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满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0)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倡导培养体力、脑力全面发展的人,强调“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学校的本质特征。然而,与德智体美相比,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短板,因此国务院于2020年3月20日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劳动教育包括参加体力劳动,但又不能狭隘理解为简单的体力劳动锻炼,劳动教育也应依据劳动形态的演进而与时俱进[2]。然而,当前大中小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也面临诸多难点。首先,对于许多学校而言,校内空间、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广泛开展校内劳动教育活动的需求,迫切需要寻找校外劳动教育场所。其次,劳动教育碎片化现象严重,很多学校将劳动教育仅定义为打扫卫生、种菜、厨艺课程等轻体力劳动项目,缺乏全面系统连续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另外,对劳动背后的意义和育人元素挖掘不深入,与德育、智育、美育的结合还不够深入。
茶特色劳动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从实践场景上讲,茶产业链包括上游种植采摘,中游生产加工、下游消费等环节,场景丰富多样,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从文化层面讲,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是中国的韵味,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是中国茶文化萌生发展的历史,茶叶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围绕茶涌现了一大批优质的诗、词、歌、赋、字、画作品,文人墨客从茶中品出了雅致与性情,茶特色劳动教育可以融入人文历史哲学教育,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茶事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审美情趣与人文哲思。另外,从理解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看,茶叶从古至今在经济政治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古代茶叶是对外贸易的重要产品,为历代王朝带来了丰厚财富,在现代,茶叶是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开展新时代茶特色劳动教育,可以通过构建多元、全方位的劳动实践场景,把劳动教育与茶产业发展、传承中国茶文化、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的。
本文从茶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分析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茶产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茶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深入分析了开展茶特色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并提出了开展新时代茶特色劳动教育的举措:树立全面的劳动教育观,培养专业化师资队伍,打造茶特色劳动教育精品课程。
茶,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茶树在神农尝百草中被发现,饮茶在隋唐时期开始流行,茶文化在宋元时期逐渐形成,茶叶在明清时期已经得到人民的广泛喜爱。茶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茶文化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文人对茶推崇备至,并随之诞生一批诗词歌字画等作品。对于中国人而言,饮茶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也流露出人的内在精神追求。中国茶文化具有典型东方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形态,体现了传统文人的人生境界与艺术追求。茶之清静及自然之性显现的自然、虚静、恬静成为古今茶人们所眷恋的审美情怀,茶之性情蕴含了淡泊、简约和俭德等品性之美,同国人宁静致远的情操息息相关[3]。钱时霖在咏庄晚芳教授的诗中将中国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4],也是借茶德赞扬庄教授高贵品德。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德,茶生于嘉木之上,长于云雾之间,在沸水中几经沉浮,便有一室清香,是清纯高洁的象征。茶的品性与人的品性具有相通之处,人在与茶的互动中可以锤炼品行,行正直之道,纳清爽之气,做到不同流合污,不恣意妄为。二是尚和,通过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等茶事活动,可以创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敬、和美,以及内心的平和。三是贵真,茶取天地之灵气,蕴日月之精华是至真至纯之物,现代茶叶也讲究返璞归真,采用传统技艺制茶饮茶,保留茶的纯真底色,正如待人处事应永远保持一颗真心善心。
茶产业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唐代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因茶风鼎盛,茶的大量生产、促使贸易消费发展迅速,一片小小的茶叶在唐宋经济层面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为了从茶叶贸易中获利,朝廷开始对内征收茶税作为自身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对外通过“丝绸之路”、“万里茶道”、“茶马古道”和“海上茶路”这四条著名的商贸线路将茶叶出口国外。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在其著作《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中说:“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到了清代,茶叶成为维护国家完整和稳定,抵御外国商品倾销,保持贸易顺差的有力武器。然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茶叶贸易不仅遭遇了新兴产茶国的强劲竞争,而且因连年战争,国内茶叶苛捐重税,茶农生活维艰,茶园成片荒芜,茶业生产岌岌可危。
新中国成立以来,茶产业发展逐渐复苏,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引领下,在乡村振兴战略支撑下,中国茶产业主动融入与服务构建新经济格局,通过持续创新保持了稳定发展。据统计,2021年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茶园总面积达到326.4万hm2,同比增加9.9万hm2,全国干毛茶总产量306.32万吨,比2020年增加7.71万吨,总产值为2928.14亿元,增长301.56亿元,增幅11.48%[5]。全国有千余个产茶县,其中337个国家级贫困县和百余个省级贫困县依托茶产业实现了脱贫。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包括上游的育种育苗、种植采摘,中游的粗加工(茶叶)与深加工(即饮茶、新茶饮、护肤品、茶酒等),以及下游品牌运营、产品销售等,同时茶产业链还正在与旅游、康养、文化体验等融合发展,发展茶业能带动大批农村劳动力就业,特别是能解决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茶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仅解决了千万茶农的增收问题,也为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6]。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时,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现代社会中茶业一端凝聚着脱贫攻坚的巨大成效,另一端托举着乡村振兴的厚重期待。从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角度看,茶产业具有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景,其中有农事活动,有科技应用,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近自然,到田间地头体验种植采摘、传统制茶烹茶技艺、茶道茶礼仪,提升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而且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深入茶叶标准化生产车间,观摩学习现代茶叶生产加工技艺,感知现代农业的魅力。深刻理解茶产业发展的意义,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激发创新意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一定储备。
