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写作教学对学生日后发展的重要意义,重视写作教学指导。
一、范文欣赏,培养写作意识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欣赏美文,然后模仿范文写作,以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弱,且课外阅读量较少,这就使得学生的素材积累不足,在写作中很难运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美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一些词语的正确用法以及写作技巧等。长期有效的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对写作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经过长时间的有效训练,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可以逐渐提升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可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到各种知识,开阔其视野。另外,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字的魅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例如教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学校》,教师首先可以带着学生重读文本,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然后着重学习文章中作者的用词,如“打招呼”“高高飘扬”“摇晃”“最有趣的是”等。这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巧妙的词语找出来,然后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以及这些词语应当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之中选取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如:“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也赶来看热闹。”“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树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句子中用到的写作技巧,如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还能使学生逐渐掌握写作技巧的具体用法,并有效运用于写作中,这就为日后表达能力的提升打好了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具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基于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
例如,在教学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秋天的一些景象,如树叶变黄、落叶凋零、大雁南飞等,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看边联想,想想生活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可以通过哪些事物的变化来感受秋天的气息,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等等。觀看结束,教师可以预留部分时间让学生思考上述问题,然后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探讨。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积极评价,对于比较好的表达,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相对差一点的表达,要给予帮助和引导,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地表达。这之后,教师就可以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现有材料用文字将自己眼中的秋天描写出来。有了前期一系列的铺垫,学生能快速进入写作状态,且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另外,教师在讲授课本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创设情境。如根据课文内容配上与之对应的音乐带着学生朗读,或者播放专业的朗读音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其不断进步和成长。
三、有效运用写作素材,提升表达能力
学生积累素材的途径有很多,可以在阅读中收集和积累写作素材,也能从生活中寻找,如身边发生的事情和遇到的人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在素材积累的过程中,学生要在认知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收集,然后深入理解并逐渐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将积累的素材真正用于日常写作中,从而不断提升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平日里积累的素材,是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的问题。拿比较常见的历史人物为例,如果学生特别喜欢这些古人,如孔子、庄子、陶渊明等,教师就可以在写作指导课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如人生经历、代表作品等,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帮助其吸收和内化所学知识,能有效促进表达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学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师可先带着学生通读全文,然后赏析文章,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以及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着重选取一段,如“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露中欢笑着”等,让学生细细品读。本文描写的是故乡的杨梅,全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的。写杨梅的颜色变化也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写杨梅树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则是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叙述的。作者描写杨梅时,抓住了杨梅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突出了杨梅外形和颜色的变化,以及在不同时期味道的不同。另外,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比作细丝,表现了春雨的特点。“吮吸”、“伸展”、“欢笑”等词语的运用让我们感受到了杨梅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学到了很多写作技巧,如在作文中要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描写,这样写出来文章才更有条理;在写作时要抓住所写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这样才能使读者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会让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四、有效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写作能力
思维导图是一种视觉化工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写作思路,进而提升其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在写作指导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在以往的写作训练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让学生先列提纲,把要写的内容大致分列出来,然后再对每部分进行内容补充思维导图其实就是列提纲的一种变形,它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且更加直观,目的是让学生抓住更多细节,凸显特点,从而使写出来作文有独特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思维导图时,教师最好通过板书的形式引导学生一起绘制,要注意讲解思维导图的主题和各分支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逐渐了解这种思维工具的表达方式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流程,如叙述一件事,则需将事件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列成分支,然后填充和完善每个分支上的内容,这样能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从而促使学生写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好文章。由此可见,思维导图有效运用于小学写作教学中能激活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助于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的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其中用到的写作技巧,通读全文可知作者将水墨画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为“溪边”“江上”“林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一起绘制,水墨画是文章中心,将其分成以上三个部分,然后分别进行补充分析。如在“溪边”这部分,“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是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这段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修辞。在“江上”这部分中,“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泼我溅笑哈哈。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碎花两排银牙。”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林中”这部分,“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凉凉,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也有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对每个部分都做了细节描写,将其各自的特点表现了出来。随后教师可以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思作文,且要灵活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从学生的反馈结果来看,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思维导图的直观性特点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能够学会作者的写作构思和写作技巧等,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联系生活,丰富写作情感
写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只有在写作过程中融入情感,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打动人。教师要将写作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写出内容真实,且富有感染力的好文章。另外,教师可以在课上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在日常生活之中比较常见的事,如过生日时候的场景,自己收到礼物时的心情等等,让学生讲真话、诉真情,然后就可以顺势布置写作任务,围绕交流的话题将自己的真实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内容真实具体,更具有感染力。
例如,在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的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首先带着学生通读全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可以将文章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举例,如:“清晨,太陽升起,带来新的一天。开始,天空呈粉红色,慢慢地变成了蔚蓝色,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太阳升起时天空颜色的变化。在阅读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若没看过可以先根据文中的描写展开想象,然后在课下找时间观察。学完课文,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平时的观察写一则小短文,如围绕“雨后”“落日”“黑夜”“夏日”“秋天”“冬天”等话题描写一些场景。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不断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发现生活之美,这样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然会真情流露,写出来的文章也能引发读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