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力,吴 丹,周国文
(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茶作为“中国名片”之一,茶道以身口相传作为中国茶叶的生态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中华绿色文化及其传统中最雅致的部分[1],其所蕴含的茶文化对于中国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茶企联盟承担着茶文化与茶产业连接的生产、营销及传播的重任。高校是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园地,高校可以利用茶企联盟资源实现中华茶文化的辐射式传播,更全面地借助茶企联盟推动高校茶文化专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茶企是茶业生产、营销的主体,是茶业发展的主力军。茶企联盟是茶企联合发展的共同体,是基于茶业的生产主体、供销主体、教育主体及消费主体的有效联合。茶企联盟,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指的是相关茶企的有机融合,而且指的是茶产业链上相关企业与市场各主体要素的联合,例如茶叶基地、茶叶生产企业、茶叶销售企业、茶馆、茶文化交流中心、新茶饮企业等。茶企是茶联盟的主体,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流,实施战略合作,推动中国茶产业的振兴。
中华茶文化就是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发展演变而来的,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广义的茶文化表示茶的一切理论与活动,而狭义的茶文化主要是茶背后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中国茶文化以茶道精神为核心,茶道精神可以简练地概括为“和”、“静”、“怡”、“真”四个字,其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的精髓。[2]茶学是一门培养茶叶专业知识应用者的学科,主要研究茶生产、茶叶加工与综合利用、茶营销贸易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茶学侧重于实用科学。茶学与茶文化之间相互交织,茶学可以容纳到茶文化发展之中。在高校教育发展中茶学与茶文化都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茶文化专业教育旨在立足于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号召,把茶文化与茶艺课程向学生做普及性的传播,帮助学生们树立民族自豪感,传承发扬中华茶文化,茶文化专业教育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密切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儒释道精神、农耕文明体系、华夏音乐艺术等等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的茶文化体系。
无论是传统的茶叶企业还是新型茶企,对于茶学人才的需求都是巨大的。新时代茶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茶文化人才的培养。茶文化是茶学的重要文化支撑,茶学是茶文化的学科归属。茶文化专业教育属于茶学学科体系的前沿化延展。特别是在茶文化、茶产业与茶科技高度融合、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茶文化专业教育出身的能力性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发展,人们对茶学及茶文化的了解逐步全面。曾经的冷门学科现在已经开始慢慢地“热”起来了。有鉴于此,茶企发展与茶文化专业教育现状需要从高校茶文化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振兴茶产业和茶文化人才就业意愿三方面出发去分析。
高校茶文化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茶树栽培与育种学等,侧重于茶学理论原理方面。而茶文化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茶产品生产、加工、贸易等领域从事行政管理、技术指导、技术开发、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更加侧重于实践操作方面。纵观新茶企的招聘信息,很大一部分是跟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没有关系,这说明高校培养的茶文化专业人才与茶企所需人才有所偏差,高校培养的茶文化人才没有办法在茶企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探讨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合作振兴茶产业的经验,在融入高校茶文化教育的层面具有借鉴的价值。第一,茶叶加工全过程已实现自动化控制。过去茶叶只能采取半人工的方式加工,导致人手会多次触摸茶叶,可能导致茶叶在加工中产生二次污染。2006年,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团队创新使用包括数字化、机械化等在内的技术,研制出了第一条青绿茶初制清洁生产线,从而实现了茶叶加工全过程自动化,从茶叶到茶成品可以避免二次污染,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清洁化高效加工。现如今这条生产线只需要两名工人和一台电脑操控,不仅提高了茶厂的工作效率,现在茶厂一个小时的产量相当于过去几个月的产量,同时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消耗。由此推动我国绿茶规模化、连续化、清洁化加工的发展。
第二,成功破解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信息。2018年4月,安农大有关实验室宣布成功破解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信息。这是高校茶文化专业发展取得的成果,这标志着我国茶树生物学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这项成果“将极大促进对山茶属植物的物种进化、茶叶风味物质形成机理与品质调控、分子育种、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和茶的健康功能成分研究,对中华茶文化的繁荣与传播等也具有重要意义。”[6]
第三,国内外茶文化交流深入成果显著。在国外,为深化茶与健康的研究,安农大先后与美国大学、医院合作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基础研究成果,揭示茶多酚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说明国内外茶文化交流获得一定的成功。在国内,安徽农业大学是中国高校的缩影,安徽农业大学的茶学团队已与谢裕大、祁红茶业等20多家省内茶叶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新产品开发;制定了地方政府的茶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了当地茶文化的发展,茶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意味着茶产业发展可以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3],茶企增资,当地居民增收。规划实施后,黄山市茶叶农业产值由5.2亿元增长到13.5亿元,信阳市茶叶总产值由8.44亿元增长到77.2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是产学研合作后的结果。它离不开高校融入茶文化教育在跨学科研究层面的科研成果,更离不开茶业企业与高校合作发展,努力突破的茶科技瓶颈及其茶文化实践成果的转化。
