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萍(湖南科技大学齐白石艺术学院)
口述史学研究作为历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其方法论近年来开始被民族音乐学界所关注和使用,这充分体现出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历史视野”的关照与审视,也就是典型的“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此类研究主要包括早期的声音记录、口传历史、文字和乐器材料、插图和考古学数据等。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民族音乐学研究所关注的不应仅是音乐本体和表演的艺术和风格特征,对于音乐文化进行口述史文本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也极为重要,这不仅可以从过去或现在记载的文本文献资料中去探寻关于音乐事项内部的文化背景和构造,能够更全面地对其进行研究学习。尤其对于一些地区濒临消亡亟须保护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口传历史进行搜集整理也显得极为重要。湘潭打油鼓舞是湖南省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是流传于湖南湘潭及湘潭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传统仪式舞蹈,是湖南湘潭地区仪式舞蹈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仪式舞蹈艺术,承载着湘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信仰。湘潭打油鼓舞自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来一直流传至今,历经三千多年的时代的更迭和社会变迁幸未有中断。因此,对于湘潭打油鼓舞的口述史文本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够有史可依、有据可考地探寻这项传统仪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
国内学术界真正用口述史方法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研究是从2010 年开始的,但在这之前国内就已经有关西方口述学理论的相关探讨,这也是中国音乐学进入21 世纪的重要方向,也代表国内音乐史学研究的范围从音响、文本求证开始向社会和民间进行挖掘。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开始逐渐把研究视野聚焦于“传统音乐”研究以及“仪式音乐”口述资料搜集与整理上,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目前,他们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方面是“传统音乐”现象及其在新时期的影响研究。冯坚分析了小凉山彝族传统音乐历史文化内涵和类别,对当今保护和传承彝族音乐的对策和意义。李昕桐在《口述史—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新维度》一文中分析了口述史研究理论作为一种新维度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的意义和研究中存在的意义。第二方面是“传统仪式音乐舞蹈”个案研究。沙呷阿依对彝族传统的仪式舞蹈进行了个案分析,结合口述文本探究彝族传统仪式舞蹈对于彝族民族历史和变迁。第三方面是“传统歌舞音乐”风格特征研究。
由此可见,目前口述史学研究在国内被民族音乐学界广泛关注和运用,并在个案口述史研究领域有很可观的学术成果。笔者认为,对于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所关注的也不应只是文献文本,尤其对于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民族音乐事项的口传历史文本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至关重要。对相对历史悠久的传统音乐文化一直被遗留或封存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历史古籍中鲜有记载或记载不够完善和完整。因此,运用口述史研究中的对于文本的搜集和整理研究,进行对中国古老的传统仪式舞蹈湘潭打油鼓舞的考证工作,有助于弥补原始史料的缺失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能从文本资料上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口述史的文本是记录和承载并传承历史音乐事项的可靠性依据,也是研究音乐文化的基础性文献资料。