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珊,矫怡程,李福华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近年来高校出现的考研宿舍、学霸宿舍引起热议,其中宿舍同伴对个体学业成绩的影响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同伴效应(peer effects)也称同群效应或者同侪效应,是指个体根据其自身的不同特点与周围其他个体组成同伴群体圈,在同群圈内,个体的表现或者产出会受到其他个体的影响。[1]20世纪70年代,国外相关研究就已经指出同伴效应的存在,认为其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2]在证实同伴效应存在之后,相关研究以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论证了在不同教育阶段均存在积极的同伴效应。除了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同伴对学生学业成就具有促进作用之外,[3]梁耀明等基于随机分配宿舍实验,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二乘法检验学业成绩的宿舍同伴效应,其结论也证实了宿舍同伴效应显著为正。[4]已有研究虽已表明存在积极的宿舍同伴效应,但对其中机制探讨研究较少,相关文献通常关注同伴对学习成绩、学生成长的直接影响。虽然勤奋的同伴能够激发个体的学习行为,但是能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通常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并愿意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从学生自主学习动机角度探究同伴效应的发生机制是有必要的。基于此,本研究依据自我决定理论,进一步探讨自主学习动机在宿舍同伴效应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为高校完善宿舍管理制度、促进大学生学业发展提供实证依据。
宿舍同伴效应中同伴对个体学业成绩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同伴成绩和同伴互动两方面来实现。一方面,Sacerdote等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同伴的学业成绩对个体学业成绩有积极而显著的影响。[5]这也契合了国内学者对宿舍同伴效应的相关研究,王雪松基于OLS模型,证明舍友的平均成绩会对个体学习成绩产生正向影响,并进一步测量了同伴效应的程度:舍友学业成绩每提高10分,个体学业成绩就能够显著提升0.5分。[6]另一方面,在同伴互动与个体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中,包志梅指出同伴互动对其学业表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7]在互动过程中,宿舍同伴的行为会影响到个体对自身学习行为的判断,从而对个体学业成绩产生影响。[8]此外,当舍友的技能与个体的学业目标相匹配时,同伴互动能更好的开展,同伴效应的程度就会增加。[9]相关研究表明宿舍同伴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个人的思想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舍友作为与大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人,在大学生学业层面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同伴成绩与个体学业成绩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2:同伴互动与个体学业成绩存在正相关关系。
自我决定理论假设个体有动机的行为都是基于个体对能力、归属感和自主性需求的满足,这些需求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基本的,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10]简单来说,个体需求的满足可能会因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宿舍环境中,如果个体感知到自我被同伴接纳,就能够与同伴建立联结而产生同伴归属,这种归属感所激发的学习行为属于内在性动力,更多的是主动性的学习投入。[11]
与传统相互割裂的内外部动机不同,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划分为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将动机视为从受控到自主的连续体,受控动机可以向自主动机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被称为内化。[12]这种动机划分方法体现了个体行为动机在自我调节作用下由外部转为内部的动态过程。自我决定理论中的有机整合理论和认知评价理论分别为同伴互动、同伴成绩能够对自主学习动机产生影响的原因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
1.同伴互动与自主学习动机
作为自我决定理论一个重要分支的有机整合理论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动机以及促进动机内化的条件。它将动机按照自我决定水平由低到高分为五种类型:外在调节型动机是指个体行为完全受到外部因素影响,通常表现为个体所产生的行为是为了避免惩罚,这是最低自主性的外部动机;摄入调节型表现为个体从事一项活动是为了避免焦虑、责怪或者增强自我;认同调节型动机是指个体对一个行为或事件进行有意识的评价,如果发现其是重要的,就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它含有更多的自主或自我决定的成分;整合调节型和内部调节型是自我决定水平较高的动机类型。[13]
根据有机整合理论,同伴互动能够影响自主学习动机的形成。起初,个体相应行为会受到摄入调节型动机的驱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在与同伴互动构成中会对同伴的行为进行自主判断并内化一些规则,发现自己与同伴的差距,促进个体产生达到与同伴同等水平的信念,并把这些信念或价值观完全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决定。这时,即使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个体也愿意投入更多精力,相应行为受到认同调节型动机的激发,完成内化过程,自主学习动机增强。
相关实证研究发现,同伴之间的学习交流、鼓励互动能够增强个体的自主学习动机,[14]其原因可能是同伴间的学习互动能够提升学习兴趣,较高的学习兴趣能够激发个体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并产生动机。另一方面,同伴互动除了能够激发个体学习兴趣之外,还能为个体提供学习榜样,唤起个体学习动力,从而促进自主学习动机的形成。章木林等在研究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过程中发现同伴的学习方式与同伴提供的咨询和互动能够对个体产生榜样和动机激励作用,有助于实现动机的内化,能够促进双方学业成绩的提高。[15]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同伴互动能够正向影响自主学习动机。
2.同伴成绩与自主学习动机
