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师范学院 吴 扬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2022 年版)》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基于此,本文从新课标文本出发,探讨如何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学业评价实践,以期对落实新课程方案、促进评价改革有所裨益。
影响教师评价行为的关键,是其所持有的评价理念和观念。更新教育评价观念,是开展评价改革实践的起点。
16 个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模块,均包含该门课程的评价理念。尽管各门课程表述各有偏重,但其共通点可以归纳为“关注过程与整体性”“综合运用多种创新评价方式”“促学习发展”这三个核心。这反映出新课标所倡导的是一种以育人为主旨,兼具形成性、总结性以及过程性评价的融合性评价观念。即在价值取向上,倡导在关注目标的同时,重视过程;在评价内容上,并不以知识技能为主体,而是集合动机与态度、过程、效果三位一体的核心素养;在评价方法上,倡导采用多种方式,运用现代技术,质、量并重;在评价功能上,育人主旨下的考与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把评价融入学习过程,注重评价的激励、改进和回流功能;在评价主体上,强调多元。新课标强调“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因此,评价便是一种伴随学习、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
依据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评价是“怎样确定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的过程,目标是这一过程的导向与核心。
开展基于核心素养评价的前提,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在评价实践中紧密围绕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展开。本次新发布的课程标准,超越了原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取向,16 个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均以核心素养形式呈现。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后,在真实情境下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根本任务的直接体现。
教师可以在原有三维目标理解的基础上,立足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的三个方面来把握核心素养,并依此开展教学实践与评价。需要注意的是,素养的三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凝结于发展中的个体,因此在评价实践中应以学生个体的素养为目标。
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课程内容必然突显的是经验性与整合性。为了避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迷惘与片面。新课标文本的指导性体现之一便是依据课程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
内容要求是对每一学段、板块下学习内容的具体化,学业要求是学生对此内容学习后应达到的水平,即核心素养的具体行为表现。这样一来,学业要求便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保持了日常教学的目标与方向性,另一方面也给出了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学业要求既连接知识内容要求,又指向核心素养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时,应围绕内容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将对应的学业要求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同时作为学校内部学业评价的标准,以及作为学生日常自评、互评的依据。
因此,课标中的学业要求是连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效工具,合理运用,可以保障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实现,改善以往教学中部分教师把握不准目标、割裂目标、单就知识点内容而教、“教学评”各顾各等问题。
“以什么为标准来评”是评价方案落地的关键,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必然依据的是素养水平,而非传统学科逻辑的知识性标准。随着20 世纪80 年代末期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各国的课程标准均以学科综合能力模型为核心,将知识性标准转变为一种素养水平标准。本次新课标修订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依据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结合课程内容,研制各门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虽源于核心素养,却与课程目标不同,是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旨在帮助课标使用者明确不同学段学业质量的具体表现特征。学业质量标准建立的依据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学习进阶,反映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逐步掌握过程,清晰而准确地描述出处于不同水平和阶段的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或做什么。
因此,可将学业质量标准作为衡量学生学业的“度量尺”。对学生而言,可用来自我判断,分析自己的进步、不足,并明确后续努力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比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学业发展的状况,并进行水平判断;可以在阶段教学结束后,参照学业质量标准设计评价方案开展阶段性学业测试,判断课程目标实现程度和课程落实度;可以阐明学生的学习结果、进步程度以及后续发展规划;还可以为开展的评价提供统一的参照标准。
本次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的各环节,均给出了相应的评价建议,具体包括:教学评价、学业水平考试、样题、表现性评价示例、过程性评价、日常学习评价、综合评定。建议指出,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考试命题中,必须注意真实情境。
素养是个体的内化特质,在具体的真实问题情境中才能展现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核心素养水平。因此,日常评价要树立“教学和评价一体两面”“教学任务即评价任务”的基本理念,高度重视和实施融入日常学习和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评价。重视不同学科间或跨学科的主题活动,倡导通过观察、讨论、展示或自我评估、成长记录档案袋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学生素养发展水平全面而合理的评价。可以说,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