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見桐城派古文選本六種考録

2024-01-12 03:17:58李矜君
古籍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桐城派

李矜君

關鍵詞:桐城派;古文選本;稀見;考録

古文選本編選,是桐城派一項重要的文學傳統。自方望溪《古文約選》以來,桐城派古文選本編選層出不窮。此後,如姚鼐《古文辭類纂》、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等皆在近現代文學、教育史上産生了深遠影響。然而,相對而言,系統的文獻整理工作却尚付闕如。爲此,本文擬就目前所考見之桐城派古文選本,擇其較具代表性且稀見者六種,依次對其進行叙録。叙録内容大致包括編者生平,體例規模,性質、緣起,價值特色及版本形態等五個方面。其中,既包括現存姚鼐《古文辭類纂》的最早續本——姚維藩《古文辭續纂》,又包括近代新式教育背景下誕生的第一部“國文”科教本——周學熙、姚永朴等《濟南大學堂備齋古文讀本》。這些選本多在桐城派古文選本史上具有重要價值、地位,期待有利於推動桐城派古文選本研究的深化。

一、 古文辭續纂不分卷 姚維藩編

該書爲現存姚鼐《古文辭類纂》最早續本,二册,不分卷。從該書卷首自序及序末識語“嘉慶二十年,歲在乙亥八月”(3)《古文辭續纂》,第1册。看,該書應成書於嘉慶二十年(1815)秋。比現存王、黎二部《續古文辭類纂》早七十年左右。書籍體例以時代先後編次,共收入《戰國策》《史記》《漢書》及唐宋八大家等人一百六十六篇作品。其中,《戰國策》文十四篇、《史記》文五篇、《漢書》文二十七篇,從韓、柳、歐、蘇等諸家别集補録者一百一十七篇,體現出桐城派由唐宋八家以上溯先秦、《史》《漢》之文學取徑傳統。文學觀念上,體現出對方、姚“義法”説及“神理氣味”説之繼承。其論文曰:“夫文根乎理、乘乎氣而法行乎其中,兼三者而求其至當,是誠罕矣,然未有離三者而能爲文者也。”(4)《古文辭續纂》,第1册。又其曰:“其文雖未必皆至當,而一以理之精粗、氣之醇肆、法之疏密求之,亦必有見其所以當者。”(5)《古文辭續纂》,第1册。所謂“理、氣、法”三者顯然是在方苞“義法”説的基礎上有所增補。而求其增補之主要來源,或可能直接來自於姚鼐之所謂“神理氣味”一説。此外,該書在評點過程中,還流露出一定的經世意識。如其評歐陽修《答祖擇之書》一文曰:“經在即聖人在,故當師經,然非墨守而不求其義,終於拘執迂闊而不知所用也。”(6)《古文辭續纂》,第2册。又其評劉向《定禮樂書》一文:“簡切明快,以破瞀儒之説。”(7)《古文辭續纂》,第1册。嘉、道之際正是桐城文學思想從拘守“義理、考據”向“經濟”轉型之重要時期,該書對認識桐城派近代思想轉關具有重要意義,體現出方、姚《古文約選》《古文辭類纂》向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之過渡。

該書現存版本一種,爲清嘉慶二十年(1815)稿本。半葉九行,行二十五字。卷首有姚維藩自序,序末鈐有“姚維藩印(陰)”“辛未翰林(陽)”兩方朱印。正文中含大量朱、墨夾注、圈點,天頭有眉批,文後有朱色評語。目録部分書題下有“應删”“前編已録”“某某(書名)當補”等字樣,可見其尚未完成最終之修改。現藏於上海圖書館。

【附録】

古文辭續纂序

(清)姚維藩

文章之道,通乎性命。西山《正宗》撰次綦慎矣,而未足以盡文之變。從祖姬傳先生擴之爲《類纂》,凡目十有三,文陸百七十有八,其體無不備而所取尤不可謂不博,先生固將以盡其變也。循是以求古人之文如觀江河、瞻泰岱,學者復何慮學之不廣且大耶?先生之言曰:文無古今,一也,惟其當而已。夫文根乎理,乘乎氣而法行乎其中。兼三者而求其至當,是誠罕矣,然未有離三者而能爲文者也。毋狃於偏,毋病於窒,毋越乎規矩之大,則其文皆可卓然而自立。

