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在出国留学热中,有一部分人属于“非理性留学”。对此,笔者认为,出国留学须算好“经济账”与“教育账”。
近年来,关于“海归”贬值的讨论不断升温,“花160万元出国留学,回国却只能找到2000元起薪的工作”等类似新闻不断出现,引发人们对出国留学热的反思。目前,我国出国留学的学生以自费为主,费用支出动辄上百万元人民币,因此,在规划出国留学时,一定要算好“经济账”,认真考虑家庭实际情况及留学投入产出比。
我国出国留学学生日渐增多,与更多家庭能支付出国留学的费用有着密切关系。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却选择出国留学,这会给家庭和学生自己都带来很大的压力。学生在获得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之后,办理签证时通常需要提供相应的资金证明,以确保有完成学业的经济条件,有的家庭因此卖房筹钱。所以,在选择出国留学时,一定要评估家庭的经济条件,不能为面子而出国。
出国留学显然也需要获得相应的回报,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今后的职业和事业发展。因此,要有较为长远的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规划。有的学生在出国留学时,只考虑获得出国留学机会,而没有考虑:读完之后在哪里就业?是回国发展还是留在国外?回国发展要从事什么职业?这些职业对人才有什么要求?留在国外,那个国家的政策如何?学习哪些专业更容易找到工作?这些问题都必须思考。
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學生快速增加。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客观而言,出国留学已经从以前的精英教育变成大众化教育了。在选择出国留学时,必须进行理性的规划。比“经济账”更重要的是“教育账”。如果单从经济账算,出国留学很不划算,花200万元出国,毕业后如果每年收入20万元,那么,不吃不喝都要10年才能赚回来,而如果用这200万元进行投资,说不定有更大的回报。但如果都这么功利地算,有的人连国内的大学也不愿意读了。所以,总体看来,选择出国留学者,应更关注自身接受教育的品质。
为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首先,要有正确的出国留学观念。有一些高中生选择出国留学,是为了逃避高考,以为去往国外可以轻松上大学。但其实,外国大学已逐渐开始认可我国的高考成绩,因此,出国留学应该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为出发点。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出国留学可以轻松混到文凭,但其实不然,相对来说,申请进入国外大学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完成学业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与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差别是,学校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在不同类型、层次都有一流的学校。例如美国,除一些综合性的名校外,文理学院、职业学院、社区学院都有不错的学校,有的学校整体实力不强,但是某一专业却排名靠前。出国留学,本来应该有国际视野,但我国有部分学生选择大学却只看名而不追求质。这会局限出国留学的选择,使得学生无法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
其次,不要将申请成功视为留学成功。在申请出国留学时,有的学生为申请成功,请中介机构进行包装,提升背景,甚至弄虚作假。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国外大学注意,从而加大了对学生材料的审核力度,有的学生因提交虚假材料而被取消了录取资格。因此,在申请国外大学时,要确保申请材料的真实性,不能在申请时弄虚作假,给自己未来的学业发展留下隐患。
在美国、加拿大的高中,一名学生即便提前获得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也不会因此放松学习,还会继续学习相应的高中课程。原因是什么?一方面,学校老师会严格按课程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学不好照样会给学生不及格;另一方面,大学发出的录取通知书,是有条件录取,要求学生必须高中毕业,接下来的课程成绩继续保持优秀。而我国一些学生,在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就放松学习,而没有想到进入大学只是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国外一些大学在录取我国高中学生后,还要求提交高考成绩,就是希望被录取的学生不要放松学习。
最后,要警惕“野鸡大学”诈骗和“水”留学。国外高等教育体系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有所不同。我国凡是纳入高考招生的全日制学校,学生毕业后获得的文凭都是国家承认的,而欧美国家的大学基本是自主办学、自授文凭,文凭由专业机构认证。有一些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文凭,是没有得到认证的,这类学校就是“野鸡大学”。这些“野鸡大学”有的也在国内招生,教育部对此也会发布留学预警,因此,学生在申请国外大学时,一定要搞清楚其颁发的文凭是否得到认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同意,我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面向全国开展对国(境)外学历学位证书和高等教育文凭的认证。
还有一类留学,虽然大学有合法的资质,但是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并不高,只是为了搞留学产业,从中赚钱,那么,在这种学校留学,可能没有多大的收获。我国有的留学生在国外生活四五年,回国后外语能力还不如没有出国留学的学生,而且,几年留学生涯,几乎没有一次实习经历。这种情况下,想以留学生身份找到一份好工作,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