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婷 王锐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罗泉古镇位于四川省资中县罗泉镇,处于资中、仁寿、威远三县交界处。该镇兴建于秦朝,至今已有1 7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国千年历史文化名镇的罗泉古镇,身处山林沟壑之间,依朱溪河而建。因地制宜的建筑形式使古镇布局蜿蜒起伏,形状宛若一条巨龙。因此,又名“龙”镇。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古镇犹如世外桃源般与世隔绝。因此,虽历经千年沧桑,但传统民居建筑依旧保存完善。精美的建筑装饰艺术仍栩栩如生,反映了资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性和历史性。其中,多种材料并存的建筑装饰艺术手法更是独具地方特色。罗泉古镇为研究四川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1]。
四川地处中国西南部,境内由丘陵、山地、盆地、高原组成。以大凉山和龙门山为分界线,将四川地形一分为二,东部是丘陵山地,中部是四川盆地,西部是川西高原。多样的地形特征使建筑布局十分灵活,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有因地制宜的特点。同时,复杂多样的地形也孕育了高原山地气候、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等4种气候类型。境内降水丰沛,河流密布[2]。受当地气候环境的影响,四川民居建筑出现了大出檐、平房瓦顶、小天井、四合头、高勒脚、冷摊瓦等建筑形式。其中,“大出檐”、“瓦当”以及“冷摊瓦”等建筑装饰就是为了适应气候环境的产物。能更好地保护建筑立面,防止雨水侵蚀墙面和渗进屋内。
四川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已有5 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结合四川的地域特色发展起来,几乎涵盖了四川盆地从古至今的文化。巴蜀文化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泛灵信仰、祖先崇拜、风俗百态以及民间艺术等,既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四川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早在4 000多年前,四川就存在几条通往缅甸和印度的道路。从成都出发,直至缅甸和东南亚,被现代史学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拓使巴蜀文化具有更强的辐射能力。在金属器、建筑形式以及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巴蜀文化的多样性催生了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建筑样式,如祠庙和会馆的修建便是宗教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绘画、书法和雕刻等民间艺术盛行,致使传统的四川民居在建筑装饰上也呈现出精美雕刻添光彩的特点,常以木雕、石雕和砖雕来装饰房屋。民间最常见的是对门窗的雕花装饰,一般以花鸟鱼虫等为雕刻题材,反映人们平淡朴实的生活状态。石雕常见于祠堂、庙宇等信仰感较强的建筑当中。砖雕在民间建筑中出现较少,一般出现于建筑立面的某一部分,比如照壁或公馆大门上。除此之外,以书写的门联和牌匾来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也是传统民居建筑惯用的手段。
1.3.1 自然环境
罗泉古镇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地处四川盆地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常年温和多雨,平均气温在17 ℃左右。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决定了建筑都选建在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古镇依山就势,镇内有朱溪河穿镇而过,古镇沿河而建,遇山绕路,遇河架桥,使古镇建筑布局自然灵活、开合有度。充沛的降雨量使植被生长茂盛,盛产竹子、松树和柏树等,给民居建筑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材料,使古镇建筑呈现出竹、木、泥多材并用的建筑特点[4]。
1.3.2 社会人文环境
罗泉古镇因产盐而盛名,可追溯至秦朝,在清朝时期最为鼎盛。盐商的盛行使罗泉古镇商业发展到达顶峰,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由此引发人们对各类娱乐场所的需求,促进了罗泉古镇戏楼、寺庙、书院等各类建筑形式的兴建(表1)。据统计,镇上曾有13家饭铺,32 家面食铺,近10家戏楼,10余家茶馆,十几处赌场。珠溪河两岸7.5 km之内有着1 500多口盐井,盐灶房50余家。在那时,运输盐产品的主要方式是依靠水路和陆路,盐产品主要销往西南地区。在这条街巷里,去除平时来往街巷的盐商们,大概居住着约4 000人[5]。但好景不长,直到民国初年以后,罗泉古镇开始衰败,由于长时间开采,大部分盐井开始枯竭,出盐量锐减。除此之外,罗泉古镇还受移民文化、宗教文化、戏剧文化、峨眉盘破门武术等文化的深刻影响。
表1 罗泉古镇传统建筑类型
1.3.3 古镇建筑空间布局
当地居民十分崇拜龙图腾,因此经常把龙图腾作为建筑装饰样式,罗泉古镇规划完全按照“龙”的形态布局。“九宫一寺八庙”画龙点睛般布置在居民建筑用地中:镇北的城隍庙、川祖庙、南华宫构成了举足轻重的龙头;万寿宫、荣禄宫、巧圣宫、龙王庙、天上宫构成了龙身;关帝庙、三圣宫、文昌宫、玉皇庙、地母庙构成了龙尾;北子来桥和镇中追远桥恰似龙爪;而盐神庙、童庆宫、禹王宫、东岳庙、罗泉寺则是游龙戏珠的宝珠了(图1)。