认知评价理论探讨了自主动机的影响因素。Deci和Ryan提出,社会环境因素会影响自主动机,这一过程是通过个体对环境的两个基本认知评价过程实现的:第一,个体的能力知觉,当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或者某一社会事件能够激发人们的成就感时,例如最佳挑战等,行为的自主动机就会增强;第二,个体的自主感,个体在体验到成就感的同时,必须同时体验到行为是自我决定的,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地对自主动机有促进作用,这需要自主性的环境支持或者个体持久的内在反思。[16]
依据认知评价理论,同伴成绩可以作为个体的挑战性目标,有助于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能力感,可以增强学习行为的自主动机,这种学习行为是自我决定的,而不是被迫执行的。相反,当个体处于较为安逸的环境中,其能力知觉相较于前者也会较低,那么自主动机水平也会降低。相关研究发现在男大学生群体中,同伴的平均学业成绩每增加一分,个体的平均学业成绩就会增加约0.1分。[17]如果同伴学业成绩逐步提高,则会对个体产生激励,个体行为受自主学习动机的驱使而增强自身学习能力,从而对自身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同伴成绩能够正向影响自主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动机能够显著影响个体学业成绩,一些研究也报告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Feri等人使用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自主动机与学业成绩的提高相关。[18]国内学者高秀梅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由自主需要所产生的学习动机能够正向预测学业成绩这一结论。[19]这可能是因为自主学习动机较高的学生能够坚持学习,从而可以更好地巩固新知识。最终,具有较高自主学习动机水平的学生能够在心理上具备达到更高学习成就的能力。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自主学习动机能够正向影响学业成绩。
基于上述分析,假设1和假设2提出同伴互动与同伴成绩能够正向影响个体学业成绩。同时,同伴互动和同伴成绩均能够正向预测自主学习动机,而自主学习动机又能够对个体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6:自主学习动机在同伴成绩与个体学业成绩之间起中介作用。
假设7:自主学习动机在同伴互动与个体学业成绩之间起中介作用。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本研究在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探究自主学习动机在宿舍同伴效应中发挥的作用,即自主学习动机在同伴成绩与个体学业成绩、同伴互动与个体学业成绩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宿舍同伴效应的理论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宿舍同伴效应理论机制图
国外对于学习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早,Ryan和Connell从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内省原因和内部动机四个维度来描述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20]Black和Deci依据自我决定理论编制了学习自我调节量表,其中包括对受控动机和自主动机的测量。[21]基于此,本研究借鉴已有的成熟量表,编制自主学习动机量表对大学生学习动机情况施测。该量表共有6个题项,采取李克特5点计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自主学习动机越强。
张彩等编制的同伴关系量表考察了同伴交往意愿以及同伴互动状态。[22]包志梅编制的中国本科教与学调查问卷中测量了室友关系和同伴互动频率。[23]本研究借鉴已有成熟量表编制同伴互动量表。该量表共有5个题项,均采用1-5五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互动行为越频繁。
分别选取上一学年个体学业成绩总体评价结果和同伴学业成绩总体评价结果作为衡量个体学业成绩和同伴学业成绩的指标。
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问卷结构效度进行检验。模型总体拟合指标为:χ2/df=1.601<3,RMSEA=0.055<0.08,RMR=0.043<0.08,IFI=0.974>0.9,TLI=0.966>0.9,CFI=0.974>0.9,GFI=0.946>0.9。各项拟合结果均达到理想结果,由此可见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表1呈现了自主学习动机量表和同伴互动量表的因素负荷量、标准化因素负荷量平方、各因子的组成信度和聚敛效度,大多数能够达到理想值范畴,表明问卷的信度与收敛效度比较理想。
表1 因子信度与收敛效度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数据收集,问卷题项涉及本科生家庭背景、自主学习动机和同伴互动等相关信息。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21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实际回收202份,问卷有效率96.2%。在有效样本中,高校类型涵盖“双一流”高校和其他本科院校;男生比例为38.6%,女生比例为61.4%;大二学生占34.2%,大三学生占35.6%,大四学生占30.2%。
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由表2可知,同伴互动与同伴成绩、自主学习动机、个体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同伴成绩与自主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自主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个体学业成绩会受到宿舍同伴各维度的影响以及自主学习动机的影响。
表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间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一和模型二分别为同伴互动与个体学业成绩、同伴成绩与个体学业成绩的OLS回归结果。根据结果可以看出,在控制性别、独生子女情况、家庭所在地和是否为学生干部的情况下,同伴互动和同伴成绩对学业成绩能够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将同伴互动纳入模型一,结果显示,同伴互动的系数为正,能够显著正向影响个体学业成绩(P<0.01)。将同伴成绩引入模型二,结果显示,同伴成绩的系数为正,并且能够显著正向影响个体学业成绩(P<0.01)。同伴互动与同伴成绩均能够显著影响因变量学业成绩,说明总效应成立。
模型三与模型四分别为同伴互动、同伴成绩对自主学习动机影响的OLS回归结果。控制其他因素之后,将同伴互动纳入模型三。结果显示,同伴互动的系数为正,表明其显著正向影响自主学习动机。将同伴成绩引入模型四,结果显示同伴成绩能够显著正向影响自主学习动机。由此可以说明同伴互动与同伴成绩均与中介变量自主学习动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关系。