湘潭打油鼓舞的学习和研究过程离不开湘潭打油鼓舞的口述史文本资料的参与,湘潭打油鼓舞作为声音与形态一同演绎的传统仪式舞蹈艺术,需要研究者们对传承人、学习者和研究者进行访谈并对他们所口述的内容加以梳理与归纳,才能对湘潭打油鼓舞的口述“文本”加以理解与把握,因此对于湘潭打油鼓舞的口述内容的搜集与整理的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湘潭打油鼓舞作为声音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传统艺术,首先需要对传承人、老艺人和学习者进行访谈学习,然后需要研究者对其口述的内容加以梳理与归纳,这需要对湘潭打油鼓舞的口述“文本”加以理解与把握。口述史文本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探索是对于湘潭打油鼓舞研究中文献史料的有益补充,对于解决文本史料的匮乏问题具有学术性价值和实际性意义。在春秋时期以前,楚地已有将蒙上夔皮的盛油容器反过来放置敲打的舞蹈表演形式。现在的湘潭古时候是属于楚国的属地。湘潭打油鼓舞历经三千多年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跟随国内文艺政策,全国各地各类传统艺术文化开始逐渐复苏。1956 年在湘潭当地的农民文艺汇演活动中,湘潭打油鼓舞第九代传人段玉泉、黄运泉为代表表演了湘潭打油鼓舞,至今影响较为深远,也是打油鼓舞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1962 年为响应国家号召,抢救整理传统民族民间仪式舞蹈中国舞协《湖南省民间舞蹈调查》编委小组专门来湘潭调查和记录打油鼓的各类相关事项。1982 年湘潭市文化馆组织专门编写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打油鼓的章节。湘潭打油鼓舞第十代传承人钱继明了解后,下定决心要学习和拯救这项湘潭传统文化,钱继明二十多年来先后拜打油鼓多个门派传承人为师,正式整理了湘潭打油鼓舞的三大门派。并开设专门的湘潭千年油鼓博物馆等场所,致力于湘潭打油鼓舞的传承与推广,并身体力行。终于湘潭打油鼓舞于2021年12 月正式被列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形成至今历经三千多年的历史更迭与社会变迁,湘潭打油鼓舞属于湖南地方民间民俗的仪式舞蹈代表,其内在蕴含湘潭地区的地域文化与民众信仰,承载着湘潭的历史记忆,带有广泛的基础性与群众性。
在对搜集整理湘潭打油鼓舞的口述文本的相关文本资料,目前搜集到的文本资料有古籍记载、音乐舞蹈类集成著作、传承人口述笔记这三个方面。
古籍类文本有明代嘉靖年间《湘潭县志》记载的:湘潭城区即有三街、九巷、二十六坊,城区依水设肆的格局即已定型。城、市分设,城内为县署、监狱、兵营、粮库等官方机构,城为郡市,由居民住宅区、商店、票号、会馆、戏坊、码头和非官方庙宇等组成。明代末叶,湘潭已开辟码头十余处,自杨梅洲至小东门“‘岸帆杈集,连二十里,廛市日增,蔚为都会’,天下第一壮县也。”又有清代乾隆年间的《湘潭县志》记载:“每至五月迎神引香,则挂绿张灯,讽经演戏,结台阁,排仪仗,鼓乐故事,喧嗔赛于巷。”由此从文本中可见窥见当时湘潭县的城市结构完善并且结构丰富多样,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比较繁荣为当时民众开展打油鼓舞活动创造良好的经济物质基础。
音乐舞蹈类的口述文本书籍记载的资料也对湘潭打油鼓舞做了相对详细的描述,1962 年的中国舞协《湖南省民间舞蹈调查》编委团队曾赴湘潭来调研打油鼓。1982 年湘潭市文化馆组织编写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打油鼓的章节。文献中将湘潭打油鼓的表演人员、角色、舞者服饰、道具、表演路线等做了详细介绍。以采访当时油鼓传承人的方式,将打油鼓舞的地理位置和表演形态等进行梳理记录在册。以口述传达为文本资料较为规范化的方式把打油鼓舞正式以文献资料的方式保存下来,以便后来得以查阅和学习。地方传统仪式舞蹈研究的根本问题在于搜集和整理文本工作,往往研究的事项是其重要的传承模式和口述经历的重点所在,研究传承人的艺术行为,并学习和分析其过程的价值。
自传统仪式舞蹈产生以来,人类传统艺术文化能够连绵不断的进行发展,其中传承人在这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学者们研究的关键点和重心内容。采访打油鼓传承人口述笔记目前主要是对现如今油鼓的第十代传承人钱继明老师的采访记录,针对钱继明老师的所言进行归纳整理成文本呈现出来。湘潭打油鼓舞在传承过程中,主要依靠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与口口相授传承,传承人是面对面进行的,表演内容与文本基本属于口头产物,乃至整个湘潭打油鼓舞历史的传承都是在传承人口述中完成的。说到油鼓器具的由来钱继明老师提到,对于“油鼓”这一事项有着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是因为鼓的外形像古时候盛油的容器,另一种是因为表演时需要点燃油火而得名的。可考历史可以追踪到春秋战国时期,刚开始表演打油鼓的祖先们直接敲打鼓底,后来为了使敲击的效果更好,鼓声更加响亮,将原先的木制桶底换成牛皮桶底,不改变的是油鼓一直保留着一个木桶倒置的造型,这后来也成为湘潭打油鼓舞的一个独有的特征。到舞蹈所用油鼓的来源的内部因素都是包含在该项音乐事项起源范围之内的。