图1 罗泉古镇九宫一寺八庙布局图。
在社会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之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异,建筑装饰艺术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
处于四川盆地的罗泉古镇,首先是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常年多雨。为了适应降雨量对民居建筑所带来的影响,在罗泉地区形成了一半砖头一半泥墙的建筑外立面。木构架白色泥墙是罗泉古镇特有的墙面装饰构件,采用木、泥、竹材质混搭的方式进行建筑外立面的搭建[7]。以木头为基础骨架,采用当地特有的黄褐土和楠竹为填充物,表面抹白色石灰,如图2、图3所示,形成罗泉古镇极具特色的墙面装饰特点。既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楠竹资源和土壤资源,节约了成本,又体现了地域特色。而古镇的建筑装饰以简洁大方为特征,构件的加工制作体现出较高的手工艺水平,如门窗采用楠木手工雕刻而成,柱硬采用整木料斧劈而成等,充分展示了本地独特的木构手法。建筑装饰纹样以生活化、实用化为主,富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青石、木构件上常见的主要纹样有山花、岩石、云朵等,与周边的山峦景致相呼应,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质。建筑色彩以深灰色、土红色等为主,这些色彩来源于石材和木料的自然色调,体现了朴素大方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与周边山体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
图2 木构架竹夹泥墙。
图3 竹夹泥墙侧面。
图4 江西黑砖墙体。
而同样是亚热带湿润气候的江西在建筑上的表现则大有不同,建筑样式受赣派文化的影响,讲究简洁大方,风格朴实典雅,以砖木结构的楼房为主。民居建筑采用当地烧制的青砖,墙面坚固耐用,简单的砖木结构加上精致的细节装饰形成江西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如图5、图6所示。这充分体现了建筑装饰的地域特点[8]。
图5 江西黑砖墙体。
图6 单开门洞。
2.2.1 倡导实用的门窗装饰
门代表一个家庭的脸面,但罗泉古镇大部分民居建筑因受商业的影响,沿街的大门主要以简单实用为主,没有多余的装饰。为了使用更加方便,大门采用可以随意拆卸的长方形木板拼装而成,门框由4根整木制成,在整木中挖出凹槽,与可移动的长方形木板形成对应。留出一个固定的门框大小作为平时进出的常用入口,其余部分是实木隔扇门,既形成了墙体,又是可拆卸的木隔扇,如图6、图7所示。这样既满足了古镇逢场时摆摊的需求,又方便日常进出。
图7 双开门洞。
窗体部分的装饰特点:窗位于屋檐的下方,主要用做通风和采光,窗格为简单的几何图案拼接而成,稳固性较强,没有复杂多余的装饰纹样,窗芯多为长方形纹样。从民居建筑装饰的角度讲,罗泉古镇的窗格样式以格子纹、回字纹和菱形纹、冰裂纹窗户为主,如图8、图9所示。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倡导简洁耐用,讲究实用性,没有过多的装饰[9]。
图8 回字纹窗格。
图9 冰裂纹窗格。
2.2.2 气势磅礴的飞檐屋脊
罗泉古镇传统民居屋顶形式以出檐较大的悬山式屋顶为主,从功能上而言,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屋顶的装饰主要集中在屋脊和出挑的飞檐,装饰材料以砖瓦为主,采用青瓦堆砌成不同的样式是最常见的屋脊装饰手法,俗称“中堆”,一般以“品”字形、菱形花格和花瓣式为主要形式,如图10、图11所示。除此之外,泥塑工艺也是屋脊装饰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一种是利用砖砌筑和泥塑相结合的方式,砖砌成屋脊的基本雏形,再以泥塑雕刻出不同的吉祥纹样和装饰图案[10];另一种是在屋顶的转角处或者屋脊的末端采用泥塑工艺搭建出一定的弧度,形成飞檐,加上彩色瓷砖的装点,显得气势磅礴。根据不同的装饰需求,形成不同的装饰纹样,包括龙纹、卷云纹、卷草纹等吉祥纹样。
图10 “品”字形中堆。
图11 花瓣式中堆。
飞檐屋脊作为罗泉古镇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装饰部分,其式样不受拘泥,呈现出各种特点,根据建造者的成本投入高低,形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的朴实简洁,有的富丽堂皇,如图12、图13所示。但无论是何种装饰样式,都代表着罗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的寄托所在。
图12 飞檐。
图13 龙纹雕花飞檐。
2.2.3 “封火墙”——独具特色的建筑装饰样式
罗泉古镇传统民居墙面按材质可分为竹编夹泥墙、砖墙、木板墙以及石头和砖结合的混合型墙体。而封火墙主要是指砖墙,也是罗泉古镇建筑装饰的重点之一。以木材为主的罗泉民居建筑防范火灾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为了居住的安全性,诞生了封火墙,成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明清时期,一大批湖广人迁至四川,受移民文化的影响,罗泉古镇地区的封火墙造形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装饰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主要的封火墙形式有:① 阶梯形,主要是三花阶梯,以房屋的进深决定阶梯的个数。在每一阶的尾部做出起翘的造型,使封火墙更加挺拔延展、气势磅礴。封火墙顶部采用泥塑工艺,以对称的造型方式雕刻出吉祥物的纹样。其雕塑内容丰富多样,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图14)。②弧形,3个连续的半圆拱形组成,形似祥云,封火墙顶部走线简洁大气,无多余的修饰,尾部同样采用起翘的造型方式,塑造出镂空的卷云纹、龙纹等气势恢宏的山墙形态(图15)[11]。
