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滢滢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建立“数字科技+茶产业”标准体系,由各个省有关部门牵头,行业协会组织衔接,联合省内茶叶龙头企业、数字化企业共同制定。制定方便茶农、茶企使用的中高端茶叶数字化人像采集标准和上链标准。通过数字化流转形式,大力提升流转效率[1]。同时,邀请省内主要茶叶企业入驻平台,建立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的数字化茶叶交易中心。通过在知名茶叶产区建立相应的茶叶独家直播基地,将数字化的茶叶数字化产品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展示。数字化在线展示,组建数字化与茶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应专家团队,对从业人员进行提升业务技能、数字化应用能力的培训指导[2]。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单位以优秀成果落地为依托,围绕茶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艰巨性问题开展科研立项研究,择优选择科研成果进行转化。
福建省为了促进茶产业数字化的发展,在2021年12月启动了“福建省茶产业大脑工程”,其目的是为茶产业进行数字化赋能,并且通过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全面统筹的思维方式,对茶产业进行全新管理,改变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在制度上和理念上进行创新,推动改革,使得福建省茶产业数字化改革呈上升态势[3]。2022年4月首先在安吉、开化等12个重点城市开展试点工作,取得效果显著。
福建省茶产业大脑框架体系的构建是在以省级为主导并进行推动的,整个茶产业大脑体系构建是紧紧围绕着“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三个方面展开的,构建多框架、多领域、多场景的茶产业,通过茶叶的种植、加工、流通,树立茶平台,提升茶服务,弘扬茶文化。其主要目的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宣传的泉州七服务数据化、产业化,行程及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茶数据[4]。茶产业的不断发展行程集中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优化茶产业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使得茶产业的发展进行全覆盖、保障数据全贯通,服务全方位,通过扫码的方式掌握茶叶从种植到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了业务的全程监测,为茶产业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前预警,使得茶产业发展战略不断完善[5]。在2021年12月启动的微信小程序更是实现了茶产业的多端触达,用户只需通过手机操作,就可以实现送货到家的服务。为茶产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加精确的服务,对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数字化手段,不断推动和构建茶产业的改革创新,为茶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茶叶质优价美、品牌形象好是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与核心业务,也是茶产业发展改革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政府要对区域内的茶园分布、品种种植、经营状况等方面进行事无巨细的了解,并且要对茶叶的质量进行实时监控,为茶叶的品牌运行保驾护航,不断推动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茶叶亩产量及经济效益,做出科学决策[6]。其二,对于茶叶的生产主体和经营主体信息要做到可追溯,可追溯信息包括茶的品种、茶园土地流转、茶园所雇用的劳动力和设备设施的基本状况以及整个茶生产中所使用的农技服务等方面,使整个茶叶生产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帮助生产经营者拓宽销售渠道、降低销售门槛,对于生产和经营主体提供更加精准的保险政策和更为畅通的贷款服务等。其三,消费者更信任原产地域品牌产品销售的渠道,这些商品更能做到货真价实,满足消费者的体验感、接受茶文化的熏陶。要谋划好顶层设计,同时也要建立起六大子场景,开发手机客户端的茶管理、供应链等多种场景的应用,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7]。茶产业中全方位、无死角的全程监控应用场景,例如,打造的“茶种植”子场景就是茶园建设、品种选择、茶地规划和管理等一系列全方位、全缓解的茶管理体系,并且将茶园状况接入物联网,实时监控茶园的各项指标,形成动态管理。在“茶加工”子场景中,打造数据茶厂建设,推动加工主体对于加工装备、茶叶市场等方面进行详细了解,开发认证服务、生产线配置申领补贴等方面进行标准化,详细化的规定。
“浙农码”是集数据整合、信息聚合、功能集合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为全省茶产业主体、要素及产品提供便捷服务,并且积极发展产品溯源、产品画像等,进行精准施策,而且还在逐步发展和完善线上办事、线上服务等功能,为浙农码赋能,推出一园一码、一物一码等,形成更加精准的集成画像。例如,安吉白茶生产服务,为其服务的四百多家主体设计电子账户,并进行赋码,每次交易在浙农码都是可以查询的,并且实现对茶叶总量的全面掌控,目前已经领码主体达到153万个[8]。通过“浙农码”对茶园的环境、茶叶的生产全过程全面同步至“浙农码”,确保消费者在“浙农码”上对产品的信息都能进行追溯,使消费者能够买到真正的安吉白茶,并且对茶的质量实时监督。截止到目前,浙江省全省茶叶生产经营者已经有1.6万余人,并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将使涉及农业信息的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通过“浙农码”链接以及各种场景的综合应用,为茶产业的发展模式建立成为可能。“茶产业大脑”是在大数据共享的基础上推动茶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从而也为未来茶场的建立提供基础。对于大规模的茶叶生产主体往往会走“建立数字化基地-打造数字茶园-建立未来茶场”的发展路径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建立数字化基地是当前大多数主体的建设状态,通过在茶园或茶厂安装视频监控、互联网等设施,对茶的生产采集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数字茶园是较为高级的一种境界状态,在2019年福建省启动数字农业工厂建设工作,在2021年确立了第一批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名单,明确这些工厂在种植加工茶的过程的细则,对生产、经营、销售、服务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整合,并且实现了初步的智能化控制、精准化管理[9]。