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芳菲
任舫
2024年2月,将迎来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录20周年。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走向世界,将中国自然生态之美、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向世界传播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成为展现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
从2000年起,原国土资源部正式在全国组织实施“国家地质公园计划”,以建设地质公园的方式实现地质遗迹资源保护。2004年2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会审议,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诞生,黄山世界地质公园等8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入选。
我国地质公园建设如今已走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道路,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效保护了地质遗迹资源,推动了地学科普和科研工作,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国内外合作交流。
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缺乏统一完善的管理体制、科学研究及科普工作较薄弱、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等。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遗迹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任舫。
我国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分布地域广阔、种类齐全,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最先由政府部门组织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2000年起,原国土资源部正式在全国组织实施“国家地质公园计划”,以建设地质公园的方式实现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对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管理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整体上呈现如下特征:
数量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府对地质公园建设的支持,我国地质公园的数量不断增加:我国已经建成41个世界地质公园和283个国家地质公园,以及若干省级地质公园。
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地质公园从单一的自然景观到融合了文化、历史、科普等多种元素的综合型地质公园。
管理不断加强。我国地质公园的管理不断加强,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进行管理和保护,使得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科学普及和推广不断加强。随着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普及工作也不断加强,提高了公众对地质公园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地质公园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参与国际地质公园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我国地质公园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0年来我国地质公园不仅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还注重开发与保护的平衡,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建立了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数据库,使得对地质遗迹的保护更加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首先,从原来注重单方面讲好地球故事,过渡到对地质公园资源的全方位整合,通过地学旅游充分融合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更好地讲述地质公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国际引领作用,讲好地质公园的中国故事。
其次,地质公园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地质公园建设,越来越多的本地居民通过参与地质公园的地学旅游获得了经济收益,并极大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和文化自信。
再次,从原来的观光旅游,发展到更加重视地学的科普旅游,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旅游形式:研学旅游、生态旅游,以及与体育赛事结合的节庆旅游等。
最后,通过与其他世界地质公园的合作和交流,完善了地质公园保护和利用的法规制度标准政策体系建设。
此外,通过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效益和全球范围内的姐妹公园制度,建立了很好的国际交往和合作,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世界地质公园的知名度。
我国地质公园在地质遗迹保护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开发利用对保护的破坏。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地质遗迹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然而,要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立法和执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地质遗迹的保护范围和标准,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要严格依法处理。
增强环保意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尽可能减少对地质遗迹的影响。
采用可持续开发模式。在地质遗迹保护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开发利用,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统一。
严格控制开发强度。过度开发会破坏地质遗迹,应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确保在保护地质遗迹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
提高监测和评估水平。加强对地质遗迹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加强科普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地质遗迹保护的认识,增强大众的环保意识,为地质遗迹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以上措施,我们可以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实现地质遗迹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地质公园是“地球印记(自然演化)”与“人类印记(文明演化)”相融交汇的地方,当地居民在人类历史时期创造和遗留下的各类印记构成了多样化、非凡的文化遗产,其往往与当地地质地貌密切相关,所以对于地质公园在“传播科学知识”方面,要求挖掘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文化遗迹、生态资源之间的联系,并将这些科学故事分享给公众,从而推广一个地区的地学文化和促进地学旅游。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有以下一些具体要求和标准:
一、地质公园必须有一个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系统科普地质公园的地学故事、生态资源、文化遗产、本地文化等内容,并通过博物馆开展面向大众的科普活动。
二、地质公园必须有可以传播知识的科普解说系统,包括科普解说牌、科普知识展板、科普长廊等。
三、地质公园必须持续对科研和科普工作进行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每隔4年会对地质公园工作进展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颁发下一个4年周期的地质公园资格。
四、地质公园必须与当地的学校合作开展中小学生、大学生设计和创作适龄的科普读物和举办科普活动,并鼓励地质公园与学校共同开发研学课程和科普研学课本。
五、地质公园要求加强介绍地质、文化、生态等要素之间的联系研究并通过科普的方式传播给大众,理解地质公园元素之间的联系和依存,以便更好地传播地质公园“颂造化之神奇,谋区域之常兴”的建设理念。
六、地质公园必须配备能承担科普讲解的导游队伍,让专业的导游为游客讲解,了解公园内地质现象以及岩石构造等知识,并将其与公园的历史文化联系起来,让游客更好地理解、感受到公园自然环境中地质科普知识的魅力。
七、地质公园管理岗位必须配备相关地学或者相关背景的专业人员,来参与到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中,包括指导科普活动。
八、地质公园应该通过组织各种主题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让游客在活动中了解相关知识和基本概念。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开展地质科普知识竞赛、组织徒步探险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到地质科普知识,还可以提升游客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效提升公园的知名度。
九、地质公园应该与科研团体、大学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并通过合作伙伴来促进公园的科普活动。
一些科普设施和资源不足,科普活动开展不够广泛和深入;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科普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数量不能满足科普教育的需求;一些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在一些情况下,旅游开发甚至可能对科普教育造成一定破坏。
如何协调科普教育和旅游发展?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地质公园科普设施的投入,整合科普资源,提高科普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科普教育的氛围。
二是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素质、经验丰富的科普人员,为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鼓励科普人员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在地质公园科普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在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科普教育的需求,将科普教育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举办科普讲座、推出科普旅游线路等方式,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充分了解地质公园的科学价值。
四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确保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属性不受损害。政府应加强对旅游开发的监管,对那些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科普教育的行為进行制止和处罚。
要协调我国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和旅游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通过加强科普设施建设、提高科普人员素质、引导旅游发展融入科普教育等措施,实现科普教育与旅游发展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