图14 罗泉古镇阶梯形封火墙。
图15 罗泉古镇弧形封火墙。
几何纹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装饰中最常用的装饰题材,其基本形状表现为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和多边形。在建筑装饰中常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几何纹在罗泉古镇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运用极其广泛,尤其是在窗格的装饰上。① 冰裂纹。从审美的角度看,看似自由散乱、毫无拼凑规律的冰裂纹在罗泉当地主要用于有求学者的家庭,其寓意是希望寒窗苦读的孩子能够冲出重围,破冰而行,金榜题名。同时,带有乱中有序的美感。② 方格纹。简单有序的方格纹疏密相间,使窗格既能满足通风透气的需求,又起到一定的装饰效果。
罗泉地区常见的文字纹装饰题材为回字纹。回字纹衍变自商代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其特点是围绕中心的正方形花格,形成形如汉字“回”的环状纹样,具有连续不断的特点,寓意家庭富贵吉祥延绵不绝。相较于几何纹样而言,回字纹在罗泉古镇民居传统建筑装饰上的运用更加广泛,如窗格、屋脊、封火墙等部位都有呈现。
罗泉古镇传统民居装饰中常见的器物纹题材有中国结、花瓶等。花瓶有平安之意,用实物花瓶装饰建筑屋顶,寓意四季平安。而中国结装饰题材更多出现在屋檐的房梁上,镂空的木雕工艺将余出的房梁与中国结元素完美契合,寓意团结美满。
以人物作为建筑装饰纹样是极其少见的,内容多取材于神话故事,如川剧中的《白蛇传》《赶考》《失荆州》等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罗泉地区的人物纹样多以等比例缩小的石雕呈现,用以装饰屋脊顶,雕刻得栩栩如生,颇具民俗特色。
动物纹在罗泉古镇传统民居中主要运用在飞檐和屋脊上,多采用泥塑和石雕工艺,主要有龙纹、麒麟纹和狮子纹等。“龙”纹是罗泉人民最喜爱的纹样类型,通常将龙的形象抽象出来,与其他纹样相结合,组合成不同类型的龙纹样式,如“草龙纹”“拐枝龙纹”等抽象的装饰纹样,多用于飞檐翘脚处的装饰,它象征尊贵的权力、神圣的信仰,也寄托了当地居民望子成龙的愿望。
植物纹样是罗泉传统民居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装饰题材,主要分为蔬果、花卉、藤蔓植物等,种类丰富多彩。
莲花是一种非常圣洁的花卉,生长在水里,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桀骜之气。以产盐而闻名天下的罗泉古镇,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曾设立资州罗泉分州府,当地官员云集。莲花与“廉”同音,因此,寓意清正廉洁的莲花备受罗泉人们的喜爱。莲花又名荷花,“荷”与“和”同音,寓意和平、祥和。同时,粉嫩洁白的花朵也象征纯洁神圣的友谊,凸显人们高贵的品质。古诗中,对莲花的赞美更是层出不穷。罗泉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一般将莲花题材运用在木雕梁枋上,传递出人们对纯洁、清廉等高尚品质的追求。
罗泉地区还利用当地出产的南瓜作为装饰题材,以泥塑的方式,将南瓜纹样运用在门头上,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罗泉古镇上街的“绣楼”大门。栩栩如生的南瓜造型既贴近生活,又传递出人们对丰收的期盼。
藤蔓植物是卷草纹的原型,如爬山虎、葡萄、青藤等,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象征。在罗泉传统民居建筑中多应用于梁架、格扇边框等木雕上。精巧的木雕工艺把灵动柔软的藤蔓植物表现得惟妙惟肖,展现出罗泉人民精巧的木雕技艺,代表着生机勃勃、延绵不断的吉祥之意。
作为千年“龙”镇的罗泉古镇,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历史悠久,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从材质上看,罗泉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注重就地取材,擅于取用当地的材质作为建筑和装饰的用料,如楠竹和黄褐泥土的使用促成了当地竹夹泥墙体的出现。从装饰样式来看,罗泉地区倡导实用性的装饰样式,作者通过归类罗泉古镇的装饰样式总结出以样式服从功能的装饰特点。避免繁琐的装饰细节增加成本,这与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商业密切相关。从装饰题材看,罗泉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题材种类选取灵活多变,既有崇高神圣的“龙”纹装饰题材,也有贴近民俗生活的各类装饰图案。融入丰富的装饰内涵,充分展现了罗泉人的精神追求与建筑装饰艺术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罗泉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进行探析,总结出罗泉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立体系,具有浓厚的地方性特点,受区域内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较深。对以后研究不同地区的建筑装饰艺术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乡村未来建设规划中对罗泉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文中除图4-5来源网络外,其他均为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