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子愚 ——
洛阳铲发源于洛阳,是我国考古钻探的主要工具,在考古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锻造洛阳铲的作坊主要集中在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小李村一带。其中,洛阳孙清娃探铲厂为洛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洛阳铲锻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单位。
一把洛阳铲,探破阴阳界。
提起洛阳铲,很多人首先想到盗墓。洛阳铲自出现起,就与盗墓结下了不解之缘,被人称为“盗墓神器”。
曾作为盗墓神器的洛阳铲,其锻造技艺为何能成为洛阳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来,洛阳铲早已由盗墓神器变身为考古利器。
洛阳铲又名探铲,是一种考古工具,为瓦形金属铲头,一端有柄,可以接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入土20 余米。铲头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土质,以了解有无古代墓葬。
明代王士性著《广志绎》卷三《江北四省》云:“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明代盗墓者使用的铁锥,在民国时期演变成著名的洛阳铲。洛阳铲口径较小,下土后对地下文物的破坏很小,因此成为北方盗墓者普遍使用的古墓探测工具。
洛阳铲的“改邪归正”要感谢一个人——民国时期著名考古学家卫聚贤。他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将其试用于考古钻探。
卫聚贤在其所著的《中国考古学史》中详细记载了洛阳铲的形状和使用方法:“用铁铲曲为多半圆洞形,置长木柄,在地上隔五尺凿一洞,因持铲凿地,土攒入铲中,用手将土取出,看土为活土死土。所谓死土,即天然的地层。活土是地层混乱,地层混乱系曾掘地埋人,将土翻过所致。遇见活土,凿能容身的大洞而下,十九必得古物。”
孙清娃(1924 年—2007 年),洛阳铲锻造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也是传承人中的核心人物。孙凯强,1990 年生,自幼受爷爷孙清娃的熏陶,对洛阳铲的选材、锻造研究深入,掌握了锻造洛阳铲的一整套技艺。
2004 年2 月21 日,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历程》栏目,播出介绍洛阳铲神奇功能的45 分钟专题片《一剑刺破阴阳界》,孙清娃与考古学家蔡运章教授和赵振华先生一同解开洛阳铲的身世谜团。
通过这个专题片,我们得以了解第一把洛阳铲的诞生和孙清娃学习洛阳铲锻造技艺的过程——
1923 年前后,马坡村村民李鸭子到孟津某地赶集,转了一会儿,他蹲在路边休息。这时,他看到不远处有一家包子铺,卖包子的人正准备在地上打个小洞,把棚子搭起来。打洞工具引起了李鸭子的兴趣,因为他看到,这个东西每往地里戳一下,就带起很多土。盗墓经验丰富的李鸭子马上意识到,这东西要比平时使用的铁锨更容易探到古墓。于是,他有了主意。李鸭子比照着那个工具画了个纸样,找到一个铁匠,要求对方按图打造。就这样,第一把洛阳铲出现了。
由此可知,李鸭子是洛阳铲的设计者,这个铁匠是洛阳铲的最初打造者。
孙清娃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那个铁匠名叫陈印娃,是陈印娃和李鸭子一起打造出了第一把洛阳铲。
孙清娃的二哥孙清河跟陈印娃学打铁,掌握了洛阳铲锻造技艺。14 岁时,孙清娃跟着孙清河学习锻造洛阳铲,之后干了一辈子,由一个乡村铁匠变身为一门独传手艺的传承人。
孙清娃用大半生时间和智慧,使洛阳铲的锻造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孙凯强看来,爷爷孙清娃的成功,在于边实践边改进。20 世纪50 年代,洛阳市考古工作者将洛阳铲广泛应用于现代文物考古发掘中,先后探明了东周王城、隋唐洛阳城、汉魏故城等重要遗址。
孙清娃认真听取探工的意见,不断改进洛阳铲,最终达到“(下土后)土带满,不掉土;出土快,易倒土;提铲易,不费力;遇到砖石不卷刃”的好铲标准。
1954 年,文化部会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联合举办了两期考古训练班。当时决定全国的文物普探工具就用洛阳铲。
考古培训班的人回去后,又专门从洛阳雇一个探工师傅到当地,教他们使用洛阳铲。就这样,洛阳铲由洛阳推广到全国,并且进入全国大专院校考古教材。教材里面有洛阳铲,而且写明考古钻探的时候要用洛阳铲。
之后,洛阳铲逐渐走出国门。美国、荷兰、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拉克等国家也把洛阳铲应用于本国的考古。20 世纪70 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及利亚时,曾向阿方赠送一把孙清娃精心打造的洛阳铲。
作为洛阳铲锻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孙凯强说,洛阳铲已由最早的单一瓦形发展到今天数十种形状、大小不同的探铲,使用范围也从单一的考古发掘扩展到公路、铁路护坡加固,建筑桩基灌注,煤炭、石油勘探,林业植树等各行各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仅安阳段工地就使用了300 余把洛阳孙清娃探铲厂打造的洛阳铲。
孙凯强说,一把小小的洛阳铲,要经过下料、裁切、制坯、烧制、锻打、成型、剪坯、修边、磨刃、敲打、热处理、捏窍等28道工序400次敲打方能完成,每道工序都需要手工进行。
考古学家蔡运章长期从事考古工作,他对洛阳铲工序颇有研究,认为其诀窍有两点:
一是其半圆形(瓦形)的弧度很有讲究。弧度大了,探进去后,土带不上来;弧度小了,土夹在里面,不易倒土。
二是淬火的时间有讲究。淬火时间长了、短了都不行,恰如其分才能达到适合的硬度。
孙凯强说,孙家祖传百年的淬火工艺,400 余次的锻打成坯,独门捏窍等技艺,是洛阳铲锻造技艺的三大法宝。
洛阳铲制作工序复杂,需要5 年学习才能入门,抡锤打铁又属于重体力劳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因此,洛阳铲锻造技艺面临失传危机。此外,孙清娃探铲厂是家庭式作坊,生产规模小,这严重制约了洛阳铲锻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普及洛阳铲,让神秘的洛阳铲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孙凯强还开发了洛阳铲旅游纪念品,供游客和洛阳铲爱好者购买。“听爷爷说,洛阳铲能辟邪,可能是因为它能刺穿阴阳界吧。”孙凯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