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笑波
Primitive stone tools were the main production tools used by the primitive ancestors. In a sense, primitive stone tools were the uppermost place of primitive ancestorsaesthetic awakening. The primitive stone tools in the second stage, namely the primitive technological stone tools, realized the unity of practical value and aesthetic value. Primitive stone tools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history of human utensils.Therefore, primitive stone tools also indicate the birth of primitive arts and crafts.
原始石器是原始先民的主要生产工具。一定意义上来说,原始石器是原始先民们审美觉醒的首要发生物。处于第二阶段的原始石器即原始工艺石器实现了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原始石器是人类器具史的开端,因此,原始石器也代表了原始工艺美术的诞生。
一、原始石器预示了原始人类的审美觉醒
原始石器代表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刚刚从“前人”形态转化为“人”形态不久,各个方面都刚刚开始并再次走上新的进化之路,尤其是思维或精神方面。例如,尽管原始社会的社会化形态客观存在,但原始先辈们主观上并没有形成对“社会”等这一类概念的认识,这个时期的人类认识能力还处于初期的感性认识阶段。换句话说,原始人类基本上还是处于对周遭环境的本能性反应中,并不具有抽象思维能力或逻辑思维能力。但这恰恰使原始人的生命情感与生命体验与他眼前的一景一物处于“水乳交融”“不分你我”的融合状态。这正是艺术的本然状态。
原始人类的思维长期被一团迷蒙的黑雾笼罩着。虽然科学思维还未开启,但原始人的宗教思维或巫术思维被作为对立面迅速激发了。在原始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几乎处处都充斥着宗教或巫术的味道。例如,原始舞蹈、原始壁画、原始音乐、原始器具等等。宗教思维、宗教情感、巫术情感等天然地就与艺术具有内在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艺术情感与宗教情感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宗教情感与艺术情感中都有一个超越性的存在,但不同的是,在宗教或巫术情感中,主体是臣服或屈膝于这个超越者之下的,而艺术情感中,主体是与超越者同一的,二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此外,这两个超越性的存在也具有不同的内涵。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其低下。在早期原始社会,石器是原始人类的唯一生产工具,但就是因其才使原始人类成为原始的“人”,即对工具的使用。为了生存与发展,原始人类需要每天与他手边的生产工具即原始石器打交道,无论是制造石器还是使用石器。同时,在与石器打交道的时候,正因为原始人的心理特点,原始人类会处于极其纯粹的专注状态。这是心流体验是必要前提之一,也是艺术状态的显著特征之一。
思维水平的低下、宗教情绪的弥漫、物我合一的状态、频繁接触的时机、高度专注的状态等等,为原始人类审美之觉醒提供了充分且必要的条件。而这审美觉醒的契机必然首先发生在与原始人类频繁接触的生产工具中,即原始石器。在原始时期的某个时刻,当某个原始人在熟练地制造石器时,其高度专注高度忘我的状态使他猛然发现其手上的石头具有或可能具有或应该具有某种“美”的“存在”:那是一种使人高度兴奋的“存在”;是一种区别于现实杂多的纯粹“存在”;是一种区别于现实冲突的和谐“存在”;是一种区别与现实贫乏的完满“存在”;是一种区别于现实对立的同一“存在”;是一种区别于畏惧现实的幸福“存在”。这便是艺术的状态、是美的初创、是审美的觉醒。
实践活动是审美觉醒的首要发生地,无论从时间发生还是逻辑发展来看都是如此。原始石器是原始人类审美觉醒的发生物,而原始人的心理特点是审美觉醒的主观因素;生产力状况是审美觉醒的客观因素。原始石器从根本上来说是生产工具,因此其实用目的或功用价值是其主要意义,但恰恰原始人的审美觉醒就发生在这生产工具中。实用与审美这对相互对立的范畴在原始时期就被統一了起来。在实用的基础上并不能阻挡原始人类的审美觉醒,当然这需要一定的契机,而摆脱实用目的是审美觉醒的必要条件之一,哪怕是暂时的摆脱。先民在和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萌发了心灵的智慧,从善用的角度改变它们、利用它们,直到喜欢。从盲目无意趋向心灵的自觉。
