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东
良好的导入可以让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激活,学习效果也会提高。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小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出现畏难情绪,教师在导入环节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任务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从而使得学习主体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主动学习和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合理设置悬念,如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有趣味性、发散性的问题,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应该是与本节课紧密相关的,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学片段一】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
教师板书:两条长短不同的线段。
师:同学们,大家观察一下,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
生:第二条。
师:孩子们,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生1: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
师:看来你们都很聪明。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生2:老师,既然是长度,是不是可以测量出来呢?
生3:对对对,老师,我的身高就是通过身高贴测量出来的。
师:看来,你们都具有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这一点特别棒,那么测量出来的结果我们可以用长度单位来表示,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吧。
(设计思路: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回顾实际生活,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既节省了导入新课的时间,也让学生对新知识“长度单位”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片段二】
教学内容:认识钟表。
多媒体出示“钟表”图片,然后让学生观察,并为学生设置悬念:钟表三姐妹又开始吵架了,你猜她们为什么吵架?
生1:老师,钟表三姐妹都有谁呀?
生2:对呀,老师,她们都是谁呀?
生3:她们为什么要吵架呢?
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为学生设置了悬念:钟表三姐妹吵架,学生会产生很多的疑问:钟表三姐妹都是谁呀?她们为什么会吵架?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方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这样小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主动性也被激发,自然就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师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发学生思考、探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能够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多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优势,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有效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丰富导入手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片段三】
教学内容:图形与几何。
多媒体展示三角板、足球、魔方、可比克桶装薯片等图片,让学生辨认生活中的这些图片,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
图1
师:孩子们,观察课件上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吗?
生1:老师,我知道它们是三角形、球形,还有的是正方体和桶状。
生2:不是桶状,应该是圆柱。我昨晚预习的时候看见的。
师:看来大家对生活中的图形理解得还是比较到位的,我们大家再一起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
生3:老师,还有长方体。
师:我们看到课件中的这些都属于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呢?
生4:都是立体图形。
师:平面图形我们之前学过了(课件动画展示右下角的平面图形),大家继续认真看课件,然后观察一下长方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动态播放课件上长方体的不同角度,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的侧面,从而让学生正确地辨认出立体图形的种类。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图形,增强空间思维能力,让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能够在数学课堂上生根发芽。
【教学片段四】
教学内容:分类与整理。
在学习“分类与整理”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课件为学生展示杂乱的物品,当然为了提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学生播放动画片《小猪佩奇》中佩奇和乔治整理物品的片段(以下为视频截图)。
图2
图3
视频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图片中哪种整理物品的方法值得学习?为什么?
生1:老师,我觉得第二种,因为他们下次玩的时候就可以找到不同的玩具,很方便。
师:那为什么你不选择第一种呢?
生2:老师,第一种虽然都装起来了,但看着还是很乱,还是没有把东西整理好。
师:大家的回答特别棒,这里面就涉及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分类和整理,我们要学习佩奇和乔治分类的方法,把我们的物品整理得井井有条。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丰富导入手段,让学生爱上学习,进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在教学导入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视频,如《小猪佩奇》等动画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能够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小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找到最近发展区,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入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负数”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负数。
【教学片段五】
师:现在天气冷了,老师专门拿了温度计测量教室里的温度,我们来观察一下,现在的室内温度是多少度?
生:老师,是12 度。
师:好的,那么我们将温度计放到室外,再来看一下室外温度是多少。
生1:老师,我来看。
师:多少度呢?
生1:老师,到零下了。
师:好的,再看看,是零下多少度?
生1:零下3 度。
师:温度计上的零下3 度,我们用数学语言该怎么表示呢?今天我们要学的负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这种生活化的导入方式,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负数概念的理解,为后面更好地学习“负数的性质”等知识点奠定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片段六】
教学内容:1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在学习“1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也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例。
师:孩子们,小明家本来有5 个苹果,可是爸爸看到水果店里的苹果很新鲜,所以又买了3 个,现在家里有多少个苹果?弟弟看到红彤彤的苹果直流口水,于是吃了1 个,还剩多少个苹果?
学生对这样的生活情境很熟悉,问题的设计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容易搭建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数学知识体验,进而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学习原来这么有趣。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数学与生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是数学中的许多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导入方式,不能因为过于生活化而忽略了知识点本身,要尽可能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而游戏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乐趣,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教学片段七】
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开展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扮演超市营业员和顾客,在课堂上去演绎真实的生活场景,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
故事梗概:乐乐去超市买了一瓶酱油,拿了妈妈给的钱,因为太着急了,没问一下妈妈这个钱的面值是多少,就匆匆忙忙赶往超市去了。
生1(扮演营业员):小朋友,你需要买什么呢?
生2(扮演乐乐):你好,阿姨,我需要买一瓶酱油。(其他学生笑)
营业员拿了酱油过来,乐乐把钱递过去就要走出去,营业员连忙叫住了他。
生1:小朋友,还没找你钱呢,你怎么就跑了?
生2(不好意思地摸摸头):不好意思,因为我不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所以就走了。(其他学生开始笑)
师:(自然过渡)孩子们,你们刚刚笑是因为乐乐不认识人民币吗?看来认识人民币的确很重要呀!这节课就和老师一起认识一下人民币吧。
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很高,主动性也被彻底激发出来,对新知识的学习也不会产生畏难或者厌恶的情绪,而且课堂导入环节因为充满了趣味性,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对新知识的学习也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还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学生真正地融入学习中,不仅能够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够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教学导入方式的选用,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出新颖、有趣、有吸引力的导入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和探索,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