未来茶厂不仅仅体现在生产规模扩大升级上,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也有了重大的改变,在生产要素、创新模式、形态发展等方面进行重构,以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农业现代化、数字化变革,是数字农业化工厂发展的更高的层次。未来茶厂的发展是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装备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控制机械化的茶厂系统,并且是以“大脑”作为中枢系统,在各项技术的支撑下构建算法模型,以此实现对茶园的环境、生产过程、消费过程等各个环节进行闭环监控,以此实现科学决策。在生产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农业数字化变革的新生动力。
省级统筹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共建方式,符合当前所倡导的共建共享模式。全省在茶产业发展的地区,根据地方实际需要进行创新挂牌,在杭州西湖、安吉县等12个区县进行省级优先试点单位,以创新的成果由全省共享,从而加快茶产业发展状况的数据收集和管理,以便于更好的发展和应用现有场景,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试点地区的试点工作如火如荼的推进,为茶产业大脑健康的良好发展营造你[10]。例如,安吉县在聚焦茶园确权流转上、茶产地保护上都绘制了宏伟蓝图,在充分利用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对1万多公顷茶园进行监测的同时,也对所有茶农进行实时精准定位,并在此基础上绘制更加高清的茶园地图,是安吉白茶产区在地图上能够精确显示,并且所显示的数据越来越详细。与此同时,茶农还通过线上对茶园进行流转出租、承包,这些都需要对村镇进行审核备案,而且备案手续可以线上完成,最多跑一次,充分实现了茶园信息的动态管理。
福建省茶产业数字化改革虽然在大踏步前进,但是数字化发展中依然面临困境,主要是由于我国智慧茶产业发展基础经验缺乏、技术积累和创新研发较弱,智慧茶产业发展属于多学科交叉的新领域,运用原有的简单技术无法突破数字茶产业发展中的困境,在茶产业技术发展上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急需突破这一困境。
部分地区对数字化改革理解不够深入,对数字化、信息化产业发展认识欠缺,对数字化改革人才重视程度不足。对农业相关领域的知识、茶产业大脑工程计划体系改革整体架构模糊不清,导致改革速度缓慢、改革措施推行较难。在面对滚滚而来的改革浪潮时,不能够快速融入。不仅如此,在各级政府、科研人员等茶行业领域相关的工作人员,在面对改革深水区、推进速度缓慢时,也出现了观望和畏难情绪。信息化改革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工程,早晚都需要补上,即使现在停滞,日后依然要大踏步赶上,才能为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变化。
福建省在推动机器化工程中,自动化流水线和加工技术也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由于福建省茶园的规模不大,集中连片的基地不多,大部分基地都是位于山地,较为分散,机械化应用水平较低。我国的小型农机工具品种不多,并且智能化程度较低。虽然有的茶园安装了摄像头监控设施,配有小型气象站、土壤传感器等数字化物联网设施,数字化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在环境监测与调控能力不足,防灾减灾预警处理设施装备存在缺陷,导致茶园整体设备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农业生产发展速度较慢,生产周期长,尤其是茶产业相关的知识储量和经验都是传统的方式,数字化技术接受程度较慢。因此数字化改革的首要一步就是形成一个茶产业相关的知识数据库,会集全面的茶产业信息,例如,自动化的系统操作技术,数字化技术的相关应用等,扩大茶农知识面,降低知识壁垒。除此之外,茶产业的实现与发展,要不断强化数据、知识案例的集成与发展,并对算法模型进行研究与监测。在此基础上,要不断提升战略管理能力,提升茶园预警机制,真正实现数字化。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通信网络覆盖不全、信号不稳定等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偏远地区、山区、海岛等复合型人才缺乏。同时,数据采集难、更新难等问题突出,是由于云资源存储数据,流量资费昂贵,系统开发和运维成本不便宜等因素造成的。在数据价值挖掘上,复合型人才的关注和研究投入就更加缺乏了。从业人员,特别是被聘用的劳务人员,总体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智能手机普及率不高,难以用手机记录投入品管理等应用场景、难以培训推广和落地使用等数字化理念接受度较低。
福建省走出了一条以名优茶产业为依托的道路,短期内茶产业是福建省支柱产业。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更加加剧而凸显出来,为了保障数字化改革进行的加快,福建省走可通过智能采摘机械,加大力度引进探耕作施肥一体机以及轨道式等设备,与此同时,根据相关政策的出台,不间断的引进无人机和高精端设备。与此同时,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找寻高精端人才,构建专家团队,加大茶园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建立信息化技术体系,将成本降低,开发茶园土壤养分的感性系统,结合农药残留的感应系统,将其引进到数字化管理平台中,获得整体的数据之后,在平台上进行分析,无论是对于天气还是对于灾害、农药残留的分析,都会有明显的改进,且精准度更高,关键在于研发一批适应山地优质作业机器人、自动覆盖装置和数字化育苗工厂。
鼓励信息领域和机械自动化领域的人才进入茶行业开展科研和应用推广,以培养茶叶与信息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支持发展院校和农业队伍的建设,引进专业化的人才,开设相关课程,成立专家小组,校企合作,在研究院筛选专业技术人才,高薪聘请,并组织研发基地,使得茶产业的发展队伍不断壮大,培育数字茶叶人才。重点实施新时期“数字化新农人”培育行动,在“农创客”、“茶二代”中打造一支既懂茶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茶叶产业综合智慧提升团队[11]。
减免数据传输和存储相关费用,对引进示范主体创新技术产品和设备给予政策性补贴。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通过数字化应用,构建涉茶主体信用评价机制。引导特色险种新品种开发和政策性险种扩面工作。
综上所述,福建省茶产业发展面临观望畏难情绪增加、数字化管理设施缺乏、分析研判的算法模型不足、数字化基础较弱,复合型人才欠缺、地区和产业间发展水平不平衡,为此,本文提出了突破技术关卡、创新关键技术、建好数字化管理平台、培育数字茶叶人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