維藩少習舉業,壯遊領海吴越燕趙間,未嘗深探古文之藴。獨以塾師口授者識之不敢忘。今年夏,始取《類纂》手抄成帙,稍稍尋究其義,以合諸夙聞。四方賢士之論,時若懌懌於懷,而幼歲誦習之文,或不盡録,乃復彙爲一卷。益以《史》《漢》暨諸家别集合壹百六十六首,其文雖未必皆至當,而一以理之精粗、氣之醇肆、法之疏密求之,亦必有見其所以當者,則猶是先生之旨也。録文既簡,不復類從,以世之先後區之。嗚乎!觀於此,而文之變盡矣。抄既竣,書以弁諸首。

嘉慶二十年,歲在乙亥,八月維藩書。(8)《古文辭續纂》,第1册。

姚維藩《古文辭續纂》書影

二、 海峰先生文選不分卷 汪源編

汪源(清道光至光緒年間人,光緒二十年前後仍在世),字鳴珂,號石琴,江西新城(今黎川縣)人。家世經商,貲財豪富。然至源時,因“受宵人累”,“遽致萬金貲傾,逋索者日踵至”(9)(清)汪源:《石琴文集》,清稿本。,生平僅得一“國學生”功名。爲人雅好文學,早年曾就學於鄰邑王莘夫先生(與范當世有交),得詩、古文法。後與同縣俊彦涂茂荃等人遊,與新城桐城派文學世家魯、涂二家則爲姻親。性喜收藏,自述“别存二百畝薄田,萬卷書,千幅畫,足供耕讀而優遊賞玩”(10)(清)汪源:《石琴文集》,清稿本。,故今北京、上海、江西等地圖書館,仍見有大量“汪石琴藏書”存世。著有《石琴文集》一卷,現藏於江西省黎川縣圖書館。

《海峰先生文選》爲目前所見不多的新城籍選家選桐城派古文選,該書共分爲三册,不分卷。大致成書於清同、光間,但具體年代不詳。共收録“桐城二祖”劉大櫆之作九十三篇,分别是:《辨異》《觀化》《養性》《達命》《心知》《天道上》《天道中》《天道下》《息争》《井田》《雷説》《書〈戰國策〉後》《書〈荆軻傳〉後》《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讀〈伯夷傳〉》《續難言》《與李侍郎書》《與某翰林書》《答吴殿麟書》《送倪司城序》《送胡先生序》《送張閑中序》《贈張絅儒序》《送張福清序》《送姚姬傳南歸序》《送黟令孫君改任鳳陽序》《送沈茮園序》《贈方抱之序》(以上第一册);《送潢序》《恐吠一首别張渭南》《謝氏妹六十壽序》《姚南青五十壽序(代)》《海舶三集序》《馬湘靈詩集序》《倪司城詩集序》《左仲郛詩序》《汪在湘文集序》《張弘勛詩集序》《張秋浯詩集序》《沈茮園詩集序》《程易田琴音序》《顧備九時文序》《宋運夫時文序》《綦自堂時文序》《朱子穎詩集序》《皖江酬唱集序》《乞里人共建義倉引》《浮山記》《遊晋祠記》《遊大慧寺記》《遊百門泉記》《竇祠記》《問政書院記》《重修孫公橋記》《遊萬柳堂記》《漱潤樓記》《碾玉峽記》《遊凌雲圖記》(以上第二册);《金陀圖記》《無齋記》《半埜園圖記》《賁趾堂記》《一掌園記》《縹碧軒記》《偃師知縣盧君傳》《盧氏二母傳》《胡孝子傳》《江貞女傳》《乞人張氏傳》《樵髯傳》《汪烈女傳》《記方節婦事》《方府君墓誌銘》《汪府君墓誌銘》《吴君墓誌銘》《中書舍人程君墓誌銘》《許遊擊墓誌銘》《州通判許君墓誌銘》《謝師其墓誌銘》《贈資政大夫吴府君墓表》《潁州府通判吕君墓表》《舅氏楊君權厝誌》《下殤子張十二郎壙銘》《章大家行略》《祭望溪先生文》《祭張閑中文》《祭左和中文》《祭吴文肅公文》《祭史秉中文》《祭張十二郎文》《祭舅氏文》《華埠救灾贊》《騾説》(以上第三册)。編輯體例大致以文體先後爲序,共收録論、書、贈序(含壽序)、集序、記、傳、碑誌、哀祭、贊等十餘類文體。文體列序雖略仿姚氏,但亦與姚選有所不同(如集中集序、哀祭等文體位置)。此外,該書部分選文乃從姚選輯出,如其《息争》《胡孝子傳》《樵髯傳》等篇目上皆題有朱筆“姚選”二字。論文旨趣方面,講究文勢的波瀾迭宕與筆力的高古雄奇,與其時湘鄉一脉的文學主張相同。如其評《答吴殿麟書》一語曰:“語多瑰麗,氣更豪縱,一波未平,一波復起,如江濤之洶湧,如黄河之一曲千里,似周秦間文字。”(11)(清)汪源編:《海峰先生文選》,清稿本,第1册。又其評《遊大慧寺記》語曰:“筆力雄奇,故屈盤回折,皆如金鐵之流,而氣亦高岸。”(12)《海峰先生文選》,第2册。由此可窺見清末新城一脉的文學思想蘄嚮。

