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伟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特别是精细动作能力,是锻炼幼儿脑功能、发展幼儿智力极为有效的手段。
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素有“工艺鞋之乡”美名,这里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工艺鞋作坊,鞋底、绳线、珠子、亮片、鞋盒、纸板等材料随手可得。基于浦阳的地方特色产业和资源,我园尝试以绘本为载体,以手工活动为切入点,整合幼儿发展目标,构建了“小小鞋匠”手工主题活动。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或需要选择绘本,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绘本中的故事情节、艺术形象等为主题,开展系列手工活动。
设计方法。“小小鞋匠”主题活动的设计,包括欣赏鞋绘本、预设主题框架、开展主题活动、整理主题活动经验四个步骤。
内容选择。我园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基于对绘本的前期筛选和分析研讨,确定了循序渐进的主题发展内容。一是感受鞋文化:了解工艺鞋历史。我们邀请浦阳鞋艺协会创始人走进幼儿园,讲述浦阳工艺鞋的发展历史,以及申报“中国麻编工艺鞋之乡”“非遗”的始末;带领幼儿走进工艺鞋厂 ,参观鞋史发展陈列室,更加直观地了解工艺鞋的发展历史;到各鞋艺企业参观样品陈列室、设计间,听设计师介绍工艺鞋。我们还多途径收集各种工艺鞋,让幼儿通过听、看、摸的方式去体会和感受。二是欣赏鞋之美:我们将欣赏活动分为两类,一类为来自我们浦阳本土的工艺鞋,让幼儿欣赏鞋的不同工艺、风格和创意;另一类是阅读与鞋有关的绘本,如《鞋子大船》《一只鞋》《美丽的芭蕾舞鞋》《红鞋子》《鞋子秋千》等。三是体验鞋制作:学习有关技能,知道鞋子由哪些部分组成,体验鞋子的制作。在这个环节,可选择的绘本有《踢踢踏踏的拖鞋》《有趣的雨鞋》《旋转的芭蕾舞鞋》等。四是妙想鞋作品:鼓励幼儿做小小设计师,发挥奇思妙想,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鞋子,进而延伸到为他人设计、制作鞋子,并创想鞋盒。在这个环节,可选择的绘本有《鞋盒变变变》《动物鞋子船》《小精灵的新鞋子》《百足虫的袜子鞋》等。五是玩转鞋游戏:组织各类有关鞋子的游戏,如快乐大脚板、穿大鞋、鞋子大转盘等,让幼儿进一步感受鞋趣,并通过活动获得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六是分享鞋乐会:通过鞋博物馆、鞋俱乐部等,给幼儿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如举办鞋艺作品展、亲子模特秀等,让他们学会主动诉说自己的故事,倾听别人的想法,感受分享的快乐。
实施流程。主题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为此,我们设立了幼儿园三级网络,全园联动,自上而下、由下往上,相互配合、支持。一是核心组架构。核心组成员主要负责架构一些核心要素,如主题的建构、整体目标的定位、实践的把脉等,保障主题活动得以充分开展。二是年段预设。由教研组长组成的主题先导小组开始行动,从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动手能力及兴趣出发,选择相应的绘本进行研磨,并把绘本的精髓或主题以手工作品的方式进行呈现。在选择主题内容时牢记三原则:幼儿对绘本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想象力、有助于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三是班级生成。主题内容确定后,我们在走廊、楼梯间、阅读区等处投放“鞋”绘本和“鞋”的手工作品,通过观察激趣、自主阅读、教学活动等形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
实施载体。一是以感受为主的欣赏活动。如参观鞋厂 ,了解工艺鞋历史、种类、小故事,欣赏各类鞋的美。二是以介入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手工技能的学习,如布艺扎染、编织等技能的学习,以及由鞋衍生出来的各类改编、创想活动。改编创想活动主要是有计划地将各领域进行有效整合,由此展开带有情境性的设计、想象,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三是以实践为主的手工区域活动。区域活动主要是以特色区域为主餐、班级区域为辅食的形式开展与鞋相关的手工活动。特色区域设置在走廊,按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动手能力进行创设,实行共享,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区域进行手工活动;班级区域则是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点或者在活动中生成的主题进行延伸。