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偎在长城怀抱的村落—水磨口

2024-01-11 18:07李海亮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天镇县口村水磨

李海亮

水磨口村,在大同地区不算著名,但也小有名气,因为它是国家级保护的传统村落。到2023年3月21日,全国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我们大同市有19个村落荣列其中,人们又在这些村落中筛选出十大传统村落,水磨口村就是其中之一。水磨口村依偎在长城怀抱,可以说又别具一格。

立村久远历史厚重

水磨口有保存完好的标本式乡土文脉,那些斑驳凝重的古堡墙、古寺庙、老树和散发着悠悠光泽的石板路,无不述说着其悠久历史;那些古老民居内的抱鼓石、拴马桩、雕花门窗和屋脊镶嵌的栩栩如生的瑞兽……犹如展开的古画卷般静美,置身其间使人仿佛穿越到古代。

水磨口村位于阴山下,长城边,在天镇县城西北约12公里,属大同市天镇县谷前堡镇所辖,2016年12月9日,水磨口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那天我们沿长城一号旅游线去往水磨口村,沿着崭新的泊油路到达村东路口,路的右侧有一块鲜艳亮丽的竖牌,上横书白色黑体字谷前堡镇,竖书金色大字水磨口村。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北魏时水磨口村即已建村,古称砖磨口、镇口堡。水磨口村北魏时属畿内地域,唐朝属天成军,辽属西京大同府天成县,元属兴和路天成县,到明代成为县内较大村落。明成化二十一年《山西通志》载,水磨口在天成城西北四十里,当时是一个小堡子,称为障城。明正德《大同府志》载“水磨口墩”,有7-10人驻守,因它北面的山口叫水磨口而得名,属天成卫。隆庆六年砖包,城墙高三丈五尺,周一里三分零。设操守官一员,所领见在旗军311名,马16匹,分边沿长13里3分,边墩21座,火路墩一座,属山西行都使司大同镇阳和道东路的七堡二城之一。为防止北虏入侵,镇口堡仅开南门,称“迎恩门”。水磨口的山路通向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明代为蒙古小王子部落领地。清初属天镇卫后所管辖,雍正三年(1725)设天镇县,据说镇口堡讳天镇的“镇”字,所以改用了水磨口的名字。从以上文献能够看出,水磨口得到各个朝代的重视。民国初期属天镇一区,1953年为天镇水磨口乡管辖,1961年属天镇县谷前堡公社,1984年后属谷前堡镇至今。

历史上这里曾经战事频繁,许多英烈长眠于此,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外敌入侵的长歌。据有关资料,明万历三十四年五月,俺答部落三千骑从此口入天城大肆抢掠,守卫长城的军兵与村民浴血抵抗,守卫家园.长城记载着一笔笔奋战的历史,小村子铭记着曾经的光辉业绩。

水磨口村紧贴长城,城墙的西北侧就是苍茫的大山,城墙的残迹还在,村西的烽火台还高耸在那里。在村北山坡上有文保碑,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遗址——水磨口段”,显示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这里现在看起来有点偏僻,但在历史上却是一个繁华之地,我们在村里看到许多房子虽然破损,但能看出其旧制,门窗大多精雕细刻,雕龙画凤。有一家的外墙上有两个圆形痕迹,访问主家才知这里原来是一个大的商店,后窗的两个圆洞就是原来的售货口,看那原来的规模说明这个商店应该不小,但现在人烟相对稀少,已不适应再经营商铺,两个圆洞也就堵了起来。旁边有几个小院子,我分别进到里边,皆房倒屋塌,看那门窗尽管破旧了,但却雕刻的玲珑剔透,上面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显示出当时的住户绝非普通人家,而是富庶人家,而这样的人家,在周遭有好多家,相邻的住户虽大多倾塌,但看那规制,仍然显出其昔日的辉煌。

我站在水磨口古堡墙上,凝望着雄伟壮观的长城,强烈感受到边塞文化气息。这是一处可凭吊千古兴亡、朝代盛衰的地方,是可以感受到长城雄险壮观、烽堠相连古朴沧桑的地方。

里仁为美文风浓郁

水磨口居民很重视文化的熏陶。

村中央巷子里有个院门,门额上刻着“里仁为美”。“里仁为美”出自《论语》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大意是说:居住要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不选择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可见重视仁风,在这里蔚然成风。

一户废弃的院落门楣上,双钩阴刻行楷砖雕“济世活人”四个大字,“人”字一捺上面加了三撇,是人字的异体字,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才配使用这个字。意思是济助世人,医术高明,不仅要有济世的慈悲,也要有高明的本事。据说是一个叫叶世魁的中医世家的门楼,门楼保存完好。当地人说清末民国初年,叶世魁是大同、张家口一带有名的神医。门头上的题字“济世活人”,是当年叶神医给天镇县长治好病后,县长赠送的。匾的上款:天镇县县长赵为,下款“民国壬申浦月”,民国壬申是二十一年即1932年,蒲月是指农历五月初,来自民间门窗挂菖蒲的习俗,整块匾飘逸着浓浓的书卷气息。