将自变量与中介变量同时放入模型,检验自变量、中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五将同伴互动与自主学习动机纳入模型,结果显示,自主学习动机的系数为0.197,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自主学习动机在同伴互动影响学业成绩关系路径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时加入中介变量自主学习动机之后,同伴互动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不再显著,由此可以进一步认为自主学习动机在同伴互动与学业成绩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模型六将同伴成绩与学习动机纳入模型,根据结果可以看出自主学习动机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自主学习动机在同伴成绩影响学业成绩关系路径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时,同伴成绩也能显著影响个体学业成绩,可以认为自主学习动机在同伴成绩与学业成绩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为保证逐步回归法得出的中介效应的效度,进一步通过Bootstarp检验自主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首先,对自主学习动机在同伴互动与个体学业成绩关系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自主学习动机在同伴互动与学业成绩中的间接效应值为0.098,95%置信区间[0.017,0.200],没有跨越0,因此说明间接效应成立,所以自主学习动机在二者中起到中介作用,而直接效应结果置信区间包含0,说明直接效应不显著。其次,对自主学习动机在同伴成绩与学业成绩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可以看出,间接效应值为0.038,95%置信区间[0.008,0.090],没有跨越0,因此说明间接效应成立,所以自主学习动机在二者中起到中介作用,直接效应结果置信区间也不包含0,说明直接效应显著,其中自主学习动机的效应占比为12.2%。
表4 Bootstarp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依据自我决定理论探讨宿舍同伴效应的发生机制,论证自主学习动机在同伴成绩与个体学业成绩、同伴互动与个体学业成绩中的作用。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个体感受到由同伴引发的自主感和归属感时,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学习,因为这些基本需求的满足促使自主学习动机的增加,从而最终影响学业成绩。这不仅有助于从自我决定理论出发揭示同伴成绩、同伴互动对个体学业成绩产生作用的路径,而且能够对高校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大学生学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研究发现,第一,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积极的宿舍同伴效应,同伴互动对个体学业成绩产生的影响是通过自主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实现的,且自主学习动机在二者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如果个体与同伴积极的互动,他们的学业成绩可能会有所改善。激发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可以说是学校的目标之一,随机分配各种各样的学生在同一班级、宿舍也是促进这一目的的一种手段。已有研究也提供了支持这一点的证据,当优秀的学生在短时间的重复学习中与较弱的学生互动时,较弱的学生的成绩会持续改善。[24]个体在与同伴互动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促使个体进行自我激励和反思,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影响个体学业成绩。
第二,同伴成绩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影响个体学业成绩,自主学习动机在同伴成绩与个体学业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个体学业成绩会随着同伴成绩的提高而提升。以往研究大多利用将学生随机分配到班级或宿舍来估计相同教学环境下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学习成绩的同伴效应,[25]对于同伴效应发生机制研究方面的研究较少,而在良好的宿舍氛围中进行学习可能会提高学生的动机和自信心,这些对学习结果至关重要。个体对同伴成绩的关注,能够激发个体竞争意识,在自主动机的驱使下进取向上,从而提升自身学业成绩。这一结果不仅契合了以往同伴效应的研究成果,而且有效地整合了自我决定理论,对构建更加完善的大学生学业成绩影响因素模型具有一定积极意义。[26]
本研究揭示了同伴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机制,发现无论是同伴成绩对个体产生的激励还是同伴互动对个体学习上的帮助均会对成绩产生影响。根据本研究的实证结果,对有效发挥高校宿舍同伴效应的积极作用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开展相关活动加强宿舍建设。高校可以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文化建设和实践活动,开设创新类课程、组织“宿舍读书会”等。鼓励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学习,为增加同伴互动提供机会途径。在小组学习中,与同伴互动的过程能促进个体自省、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在同伴自主支持的作用下个体动机逐渐内化,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自身价值,提升学习能力,从而能够促进个体学业成绩的提高。
第二,在宿舍管理方法制定的过程中需关注宿舍同伴的作用,重视同伴成绩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榜样同伴的带头作用。同伴成绩能够显著正向影响个体的学业成绩,所以高校辅导员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变化,把握各阶段学生的特点。高校辅导员应与学业成绩不理想宿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影响学生成绩的各方面因素尤其是同伴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如积极引导宿舍中成绩较好的同学与其舍友互动,从而发挥榜样作用,形成激励,实现同伴影响的正向作用。
目前,国内外关于宿舍同伴效应的文献大多在于探讨同伴效应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对其中机制的探讨较少。本研究所进行的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在宿舍同伴与学业成绩间的发生机制研究是一项有益尝试,但还存在以下不足:尚未对宿舍同伴影响下学习动机的内化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学习动机的内化是指个体学习行为最开始受外部因素激发,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内化这种信念或态度为自身的一部分,并成为学习的主导动力,而如何促进学习动机内化等问题将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