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全球化时代,中国正阔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这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校必须肩负起历史使命,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社会责任感、跨文化沟通能力等,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中小学校该如何以创新为基点,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国际化人才?本期《留学》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了几位校长,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多元,身心两健,理工见长,创新卓远”的育人目标,积极构建多元化、有特色、可选择、高质量的课程体系,系统推进拔尖创新人才梯队培养工程。
聚焦内涵建设,提升治理成效。
坚持“五育并举”,探索育人途径。学校每周安排半天时间开设校本课程、社团课程等,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喜欢的一门课程修习;通过劳动周、劳动主题班会、与劳模对话等活动,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和劳动技能。
优化学校治理,提高治理效率。学校实行分布式、项目式管理,成立“礼贤文化研究中心”“创新教育中心”“课程研发中心”等10余个项目制管理中心,以及德育教育、课程建设、艺术教育等多个专项工作小组,有序推进学校重点工作。
优化集团办学,创新初高衔接。学校加快推进教育集团体制改革,组织提升科学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的“万有引力”科学素养研学营活动;启动“光合作用——未来院士培养计划”,搭建院士、科学家导师智库,聚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路径”。
聚焦教学质量,强化品牌建设。
聚焦主题教研,促进专业发展。学校实施“1+X”精准指向型专题教研活动模式,即各教研组基于教学处每月统一发布的教研主题,结合“新课标—新教材—新学案—新课堂—新考评”课改链条选题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确保“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显特色。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学校深化“教学展示—课堂观察—反思性说课—观察者议课”的课堂评价模式,变革教学设计,打造“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高效课堂,培养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实施强基计划,培养尖优团队。学校以“强基班”“王大珩院士班”培尖项目、六大竞赛课程项目为引领,探索“初高一体化”特殊禀赋学生的贯通培养模式;推进学术性高中建设,指导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聚焦立德树人,实施铸魂工程。
开展特色研学,增强育人实效。学校先后开展“学问昌南·红色赣行”“丝路华章,品读敦煌”等特色研学旅行活动,在行走的课堂中带领学生领略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关注心理健康,做好心理疏导。学校充分发挥青岛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校的引领作用,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层建立心理档案;认真实施阳光关爱工程,实施心理导师制度,完善了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倾听一刻钟”活动。
加强家校社沟通,提升协同育人合力。学校坚持开展“家长面对面”“三长见面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不断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同時,将家访工作纳入全员育人导师制,实现“全员家访访全员”。
莆田第十中学创办于1956年,是一所历史悠久、业绩卓著、特色鲜明的省级重点中学。学校在办学中坚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双轮驱动”“学生学业和教师专业两翼齐飞”的发展战略,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工作重点,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生涯规划”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双发动机,确定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培养目标。
在办学实践中,学校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参考学业成绩、心理测试、家庭背景、个人成长记录等多方面的数据,针对学生的优势学科,把有潜质的学生划分为科技创新人才、社科人文人才、理论研究人才、商业金融人才、教学医技人才等。在此基础上,学校实施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拓展学习资源,开放实验室、AR教室、3D创意教室、机器人试验室等功能室,通过组建兴趣小组、开设学生社团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展示和锻炼自我的平台,促进各类创新人才在日常教学中得到分类培养。
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学校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强健身心、卓越品格和关键能力,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民素养、学术拓展、体艺特长、实践创新、生涯规划、国际视野六大类别,汇聚70多门校本课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注重未来发展的教学方式。学校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推广问题式学习,选择一个问题作为起点,留出足够的情境空间,给学生提供创新创造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出问题,更要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解决方案,鼓励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践行“基于真实情景”的课堂教学。学校高度重视以“真实场景”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将课堂安排到医院、工厂等生产一线,通过跨学科教学提升学生有效沟通、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维,努力实现由教授知识向提升能力的转变。
