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玲
与各位一样,我也是一位家长。说起教育孩子,相信大家都有很多话要说。我想就儿童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这个话题,从“儿童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的意义”和“儿童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享,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儿童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的意义
如今的孩子都是家庭的宠儿和期望,父母无不盼望孩子健康成长、早慧成才。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早期教育跟早期智力开发是一回事吗?不少人把早期教育视为早期智力开发,这是一个很片面的认识。早期智力开发其实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部分,早期教育包括重视孩子的心理、重视孩子的社会性以及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很多家长在孩子智力开发上很舍得花功夫、花钱,买书、买琴、买纸、买笔,但对孩子的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却不重视。错误地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了品德及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但落实到行动上的时候,往往还是重智轻德。
事实上,孩子出生后,在适宜的生活条件下会发展得很快,他们会不断地长身体、练能力、发展认识、发展社会性,也只有全面地发展,儿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也才能为他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将阻碍孩子成长。
一些追踪研究表明,家庭条件优越而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长大成才者甚少,因为他们缺乏在艰苦成才道路上的品格力量。与此相类似的是,学习成绩优异但品行有缺陷的孩子,同样也很难成才。
【案例】大学生“出国恐惧症”
一个从小就非常聪明,多次跳级,19岁就大学毕业,并且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上研究生的孩子,在获得公派留学的资格之后,却因此陷入了恐惧之中。因为身为独生子的他从小到大,生活上一直由母亲陪同照顾,但出国留学,母亲无法继续陪同。后来在出国之前的语言强化学习阶段,这个孩子因焦虑恐惧时常失眠、在睡梦中惊醒,甚至只要有人在他面前提到“出国”,就会口吐白沫晕过去,医生诊断后认为他是因欠缺自理能力而过度焦虑出国留学,得上了“出国恐惧症”。
【案例分析】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不重视品德教育,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其后果是很可怕的。有人曾将人的培养比喻为一种特殊产品的生产,认为“身体不好是残品,智力不佳是次品,而品德不好则是危险品。”缺乏良好的品行,人不仅成不了才,还会成为废人,甚至是罪人。可见,重视品行教育意义重大,不容轻视。而品德、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同样在人的幼年,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五岁成习,六十亦然”。家长应该像关注孩子的身体、智力、学习一样,关注孩子的早期品行培养。
儿童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儿童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的重点是进行道德启蒙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习惯,其实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人在一定条件下自动去进行某些动作的特殊倾向,或者说是由于重复练习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习惯涉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至处事、待人、接物、劳动、饮食、卫生。小至说话、读书、走路、写字等,都可在特定生活实践中养成习惯。接下来,我们结合培养方法重点谈谈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习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人的健康、寿命60%取决于自己。目前儿童肥胖症、儿童得高血压、糖尿病的情况日益增多。这些病多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
所以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做到加强保健,适度锻炼,增强身体素质。要做好榜样,带动孩子一起,培养孩子的运动爱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卫生习惯。培养孩子勤洗手、勤刷牙、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不随地吐痰、口杯与毛巾专用、常打扫房间、常晒被褥、饭前洗手、飯后漱口、保证良好睡眠的卫生习惯。
饮食习惯。饮食要多样、平衡、适度,要求孩子有规律地进食,不挑食、不偏食、不贪食,每天要吃好早餐,少吃零食。父母要注意在孩子面前,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不挑食,时刻为孩子做好榜样。
接下来,我要问各位家长另外一个问题,你们会经常带孩子吃洋快餐吗?2003年,北京曾召开了一个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学术会议,这个会议公布了我国广州、上海、济南、哈尔滨四大城市4~16岁近万名少年儿童食用洋快餐次数与肥胖率关系的一个分析,调查显示,经常食用洋快餐的儿童和青少年发生肥胖的危险性要高于不吃洋快餐的儿童和青少年。
一位母亲向内分泌科的医生询问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不到六岁就已经出现了第二性征,自己平常对于孩子的饮食也多加注意,从来不盲目地给孩子吃补品,连吃药都非常小心。后来医生在了解后得知,这个孩子平时特别爱吃炸鸡,家长认为炸鸡也算肉类,有营养,就没有阻止孩子吃。但正常的鸡成熟期大约120天,而洋快餐用的鸡饲养38天到42天,它的体重就能达到三公斤,在饲养过程中还会添加激素和抗生素,并且洋快餐的肉量比较大,儿童长期过量食用更容易导致性早熟。
家长还应该在孩子的日常饮食中多注意补充孩子易缺的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碘等,要引导孩子讲究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变质食物等,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培养分享行为
独占玩具、独食的行为在幼儿期非常普遍,我们不能因此说孩子“自私自利”,给孩子贴上“品德差”的标签。对这个问题,我们应从两方面来看。首先,这是孩子特有的“自我中心化思维”所致,即儿童以自身为中心,难以理解别人的观点和感受。幼儿自我中心思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语言、情绪、社交和认知等多个方面。
比如,祖孙三代去遛弯,在碰到熟人之后,爷爷指着爸爸和熟人说:“这是我儿子”,孩子就会因此不解,因为在孩子看来:“爸爸已经是大人了,大人怎么能是儿子呢,只有我才是爸爸妈妈的儿子。”这就是孩子的自我中心化思维导致的,他并不会换位思考。这与自私是不一样的,自私是有意而为之,而儿童的自我中心化思维是无意的。
其次,孩子不具备分享行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他还不懂如何与他人分享。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呢?