汪源《海峰先生文選》書影

該書現存版本一種,爲清後期稿本。半葉八行,行二十四字,無序、跋、凡例。書脊題有“海峰先生文選”六字,每册卷首皆鈐有“汪源(陰)”“濬源圖章(陽)”兩方朱印,正文中含有大量朱墨圈點,文後附有尾評。現藏於江西省黎川縣圖書館。

三、 古文略鈔不分卷 查夢璧編

查夢璧(生卒年不詳),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中曾略述其生平:“查夢璧,字淡峰,懷寧人。□□□□□□□□□□。古文以歸有光爲宗,詩則於陶爲近。撰《古文隨筆》一卷、《淡峰詩鈔》二卷。”(13)劉聲木撰、徐天祥點校:《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合肥:黄山書社,1989年,第94頁。清諸生。其他生平事蹟不詳。

該書約成書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一册,不分卷。是一部具有鮮明“經世”性質的古文選本。書中共選録先秦至明末史可法等人作品四十篇,其《序》曰:“天下之治亂雖曰天意,豈非人事哉?歷觀亂極則治,治極則亂,治亂之相爲倚伏,莫不有未來之先幾與?積重之大勢,惟豪杰之士能預識而洞貫之,其經濟大略盡人事以回天意者,必先握乎其原。”(14)(清)查夢璧編:《古文略鈔》卷首,民國十二年(1923)活字本,“序”第1a頁。故書中所録多爲歷代帝王將相所作之詔、疏、表、策等文體。其中,出於歷代帝王之詔諭者(含遺書、檄文等)十二篇,出於歷代宰輔、名臣之疏、表、奏、策者二十餘篇。選文方式與其時注重文法者不同。此外,該書評點中亦多借古文以論時事,如其論八股取士制度曰:“今之孝廉以時文得之,乃不孝不廉之人。嗟乎,無孝子安有忠臣,無氣節安得有事功,是宜急仿漢法而爲之者。”(15)《古文略鈔》,第17b頁。又其論戰、和思想:“金人以和字愚宋,宋人以和字自愚,當强敵已衰,猶輸歲幣,宋祚之不長也宜哉。”(16)《古文略鈔》,第55b—56a頁。内容涉及軍事、教育、外交等諸多方面,體現出自曾、黎以來桐城派古文選本“經世”思想之發展。