中国一直面临着“大茶国小茶企”的困境,所谓“大茶国小茶企”指的是茶叶企业普遍很小,分工不明确,没有品牌,更没有人才。高校培养的学生更愿意留校或者从事科研工作,而投身于传统茶企及茶叶生产基地的意愿较低。比如:福建农林大茶学系2020届的应届毕业生中,选择读研的比例约为75%;选择考研的学生中50%选择跨专业考研,而另外50%则继续研读茶学专业,说明成为大学老师是大学毕业生的首要选择。大部分茶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选择茶企走到茶文化传播发展的第一线,导致茶学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出现剪刀叉式分化,广大茶企仍实质上缺乏茶文化专业人才。
每年5月21日是“国际茶日”,说明茶叶对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有一定的促进意义,促进全球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茶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国家经济发展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交流,对于文化的交流互鉴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茶企联盟是茶文化的市场主体,高校要实现教育与实践相契合,茶企联盟助力茶文化专业走进高校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论述。
第一,课程内容的设立,茶企作为站在茶业市场前沿的茶文化载体,拥有与市场经济相融合的最新茶文化资讯。推动高校茶文化专业教育建立一套适应市场需求、及时更新的茶文化教育系统课程,具有显著的作用与意义。在此,采用多种多样的茶文化教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中华茶文化兴趣,推动高校茶文化专业教育朝着注重茶产业实践方面优化,在茶文化教育课程内容中融入茶学领域的事业管理、技术指导、品牌建设、营销开发、教学和科研教育前沿内容,将持续有效地把茶企联盟与高校茶文化专业教育联系在一起,高校可以把茶文化发展历史中的茶马古道、汉族与少数民族边境贸易、丝绸之路等内容提取出来,进行重点讲解[4],也通过对新文科的理解,探索将中国茶文化与经管类课程建设融合。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在明确固本行新的理念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从而为实现经管类课程建设提供借鉴。比如,设置《茶馆经营与管理》课程,让学生了解茶馆这一茶产业发展中所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茶馆管理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能领略茶馆经营管理的实践运作技巧,提升未来茶馆经营的水平;设置《茶叶市场营销》课程,树立学生正确的营销理念,确立精准的专业学习方向,系统认识营销全貌,从理论全局的角度对营销有清晰认识,以营销基础概念、营销观念、市场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确定、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为主要内容,洞悉茶叶市场营销的现状和前景,为茶企联盟协同高校开发课程提供一个具体方向,为高校培养更多交叉学科人才。
第二,茶文化专家资源的对接。高校茶文化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立来自于茶文化教育师资力量的跟进。优秀的懂茶道、有理想、有情怀的茶文化教育师资对于茶文化专业的理解和讲授无疑是此门课程能否成功落地并且延续的重要环节。茶企联盟在此就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优秀的知名茶企在数十年的茶产业企业经营中,无论是茶业产供销方面的专家,还是茶企高管多年经营管理的心得,都是一笔巨大的人力资本财富,同时也是助力茶文化教育走进高校的实践保障之一。它体现为高校与茶企联合开展有关与茶文化教育的公益性讲座,聘用茶企专家团队在高校开设茶文化系列课程。同时高校与茶企联盟可以联合培养一批茶文化骨干教师,组织高校教师去茶企进行专业交流,及时更新茶文化专业建设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高校茶文化的发展。
第三,茶文化专业教材的建设。优秀茶企走进高校,既能够将最前沿的茶叶市场情况展示给高校的学生,依托茶企的各类资源,包括茶企专家团队,推动他们与高校教师联合起来,提取茶文化中核心内容,突出茶文化教育重点,及时更新高校茶文化教材资料,了解中国茶叶的市场背景,通过茶文化的熏陶,对于学生思政教育产生巨大影响,让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加深、民族自信心增强,再通过优秀的茶企分享在企业经营中、市场中对茶的认识,以及国际贸易中中国茶叶的世界地位等,这将增强高校学生就业的信心,以及对茶产业、茶文化认知的国际视野。
高校学生的理论学习中离不开融入社会这所“大学”与时偕行的实践。茶文化专业教育走进高校,让学生除了学习理论上的茶文化知识外,有机会依托茶叶基地的社会实践更是不可或缺的一课。
首先,作为茶叶生产基地的茶企联盟大有可为。在高校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茶叶生产培训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的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一定茶文化底蕴的专业技术人员,包含紫砂壶制造人员、茶厂的技术人员以及茶艺师等。[5]茶文化专业学生在茶叶生产中真感受,真学习,无容置疑,茶叶生产基地成为这一实践基地的最好帮手,优秀的茶叶生产基地对于自身茶叶基地的了解都是数十年来的积累,不仅结合了不断发展的科技手段,同时也有着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手艺人在基地工作,这些有着文化历史丰厚底蕴的茶山基地,必将给学生们带来新的思想高度,同时也可以促进一门手艺的高素质传承。
其次,作为茶叶销售企业的茶企联盟大有作为。跟所有企业的需求一样,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产品,也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茶叶这个商品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和礼品属性。如今随着新茶企的崛起,其所开发的新茶饮品引领年轻人茶饮消费市场的回流,倒逼传统茶企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分工更加明确,诉求更加精准。那么茶企对于高校大学生的专业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茶学及茶文化专业的学生,更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例如具备策划、营销、电商、管理等跨学科素养的茶文化专业学生。具有茶文化素养的大学生进入茶叶销售企业实习,直接接触茶叶生产及销售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人文素养和技能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最终要作用于社会实践。可见,茶企联盟与高校在茶科技人才及茶文化传播的合作上有很大的潜力。
最后,茶企联盟也是茶文化交流活动的空间载体。高校学生在引进茶文化专业教育的学习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到茶企联盟进行实地的学习,以茶企联盟为桥梁推动茶文化走进高校,既为茶文化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同时又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例如接人待物、商务礼仪、文化素养、爱国情怀等方面都会有质的提升。同时高校在条件允许下,也可以与茶企合作在校内或者校外建立多元化的茶空间,这也正是茶叶进校园的富有社会责任感、茶业年青化传递中华茶文化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