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想、所为
——上海“Z”世代青年群体思想观念与流行文化现象研究

2024-01-10 06:35:26元,吕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圈层社交群体

王 元,吕 璇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青浦 201701)

一、研究缘起

何为“Z世代”,从代际社会学的视角,根据西方社会的重大社会变迁,划分过去几十年西方社会出现的“社会代”[1]。即:出生于1965-1980年,在能源危机、经济衰退、持续高通货膨胀时期成长的X世代(Generation X);出生于1981-1995年,伴随互联网浪潮兴起、在“9·11”恐怖袭击和伊拉克战争阴影中成长、深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的千禧一代(Millennials);而当今的青年一代则被称为Z世代(Generation Z),他们出生于1996-2010年期间,成长于移动设备普及、互联网通信技术快速推进、社交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其代际特征日益彰显,吸引大众媒体和研究者的关注[2]。

将CNKI(中国知网)为检索库,以“Z世代”为关键词检索结果,通过计量可视化分析,得出总文献总数为551篇,其中2020年52篇,2021年为198篇,预测2022年数量258篇,可以看出学界对于该主题的研究近年来关注热度不断攀升。(见图1)

从研究的内容维度分析,主要聚焦在消费行为分析[3]、亚文化解读[4]、代际圈层文化[5]等方面,其中以“二次元”“社交媒体”“短视频”“哔哩哔哩”等作为主题热词。调查基于可视化分析对于研究提出了三点研究价值。(见图2)

图2 “Z世代”研究主题分布

(一)理论价值

对于“Z世代”人群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热度和关注度,但学界尚未构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研究将具有一定的理论开拓价值。

(二)实践价值

现有研究中大多从经济学、传播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但是从教育学视角出发的青年群体思想观念与流行文化尚有空白,并且实证研究有待补充,对于地域的聚焦涣散,若将上海作为研究场域的典型样本,具有一定的现实投射与实践意义。

(三)研究问题

研究拟从三个维度出发,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即:第一,所见:“Z世代”的圈层文化与关注重点;第二,所想:“Z世代”的思考方式与个性特征;第三,所为:“Z世代”的行为解读与育人路径。

二、所见:“Z世代”的圈层文化与关注重点

“Z世代”青年由于受到独特生活、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了诸多与其他“世代”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人生规划等特征。究其生活方式、行为特征的形成以及社会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所处的特定经济发展基础与社会结构形成的。对此,有论者在Z世代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圈层效应”。[6]何谓“圈层”,“圈层”是对在阶层分化的社会背景下,自然产生的相对中高端的特定社会群体的概括。圈层化是社会发展中必然的特征,这其中会产生明显的多个阶层的分化,也会产生同一阶层的有机融合,同一类人群具有相似的生活形态、艺术品位,很自然会产生更多联系。

据有效统计,“Z”世代青年所涉及的圈层可以分为8大类,32小类,169个文化圈层。其中涵盖:文化生活方式、泛二次元、追星及同人文化、游戏、运动、音乐文化、艺术、身份认同八个大类,圈层多种多样,同时亦是“Z世代”青年所思所想的镜面反射。

文化生活方式大类包含时尚潮流、手工、宠物、生活美学四个分支,日渐火热的文身、球鞋文化、美妆、古着、机车都属于时尚潮流圈;从史莱姆到羊毛毡再到手账文化,“Z世代”青年的爱好和生活方式广泛多样,无不体现着他们对于新事物求知欲更强的特征。近来,“猫圈”和“狗圈”成为炙手可热的圈层,在“Z世代”青年中,还有一部分人将蜥蜴、蜘蛛、蛇、仓鼠等动物作为爬行宠物饲养,这部分人组成了“爬宠圈”,往常令人避之不及的东西似乎正在成为他们的喜爱与追求。“Vlog圈”是“Z世代”的典型圈层,亦是生活美学类圈层中代表性的圈层。

泛二次元大类包含动漫、衍生内容、虚拟偶像、个性服装、模型、网文六个类别的圈层,现今流行热词“盲盒”“棉花娃娃”“宅舞”“虚拟歌姬”都是泛二次元圈中衍生出的圈层文化,由于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的变迁,这些新鲜词合理出现在“Z世代”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

追星及同人文化大类简单易懂,随着“养成系”“KPOP”(全称Korea Pop,意为韩流文化)、“爱豆”(Idol,谐音爱豆,意为明星)、“女团”这样的词频频出现在新闻中,在我们无意识间,“Z世代”青年已经在各个领域留下群体影响,而客观世界也正在被改成他们主观世界所想的样子。