該書現存版本一種,爲民國十二年(1923)秋季活字印本。半葉八行,行二十三字,卷首、尾分别附有查夢璧自序一篇、跋語一篇。四周雙邊,白口,(對)雙黑魚尾,版心上方記書名“古文略鈔”,中鎸頁碼,下方無字。文後附有尾評,無夾注、圈點等。筆者家藏。

【附録】

古文略鈔序

(清)查夢璧

天下之治亂雖曰天意,豈非人事哉?歷觀亂極則治,治極則亂,治亂之相爲倚伏,莫不有未來之先幾與?積重之大勢,惟豪杰之士能預識而洞貫之,其經濟大略盡人事以回天意者,必先握乎其原。余抄古文得四十篇,自秦漢迄宋明二千餘年之治亂,瞭如指掌,使後之學究天人者可覽焉。

光緒乙未上巳前二日,淡峰氏題。(17)《古文略鈔》卷首,“序”第1a頁。

古文略鈔跋

(清)查夢璧

邊務至重,將才難得。或歸咎秦皇漢武,皆迂談也。試問秦皇漢武視晋之懷、愍,宋之徽、欽何如哉?神州陸沉,非但海内虚耗而已也。

淡峰氏跋。(18)《古文略鈔》,第88a頁。

查夢璧《古文略鈔》書影

四、 濟南大學堂備齋古文讀本不分卷 周學熙、姚永樸等編

周學熙(1866—1947),字緝之,號定吾,晚號止庵,安徽至德(今東至)人,近代著名實業家、藏書家。光緒二十七年(1901),袁世凱上書光緒帝於山東試辦新學,聘周學熙爲總辦,主管山東大學堂(即濟南大學堂)事務。民國後,其兩度出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參與簽訂“五國借款”協議。民國五年(1916)退出政界,晚年寓居天津,讀經、賦詩、刻書以自娱。有《周氏師古堂書叢刻》數十種及自著《止庵詩存》《止庵詩外集》《東遊日記》等。

姚永樸(1861—1939),字仲實,號蜕私老人,安徽桐城人。近代桐城古文名家、學者。光緒二十年(1894)順天鄉試舉人。曾就學於方宗誠、吴汝綸二先生受古文法。二十世紀初,曾先後擔任京師大學堂、正志學校、東南大學、安徽大學等校經史、國文教授,參與《清史稿》編修。生平著述極豐,遍及經、史、子、集等四部,著有《文學研究法》《史學研究法》及《蜕私軒集》等。

該書成書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四月,一册,不分卷。是近代第一部新式教育背景下編選的“國文”科教本。“備齋”性質上相當於小學。袁世凱光緒二十七年《奏辦山東大學堂摺》載:“省城大學堂規制,衹應設立專齋習專門學,現因各府、直隸州設議之中學堂,各州、縣議設之小學堂尚未一律驟設,雖有大學堂之名,而一時無所取材。惟有先立備齋,習初級淺近學,即各州、縣應設之小學堂。次立正齋,習普通學,即各府、直隸州應設之中學堂,俾初學易於造就。”(19)袁世凱:《奏辦山東大學堂摺》,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學制演變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7頁。該書編者共有三人,分别爲其時學堂總辦周學熙、監督潘清蔭及分教習姚永樸。三者見“諸生課卷,雖詞華可觀者不乏人,能辨古人塗轍者實鮮”(20)周學熙、姚永樸等編:《濟南大學堂備齋古文讀本》卷首,光緒二十八年(1902)山東大學堂刻本,“序”第2a頁。,遂輯唐宋八家古文“簡易明快”(21)《濟南大學堂備齋古文讀本》卷首,“序”第2a頁。者二十篇以示初學法度。全書選録文體共六類,分别爲:論辨、序跋、奏議、書説、贈序、雜記,乃仿姚氏《類纂》體例而成。然其“實用性”傾嚮極爲明顯,其序曰:“夫以今日之時勢,厝火積薪,殆不足喻,豈猶是士大夫從容論文之日哉?”(22)《濟南大學堂備齋古文讀本》卷首,“序”第2a頁。故所録文體“以議論事理之文較多”“諸生仿之,可以各抒所見也”(23)《濟南大學堂備齋古文讀本》卷首,“序”第2b頁。。周氏自序後依次列有姚鼐《古文辭類纂》、曾國藩《經史百家簡編》、王先謙《續古文辭類纂》三書序,使學者“稍識古文流别”(24)《濟南大學堂備齋古文讀本》卷首,“序”第2b頁。。文後評點多從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康熙《古文淵鑒》及姚鼐《古文辭類纂》等諸書中輯出,序稱其爲“聖君哲士”(25)《濟南大學堂備齋古文讀本》卷首,“序”第2b頁。之言,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對桐城“義法”説之繼承。