湘潭打油鼓舞的口述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与民族音乐学中的田野调查几乎一致,它是将传承人的口述全部过程进行录音、录像等工作规范性的保存,为现在已有的湘潭打油鼓舞的口述文本资料增添更加全面、丰富、多角度的文本信息。传承人包括老艺人的口述史是湘潭打油鼓舞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打油鼓音乐事项、表演经历、舞蹈形态传承的抢救与留存。音乐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的方法与口述史方法等的田野调查相互结合,形成一套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过程。
准备阶段包括熟悉访谈者资料、访谈所用器材、访谈问题、访谈时间、访谈地点等工作。
在去访谈之前应做好提前熟悉了解受访者和湘潭打油鼓舞的基本情况,了解受访者与湘潭打油鼓舞之间的联系,了解访谈者的人生经历和个人信息包括受访者的生活习惯。打油鼓舞目前的基本发展现状,受访者与打油鼓的联系和经历。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以防访谈中能够面对各种情况能够随机应变,保证访问过程中思路保持顺畅,能够访问到关键有价值的信息。
对去访问前的器材准备工作也是重中之重,也是进行田野调查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需要在访谈过程中将访问者口述的全部过程进行录音和录像等进行技术性和完整性的记录。为后续口述的文本资料提供合适的图片和影像的资料做素材用以记述的佐证材料,以保证其后续口述文本资料整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器材的准备工作应在访问前准备妥善,以保证访谈的工作有技术性的设备支持能够顺利展开。访问的问题也是访问前准备好的一项重要内容,梳理好要去访问的问题是整体访问调查的重要规划,能够使整个访问过程有针对性和有序性的展开,访谈内容也是按照访谈问题而展开,能够确保访问出有价值的内容。也会有一个完整规范性的访谈效果。去访问之前还要提前联系好受访者与其进行沟通定好准确的访问时间和访问地点。
正式访谈阶段主要是由访谈者运用采访、录音、录像、笔记等方法进行田野调查,对湘潭打油鼓舞来讲,可以按照访谈前了解掌握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有线索性顺序性进行。正式的访谈阶段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对面问答式;另一类是选择问答式。
面对面问答式,也就是田野调查者根据提前准备的调查提纲的内容,对受访人提出相应问题,请受访者进行回答。这种方式普遍受人类学、民俗学、音乐学研究者的欢迎,使用次数较多;选择式,也就是田野调查者把想要了解问题事先列举好不同的答案写好在表格中,由受访人按照自身情况进行选择。这种方式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者使用得比较广泛。进行访谈时应讲究方式方法,在访问过程中慢慢引导受访者。从受访者的视角出发,了解受访者口中的湘潭打油鼓舞,受访者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受访者所熟知的打油鼓的历史传说、历史起源和打油鼓的表演构成、道具构成和适用的场景,过去与现在的不同之处,现如今湘潭打油鼓的发展现状。从受访者的亲历性的视角进行了解,为后续口述史内容增添更新颖更多元化的研究角度。
在访问资料整理阶段,将搜集到的湘潭打油鼓舞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结合目前湘潭打油鼓舞口述史所研究的内容和之后的研究趋势,把目前所搜集到的文本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与研究,这是一项必须很有必要的工作。首先,在访问后,将访问中的录音、录像和笔记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和筛选工作,将访问内容分类整理,之后进行归纳总结。按人物受访者视角,按历史发展顺序、按不同时间段油鼓特点进行分类,整理。其次,把访问过程中分类后的资料进行复盘校对,以确保记录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以保证后期的口述史书写文本会更规范和严谨。最后,是将所访问的所有内容进行专业性的书写,按照口述史的理论文本架构,结合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因素,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湘潭打油鼓舞的口述史书写。