游戏大类包含电竞、传统游戏、体验游戏三个方面,电竞圈中“英雄联盟圈”“王者荣耀圈”出现频率最高,也是目前市面上最火热的两款操作竞技游戏,传统游戏可分为网游和手游,区别在于操作载体,网游需要在电脑上操作,而手游则只需要在手机上点击,更加方便快捷,同时网游和手游的普及也是“Z世代”发展的必然结果。除此之外,“Z世代”青年同样热衷于新型体验类游戏,他们创建了“VR游戏圈”(VR全称Virtual Reality,意为虚拟现实技术)、“桌游圈”“剧本杀圈”“密室逃脱圈”等圈层,在传统游戏的基础上加入互动元素,通过角色扮演实际参与预设的场景游戏,充分发挥创造性。

运动类圈层有传统类、改装类、健身类、极限运动类、街头运动类、户外类六种,“赛车圈”“蹦极圈”“跑酷圈”“瑜伽圈”都是新兴文化的产物。

音乐文化类分为小众音乐类、嘻哈文化类和民族音乐类三种,小众音乐主要包括“摇滚圈”“电子音乐圈”“黑胶唱片圈”;嘻哈文化涉及“说唱圈”“DJ圈”“Beatbox圈”和“涂鸦圈”;民族音乐圈主要是“民谣圈”和“戏曲圈”。“说唱”已经成为近几年来“Z世代”青年最喜爱的音乐类型。

艺术类圈层有传统戏剧艺术类、当代艺术类、舞蹈类三个类别,“话剧圈”“相声圈”“脱口秀圈”“即兴戏剧圈”“沉浸式戏剧圈”“即兴舞蹈圈”都是“Z世代”青年对于生活方式的拓展,这些圈层里的文化蕴含着他们的所思所想,而新的文化圈层也代表着新的群体文化。

谈到身份认同类圈层,“女性主义圈”“留学生圈”“LGBT圈”都是热点词汇,这类圈层更多包含“Z世代”青年的思想,他们大胆前卫的想法让曾经“离经叛道”“不敢想象”的东西在他们的时代变得可能,这也是时代发展与群体文化相结合的影响。

三、所想:“Z世代”的思考方式与个性特征

本次问卷在设计上采用逐层递进的方式,先从“Z世代”青年对于圈层的认知程度着手,进而深究“Z世代”青年在不同圈层的活跃度以及圈层的影响力。问卷覆盖范围涉及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发放问卷430份,实际回收问卷430份,有效填写率达100%。本组旨在通过小型模型辐射出大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以小见大印证问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最后再以问卷结果为基准点,多维度、多方向进行问卷结果分析,借助分析结果得出上海“Z”世代青年群体思想观念与流行文化现象之间的关联,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问卷依托于上海政法学院的办学特色及背景,主要对法学类学生进行研究,学生专业涵盖教育学、管理学、语言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新媒体等专业,调研涉及学生430人,其中男女比例接近1∶4(21.86%,78.14%),经过调研我们分析得到了七条结论。

(一)性别影响:女性对圈层的了解度更高

通过构建小型模型辐射出群体现象是我们的主要手法,在受访的430人中,知道圈层的人数为172人,不知道圈层的人数为258人,两者比例约为2:3;而经过交叉分析,我们发现“Z世代”青年中,女性对于圈层的认知率更高,男性在同等情况下更多表现出对圈层的茫然,所以在系统分析后我们认为性别是认知圈层的一个影响因素,这个因素又可能受互联网、日常交流、学习方式等诸多因素影响,从而对圈层的认知造成交互性影响。(见图3、图4)

图3 你知道圈层吗?

图4 你愿意了解圈层文化吗?

(二)社交共性:社交需求更加旺盛

从共性的角度看,Z世代青年所能接触到的以及倾向于去接触的互联网信息,对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与行为模式的多元化有着推进作用。同时也会有一些人喜欢自我束缚于“信息茧房”之中,固执地偏爱和选择自己愿意看到、容易接受的一切,让自己止步于舒适区。这可能带来 Z 世代中“开放的人更开放,封闭的人更封闭”这样一种分化现象。

在前期对10位学生画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Z世代”青年可能存在社交需求更加旺盛的情况,故针对事先提出的假设我们设计了相应的问题验证[5]。调研结果与圈层文化对日常社交的影响这一研究点的结论相同,接近90%的人认为圈层中的社交有助于日常生活,同样本组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性别对照实验,性别不对该项产生影响。