推进真实记录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的综合性评价。学校采取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包括正式或非正式观察、对话分析、社会实践、探究项目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探索以学生表现为核心的过程性评价,降低评价中个体的主观因素。通过确保证据或资料收集的全面性、学生评价主体的合理性及后续学情质量反馈的简便性,最终实现以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前沿和重要窗口。东盟国家因其经济快速发展与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成为越来越多广西学子的留学首选。留学充斥着很多的挑战与变化,需要学生拥有坚定的信心和勇气,创新性地解决留学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创新能力,成为留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
我校“自适应学习”模式,着眼于培养中国—东盟国际化人才的创新能力。所谓“自适应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实例或场域,让学生自主在学习中发现、分析、解决、总结问题,最终形成学习理论。在具体实践中,我校师生通过OK智慧学习机实现人机互动混合式学习,每一名学生都能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与方式,确定自己的学习难度与进度,提高自学效率与能力。
自适应学习评价。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平台“知识目录”中的等级标识与图像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也可通过“魔镜”知识星球的不同色彩判断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水平。学习评价从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的即时评价,到学期、单元等阶段性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自适应课程进度。学生能在学习平台“观象台”“微课库”中对各个知识点的微课进行搜索,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听微课,自己把握学习的进度。
自适应练习难度。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提供了四个自选难度的练习功能:“魔镜”中的系统练习分为自我检测基础练习、提升变式题练习、错题重做三级难度;“习题”为单题训练,自选题型,自选“易”“中”“难”“极难”四个难度;“错题本”收集学生的错题,并进行打靶式难点练习;“魔拍”可以把纸质作业、试卷上的错题,拍照上传云空间,自动链接知识点,推荐微课、习题,把错题彻底清理干净。
基于OK智慧学习机的自适应学习效能,我校重建课堂学习理念与结构,形成了“三段八步自适应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及练习模式:第一段——试学寻疑,自主学习,自我挑战。分为三步实施,即推送任务、自学寻疑、练习寻疑。第二段——集体解疑,合作学习,共同挑战。分为三步实施,即小组解疑、集体解疑、检测测疑。第三段——探究清疑,深度学习,极限挑战。分为两步实施,即复习清疑、选题升级。
“学贵有疑,疑则进也。”我校“三段八步自适应智慧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保持质疑的态度,有效地发展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及团队合作能力,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保定市徐水区徐水小学以校训“功基养正”为根基,从专业学习力、课堂实践力、课程开发力三个维度,打造未来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专业学习力:三个过硬
思想过硬。教师对学生人生发展的方向具有重大影响。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求教师队伍有理想目標、有赤子之心、有奋斗精神。我校由党支部牵头,运用“党建+”模式,通过政治学习、主题反思、典型带动,将党的红色精神融入教师的工作,将“四有好教师”的标准融入教育教学生活。
业务过硬。评价是推动教育改革最有力的手段。我校以“三个一”作为检测手段:一节优秀教学设计(路径:读书、模仿、创新),一节优质课改课(路径:仿课、磨课、创课),一篇优秀课改论文(路径:实践、反思、研究),通过养正培训(输入)、养正实践(内化)、养正微讲(输出)三个路径,引导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互学互促、携手前行,真正让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深入、落到实处。
技术过硬。未来教师必须具备数字素养。2021年我校推进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通过翻转课堂、学科整合课堂、双师课堂等,让教师初步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确能够改变我们的课堂。今年我们依托全员培训,就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了12次校本培训,合格率100%。
课堂实践力:三个过关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主要场所,所有的变革只有体现在课堂教学行为上,才是真的变革,才能促进教师真的成长。
管理力。小组建构与评价、口令建设与落实,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变革教学形式,采用独学、对学、群学、展学等形式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推进教学四步:预习检测、合作交流、引导点拨、巩固提升,提升学生素养。
实践力。通过读、说、问、想、获五环节,打造“四有”课堂——有多维视角、有批判思维、有延伸开放、有生活情趣;借助三课一研、学科基地校、群体评优、人人过关课等实践平台,提升课堂实践能力。
创新力。板书大赛、微讲展示、经验分享,激发教师创新能力。
课程开发力:三个梯度
课程是培养人的教育渠道,课程的丰富性影响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影响着生命的卓越性。我们鼓励教师开发三级课程——班本课程、社团课程、校本课程,促进教师知识、实践、创新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