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农林类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的守正与创新

2024-01-12 14:53:02王荣飞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农耕农林文科

王荣飞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225)

1 新文科的内涵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一重要讲话为我国文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奠定了新文科概念的基础。2018年10月,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双万计划”,全面推进新文科等建设。周毅等[1]认为新文科建设的战略意义体现出科教强国的决心,深入开展国际交流的愿望及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守和弘扬,同时为高校革新人才培养,优化课程结构指明了方向和目标。王铭玉等[2]认为新文科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坚持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协同共享,致力推动文科专业的革新升级。樊丽明[3]认为新文科的重要意义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社会关切,打破学科间的藩篱壁垒,指明学科的发展方向,其重点工作在于新专业或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2 新文科与外语专业建设

外语学科身处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前沿,承担着实现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重任。新文科建设为外语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创造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鉴于此,国内专家学者纷纷探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专业的发展与创新。从宏观视角,郭英剑[4]提出“新文科、大外语”命题,探索当下外语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王俊菊[5]认为,新文科突出一个“新”字,外语专业应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找准新定位,实现新变革和新突破;新文科强调一个“跨”字,外语专业应积极探索跨语种、跨专业、跨学科的发展之路,体现外语专业的跨学科特点;新文科坚守一个“文”字,外语专业应坚持自己的人文学科本色和语言专业特色;新文科彰显一个“中”字,外语专业应积极参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在微观层面,王军哲[6]探讨了新文科背景下西安外国语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郭鸿杰等[7]探究了新文科背景下财经类高校“一体三通、融创合一”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苗兴伟[8]研究了新文科背景下师范类院校“体现产出导向”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赵宏[9]探索了新文科背景下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的理念与路径,提出应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优秀技术素养、良好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谢粤湘等[10]对新文科背景下中医药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进行了思考,提出打造学生专业核心力,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战略服务。从文献梳理来看,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新文科背景下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缺乏深入的探讨,作为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的一线英语教师,应积极响应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顺势而为,关切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3 新文科背景下农林类高校英语专业建设思路

由于历史原因和学科生态因素等影响,农林类高校英语专业一直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农林类高校的英语专业建设起步较晚,师资力量不够雄厚,生源不如其它院系专业充足,课程体系和专业结构设置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生就业在同级本科院校中往往处于劣势。总体来看,农林类高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与综合类大学的英语专业并无显著差别,没有充分体现自身的行业特色。农林类高校的英语专业同质化情况严重,与其它专业间的交叉融通不够,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不足,师资队伍缺乏必要的行业和跨学科知识。张海水[11]梳理了中国农林本科院校外语教育发展现状,发现国内大多数农林高校外语类专业开设语种一般为英语、日语、德语等,比较单一,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小语种课程严重不足、专业设置涉农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定位比较模糊。为此,响应新文科建设的号召,理解新文科建设的内涵,立足校本特色,着力探索农林类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建设,是农林类高校英语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3.1 厚植家国情怀,传播中国农耕文化

作为我国农业宝贵财富的中华农耕文化,铸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耕读传世、农业立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屹立不倒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共创繁荣盛世的重要保证。传播中国农耕文化,讲述中国农耕故事,分享中国农耕智慧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农耕文化方向对外传播人才紧缺,李然[12]指出因为受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影响,目前中国大部分青少年远离故土乡村,对土地和农业的认知往往来自书本或视频资料,缺乏深度,对中国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缺乏必要的了解,更遑论对外展现和表达农耕文明。响应“文化走出去”大战略,承担中国农耕文化向外传播的责任和使命,农林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责无旁贷。黄国文[13]指出大学的特色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农林类高校的英语专业,应在行业和学校的基础上,建设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的学生应深植家国情怀,了解“三农”问题,熟悉中国农耕文化,深谙其中蕴含的生态和谐理念,能用英语向世界讲述和传播中国农耕文化,承担中国农业走出去的使命和责任,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农林类高校的英语专业应响应时代的号召,坚持固本创新。一方面,应强基固本,学好语言文化知识,坚持中西语言文化比较与互鉴,致力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双向交流,促进英语学科人文性的回归和高质量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全过程、全方位贯穿立德树人的目标,加强农林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了解,树立其民族文化自信及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的意识,同时应熟悉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为母语文化向外传播奠定基础,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同时应立足校本特色,可在学校学院层面开设劳动实践课程、服务“三农”实践、大国“三农”课程、中华农耕文明课程等,培养学生“知农、兴农、爱农”的理念和服务农村、农民和农业的意识,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并能把中国农耕文华“和谐共生”的精髓传播到世界舞台。