該書現存版本一種,爲光緒二十八年(1902)七月山東大學堂刻本。半葉十行,行二十三字,卷首有周學熙自序,左右雙邊,白口,單黑魚尾,版心上方記有書名“古文讀本”,中鎸類名、頁碼,下刻“山東大學刊”字樣,正文中含有部分圈點、評注。現藏於重慶圖書館。

【附録】

濟南大學堂備齋古文讀本序

周學熙

右唐、宋八家古文二十篇,此濟南大學堂備齋課本也。夫以今日之時勢,厝火積薪,殆不足喻,豈猶是士大夫從容論文之日哉?然欲拯時艱,必明義理、正人心以爲之本,又必考凡事之利病而敷陳之,然後能見諸實用。使言之無文,何以行遠?然則古文之學,固今日所必不可少者也。

學熙承乏斯堂,一年於兹矣,每閲諸生課卷,雖詞華可觀者不乏人,然能辨古人塗轍者實鮮,豈智不逮歟?毋亦平日所師法者未得其要歟?爰與監督潘君季約,分教習姚君仲實,取八家中簡易明快之文二十篇,爲之分别節次。復敬採聖君哲士評騭之言,列於篇末,刊示諸生,以爲之先導。所選惟及論辨、序跋、奏議、書説、贈序、雜記六類者,以議論事理之文較多,諸生仿之,可以各抒所見也。若夫文章之體固不盡於六類,且周秦、兩漢之鴻篇巨製與八家中雄奇精深之作亦多矣。近時桐城姚氏《古文詞類纂》,湘鄉曾氏《經史百家雜鈔》搜採極宏,號稱善本,今抄兩書及長沙王氏《續古文詞類纂》序例列於卷端,俾諸生覽之稍識古文流别。擬屬姚君更擇精微博大之篇若干首,以爲之續編云。

光緒壬寅夏四月,建德周學熙謹識。(26)《濟南大學堂備齋古文讀本》卷首,“序”第2a—2b頁。

周學熙、姚永樸等《濟南大學堂備齋古文讀本》書影

五、 古文辭類簡編二卷 崔嵬編

崔嵬(生卒年不詳),遼寧沈陽人。從其《古文辭類簡編》卷首自序“吾師北江先生”(27)崔嵬編:《古文辭類簡編》卷首,沈陽:關東印書局,1941年,“目録”第6頁。一語,可知其爲吴闓生弟子。其他生平事蹟不詳。