另外,民族音乐口述史文本材料的真伪,一直以来是学术界最担心和关注的问题,因此,对于湘潭打油鼓舞的口述史的文本材料的搜集与整理必须要严谨对待,以事实为主。
搜集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资料本质上是保护和传承人及其传承人的身体技艺知识。即传承人掌握的身体技艺及其存在于技艺中所有相关的经验知识和记忆。人类一切的知识都是“关于这个世界的自然观点”。口述历史传统源远流长,在文字还不普及的年代,历史依靠人们代代相传而得以延续。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对历史事迹重新进行书写的重要方法是运用口述历史的研究。湘潭打油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岁月的洗礼时代的更迭流传至今日,有其特殊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1)有助于湘潭打油鼓舞档案馆资料的补充与保存。当前对于湘潭打油鼓的口述文本资料的管理模式,逐渐脱离了以往口传心授,口传身授的一对一传统传承方式,而是整理归纳为文字、图片、影像的保存形式,由研究者或访谈者、非遗文化受访者共同参加,对于类别不一、各具特色的传统艺术文化,进行音响、影像化的内容记录与保存,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图片、音响和影像内容,整理为可视化的资料一同保存于地方档案馆、国家档案馆中的档案。所以近年来,湘潭打油鼓舞借助于双方乃至多方“口述”声像记录保存的形式,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入馆管理,有助于弥补档案馆非遗文化文本资料的空缺,增添了湖南地区传统仪式舞蹈的档案管理的内容归档、完善作用。
事实上,不管是口述史的实践方式还是实际操作,从记录和保存的角度来看对于湘潭打油鼓舞传承人的传承人或受访者口述史的最终工作就包括了档案的整理与保存,如与传承人和受访者口述记录有关的录音、图片、影像、文字史料以及传承人的人物档案、作品档案和相关的实物档案。口述采访而言,其具体实践方式和最终文本形式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对传承人和受访者的口述史的最终工作就包括了档案的整理与保存,譬如有传承人和受访者的口述采录有关的录音、图片、影像、文字史料以及传承人的人物档案、作品档案和相关的实物档案。
(2)有助于湘潭打油鼓舞的保护与传承。湘潭打油鼓舞是湘潭当地社会共同的传统文化记忆,也是存在于普通民众之间的传统技艺或艺术,具有一定动态性、完整性的传统历史文化。对于历史悠久的湘潭打油鼓的口述文本搜集与整理,对传承人和受访者的口述史文本的搜集与整理有着档案资料保存上的价值。因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首要的保护就是记录,记录是为了未来而记录历史。传承人的口述历史又是传承人以口述的方式对文化的技艺和历史包括传承谱系进行原始记录的方式。尤其是对于历史非常悠久很传统的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人的口述文本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是保护与传承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必要条件。
湘潭打油鼓舞作为一种传统的仪式舞蹈技艺,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一代一代的前辈向后辈讲授打油鼓技艺的表演理论知识和表演实践技巧,使之在表演和练习中完成传承。
因此,在对打油鼓舞的口述文本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后,用口述档案的内容保存形式,引入传统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收集整合之中将过去传统仅仅依靠“口传心授”的传统文化传承,转变为以传统文化口述档案为主的文本文献资料,从而使打油鼓这项传统艺术的传承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规范性的文本资料作为支撑,能够实现民间传统艺术和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系统性。将有助于使其在更加系统性和规范性的空间范围中,作为湖南地方传统仪式文化中的代表和样本,传承自身形态,从而使作为传统仪式舞蹈文化得到民族音乐学界乃至广大学术界和全社会的关注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