原始石器预示了原始人类审美的初醒。这个观点具有相当的可靠性,无论是从逻辑推理还是现实依据上来说都是如此。这句话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概念:原始石器、原始人类、审美、初醒;而逻辑连接词有:预示和“的”。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对“审美”的定义,即何为审美,但同时也绕不开对“何为美”的回答。这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问题。对美的物品可做些许视觉形态上的描述,即清晰的造型感、纯粹的装饰性、充满意味的形式感,例如对称、协调、冲突、几何关系、主次关系等等。且对审美的状态也可作些许体验式的描述,即物我两忘、主客合一、高度专注、跃入佳境、超越凡俗、高峰体验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正是艺术的状态,也是美的境界。而原始人类在一定契机下恰具备处于审美状态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二、原始石器中的“工”与“艺”
工艺美术是讲求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一个独立方向。所谓“工艺”,从字面构成来看,即为“工”与“艺”的结合。“工”意味着物质性、实践性、理智性、实用性等等;“艺”意味着精神性、体验性、情感性、审美性。“工”有“工术”,“艺”有“艺术”。“工”“艺”二者是相对对立的两个范畴或概念,但是“工艺”却把其统一了起来。在“工艺”一词中,“工”在前,“艺”在后,先“工”后“艺”或“工”的“艺”,可知“工”为主,“艺”为次;“工”为首要目的,“艺”为次要目的;“工”为前提和基础,“艺”为后续和修饰。这是“工艺”一词的自我辩证法。也就是说,在“工艺”中,实用目的为主,审美价值为辅,审美价值应在保证基本的质的实用目的的范围中充分地使自身最大化。这是“工艺”作为现代用语的基本内涵。
原始石器在现在看来可以说是典型的工艺美术品。工艺品与工艺美术品不一样,前者更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效应,例如现代工艺品的工业化生产;后者则更注重审美性或观赏性,例如民间艺术工作者的手工制品,如图2。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工”和“艺”的统一。原始石器在原始时期实用价值是为主要和首要,而在如今,原始石器对于现代人来说只具备审美价值即观赏性了。因此,考虑到其原始的实用价值和原始的以及现代的观赏价值,原始石器是为典型的工艺美术品。首先,从实用目的来看:原始石器作为原始时期的主要生产工具,生产的实用目的是其主要价值。例如刮削石器、砍砸石器、切割石器等等。其次,从审美价值来看:原始先民们在石器制作过程中已有一定审美意识的注入。例如对石器材质的选择、对石器造型的设计、对石器形式的安排、对石器质地的打磨、对石器色彩的涂抹等等。如图4,这块于甘肃省发现的原始石器为中国第一块旧石器。从石器的整体外观上以及石器被切割打磨的形态来看不难发现,这块石器在整体上已经初具朦胧的造型意识。原始先民的审美觉醒从这块石器中也可以看出一二。石器形体光洁规整、色彩明丽醒目, 这些无疑具有造型艺术的特点。
原始石器是工艺美术的开端。首先,从时间发生来看:原始社会时期处于人类社会的开端。原始社会的形成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起点,原始时期所萌发的一切都是为开端,原始石器也不例外。以实用为目的的原始石器代表了原始先民的审美觉醒,因此,一定意义上来说,原始石器是为工艺美术的原始开端,尽管原始人类既没有“工艺”的概念也没有“美术”的概念。其次,从逻辑发展来看:“工”“艺”二者自身内部的演化关系可大致概括为以下:纯工→工艺→纯艺。如此可知,“工艺”发生在“纯工”之前,“纯艺”之后。“艺”必然伴随着“工”的发展而诞生,也就是说,“艺”必然首先是以“工艺”的形式面世的。只有当“工”发展到一定程度,“艺”才会脱离其“工”即实用价值而变为“纯艺”。因此,“工艺”是“艺”的开端。例如,按照以上逻辑,原始石器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纯实用石器→工艺石器→纯艺石器。其中也体现了“质”“量”关系,合乎事物发展的本质。原始石器是“工”即纯实用器具的开端,因此,处于第二階段的原始工艺石器则是工艺器具即“工艺美术品”的开端。
三、结语
原始社会尽管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仅能使用原始石器来维持生存,但在一系列契机下,原始先民围绕着原始石器实现了自我审美意识的觉醒,这是一次伟大的觉醒。此外,原始石器发展到第二阶段,也实现了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成为原始工艺美术的开端。
参考文献:
[1]钱慧敏.从原始石器的材质选择看先民审美意识的觉醒[J].美术大观,2006(9):48.
[2]喻琴.原始石器审美意识的表现[J].艺术教育,2013(4):47.
[3]李伟卿.云南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6-91.
[4]刘丽雪.工艺美术起源略论[J].大众文艺,2013(2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