综合上述两个问题的分析结果,本组得出了“Z世代”青年社交需求更加旺盛的结论,无论男性或是女性都热切地投入社交,不畏惧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并且在广泛的社交中获得了一定的收获。究其社交需求旺盛的原因可能有新时代、新变局下社会对于青年要求的转变;日益竞争激烈的工作岗位;个体影响力被放大等,这两个问题的结果确认了前期预设画像的准确度,保证调研方向正确的同时也验证本课题从所见到所想、所为的逻辑合理性。(见图5、图6)

图5 你觉得圈层是否有助于社交?

图6 你觉得圈层中的社交是否有助于日常生活?

图7 你愿意了解圈层文化吗?(分性别数据)

(三)点到为止:“礼貌性”了解圈层

针对不了解圈层的群体,我们发现只有32.45%的人愿意了解圈层文化,剩下67.55%的人群中,处于观望状态的人数和不愿意加入的人数比例约为1:1,本组得出的结论是可能“Z世代”青年对于新鲜事物的求知欲越来越旺盛,但真正需要深层探究新事物时仍持谨慎的态度。“礼貌”通常被用于描述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和品质,采用“礼貌性”来形容“Z世代”青年对于圈层的加入热衷程度是基于其对于圈层文化仅愿意做点到为止的了解。依据常规性思维,年轻一代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度更高,但对于“Z世代”青年而言,他们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况中更早建立了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他们往往会在综合利弊的条件下决定是否加入或不加入某一群体,也就是前文所言的点到为止的“礼貌性”了解圈层。

本组认为其持谨慎态度的原因可能是受现今网络环境和法治情况因素的影响,此外,我们发现谨慎了解的态度可能和调研群体所就读的专业有关,法律的学习需要更加冷静、严谨地看待问题,法学专业的学生大多倾向于谨慎参与的态度,基本处于观望状态。

(四)来势汹汹:外来文化冲击性增强

根据调研数据得知,本次问卷调研群体遍及8大类169个圈层,侧面证明本次调研数据具有可采纳性和研究性。其中涉猎人数最多的十个圈层分别是日漫圈、手游圈、内娱圈、女性主义圈、耽美圈、国漫圈、KPOP圈、王者荣耀/KPL圈、原耽圈、电影圈。这些圈层融合了时下最热点的问题和最新的潮流,体现了“Z世代”青年对于潮流的追随度日益提高。

日漫圈的高居榜首以及国漫圈的相对靠后也反映出了一定的文化冲击性,随着“Z世代”青年能接触到信息的增多,除了日漫文化的影响,韩流文化、欧美文化、嘻哈文化、说唱文化都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许多青年容易在晃眼的外来文化中迷失,在外来文化汹涌来袭的今天,如何保证现有文化的传承,减少冲击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五)海纳百川:文化包容度提高

Z世代青年群体作为互联网流行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乃至建设者,正在逐步改变社会其他群体对他们的评判,同时也正在改变社会文化本身[7]。同性恋、耽美文化、嘻哈文化、说唱文化都源于外国,同性恋合法化最初源于国外,近年来文化包容度的提高也为同性恋文化的普及提供了条件,越来越多的书籍、影视剧让青年能接触到这类群体,不仅如此,嘻哈文化和说唱文化的盛行反映出的不仅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也是文化包容度的体现。

(六)打破固化:性别不再影响兴趣爱好

经过分析发现,在选择王者荣耀/KPL圈、手游圈的人中,男女比例约为1:1,涉猎电影圈、内娱圈、KPOP圈的人群中,男女比例相当,这一结果也打破了男生更爱打游戏和女生更喜好安静的固化认知,“Z世代”青年对于兴趣爱好的选择与性别无关。

(七)“外貌协会”:崇尚高颜值

“外貌协会”这个词的流行可能也是“Z世代”青年崇尚高颜值的前兆,所谓“外貌协会”就是指外貌对于行为选择、第一印象等起更大影响的群体。内娱圈、KPOP圈、电影圈的上榜也意味着“Z世代”青年对于高颜值的向往,也体现了其对于颜值的影响力的看法,可能高颜值会让“Z世代”青年在日常生活、社交工作中得到多一些的关照,颜值的影响也是现今一大热议话题。

