协同创新机制、生态联保共治、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系统进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壁垒”的原则下,形成136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体制机制、规划管理、生态环保、要素流动、公共服务等领域的38项制度面向长三角和全国复制推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初见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区域要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当前长三角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逐渐进入“深水区”,“必须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为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坚持一盘棋思想,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有助于突破“诸侯竞争”的发展限制,真正打破制约一体化发展的制度“紧箍咒”,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大幅度推进区域一体化合作水平,也可以为建设统一大市场、培育更多区域发展共同体做好“改革先锋”,树立新样板。一是增强一体化意识。三省一市坚持一盘棋思想,加大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精准定位阻碍长三角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壁垒”,“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实现更大突破,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推动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形成体制机制创新的合作新格局,为全国统一大市场探路。二是做好“最大公约数”。长三角一体化可以聚焦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共享共建机制创新。在公共服务领域,统筹顶层设计和地方实践,发挥数字化改革的平台优势,循序渐进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要加强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形成通达便利的“一张网”。三是种好“试验田”。重点发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改革先锋作用,再接再厉,进一步探明“制度壁垒”,加快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加快示范区建设步伐,完善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规划、土地、项目建设的跨区域协同和有机衔接,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样板。
突破高层次协同开放新“高度”
积极参与全球高水平竞争合作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使命。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本质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高水平开放必须坚持自主开放、协同开放,推动开放型经济从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协同开放是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发挥一体化的聚合带动效应,以上海为龙头,辐射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大市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长三角是对内对外开放的中枢,也是我国外向型经济的高地。目前,长三角地区共拥有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四个自贸区以及临港新片区,集中连片发展基础扎实。近年来,三省一市探索协同开放,坚持区域高水平开放,加快自贸区高水平建设,对接国际通行的投资贸易规则,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长三角地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率先探索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新高地,“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的作用日益显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区域要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长三角是我国构建开放新格局的重大平台和“试验田”。长三角将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为长三角参与更高水平国际合作创造有利条件。一是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以对外的制度开放倒逼国内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积极学习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加快构建以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为重点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改革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努力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二是构建开放新格局。加快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更好发挥上海开放领军功能,大力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增强上海的高水平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积极主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和标准等方面“走出去”发挥引领作用。三是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在改革开放中,民营经济是最活跃的市场主体,也是国际市场开拓的先行者。长三角应当加快培育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培育世界一流民营企业,带头落实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举措,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实现绿色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新“跨度”
生態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生态环境特有的流动性、关联性和外部性不受行政边界的限制,生态系统整体性与行政区划独立性的矛盾成为区域环境治理的首要阻碍。一体化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区域内部共同开发利用资源,减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通过共同制定生态保护政策,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
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环境压力最大的地区之一,资源开发强度高、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脆弱性。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三省一市加强整体规划部署,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加强在流域治理、废弃物治理等领域的联动,加强建立数据共建共享运行长效机制,有力推进“美丽长三角”建设,为全国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树立了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在长三角区域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过程中,要持续筑牢生态绿色基底,深化跨区域治理模式,跨越行政边界限制,强化高水平保护的生态价值实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让“共保联治”成为长三角治理经验的新名片。一是保护红线无缝衔接。深化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探索建立绿色生态共同决策、联合保护和一体化治理机制。统筹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共同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加强整体协同,深入开展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二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依托长三角资源禀赋和产业生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做强做优特色化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绿色制造体系、绿色产业体系、绿色标准体系,不断提升生态经济发展竞争力。三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模式,重点关注区域生态资源的确权登记,为生态权益交易、生态产品流转变现奠定基础。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制定统一的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制度体系。
增加全方位安全发展能力新“强度”
激烈的国际竞争既考验区域高质量发展能力,更考验区域高水平抗压能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接近国际竞争的高风险地带,更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个问题。决定区域经济发展“高度”的可能是其经济、社会、金融等“短板”,因此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加强风险管控,增加安全发展能力新“强度”尤为重要。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中,随着整体规划“一盘棋”、交通能源“一张网”、科创产业“一平台”、市场合作“一体系”等推进,长三角区域逐渐成为相互合作的一个体系。长三角区域间配合能力大大提升,数据合作不断加强,创新链产业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也得到了考验,长三角比以往更像一只紧密合作“铁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区域要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行稳才能致远,长三角要参与更高水平的国际竞争,就必须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紧盯长三角发展的底线和短板,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发展预警机制建设,加强战略纵深的布局。一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长三角参与全球城市群竞争过程中,必须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提升对关系国家和区域安全的科技、产业、金融等领域和重大基础设施的防守能力,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产业安全来自产业发展水平的系统提升和产业布局的纵深配置。长三角产业分工效率高、体系完备,可以针对创新链核心环节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强链补链行动,同时加强产业布局的战略纵深,梯次配置和战略联动,与中西部地区加强产业合作,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是以稳步开放提升合作安全。加强全球资源的安全配置能力有助于经济安全,在稳步推进基础上,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加强全过程风险防控,更好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设国际合作中的预警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有利于保障对外合作安全,引导产业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推进形成可持续的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