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天才(云南省会泽县上村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巴氏杆菌在牛羊饲养环境中广泛存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造成牛羊发病,患病牛羊在临床中可见的典型变化为肺炎及全身症状,病畜出现呼吸困难和败血症而死亡,给牛羊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要重视巴氏杆菌病的危害,减少经济损失。
牛羊巴氏杆菌病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疾病,该病病原主要是多杀性巴氏杆菌,其次还有溶血性巴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中的一种,自身不具备芽孢和鞭毛,而且无运动能力,采取瑞氏和吉姆萨染色处理后可见菌体呈两极着染的状态。多杀性巴氏杆菌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会形成露珠状的小菌落,但在血液琼脂培养基表面可见湿润且黏稠的小菌落,主要呈现水滴状存在。此菌在抵抗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能力并不强,在接受紫外光照射,或者环境温度高以及置于消毒试剂中都很容易被杀死。如果将其置于37℃的患病动物组织内,该菌能存活15天,其在土壤中也能存活8天,粪便中能存活14天。如果在实验室的干燥和密闭储存管中(-23℃的条件)可以存活很长时间,而且始终能保持一定的活性及毒力。但将其置于阳光下直接照射以及放置在干燥的空气条件下,该菌则能在短时间内死亡,在60℃的条件下仅能存活20分钟。临床常用的消毒剂都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该菌杀死。
实际生产中患病牛羊是巴氏杆
菌病的重要传染源,患病家畜的组织、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可排出大量的巴氏杆菌。相关研究发现,即使健康牛羊的呼吸道及扁桃体中也存在一定量的巴氏杆菌,一旦生产环境、气候或是采食的饲料突然改变,或者处于潮湿环境,经历长途运输,以及其他应激因素存在的情况下,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家畜的抵抗能力,此时病原菌很容易入侵其体内,经由淋巴液进入血液后再侵入患病部位并且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进行增殖。病毒主要通过牛羊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黏膜的损伤部位进行传播,蚊虫叮咬同样也可以引发牛羊感染病毒,畜禽品种不同一般不会发生巴氏杆菌病的感染。该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是处于冷热交替、气候多变及高温的时间段集中发病。牛感染后通常呈地方性流行,但羊感染后一般都是暴发流行。
1.牛巴氏杆菌病。临床也将其称为牛出败,一般会有2~5天的潜伏期,按照患病症状一般将其分为败血型、浮肿型和肺炎型。败血型患牛感染的最初表现为高热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见有全身症状,一般会表现出腹痛和下痢的情况,粪便中会混杂有黏膜及血液,并且会散发出恶臭气味,患牛流出的鼻液和排泄的尿液中也可见血液。病牛出现下痢症状后体温会快速下降,并在短时间内死亡,发病过程大多持续1天。浮肿型患牛在其颈部、咽喉部及胸部等皮下结缔组织可见炎性水肿,舌头及其他组织都呈现高度水肿,还会伴有舌头外伸,呼吸状态变差,皮肤和黏膜发绀等症状。水肿型病牛死亡的原因是窒息,整个发病过程在12~36个小时。可见患牛主要以纤维素性肺炎为病理变化,最初患牛便秘,随着病情不断发展表现为下痢,同时观察其排泄的粪便呈现混杂血液的状态,患牛同样会出现呼吸状态变差的情况,最后病牛也会因为窒息而死亡,发病一般会持续3~7天。
2.羊巴氏杆菌病。羊感染巴氏杆菌病的群体主要是绵羊,尤其是羔羊和日龄较小的羊群感染发病的情况多见,而山羊通常不易发生感染,临床中主要是根据发病程度的不同,并且参考实际病程而将羊巴氏杆菌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
最急性型病羊感染的群体通常是哺乳羔羊,通常都是突然发病,而且临床中一般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个别病羊会伴有寒战、机体虚弱及呼吸差等症状后的很短时间内随即死亡,整个发病过程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