四、所为:“Z世代”的行为解读与育人路径

(一)立圈:从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

“Z世代”青年在不设限的生长环境中衍生出了许多圈层,圈层中的文化与青年之间形成了信息交互,同时也会有“信息茧房”效应的出现,本组认为“信息茧房”的打破与抓住圈层中的意见领袖,进而利用其影响力立圈紧密相连。

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以下简称KOL),下文以KOL对青年购物方面的影响举例来说明其影响力,“Z 世代”是关注KOL最活跃的群体,有45.5%的“Z世代”表示曾因KOL推荐而购买本不在计划内的商品。由此可见,在直播电商场景中,KOL是促成Z世代冲动性购买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8]。同时也实际证明了KOL对于圈层以及“Z青年”的影响。

青年教师作为“Z世代”的启明星,在引导时更需要抓住KOL,上文中探究了KOL的影响力,足以证明在同等情况下KOL的关键性作用,假设“Z世代青年”的思想和实际行为之间的交互性影响是化学实验,则KOL作为“Z世代”青年生活学习的“催化剂”,他的存在与否不会直接影响“Z世代”青年的决定,但是却会在合适的环境下催化“Z世代”青年内心的某种想法,使其现实实施可能性被放大,同时作为“催化剂”的KOL却不会被代谢消耗,他会在一个又一个“新的化学实验”中发挥自己的效用。等量代换,如果将KOL的催化剂性质带入教学体系中,那么班委就可以作为KOL发挥影响,青年教师作为实验操作者,将班委和其余学生放在同一“试管”中,操作者只需提供适宜化学反应发生和催化剂激活的条件即可,即只需温和引导学生或是给学生提供一些优质选择,在教师和KOL预先设定的结果引导下,预想和具体决定的偏差将会大大减小,从而达到立圈目的。

(二)出圈:打破“信息茧房”

“Z世代”效应使现有模式更容易被打破,不同圈层获得的关注也逐渐扩大,许多原本只属于某一圈层的文化消费开始被更多圈子外的群体所知晓和追捧,这种突破固有圈层边界的文化消费现象即“出圈”[9]。

“信息茧房”的存在不可避免,在成功立圈后,青年教师可以借助KOL的影响力引导“Z世代”青年作出更多大胆的选择,在更加包容、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新事物或许会给“Z世代”青年带来好的影响,亦有可能产生坏的效用,但是不去尝试打破舒适圈,就永远会被“薛定谔的猫”困住。

“出圈”意味着面对未知的可能,在鼓励青年出圈前,可以引导其思考跳出“舒适圈”后可能面临的困境与收获,帮助其系统分析结果利于其作出优势更大的选择。同时,青年教师应当帮助其规划目标行为,在规划完成后再实施行为,进而增加目标行为实现性和可靠性。

(三)融圈:用“青言青语”拥抱Z时代

“Z世代”青年有明显的代际特征,他们有自己的沟通方式和行为方式,立圈和出圈主要借助圈层中KOL的力量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融圈则是青年教师实际进入“Z世代”青年的生活,通过观察分析其行为习惯、思考方式进而“解其所忧,助其所难”。“Z世代”青年有群体的语言模式,官方乏味的语言对于“Z世代”青年往往会起反作用,顺应其思维方式,与其兴趣爱好相投的语言可能会更好地帮助青年教师融入Z世代,进而真正明确其心中所想,心中所愿。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Z世代的生活方式与喜好颇有些“离经叛道”,很多人甚至认为他们“无心工作只爱享乐”。然而,恰恰是因为个性的张扬与对新鲜事物的向往,让Z世代喜欢音乐的可以尽情去参加各种音乐节,钟情艺术创作的可以选择潜力十足的文创内容行业,哪怕爱打游戏的也可能在未来某天成为一名电竞高手,或是做出一款爆款游戏产品。各种各样的爱好与职业,在Z世代“不设限”的人生中都能找到合适的成长空间。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给予Z世代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尊重他们追求个性与独立的生活方式,给予他们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主权,肯定他们值得肯定的地方。新思想,拥抱Z世代。与时间为友、趋势为友,同年轻人在信任感中心意融通、情意共振,我们才能与Z世代在互动契合中,一同铺就鲜活的育人底色。

猜你喜欢
圈层社交群体
社交之城
英语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8:28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社交距离
第一财经(2020年4期)2020-04-14 04:38:56
B站冲破圈层
出版人(2020年2期)2020-04-07 12:38:00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环球慈善(2019年6期)2019-09-25 09:07:08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传媒评论(2019年12期)2019-08-24 07:55:10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