四是以渗透为主的专题活动。我们以幼儿、家长、教师为对象,基于独特性、主体性、互动性、游戏性的原则,开展一次师幼鞋艺作品展、一次“创意周活动”,通过前期的活动设计、全员动员,中期的引导参与、组织指导,后期的交流评价、多元展示,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在做做、想想、玩玩中感受“鞋艺园”的氛围。五是以互动为主的亲子活动。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家园配合的一致性,我们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一些专门的亲子活动,在活动中构建快乐的“鞋艺”园,让幼儿感受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六是以拓展为主的鞋子游戏。设计一系列有关鞋子的体育游戏,如“鞋子踏踏响”“玩转鞋盒”“快乐大脚板”等,让幼儿通过各类游戏感受鞋子的玩趣。七是以浸润为主的环境打造。综合利用楼梯间、墙面、走廊、栏杆,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鞋天地,让幼儿浸润其中。
实施策略。一是阅绘润美:基于主题,凸显“美”的环境。给幼儿创设一个温馨的手工环境非常重要。我们围绕绘本内容,依据幼儿的兴趣点,分阶段进行整体和局部的环境创设,潜移默化地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二是引绘展美:巧用绘本,促使“美”中发展。在教学中我们根据绘本所隐含的美术元素进行分析与思考,并注意取舍,依次进行。具体模式如下:幼儿阅读,理解绘本→寻找元素(绘本中所蕴含的艺术元素)→提升理解(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让幼儿进一步理解与感知绘本中的美术表现形式)→创造与表现(以手工特有的表现形式表达与创造)。因此,我们通过三步推进“鞋”之教学活动,分别是精选“鞋”绘本、创想“鞋”教学、展示“鞋”课堂。三是以绘创美:捕捉“哇”时刻,提升“美”的能力。幼儿可以自由穿梭在手工坊区域,根据自己的意愿、想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作品。
活动评价是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手工教学活动的效果及幼儿手工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构建了多种评价方式。
作品评价法。主要是通过教师评价、幼儿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进行作品的评价,让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家长与幼儿之间对作品进行互动与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通过思维的碰撞,激发新的创作灵感。
关键事件记录法。在教师与幼儿进行环境创设、手工教学活动或幼儿自主游戏时,针对幼儿的兴趣点、活动过程中生成的问题等进行关键性事件的记录,并开展研讨与反思,从而解读幼儿的真实想法与感受。
幼儿活动记录法。让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记录,是一种对活动进行评价的便利且有效的方法。通过幼儿的记录,教师能够了解幼儿制作的兴趣点,从而及时对材料进行调整。
促进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幼儿喜欢上了手工活动,会自己看步骤图、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乐此不疲地在手工坊里开展游戏。从不肯动手到乐于动手、积极动手,从不会做到我会做、我要做,幼儿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创作出一件件充满灵气的作品。
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是手工教育的基本功能。手工活动有助于幼儿积累审美经验,建立审美标准,形成积極的审美态度。在对作品及环境的感知、表达、创造中,幼儿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审美能力。如在阅读《百足虫的袜子鞋》后,有幼儿对自己的袜子进行了创作。
绘本中的艺术教育价值得到了充分挖掘。手工主题活动的开展,使绘本的艺术元素得到了充分挖掘,不仅让幼儿从绘本中看到一个好的故事,而且在审美、情感、社会性、认知甚至健康等诸多方面获得了新的经验积累。如通过《鞋子秋千》绘本中不断变化的鞋子创意,幼儿意识到原来鞋子还可以做成这么多好玩的东西,从而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欲望。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径游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