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
近年来,“激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一理念已经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以初中写作教学为例,摆在广大教师眼前的新问题是,如何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与以学生为主导的能动学习模式中保持平衡。如果教师依然过于“强势”,则教学过程相较于传统课堂来说实属“换汤不换药”;如果过于相信新的理念,放任学生自主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因缺乏自控力而导致学习成绩在短时间内一落千丈。基于此,围绕“能动学习”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能动学习内涵简析
笔者在長期的一线教学工作中发现,有这样一类大家公认的“好学生”,其特点是:在学习方面从来不用教师和家长操心,上课认真听讲,放学回家后,能自觉完成作业,从不贪玩。他们的学习成绩长期处于班级“优秀边缘”的水平,但很难长期稳定在“优秀”水平。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这类学生的成绩为什么无法更进一步?笔者经过长期的观察后发现,问题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方面。具体而言,这类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好好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学习上表现出能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良好的学习行为。但他们的这些“良性行为”均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被动接受性”,即除了学生的主观认知之外,还因为教师要求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这类学生才这样做。而在教师没有提出要求时,这类学生很少主动学习。比如:教师布置的作业是“完成练习册A对应的内容”,上述类型的学生会认真完成练习册A,但不会主动额外花时间进行自主深度学习。此外,这类型学生也很少主动向教师提出学习方面的问题,但在其他学生提出问题且教师讲解时,他们会重点记录。由此可知,如果一名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则在意识基本到位、学习态度基本端正的情况下,其成绩下限可得到保证,但若要进一步拔高则存在较大难度。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程度、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主动分析,进而及时查缺补漏,这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还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
二、初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要有充足的词句积累。因此,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会向学生提供大量有关词语、句式,让学生抄写并背诵,并要求在之后的写作过程中加以运用。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教师盲目地提出了要求,却没有向学生解释记忆大量词句与提高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生产生在“只知道增加积累会提高写作能力,但不知道为何增加积累一定会提高写作能力”的困惑。初中生的特点是善于动脑筋,但对背诵、抄写等学习形式比较抗拒。受此影响,一些学生在写作时状态不佳,并最终导致写作质量不理想。
2.教师的写作教学引导不充分
现阶段,很多中学都在尝试开展“读写一体化”教学试验,希望通过“读”带动学生“写”的能力。但笔者认为,“读”与“写”之间还应该存在“主观思考”。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则学生在写作练习时仍然会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实际上,由于一些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活动时缺乏必要的教学引导,无法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写作思维,最终呈现的局面是,学生所写的文章经常“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整体缺乏连贯性,这便是学生缺乏写作主动性,只是被动、机械地完成教师提出的写作要求的真实体现。
3.词句积累方式缺乏新意,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
在“写”之前积累词语和句式是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活动时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但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实施,其最终结果相差甚远。比如有些教师采用最传统的方法——先向学生简单讲解写作题目以及适合撰写的文章题材、提纲的列设方法等,之后调出PPT课件,要求学生将其中早已准备好的大量词语、例句抄写到课堂笔记中,以便在后续写作练习中适当运用。这种机械性的词句抄写方式对很多初中生而言是一项十分枯燥、毫无乐趣的作业,故极其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之心,无法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4.书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缺乏足够联系
“写作源于生活”,如果写作与生活脱节,则作文必定空洞乏味。对于学生来说,如果片面、盲目引用“现成”词句成为一种习惯,其写出的文章大概率为“拼凑”而成,不仅无法提高写作能力,还会因主观能动性欠缺,对未来的成长造成消极影响。
三、能动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方法