3.2 打破学科藩篱,优化课程体系

赵瑞平[14]提出新文科建设的根本是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首先,根据农林类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可以在英语专业内部实现学科交叉,增设课程,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国内农林类高校外语专业目前大多设有英语、日语专业,学生二外可选修日语、法语、俄语、德语、英语等。根据胡键[15]的调研,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发现外语类人才仍然存在着供需之间的矛盾。鉴于此,具体在专业课程建设上,可适当增加第二门外语的课程内容和要求,使学生能够精通掌握两门及以上外语,一定程度上满足日益需要的多语种人才培养的目标。除了语言文学文化类基本课程之外,为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针对英语专业长期以来的文化缺失症,可增设低年级文化知识与高年级翻译研究相结合的中国农耕文化、生态文明、中华文化外宣等课程,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加强翻译和文化对比研究。

其次,实现跨学科的交叉。英语学科可以和学校的其它优势学科或热门学科,如农学类专业,经贸类专业,人文类专业及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交叉融合,学生不仅能掌握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可获得相关的农学、经贸、乡村振兴、科技农业、智慧农业、思政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融通,另一方面既有利于学生开阔国际视野,又厚植家国情怀。

再次,利用先进技术为课程赋能。《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要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因此,在英语人才培养理念中必须植入技术思维和创新思维,在英语教学中,应积极引入智慧教室、知识图谱、机器翻译等新技术和新元素,采取翻转课堂、微课、雨课堂等模式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适应能力。一方面,通过智慧平台的使用,学生可以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开阔眼界视野,体验全新课堂模式,获取全新学习驱动力;另一方面,英语人才有了技术的加持,自身的复合能力也得到提升,符合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3 力促产教融合,引入多元评价模式

新文科背景下人才的培养应采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方式。农林类高校英语专业首先可依托校内实践课程,校外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涉农为主线,搜集记载我国优秀农耕文化、农业传统和农业生态思想的汉语史料、语料、谚语等,进行汉英翻译练习,以使其习得中国农耕文化相关的英语表达;开展农耕文化主题知识竞赛,开展劳动实践课,实施服务“三农”调查研究,推动本土文化外宣等项目,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服务“三农”意识,彰显家国情怀和推广本土文化的理念,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其知识广度、加强其团队合作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

其次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农林类高校英语专业可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攀登计划”项目等,找取专业和现代热点的结合。华南农业大学2018年的国家级大创项目“农学学术英语语料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20年国家级大创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互联网+语言’助农模式平台搭建研究”以及青岛农业大学2021年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齐鲁农耕文化对外传播研究”都是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结合专业和学校特色定位而进行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发挥创业导师的资源及人脉,合理利用创业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创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如农林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可依托实践基地,搭建助农平台,对农产品进行直播带货甚至远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它海外地区;也可积极投入乡村振兴建设,开发改进新型农产品,打开农产品销售新思路等。

再次应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增加对学生评价的有效度和可信性。在当前英语教学不断变革的情况下,学生的测评模式也应多元化,应摒弃仅看期末分数的单一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根据每门专业课课程的不同特点,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参与(如学习态度、课堂展示和课堂辩论等)、实地调研报告、课程论文等方面的表现;另外,在终结性评价中,考察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的试题数目应逐步增加,实现评价结果的多元化和有效度。

4 结语

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农林类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的守正和创新,有助于立足行业特色,坚持校本定位,厘清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促进教师发展,最终实现新文科建设中农林类高校英语专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培养能够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的复合型人才[16]。

猜你喜欢
农耕农林文科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声屏世界(2022年15期)2022-11-08 10:58:04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8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 02:09:20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中国军转民(2017年8期)2017-01-25 14: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