急性型患羊表现出的症状相对明显,临床可见精神萎靡、采食欲望丧失、机体温度上升、呼吸状态急促且伴有咳嗽症状,观察其鼻孔会发现有出血问题,可见流出的鼻液中同样混杂血液,眼结膜潮红且分泌物主要为黏性。感染前期病羊便秘,但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病羊出现腹泻症状,观察其粪便最初存在血液混杂,而发展至疾病后期排泄的全部是血水。观察病羊颈部及胸下等部位,通常出现皮下组织水肿情况。最后病羊会因严重的腹泻情况而造成机体虚脱,进而发生死亡,一般整个发病过程为2~5天。
慢性型病羊的发病时间为3周,病羊机体逐渐消瘦,伴有流黏性鼻液的问题,而且出现咳嗽症状,病羊呼吸极度困难。观察其颈部和胸下部位都存在水肿情况,而且会感染角膜炎。病羊一般会有腹泻情况,排泄出的粪便还散发恶臭气味,最后病羊会因极度衰弱而死亡。
疾病的确诊通常需要结合临床和实验室诊断两个部分。首先,根据发病家畜的实际临床症状、相应的病理变化及既往病史,再结合疾病实际流行情况等相关流行病学数据可以进行初步诊断。初步诊断的同时还需要将该病与其他疾病加以鉴别。在临床生产中并不能给出准确判断,如果想要确诊牛羊感染巴氏杆菌病的具体病原类型,一般都需要采取实验室诊断的方式。
兽医实验室诊断巴氏杆菌的方法很多,但目前在临床生产中常用的方式为细菌分离鉴定、免疫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试验3种。其中细菌分离鉴定需要采集患病牛羊机体组织的病料、分泌物和口鼻拭子等样品,将新鲜的样品制作成涂片,采取瑞氏或吉姆萨染色的方法,一旦能够观察到两极着色且具有荚膜的细菌,则可疑似为巴氏杆菌,随即作出初步诊断。但还需要继续进行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操作,采取的病料通常需要接种于血液平板表面,经过相应的培养纯化后,针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荧光抗体镜检、菌落荧光性观察及生化鉴定等,经过鉴定分离的菌株如果是巴氏杆菌就可以进行确诊。但要将致病菌与非致病菌进行更加明确的区分,就需要继续采取必要的动物试验,针对分离到菌株的致病性开展相关检测。
饲养过程中如果观察到牛羊群体中出现疑似病例,首先应隔离患病牛羊,持续隔离饲养一段时间,密切观察患病家畜的表现及病理变化,再按照相关要求将采集到的样品送至兽医实验室进行下一步检测。与此同时要不间断地观察与患病牛羊同群的其他牛羊,针对出现病例的饲养舍展开全面的消毒处理,还包括饲养生产涉及的用具等。如果经过一系列的检测而确诊为巴氏杆菌感染,则可以根据家畜的经济价值而选择淘汰或接受治疗。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可以发现,治疗牛羊巴氏杆菌病的首选药物是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也比较理想。但根据最近几年的相关报道可知,牛源和羊源的致病菌对抗生素类药物及合成抗菌药物表现出很强的耐药性,所以,在选择治疗牛羊巴氏杆菌病的药物前,应针对分离菌株采取相应的药物敏感性试验,从而将效果明显的抗菌药物筛选出来。在临床中还可以通过肌内注射高免血清的方式治疗牛羊巴氏杆菌病,但此法在治疗方面的投入成本相对较高。还可以配合辅助治疗,采用中草药和微生态制剂等,有助于患病家畜在短时间内康复。除上述治疗方式外,可以根据发病牛羊的患病表现采取对症疗法,有效避免患病牛羊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1.增强疾病防控意识。我国从事畜禽饲养的人员大多都在基层工作,学历并不高,所以在开展牛羊饲养管理时普遍存在对巴氏杆菌病的预防不够重视的情况。因此,实际开展牛羊巴氏杆菌病防控工作时应根据饲养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平时还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到相关畜牧兽医部门开展的培训中,提高饲养人员对牛羊巴氏杆菌病及其他疾病在防治工作中涉及的相关常识及技术。
2.综合性防控。巴氏杆菌广泛存在于牛羊饲养舍的自然环境中,平时牛、羊和人员的活动也可以造成病原传播,日常生产中需要定期针对饲养舍进行清扫、消毒,引入牛羊后需要进行必要的隔离。此外,患病牛羊也要采取必要的隔离,并且配合有效诊治,与病例同群的牛羊都需要采取紧急免疫,同时还要采用必要的药物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