1.明确告知学生词句积累与提高写作能力的关联性,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活动时,首先需要明确告知学生词句积累与提高写作能力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围绕初中生熟知且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内心深处埋下“求知”的种子。比如网络上曾出现过一个与“好好学习语文”有关的段子——“如果你语文积累深厚,那么在描述我国国庆阅兵方阵时,你可能会脱口而出‘庄严肃穆、气宇轩昂、铿锵有力、英姿飒爽等,呈现中国军人磅礴气势的词汇。如果你不好好学习、胸无点墨,那么你只能感叹‘好整齐啊。”这个网络段子虽然调侃意味十足,却“简单粗暴”地给出了道理——很多初中生在写作时无从下手,根本原因之一便是“无法将自己内心深处想象的内容以合适的描述性语言描写出来”。基于此,在写作之前,应该引导学生做好词汇和句式的积累,一点一滴地增加词句储备。但需要注意,“积累”并不等同于“盲目死记硬背”,而是需要让学生“主动积累”。传统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大量抄写词语和例句的方法,其最大弊端在于“走量不走质”,学生看似完成了大量的词句抄写,但很可能只是为了应付作业,对自己究竟写了什么可能毫无印象。正确的引导式积累方法为:教师依然可以提供很多词语和例句,但无需要求学生将所有内容抄写到课堂笔记上,而是从中选择一些能与自己所列的写作提纲相呼应的词语和例句,以便应用在接下来的写作中。在此基础上,为了防止学生养成“抄袭”及“拼凑”等不良写作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对词语含义进行“词典查找释义”,对例句进行深度理解和仿写,如果仍然需要使用例句,则应“以自己理解后所形成的‘自己的话”撰写文章。通过上述过程,学生首先完成了对词语、例句的阅读;之后在深度解读的过程中,学生要主动思考;最后进入“写”的环节时,由于文章框架、所写内容均已确定,下笔时会更具连贯性,文章质量自然会提升。长此以往,初中生在主观能动性的驱使下,写作能力会越来越强。
2.将词句积累过程与趣味性竞赛相结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趣味性语文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完成词句积累。此类活动的开展示例如下:其一,教师给出一个题目后,依然需要带领学生完成提纲的列设。其二,在确定提纲框架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抛砖”,比如“我们这次写作的题目是写风景,那么在第二段的开头,写完‘引入性的介绍语句之后,可以将古代诗词中较为合适的片段放置于此,从而为文章增色”。其三,教师可以进行深度引导——“给大家一周的准备时间,在课余时间对自己的提纲加以梳理,然后选择一首你认为最适合引用的古代诗歌(可以全篇引用,也可以部分引用),在文章末尾写出你选择相应诗词的原因及你在引用诗词时脑海中想象的画面。在下一堂课,老师会随机点名几位同学分享思路。”通过上述方式,学生在写作时的思考深度会提升。不仅如此,为了避免在全班同学面前“丢面子”,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认真对待,最后的“课堂分享”环节呈现出的内容会达到较高水平。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得到极大激活,教学效果会更好。
3.创新读书笔记与日记写作练习方式,规避“机械性练习”
要求学生每天撰写读书笔记、日记同样是快速积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但与上文提到的词汇、句式传统积累方法类似,由于缺乏创新性,学生难免陷入“机械性完成任务”的境地,违背了布置这项任务的初衷。如在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时,教师会为学生推荐一些文学名著,并要求学生在这些书籍中截取自己认为描写得十分精彩的词语、句式及段落,摘抄到笔记中。有些学生为了“图省事,尽快完成任务”,采用的方法是“凑字数”。比如某学生重点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在连续撰写的多篇读书笔记中,每一篇均有3~5行内容用于介紹鲁迅先生的基本信息以及《朝花夕拾》散文集的创作背景,且这些内容占据了一篇读书笔记的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没有实际意义,背离了撰写读书笔记的初衷。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读书笔记的撰写方法及要求。可引导学生采用创新的读书笔记撰写方法:从文学名著中摘抄一段话,在简单注明出处后(标注节选自哪部文学作品的哪一章及页码即可),将自己对这段文字的主观理解以文字的形式加以记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将内心想法跃然纸上”,达到锻炼主观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学生摘抄的是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一个段落: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学生在完成该段落的摘抄后,对此进行分析:林冲逆来顺受的性格已经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原本是一名有一定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的知名人士,被陷害后其所思所想并不是有朝一日报仇雪恨,而是随遇而安,这一点体现在林冲所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上。通过上述方式撰写读书笔记时,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主动思考,这对提高读、想、写能力大有助益。
综上所述,能动学习是一种新颖的学习理论,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不可盲目。由于初中生还不成熟、自控力能力较弱,所以教师仍需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课堂走向,通过潜移默化地引导,使学生一点一点地激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知识的积累,最终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