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以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重要目标,“三个倍增”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这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以2020年为基数,到2035年,全国人均收入平均基数要达到6万多元。
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扩大内需既要增加需求的量也要提升内需的质,这就要求有更多的人跻身到中等收入群体中来。目前我国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将增加到8亿人,这对持续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三是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倍增。2012年,我国市场经营主体5000多万个,2020年达到1.4亿个,2023年達到1.7亿个左右。在党和政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向,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条件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来。只有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实现了倍增,前两个倍增才有实现的基础。
实现“三个倍增”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助力,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价值立场,这种价值的实现基础是经济建设的成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目标的最重要条件。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很好地体现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比较好地处理了两者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创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史上的奇迹。新阶段进一步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于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三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两者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主有次、互为补充,不可相互替代,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使其共同担负起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成长的重任。
做好这“三对关系”还需调动三个积极性,一是要调动企业家积极性,二是要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三是要调动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