传统劳动教育主要侧重教授学生与劳动有关的知识、技能、方法等,而忽视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思维等更深层次素养的培养,容易导致“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难以使学生养成终身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劳动价值观涵盖三个方面:一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具有本源性价值,即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劳动、劳动者神圣光荣;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具有经济性价值,即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三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具有教育性价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而且热爱劳动、参加劳动才能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在这个新的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在于,通过“以劳促全”提升心志,使学生拥有充实的人生[7]。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与多元性[8]。开展茶特色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组织学生去采茶、学茶艺等简单技能的传授和劳动兴趣与动机的短暂激发,而应当深度挖掘现代企业劳动教育新元素,把具体的劳动与系统全面了解茶文化、茶产业与茶科技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劳动,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劳动的全过程,促进劳动素养“质”与“量”的同步增长,把劳动教育的基点从关注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转向学生劳动素养的内涵发展[9]。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前大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难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建设茶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首先,创建种植采摘基地,通过开展茶树种植、茶树灌溉、茶叶采摘等一系列工业种植活动,让学生回归自然,回归乡土,连通教育与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其次,打造茶文化等特色教育基地,利用实物和VR配合还原一系列茶相关的农业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农耕精神的魅力,更深入地理解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发展历程,让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茶历史、茶文化、茶经济,以劳动、文化为核心的创新模式,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拓宽学生的视野,体现了劳动的价值。最后,还可以与茶企业合作搭建茶科技劳动教育基地,观摩现代茶叶标准化生产的先进技术,感知技术创新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多学科课程的融合,增强学生劳动思维及创新能力。三类实践教育基地协同运作,构建起了较为全面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景。
师资队伍确保开展劳动教育取得预期成效的有力保障。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需要多渠道建设一支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定力、带干劲闯劲钻劲的高水平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就茶特色劳动教育而言,应当围绕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三个方面培育专业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具体来说,要围绕茶产业链,培育能够指导学生种植、加工、销售等的专业师资,实现以劳促体的作用,围绕茶文化组织茶业研究者、茶文化文学研究者、思政研究者深入研究,全面发掘其中的思政育人元素,以实现以劳树德、以劳育美的作用,围绕茶科技,邀请茶科技领域专家、农业技术人员、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师资队伍,讲话茶产业与时俱进的故事,启迪学生思维,以实现以劳增智的作用。其次,要组织系统化的劳动教育教师培训,坚持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结合,努力提高劳动教育课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把具体的劳动经验转化成劳动课堂上的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师系统、精准的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的能力,达到更好的劳动育人成效的目的。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劳动教育规范化。评价具有导向作用,结果运用具有撬动作用。劳动教育课的评价是否科学,结果运用是否恰当,决定着劳动教育是形式化、应试化,还是常态化、规范化。最后,还要建立劳动教育师资激励机制,鼓励茶农、产业专家、技术人员、茶文化研究者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来,让他们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有所获。
劳动教育的具身性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劳动教育质量。反观当前的劳动教育现状,各地、各学校劳动教育形式较为单调,课堂内以教师系统讲授劳动理论知识为主,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来源有限、类型相对单一,吸引力不够强大,尚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热情。而茶特色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形式多样。首先茶产业相关企业数量多、分布广泛,实践场所多,学生可就近参与实践,其次茶产业链长,劳动教育实践场景丰富,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实践需求,最重要的是茶特色历史、文化、经济蕴含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可以真正发挥劳动育人的作用。深入推进大中小学与茶企之间在劳动教育方面的融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构建普适性与独特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结合校内校外两个空间场域,根据通识——专业——素养的逻辑路线,打造劳动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融合课程与素养拓展课程[10]。围绕“茶”开发系统、全面、深入的特色教育课程,通过共享、联建等方式进行推广,可以形成示范效应并产生规模影响。
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与多元性。茶特色劳动教育可以把茶文化传承、茶产业发展与劳动教育系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与茶特色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亲近自然,提升劳动技能与劳动素质,感受中国茶文化的美丽,开阔眼界感知现代农业的魅力,深刻理解茶产业发展的意义,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开展茶特色劳动教育,需要我们树立全面的劳动教育观,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基地,培育专业化师资队伍,打造茶特色劳动教育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