在我们的大地上,几乎每个村落都建有庙宇,庙宇文化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磨口也不例外,村里原来有24座全庙。位于村中央有五道庙,村东南有龙王庙,其正殿龙王庙,东配马王廟,西配财神庙,正对面有面阔三间戏台一座。村北城墙根有城隍庙,北城墙上有真武庙,有三官庙和老爷庙,东北街有奶奶庙,堡门外有观音庙。村中心广场北侧有大福庙,这座寺庙以前人称三官庙,是一座四合院,其中有三官殿、龙王殿、娘娘殿等,每殿一庙,其中龙王殿中还有残存的壁画,十分精美。村里老人说,这是明代的庙宇,基本上没有落架大修过,依然保持着旧有的格局和面貌。大福庙对面的戏台,当地人称龙王庙戏台,是为春祈秋报时酬神献戏建的,寺庙前面建戏台这是农村的习俗。春祈秋报,是古时人们春秋两季祭祀土神的活动,春耕时祈祷风调雨顺,秋季报答神功。

在我看过的堡子里,这里的文化气息之浓郁、建筑水平档次之高,是较为罕见的,说明这个堡子很重视文化建设。

经典农耕前景广阔

在明代,军屯里的人都是军籍,靠军费养活,职责是守边耕种,战时拿起武器保护家园,平安时扛起锄犁种地自养,闲暇时还可借春祈秋报酬神献戏的时机到古戏台前娱乐。

水磨口村紧挨着城墙,当初守卫长城的人们,为了值守方便,便将住宿的地方紧贴城墙边上,时间长了,住宿的地方也就变成了村子,人们在这里生儿育女,一边守长城,一边种庄稼,敌人来了拿起武器战斗,打跑敌人后,便扛起锄头干活,端起饭碗生活。

随着世事变迁,曾经驻守边城的守军将士成了堡子里的住民,这个屯兵的军堡在数百年后,演变成一个近2000人的村庄。村子依偎在长城的怀抱,人们惬意地生活着,竟也习惯了这个样子,它觉得在长城的怀抱生活着安全舒适。就这样走过一年又一年,竟然走了千余年,它仍然还要这样走着、走着。

从这里现存的长城、古堡、民宅和民俗风情,依然可以辨析出亦耕亦守的明代軍屯制度。西面是长城,是典型的军事设施,东侧是村庄,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要素在这里都有,在村落里,随处可见旧时的耕种工具犁、锄、耙,虽然已经破损腐朽了,但能看出来昔日曾经异常忙碌的痕迹。

如果说祖国大地上绵延的长城,是一座内容庞大的长城博物馆,那么长城脚下保存完好的村堡,就是活生生的历史样本。水磨口古村落亦是这样的一个村落,当你面对日渐颓废的庙宇、民居时,便能从其苍老的面容上读出太多的内容。

水磨口村正在实现着一种跨越,一种新时代的跨越,向小康跨越,向新农村奋进,水磨口新村的建设就是明证。水磨口村分为新村与旧村,新村是新农村建设项目,是上级援建的,崭新的房舍,崭新的院落,旧村则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总体上破破烂烂,有的房子有百年或几百年以上的历史,在这些陈迹当中,能嗅出前人的气息,能感受到前人的气度,战争年代这里是烽火硝烟的战场,和平年代,这里曾经商业繁荣,人丁兴旺,车水马龙。

水磨口村地理位置优越,背靠大山面向平原,站在水磨口村,向东展望,可以看到几十里远的地方,视界非常开阔,夏日里,周围绿油油的,一片葱笼。村子已经融入天镇边城国家沙漠公园范围,该项目属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公园东起201省道,西至天镇县界,北上平远头村,南接水磨口村,形成“长城古堡”生态旅游和以“一带、二廊、三片、四区、多点”为特色的景观生态格局。水磨口村的光伏发电项目在天镇是最大的,新修的路边安装了路灯,光伏发电使水磨口村的村民真正受益。将来长城游火了,像水磨口这样的传统古村落应该会变成旅游者的重要目的地。

村里许多年轻人随着时代的大潮,在外闯荡,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打工。他们将长城精神,带到各地,又将外部世界的新鲜事物带回到村里,使小村子充满活力。

我们在村里游览时,碰到一个在北京打工名叫张大雨的小伙子,他说,别看现在水磨口村不如李二口等村出名,但其历史上的成就,绝不亚于这些村子,未来的发展更有潜力,一定会优于周围的村子,他指出利于村里发展的几大优势,紧靠公路交通便利,背靠大山资源丰富,阳光充沛利于农作物生长,旅游优势明显能吸引来游人,近些年来这里旅游的人也明显在增多,未来一定会复兴,再次发达起来。他的话既描述了村子的现状,也预示着水磨口村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天镇县口村水磨
定南县:一拆二改三盘活 宅改焕发新活力
论沈宠绥运用《洪武正韵》辨正水磨腔入声字音
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走进天镇
山西天镇:壮观的“光伏扶贫”
豫西北沁河流域水磨文书的整理与研究
广西全州:雨后水库美如瀑布
青白口 不能忘记的红色历程
山西省组织高级专家开展“扶智”脱贫攻坚
水磨钻施工工艺在路基抗滑桩基施工中的应用
改善民生 不负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