创造分享机会。为孩子去创造分享的机会,鼓励孩子学会分享。比如家里来客人,吃完饭之后,妈妈给孩子一盘水果,让孩子去给客人分水果;还有家里来了小朋友之后,可以让孩子主动去招待小朋友,在孩子做到之后,及时给予其表扬。
培养分享动机。孩子分享时,有可能是在家长逼迫之下的行为,而不是主动进行的。孩子并不理解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
他会认为自己的东西给别人了,就意味着自己没有了,所以排斥分享,这就需要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分享动机。
比如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当你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好吃的东西分享给小伙伴的时候,他会很开心,愿意和你一起玩耍,并且当他拥有好玩的玩具、好吃的东西时也会愿意和你一起分享,让孩子明白分享并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而是有收获的。
掌握分享规则。很多孩子不会分享也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分享的规则,所以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去掌握分享规则。
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就会教孩子要去和小朋友分享。一个孩子一旦在集体中掌握了分享规则之后,就容易学会主动进行分享了。
培養同情及助人行为
同情、助人是我国传统道德所倡导的,也是为现代文明所赞扬的。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行为对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以及今后的社会交往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也必须及早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及助人行为。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帮助孩子了解他人的处境和情感状态,唤起情感的共鸣,萌发同情心。比如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那里有个小朋友摔倒了,哭得很伤心,肯定很疼,我们一起去安慰他吧。”这里其实就是共情,是我们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识别和接纳。
利用游戏、看书及身边事让孩子练习同情人、照顾人、帮助人。家长可以采取游戏扮演的方式,比如让孩子演大人,家长演小孩,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如何照顾和帮助别人以及通过看书和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孩子去模仿和理解如何去关心照顾、帮助他人。
【案例】在青岛,一个小女孩放学后搭乘K23路公交车回家时,因为学生卡余额不足,转身准备下车,公交车司机发现后帮女孩垫付了车费。小女孩在下车时向司机表示感谢,并塞给她一张“欠条”,上面写着:“阿姨,很遗憾,我的公交卡没钱了,K23路公交车阿姨帮我付的钱。”后来孩子的妈妈知道后决定捐100枚一元硬币放在公交车上,将这份爱心继续传递下去,但公交公司因保管以及私款的问题,婉言谢绝了。后来这个小女孩又带着充值有100元卡费的公交卡来到K23路始发站,并将公交卡放在了驾驶台,希望这张公交卡能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正如一位网友在评论区的留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的格局。
培养协商与合作意识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合作意识很差,这从几个孩子一同玩耍中便可以看出。这样下去,不利于孩子们将来进入成人社会,受到社会的接纳与欢迎。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培养其协商与合作意识。
首先,要为孩子提供合作的机会。当孩子第一次走出家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的时候,难免会碰到被拒绝、发生一些小摩擦的情况,家长不需要过度担心,只需要在孩子回来之后安慰孩子并仔细询问其中缘由,教孩子在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处理。
通过培养和示范增进孩子协商的技能,强化其合作意识。比如家长在家里遇到矛盾时,应该坐下来好好商量,给孩子做好示范作用。在为孩子报一些兴趣班的时候,家长应当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
培养劳动意识
劳动意识、劳动观念的教育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孩子的劳动习惯、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者的看法、对劳动成果是否珍惜等。但目前来看,劳动教育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普遍受到人们的轻视。这样做的结果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具体到幼儿身上,这一问题似乎更为严重。那么,在家庭中如何对孩子实施劳动教育呢?
自理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去锻炼自理能力,而不是过度依赖父母。
家务劳动:做力所能及之事。家长可以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比如让孩子去小区便利店买东西,这不仅能培养孩子与人沟通、数字计算的能力,也能锻炼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
社会劳动:在学校、在社区参加必要的劳动。我想问各位家长:会支持孩子参加值日劳动吗?如果孩子上小学,你们会替孩子做值日生吗?很多父母会心疼孩子,帮孩子去做学校的值日劳动。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呢?给孩子讲关于爱劳动的故事。利用谈话开展劳动教育。利用文艺作品和影视中劳动者的形象教育孩子。给孩子提供接近劳动者的机会。训练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从小养成劳动的习惯。
培养学习习惯
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习习惯包括哪些呢?
热爱学习,专心致志。有一句谚语是“人心专,石山穿”。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当孩子在专心做事的时候,哪怕是在玩游戏,家长也千万不要打扰,培养孩子专心做事的习惯。
勤学苦练,善于思索。我们只知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在学习上不付出努力是没办法获得成功的。培养孩子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而不是一味地埋头苦读,正如论语所言,“学而不思则罔”。
讲究方法,持之以恒。在学习中,既要讲求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也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面对困难时能够不断克服,坚持到底。学习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敢于质疑,乐于创新。孩子在学习中的创造力和判断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过度迷信书本,人云亦云。在发现问题时要敢于提出问题。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向家长提出问题时,家长对于不懂的问题不要乱回答或者为了面子去打压孩子,要积极地去弄清楚,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大胆地提出,这也是为孩子树立榜样。
此外,观察、记忆、想象、语言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这对于孩子今后的综合发展和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的习惯如同银行存贷款关系,好的习惯就是存款,随着时间推移,利息积累;坏的习惯是债务,随着时间推移亏空越来越重。作为家长,当然是希望孩子有越来越多的“存款”,而不是被“债务”所累,那么我们就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助力孩子的健康快乐、全面成长!
【知识链接】
医学上把男性儿童十岁以前、女性儿童八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称为性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