該書約成書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後,二册、二卷。爲目前筆者所知桐城派民國最後一部唐宋八大家古文選。其卷首自序曰:“高閬仙先生曰:明清之世言唐宋文者,必歸宿於八家……後人迭相祖述,不可勝舉。”又自案曰:“學文者宗唐宋八家則其途徑自正,較三代、秦、漢文法易爲窺尋。”(28)《古文辭類簡編》卷首,“目録”第5頁。體現出後期桐城派對唐宋八大家古文傳統之堅守。書中共選入唐宋八家古文八十篇,書籍體例仿姚氏《古文辭類纂》,共分爲文體九類,分别是:論辨類五、序跋類二十一,書説類十一,贈序類十、傳狀類一、碑志類七、雜記類十五、贊頌類二、哀祭類八。其中,原《類纂》“奏議”“箴銘”等四類不録,“論辨”“傳狀”文等比例明顯降低,頗爲典型地反映出清末以來科舉體制廢除與政治體制變革對古文選本形式、結構等造成的影響。民國學者吕思勉曰:“近人選本《凡例》,有謂詔令、奏議體制與現今政體不符,故概不録入。又謂碑銘傳狀,乃應酬之作,非實所急用,故均不選授者。”(29)吕思勉:《吕思勉論學叢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18—519頁。按:吕思勉此文作於1923年,題名爲《擬中等學校熟誦文及選讀書目》。其文後録有諸家評點,包括宋吕祖謙、樓昉、朱熹;明王慎中、茅坤、王志堅;清汪份、何焯、儲欣、方苞、劉大櫆、姚鼐、方績、唐德宜、沈德潜、曾國藩、張裕釗、吴汝綸、范當世、賀濤及民國吴闓生、高步瀛、姚永概、李剛己等近三十家。然論文旨趣方面仍以湘鄉一脉爲主。且評點後皆附有高步瀛“注考”,高步瀛文學主張亦與湘鄉一脉爲近,頗爲具象地反映出湘鄉一脉文學思想在桐城派後期的發展。

該書目前所見版本一種,爲民國三十年(1941)沈陽關東印書局鉛印本。半葉十三行,行二十八字,書前有崔嵬自序。正文中含有大量夾注、圈點,天頭有眉批,文後有尾評,尾評後附有高步瀛“注考”。現藏於遼寧省圖書館。

【附録】

古文辭類簡編序

崔 嵬

高閬仙先生曰:明清之世言唐宋文者,必歸宿於八家。考八家之選,始於宋吕東萊《文章關鍵》,然於韓、柳、歐陽、曾、三蘇外,有宛丘而無半山,且亦未立“八家”之名。今所謂“八家”者,始於明朱右所録《八先生文集》,而其書今不傳。唐順之所著《文編》,其於唐宋文則八家外無所取。茅鹿門因之,有《唐宋八大家文鈔》。後人迭相祖述,不可勝舉。(案,學文者宗唐宋八家則其途徑自正,較三代、秦、漢文法易爲窺尋)。今遵吾師吴北江先生評點及高閬仙先生箋釋,更旁搜各大家評語、注考,集成斯編,用俾學者習肄。今日爲學,門户之見不可存,而門徑之辨則不可不審。苟能手此一篇,研習諷誦,則古人爲文勝境自可瞭然意會,斯不難升堂而入室也。(30)《古文辭類簡編》卷首,“目録”第5—6頁。

崔嵬《古文辭類簡編》書影

六、 文編二卷 賀培新編

賀培新(1903—1952),字孔才,號天遊,筆名賀泳,河北武强人。桐城派末期代表作家。賀濤裔孫。早年師事吴闓生,得古文法,吴氏稱其文章“才氣奔放,入古甚深,兼有治事能,他日亢賀氏之宗而嗣其者必孔才也。”(《故友録》)與同門諸子于省吾思泊、吴兆璜穉鶴、潘伯鷹凫公等人爲友。曾先後擔任北平特别市政府秘書、中國大學國學會教授秘書長、奉天萃升書院教授等職。爲人亦喜書法、篆刻,得齊白石、秦樹聲等人親授。生平著作有《天遊室文編》《潭西書屋詩鈔》《説印》等數種。

該書約成書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五月,二册,二卷。爲目前筆者所知桐城派民國編纂之最後一部古文選本。書爲編者取歷年以來“講授所取材”者彙輯而成,其《序》曰:《文編》者,歷年講授所取材……粗示學者以指歸者也。”(31)賀培新編:《文編》卷首,天津:天津民國日報社,1946年,上册,“序”第1頁。共收入周秦以至清人作品“百十九篇又二十八節,附録文四篇、詩二首”“凡四十五家”。編選方式依仿曾選,大量采録經、史、子部作品。其中,採自先秦經、子者三十餘篇,採自兩漢史書者二十餘篇,計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編輯體例以時間先後爲序,上卷斷自先秦以至蜀漢,下卷收録晋以後至清人作品。書籍編選於抗日戰火正酣之際,故書籍中展現出濃厚的保存本國“固有之文明”之意趣。其序曰:“何以保固有之文明,樹聲光於埏極?夫以四千年之古國,四百兆之秀族,必有其矗立於世宙之精神,先哲昔賢,右文重道,必有其守先待後之至意。”(32)《文編》卷首,上册,“序”第1頁。其目的在於以本國“固有文明”之精華,以鼓舞人民的民族精神與愛國熱情。故卜青茂評此書曰:“國家當危急存亡之秋,内外交訌,殺人盈野……先生獨儉德避難,抗節以與强暴横逆相角……擇其可興可勸,言之尤炎炎大者,勒爲是編。”(33)《文編》卷首,上册,“序”第3頁。其文後共輯有王通、蘇軾、朱熹、真德秀、唐順之、茅坤、歸有光、董份、何焯、汪份、方苞、牛運震、劉大櫆、姚范、姚鼐、方績、張惠言、李兆洛、方東樹、曾國藩、王先謙、張裕釗、吴汝綸、范當世、徐世昌、賀濤、高步瀛、吴闓生、徐樹錚等二十九人評點,復參以己意。評點内容多來自吴闓生《古文範》及徐世昌《明清八大家文鈔》諸書,極重師(吴闓生)説。文中注釋部分多採自高步瀛《經史諸子文選》《唐宋文舉要》及《散文選》等,同樣反映出湘鄉一脉文學思想在桐城末期的影響。

該書目前所見版本一種,民國三十五年(1946)六月天津民國日報社鉛印本。半葉十三行,行三十三字,卷首有賀培新、卜青茂兩人序,卷末有孫鴻章跋語。正文中含有大量注釋、評點。現可見於中國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等。

【附録】

文編序

賀培新

《文編》者,歷年講授所取材,約經史百家之文爲一編,粗示學者以指歸者也。上起周《書》,下迄曾相,凡四十餘家,都百四十餘首,斟録評注,標列點畫,俾教者取懷,而與學者心領神會。蓋先哲名作,浩如淵海,不明辨慎擇,豈能得當?户牖不啓,塗徑不闢,將見歧路冥行、泛濫無歸,何以保固有之文明,樹聲光於埏極?

夫以四千年之古國,四百兆之秀族,必有其矗立於世宙之精神。先哲昔賢,右文重道,必有其守先待後之至意。文字云乎哉?聲律繢藻云乎哉?善學者習其器而索其神,大天下而小一身。爲聖賢、爲豪杰、富國强兵,鞭笞八海,皆將於是乎在。孟氏曰:學必至於彀。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如是而已。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五月,武强賀培新序。(34)《文編》卷首,上册,“序”第1頁。

文編序

卜青茂

總集之作,肇自中古,《詩》《書》尚矣。厥後有王逸《楚辭》,綜輯宋玉下及漢廷諸人之作,大氐以屈原爲宗。摯虞《文章流别》稍後出,然殘闕不完,其佚時時見於他書。求體例精而行世最古,以梁蕭統《文選》爲首屈。世之習漢魏六朝文者,用是爲圭臬。自餘如真氏《文章正宗》、姚寶臣《唐文粹》之屬,率以明道經世爲旨,徵文考獻者取法焉。然傳習視蕭選爲遠遜,意其有不足餍服人意者與?有清乾、嘉之際,士大夫群鶩於訓故考據,桐城姚鼐獨持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之説,紹述其鄉老方望溪、劉才甫之緒,自奮於文,復類纂古文辭以樹標的。學者望風而趨,於是《類纂》一書,始與《文選》争席,殆又勝之。曾文正公私淑姚氏,雄深博大,奄有千古,雜鈔經史百家,垂示後世,閎規大啓,自來選文者莫之與京,可謂盛矣。蓋惟知文,而後可以言去取。非深於文則必不能釐定别白、汰渣而存精。故伯樂一顧,而馬群遂空,蔡邕傾耳,而焦桐呈響。選文之道,亦猶是已。

吾友武强賀孔才先生,少承庭訓,長事大師,耳熟前輩流風緒論。每都講上庠,口演指畫,學者莫不相悦以解,雖於敵寇偵伺,士氣銷沉之頃,聆其議論,瞻其風采,無不感激鼓舞,思撫劍而起也。嗚乎!傳載古人之精神於千百世下,寧有愈於此者乎?今先生裒集歷年講授所得,有《文編》之作,其去取至當,餍乎人心,審擇評注,取便初學,略仿姚氏、曾氏之舊,約之而取其精,傳世行遠,殆無疑也。國家當危急存亡之秋,内外交訌,殺人盈野,天下震動,人不知死所,奸黠者争徇利禄,諂谀事賊,危邦本而不顧。先生獨儉德避難,抗節以與强暴横逆相角,夷然不爲所動,乃復取聖賢一貫之至文,衡量而殿最之,擇其可興可勸,言之尤炎炎大者,勒爲是編,以詔後進,冀揚天地正氣,挽國運頽風於萬一,其至心盛業,令人驚服,謂非豪杰之士而能之與?《詩》曰: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易》曰:内文明而外柔順。其先生之謂矣。青茂喜友君如千古上人,又習知其志事,兹值倭寇降伏,國土重光之際,亟取是編刊布之,並揭其選文之原委及大恉如此,若夫潜研而深索,以成德達材、蔚爲國器,是在讀者。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趙縣卜青茂序。(35)《文編》卷首,上册,“序”第2—3頁。

文編跋

孫鴻章

吾國文章爲前聖精意所寄,小之身心動作之微,大而古今興衰之變,質諸百世而不悖,放之四海而皆凖,環瑋壯觀,盡萃於是,豈獨炎黄子孫所不容忽,抑亦列邦才俊,所當致意者也。第去古既遠,歧説滋衆,醇疵白黑,紛然雜陳,雖古之志乎此者擿埴冥行,猶往往汨喪其才,汜濫無歸,况今世百學争鳴之世,欲求其並營兼顧,相得益彰,不亦難哉?

吾師孔才先生爲清末古文大家賀松坡先生文孫,幼秉家學,復受業於桐城吴北江先生之門。孜孜於是,且三十年。繼諸老之後,毅然擅斯文之統,其讀書,於異説紛紜之中,獨洞幽旨。其著書,務釐判其得失正僞,折中於一是。其誨徒,則闡發作者之精神,而心知其意,昭然若揭日月而行,何其盛也!既怵然於絶學之凋敝,乃選古今述作之有關於國族生民之大者,得至文百四十餘首,號曰“文編”。名家評注,咸被斟採,偶有創見,亦並列焉。誠國學之要津,後生之軌範也。志乎此者,將專心致志,期躋乎古人之域乎?則由是而階進焉。以窮源而造極,將廣包衆攬。德以潤吾身乎?則乘流而逝,不知所坻止已。韓公云:思義患不明,既學患不行。學者潜玩深思,心知其意,而一踐吾躬,聖賢豪杰將鬱起滂興,而莫可測量。藐予小子,敢不勉夫?鴻章爲録其書既成,爰敬書於後。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四月二日,受業故城孫鴻章謹識。(36)《文編》卷末,下册,“跋”第1—2頁。

賀培新《文編》書影

猜你喜欢
桐城派
桐城派的山水书写与文脉传衍
天中学刊(2022年3期)2022-07-27 05:52:52
周作人“桐城派”批评之梳理与反思
融通诸体的桐城派文学理论
桐城派文化的创新与现代传承研究
刘大櫆与桐城派
北方文学(2018年11期)2018-05-25 10:50:20
浅论曾国藩对桐城文论的继承与发展
论《西洋杂志》的延与革
姚莹的书院教育实践及其影响
西部学刊(2015年9期)2015-10-09 13:27:58
姚莹的书院教育实践及其影响
西部学刊(2015年9期)2015-10-09 13:27:57
论桐城派“德行”观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